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四、心俞部位:在第五胸椎棘状突起与第六胸椎棘状突起之间,外方约二指横径部(从吉田氏)。取穴法:正坐取之。取本穴先定第五胸椎棘状突起,当督脉经之神道穴之两旁,强压之心部有痠麻感。主治症:主治心脏疾患,胃出血、呕血,食道狭窄、癰疽、癫痫。刺灸:鍼三分,灸三壮。聚英云“铜人鍼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泻,不可灸,明堂灸三壮,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又曰:还死豈可忘针。”甲乙经曰:“针入三分,留七呼,禁灸。”三才图会、入门禁针灸。解剖:当第五、六胸椎横突起间。肌肉:僧帽肌、菱形肌,荐骨脊柱肌。血管:肩胛背动脉,肋间动脉,横颈动脉下枝。神经:副神经,肩胛背神经,後胸廓神经,胸椎神经後枝。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针灸治疗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灸治疗糖尿病 ,古代文献早有记载 ,如《千金方》载 :“消渴咽喉干 ,灸胃管下输三穴 ,各百壮 ,穴在背第八椎下 ,横三寸 ,间寸灸之。……消渴口干不可忍者 ,灸小肠输百壮 ,横三间寸灸之……”。古代医家亦有主张“消渴”禁用针灸治疗的 ,如《千金方》载 :“凡消渴病人经百日以上者 ,不得灸刺 ,灸刺则于创上漏脓水不歇 ,遂成痈疽 ,羸瘦而死。”《世医得效方》亦云 :“凡消渴……不可针灸 ,则疮中生脓水 ,或成痈疽 ,脓水不止则死” ,主张禁针灸是由于针灸处理不当 ,易导致皮肤感染生疖而加重病情 ,“亦忌有所误伤皮肉”既为此意。  消渴的针…  相似文献   

3.
水道部位:在下腹部外陵下方一寸,当天枢下方三寸(三横指)处(内部有小肠)。取穴法:先取天枢,在天枢穴下方三横指处取之(日本改正孔穴为四指横径)。主治症:膀胱炎,尿闭,膀胱麻痹,睾丸炎,脊髓炎,脱肠,子宫病,月经困难,肠疝痛,精系痉攣,鼓肠,泌尿器、生殖系疾患。刺灸:鍼一寸半至二寸半,灸五壮。(聚英曰“铜人灸五壮,鍼三寸半,素注鍼二寸半”。甲乙曰“刺入二寸五分,灸五壮”)。解剖:肌肉:腹直肌、外腹斜肌。血管:下腹壁动脉。神经:肋间神经前穿行枝、肠骨下腹神经  相似文献   

4.
《离合真邪论》作为《素问》第二十七篇,虽不是核心内篇,但其中各有精义。本文从“离合真邪的四个不同阶段”为切入点讨论,以了解真气与邪气的离、合同疾病的关系,从中把握到至关重要的“机”。并从“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无逢其冲而泻之”、“其往不可追”、“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几个代表性语句入手,就其中医针灸的学术思想特点进行探讨。认为《离合真邪论》对中医针灸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有显著作用,本篇将各种自然变化与人体经脉气血脉搏相互类比,形象地描述了邪气入侵人体时邪气与真气的各种状态,同时阐明了在诊疗疾病中“机”以及“三部九侯”的的重要性,这些都为后世中医理论,特别是针灸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问:用现代汉语意译下段经文。“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闇乎,妙哉!工独有之。”答:本段经文意译如下:微针治病的要点,谈谈是容易的,但要深入掌握就困难了。技术粗浅的医生,往往只知道在体表扎针,高明的医生能根据病人血气的有余不足而进行补泻。道理很深啊!人体的正气与  相似文献   

6.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是针灸界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是论述针灸治疗原则之一。然而对其含义的理解,后世医家注释颇多。如《类经》卷四张介宾注云:“言本无虚实可据,而或有邪正之不调者,但求所在之经以取其病也。”《康熙字典》解释:“经者,道之常法也。”道当指刺灸之道,对不盛不虚病证,以常规刺灸治疗。《内经》又有:“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对不盛不虚者,是否指的用导气法即现今的平补平泻法治疗。对此句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各有所悟。本文就此略陈管见,以飨同道。《灵枢·禁服》:  相似文献   

7.
“晕针”在我国很早的针灸杂志已有报道:“晕针症,古来医籍,尝言及之,然皆语焉不详……,故后学遇之,往往束手无策。而兴疑惧之思,以此辍学者有之。……而学者不可不知也”。现针灸著作均将晕针列为“针刺注意事项及意外情况”,屡嘱施针者要警惕发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针灸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这已被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所证实。古今医家在治疗痛证的刺法灸法方面,总结了许多宝贵经验。明代医家汪机在《针灸问对》中指出:“夫病变无穷,灸刺之法亦无穷”。痛证的病因、病机、病位与病势各不相同,针刺艾灸方法必须因证而异,辨痛施术,才能奏效。笔者在临床治疗痛证中,摸索出一些刺灸方法的应用规律,积累了一点刺灸止痛的实践经验,兹不揣谫陋,愿就教于同道。一、痛因不同,用法不同痛证之因错综复杂,既有内伤、外感之分,又有表里、寒热之别。古今医著论述痛证的病因、病机颇多,博而约之,概为虚  相似文献   

9.
针灸治疗阳萎在古医籍中早有记载,如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有“阴疝、痿……刺气街主之”;“丈夫……阴痿……涌泉主之”;“脊内廉痛、溺难、阴痿不用……阴谷主之”等.目前,本病的治法比较丰富,有专用针者,有专用灸者,亦有针灸并用者,还有针药并用及穴位注射者,对于临床取穴有研究常规用穴者,有研究专用穴者,亦有二者相互配合者.  相似文献   

10.
"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者,叩之不发"这句话对针刺临床补泻操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灵枢·九针十二原>通过对箭与弓弦之间"不可挂以发""叩之不发"关系的描述,形象解说了针与经脉之问的关系.而历代医家都从<灵枢·小针解>的论述来理解此句,对原文没给予深入剖析,使后学者未能真正理解原文的用意.  相似文献   

11.
我们用针灸治疗痢疾是以“天枢”“合谷”“足三里”三穴为主(均双穴),如遇小腹堕痛者再配针“中极”一穴(痛而不堕者经针“天枢”穴已有感觉腹中气舒即可不配针此穴),如遇绕臍痛者除配针此穴外再加针下脘(或建里)穴,效果显著,经治愈三十余例痢疾患者,最多不超过二次即愈,当经初次针灸后泻痢次数由每小时一、二次或四、五次可减至三、四小时或一、二小时一次(轻者一次即可全愈),再经第二次针灸后即行全愈。在施行针治时,“天枢”双穴针八分再至一寸,以患者有痠或觉小腹部似气凝而渐舒散为度,症状较重者针后再用姜片、艾绒加灸此穴。“合谷”“足三里”二穴针时以痠(胀或麻)为度。小腹坠痛加针“中极”穴(针六至八分深),绕臍痛者加针下脘(或建里)一穴(针六至八分深)。如遇畏针之患者经初针后症状减轻而尚未全愈时,第二次可用姜片、艾绒灸“天枢”(双)穴与“神阙”  相似文献   

12.
三十环跳部位:在大转子之前方屈股横纹处。取穴法: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取於屈股时之横纹处,强压之下肢有(?)麻感。主治症: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中风,腰部,大腿部、膝部之肌炎及神经痉(?),脚气,水肿病,风疹等。刺灸:针八分至一寸,灸三壮至五十壮。(入门曰“针一寸灸五十壮”大成曰“针八分灸五十壮”说约曰“针一寸灸五壮”聚英曰“铜人灸五十壮,素注三壮,针一寸留三呼,灸三壮”。指微:“已刺不可挫恐伤针”)。解剖:肌肉:长股鞘肌,臀大、中肌前缘。血管:上臀动脉,股动脉之分枝。神经:上臀神经,下臀神经,荐骨神经后枝。备考:十四经曰“在髀枢中”(千金、说约同)山崎氏曰“在转子部,大转子之前上部即在臀大肌之附着部”辰井氏曰  相似文献   

13.
微针旨在“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补泻”与“得气”在《内经》及历代针灸典籍中均再三强调。然而,微针之道。易陈而难入”。谨此分条陈述如下:刺之微,在速迟一般都从《灵枢·小针解》解:“刺之微在数迟者,徐疾之意也。”释作手法之徐疾。我们不从此说,而照《灵枢·九针十二原》解。《九针十二原》前半篇阐述了血气往来、正邪虚实须掌握“气机”,“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的理论。机道者,气机之理也。气,是经隧之气;机,是血气运行规律中的时机。血气有盛衰不同,经气有往来不同,气机的功能活动反映在临床上就有因个体的差异而产生得气迟速的不同。“病各有所宜”,“针各有所宜”,毋虚毋实,在针法上也应有补泻之异。  相似文献   

14.
王凌曦 《中国针灸》2010,30(3):232-232
扁鹊日:"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针、灸、中药三者历来被视为中医临床辨证施治的三大法宝,虽方法各异,然治病之理却同.明代针灸学家杨继洲在<针灸大成·诸家得失策>中说:"人之一身,犹之天地……其致病也,既有不同,而其治之,亦不容一律,故药与针灸不可缺一者也."  相似文献   

15.
林文佳 《光明中医》2016,(2):184-186
目的探究《灵枢·九针十二原》中"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扣之不发。"的具体内涵以及指导意义、实践途径。方法主要通过检索历代注家相关注释、古汉语字义,并结合《黄帝内经》原文中的相关内容来探讨经文原意。结果前人从"间不容发"角度对该经文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确实阐明其本义,并且令之难以践行。《黄帝内经》原文实际是以使用弩机为喻,指出了用针重视机宜的重要性。结论依据《黄帝内经》的启示,把握用针机宜是正确施用针刺补泻手法的重要基础,脉诊以及押手的运用或许是准确判断针刺时机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正"头不可多灸"是指在古代以艾炷直接灸头部穴位时,要求灸量不可过大。杨继洲在《针灸大成·头不可多灸策》提出"首阳不可多灸"。东晋陈延之《小品方》记载:"如头上灸多,令人失精神。"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提出"灸头正得满百"。北宋时期《黄帝明堂灸经》载:"凡灸头与四肢,皆不令多灸。"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头不可多灸策》中论述了头多灸所引起的不良后果"若不察其机而多灸之,其能免夫头目旋眩、还视不明之咎乎"。"头不可多灸"除头部施灸的灸量有限定外,头部的部分腧穴(如头维、承光、脑户等)不能施灸。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有头部禁灸腧穴的记载,如"头维,在额角发际侠本神两傍各一寸五分……刺入五分,禁不可灸""承光,在五处后二寸……刺入三分,禁不可灸"。  相似文献   

17.
灵枢·终始》篇:“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如此者弗灸,不已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根据这段文字,有人认为“阴阳俱不足”证不能使用灸法。如张介宾《类经·针刺类·四盛关格之刺》曰:“正气衰者不可攻,非唯不可攻,而灸之亦不可,以火能伤阴也”。但是,《灵枢·终始》的这段文字在《黄帝内经太素》作:“如此者弗灸不已,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两相比较,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句读问题,而由此经文的意思截然相反。“已”字,诸家皆作“愈”解释。“弗灸不已”即灸之则愈也。杨上善注…  相似文献   

18.
关于针灸治疗原则 ,《灵枢经·经脉》篇谓 :“盛则泻之 ,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 ,陷下则灸之 ,不盛不虚 ,以经取之。”对此 ,后世针灸医籍大多解释为 :凡是实证 ,宜用泻法 ,虚证当用补法 ,热证应疾刺 ,寒证久留针 ,阳气不足而脉陷下者 ,灸法最宜 ,不盛不虚的病证 ,取本经腧穴以治之。笔者通过复习有关文献 ,发现此种解释有悖于该文原意 ,故略陈管见 ,以就正于同道。1 “盛、虚”指脉象《灵枢经·经脉》篇在记述每条经脉的循行与病候后 ,均指出“为此诸病 ,盛则泻之 ,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 ,陷下则灸之 ,不盛不虚 ,以经取之…  相似文献   

19.
林坚 《国医论坛》1999,14(5):8-9
柴胡加龙骨牡螨汤是为太阳表证误治、邪气内陷所致的表里同病、虚实错杂之“坏病”而设.对于本方的配伍组成和病机主治,历代注家各执一端,更有不少注家抨击本条文义不清,难以理解。本人不揣浅陋谈谈个人看法,以求正于同道。!主治病机《伤寒论y筹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诏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缅汤主之。”说明柴胡加龙骨牡领汤证是伤寒误下而成。太阳表证本该以“麻”、“挂”开法解之,医者不察,误用下法,以致发生胸满烦惊、小便不利、指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例等症,此乃误下街正、邪…  相似文献   

20.
库房部位:在前胸部第二肋间,相当乳线部(深部有肺脏、左侧者接近心脏之上缘)。取穴法:仰而取之。和语抄曰:‘仰时肋骨露便取穴也。’肋间的决定是由胸骨颈上截痕下抚胸骨当指端感凸降部、即胸骨角两侧的第二肋软骨附着处,从此肋骨之上腔为第一肋间,此肋骨下腔为第二肋间以定本穴。主治症:肺充血、气管枝炎、气管枝痉挛,肋膜炎、呼吸困难、喘息、咳嗽、肺结核、吐血。刺灸:鍼四分,灸五壮。(聚英载‘铜人灸五壮、鍼三分’甲乙曰‘刺入四分灸五壮气府论云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