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发病诱因和影响临床转归的因素。方法 2019年1月~2021年12月我科收治的96例HBV-ACLF患者,接受内科综合治疗,观察90 d生存情况。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BV-ACLF患者临床转归的因素。结果 本组HBV-ACLF患者发病诱因包括自行停用核苷(酸)类药物53例(55.2%)、并发HAV或HEV感染11例(11.4%)、并发细菌感染9例(9.4%)、劳累7例(7.3%)、饮酒6例(6.2%)、药物性肝损害5例(5.2%)和原因不明5例(5.2%);在治疗观察90 d,生存69例,死亡27例;死亡患者年龄为50(41,69)岁,显著大于生存患者【39(33,58),P<0.05】,并发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和急性肾损伤的比率分别为14.8%、29.6%和44.4%,显著高于生存患者(分别为1.4%、5.8%和14.5%,P<0.05),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为532(204,780)μmol/L,显著高于生存组【302(80,416)μmol/L,P<0.05】,INR为3.0(2.0,3.4),显著大于生存患者【2.1(1.5,2.6),P<0.05】,MELD评分为26(18,37),显著大于生存患者【20(10,29),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4(95%CI:1.02~1.08)】、并发消化道出血【OR=1.51(95%CI:1.23~0.79)】、肝性脑病【OR=0.50(95%CI:0.22~0.78)】、INR【OR=1.52(95%CI:1.22~0.73)】和MELD评分【OR=2.44(95%CI:1.63~3.75)】均是影响HBV-ACLF患者死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熟知诱发HBV-ACLF患者发病的诱因有助于做好防治工作,而针对能引起患者死亡的因素做好临床救治可能提高肝衰竭患者生存率,临床和社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总结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2015年4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23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α羟丁酸脱氢酶(HBDH),使用分光光度计检测吲哚氰绿(ICG),采用简化的美国肾脏病膳食改善(MDRD)研究组发布的公式计算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在本组22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并发AKI 41例(18.4%),选择82例未发生AKI 患者作对照,结果AKI组年龄≥50岁、合并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腹水、感染和Child-Pugh C级比率分别为39.0%、26.8%、29.3%、80.5%、36.6%和53.7%,显著高于无AKI组(分别为20.7%、12.2%、13.4%、59.8%、17.1%和17.1%,P<0.05);血清HBDH和ICG水平分别为(184.2±21.3)U/L和(31.4±3.6)%,显著高于无AKI组【分别为(141.0±13.8)U/L和(15.6±1.9)%,P<0.05],而eGFR为(71.6±11.3)mL/min·(1.73 m2)-1,显著低于无AKI组【(113.8±13.4)mL/min·(1.73 m2)-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OR(95%CI)为3.0(1.1~8.6)]、合并糖尿病[OR(95%CI)为1.9(1.1~3.3)]、伴有高尿酸血症[OR(95%CI)为2.8(1.1~7.3)]、存在腹水[OR(95%CI)为2.6(1.0~6.6)]、伴有感染[OR(95%CI)为5.1(1.2~22.6)]、肝功能Child-Pugh C级[OR(95%CI)为3.6(1.5~8.9)]、血清HBDH水平高[OR(95%CI)为2.8(1.2~6.3)]和eGFR水平低[OR(95%CI)为2.4(1.3~4.4)]均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特别是失代偿期患者,存在一些并发AKI的危险因素,如年龄大、伴有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腹水、感染、肝功能分级为C级等。针对AKI发生的高危人群,临床应予以高度关注,及时诊治,才可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经皮肝穿刺胆管造瘘电子胆道镜取石术(PTCSL)治疗肝内胆管结石(IHS)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5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消化内科就诊的115例IHS患者,其中60例接受PTCSL治疗,55例接受开腹手术。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因素。结果 在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取净结石;PTCSL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7%,显著低于开腹组的49.1%(P<0.05),其中PTCSL组发生1例,开腹组发生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早期发现,积极采取抗凝治疗后好转;术前白蛋白水平低、术中出血、有胆道手术史、术后发生胆汁多重耐药菌感染是影响PTCSL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因素(P<0.05);经多因素分析,术前白蛋白水平低【OR(95%CI)为0.5(0.3~0.9)】、术中出血【OR(95%CI)为2(1.4~3)】、胆道手术史【OR(95%CI)为1.9(1.3~2.7)】、术后胆汁多重耐药菌感染【OR(95%CI)为2.2(1.2~4.5)】是PTCSL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与常规开腹取石术相比,PTCSL可大大减少IHS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应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评估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肝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7年3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PBC患者93例,其中Ⅰ/Ⅱ期(轻度组)63例,Ⅲ期(重度组)30例。使用血常规分析仪检测血液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绝对计数,计算NLR,采用激光电阻抗法检测RDW,应用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肝损伤程度的因素,应用ROC曲线分析RDW和NLR评估肝损伤的价值。结果 重度组RDW和NLR显著大于轻度组【分别为(15.8±3.2)%对13.3±2.9)%和(2.1±0.4)对(1.5±0.3),P<0.05】;重度肝损伤组有饮酒史的比率(33.3%对7.9%)、血清GGT水平【(395.3±6.5)U/L对(189.2±6.1)U/L】 、血清ALP水平【(352.1±49.2)U/L对(281.0±46.9)U/L】、RDW≥14.8%的比率(70.0%对46.0%)和NLR≥1.8的比率(76.7%对41.3%)显著高于轻度肝损伤组(所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有饮酒史【OR(95%CI)为1.8(1.1~2.9)】、GGT≥293.1 U/L【OR(95%CI)为1.7(1.2~2.5)】、ALP≥327.6 U/L【OR(95%CI)为1.9(1.2~2.8)】、RDW≥14.8%【OR(95%CI)为1.9(1.2~2.8)】和NLR≥1.8【OR(95%CI)为1.7(1.3~2.2)】是严重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以RDW=14.8%和NLR=1.8为截断点,其联合诊断严重肝损伤的AUC为0.854,其灵敏度为86.7%,显著高于两指标中任一指标的评估,而特异性为71.4%,稍低于两指标的单一评判。结论 应用NLR评估PBC患者肝损伤程度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其简单、易得,联合RDW可提高灵敏度,但特异性较差,两者联合应用的价值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EVB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8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GOV)患者108例,当发生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时,给予内科止血治疗。收集临床资料,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确定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EVB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在10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GOV患者中,38例(35.2%)发生EVB,其中5例(13.2%)患者在发病72 h内死亡;单因素分析提示过度劳累与GOV患者发生EVB无显著的相关性(P>0.05),而饮食不当、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白蛋白(ALB)、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红色征、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与GOV患者发生EVB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饮食不当【OR(95% CI)为2.2(1.3~3.7)】、门静脉内径增宽【OR(95% CI)为1.4(1.1~1.7)】、PT延长【OR(95% CI)为1.3(1.1~1.6)】、有红色征【OR(95% CI)为3.3(1.6~7.1)】、肝功能Child-Pugh C级【OR(95% CI)为3.9(1.7~9.0)】和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OR(95% CI)为3.5(1.9~6.5)】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EVB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GOV患者存在一些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其中EVB是重要的致命原因。EVB发生的本身有一些危险因素,需要临床给予必要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措施,以减少EVB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影响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BD)治疗胆总管结石(CBDS)患者引流持续时间的因素。方法 2019年4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112例CBDS患者均接受PTBD治疗。收集临床资料,以PTBD平均引流时间加标准差之和为截断点,将患者分为PTBD 持续时间延长组和正常组,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引流延长的因素。结果 在112例CBDS患者中,109例(97.3%)患者成功取出结石,其中81例胆道引流时间短于17天,另28例超过17天;PTBD持续时间延长组血清总胆红素【(38.1±7.3)μmol/L对(24.2±6.2)μmol/L】、淀粉酶【(403.7±15.6)U/L对(92.7±13.2)U/L】 、ALP【(302.3±52.1)U/L对(180.7±50.2)U/L】、GGT【(176.6±16.7)U/L对(93.3±15.6)U/L】、C反应蛋白【(75.1±12.2)mg/L对(56.9±10.3)mg/L】和结石直径【(16.9±2.5)mm对(11.3±2.1)mm】等均显著高于PTBD持续时间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总胆红素(OR:4.092,95%CI:1.684~9.944)和淀粉酶水平(OR:3.277,95%CI:1.348~7.965)及结石直径(OR:3.651,95%CI:1.502~8.873)是影响CBDS患者PTBD持续时间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采用PTBD治疗CBDS患者成功率高,了解一些容易导致引流时间延长的因素有助于做好术前准备和术后管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水平变化。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感染病科诊治的179例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常规培养分离病原菌,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MGB1和sICAM-1水平。结果 在治疗3月内,本组患者发生感染115例(64.2%),未感染64例,其中单部位感染占67.8%,双部位感染占27.0%,三部位感染占5.2%。115例并发感染患者共有感染部位158个,其中腹部感染占61.7%,呼吸系统感染占32.2%,胆道感染占25.2%,败血症占3.5%;在115例感染患者中,培养分离出病原菌20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19株(58.0%),以大肠埃希菌为主(41.5%),革兰阳性菌55株(26.8%),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12.7%),真菌31株(15.1%),以白色念珠菌为主(8.8%);感染患者腹水发生率为73.9%,显著高于未感染组(29.7%,P<0.05),肝性脑病发生率为37.4%,显著高于未感染组(18.8%,P<0.05),低钠血症发生率为59.1%,显著高于未感染组(26.6%,P<0.05),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13.9%,显著高于未感染组(3.1%,P<0.05);感染组血清肌酐水平为(93.7±31.7)μmol/L,显著高于未感染组【(81.0±26.6)μmol/L,P<0.05】,HMGB1水平为(13.1±2.6)ng/ml,显著高于未感染组【(10.2±2.0)ng/ml,P<0.05】,MELD评分为(28.2±5.0)分,显著高于未感染组【(20.3±3.8)分,P<0.05】,而血清sICAM-1水平为(804.3±134.7)ng/ml,显著低于未感染组【(1152.7±263.5)ng/ml,P<0.05】。结论 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感染发生率较高,感染部位以腹部最多,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并发感染的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血清HMGB1水平升高,sICAM-1水平降低,了解这些指标的变化规律可能有助于临床判断感染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并发医院内感染病原菌类别及耐药特点,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医院内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科诊治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67例,分析67例患者并发医院内感染发生情况,采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鉴定感染病原菌种类,采用K-B纸片琼脂扩散法对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在本组67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发生医院内感染者24例(35.8%),其中腹腔感染占比为45.8%、肺部感染占比为33.3%和泌尿道感染占比为20.8%;感染组年龄≥60岁、消化道出血、住院时间长和Child C级占比显著高于未感染组(P<0.05),而血清白蛋白水平和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占比显著低于未感染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1.16,95%CI:1.09~1.24)、住院时间(OR=1.13,95%CI:1.05~1.93)、消化道出血(OR=1.50,95%CI:1.09~2.09)、血清白蛋白(OR=1.11,95%CI:1.02~1.20)、是否预防性应用抗生素(OR=1.48,95%CI:1.21~1.81)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并发医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在24例感染患者标本中培养出3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1株(56.8%),革兰阳性菌11株(29.7%),真菌5株(13.5%);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和哌拉西林耐药率高,肺炎克雷伯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低于16.7%,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为60.0%。结论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并发医院内感染风险高,其影响因素多且复杂,病原菌分布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但病原菌耐药现象明显,临床上需加强对高危感染人群的重视,必要时预防性应用敏感性抗菌药物,对减少并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AAG)预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7年4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84例,根据是否发生EVB分组,计算SAAG和校正的SAAG值。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患者并发EVB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各指标预测EVB风险的临床价值。结果 在随访的6个月内,本组发生EVB 18例,未发生66例;EVB患者年龄≥65岁的比例为72.2%,显著大于肝硬化患者(43.9%,P<0.05);EVB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为(35.8±2.7)g/L,显著低于肝硬化患者【(37.7±3.3)g/L,P<0.05】,血小板计数为(52.3±10.7)×109/L,显著低于肝硬化患者【(59.4±12.5)×109/L,P<0.05】,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为(45.8±5.9)s,显著长于肝硬化患者【(41.1±7.4)s,P<0.05】,SAAG为(18.7±5.1),显著大于肝硬化患者【(16.1±4.2),P<0.05】,矫正的SAAG为(9.2±2.4),显著大于肝硬化患者【(7.6±1.8),P<0.05】;脾脏厚度为(5.2±1.3)cm,显著大于肝硬化患者【(4.5±0.8)cm,P<0.05】,门静脉血流速度为(15.2±2.9)cm/s,显著慢于肝硬化患者【(17.0±3.3)cm/s,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OR=0.435,95%CI=0.287~0.659)、腹水白蛋白(OR=1.845,95%CI=1.063~3.202)、APTT(OR=1.469,95%CI=1.272~1.697)、MELD评分(OR=3.285,95%CI=1.697~6.359)和矫正的SAAG(OR=2.917,95%CI=1.337~6.364)是影响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EVB的独立因素(P<0.05);采用校正的SAAG和MELD预测EVB的AUC分别为0.827和0.791,其敏感度分别为0.889和0.787,特异度分别为0.636和0.612。结论 采用矫正的SAAG有助于预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EVB的风险,因其简单,值得临床应用验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败血症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体积(V)、电导率(C)和散射(C)参数变化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7年6月~2020年6月我院诊治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30例,其中发生败血症39例,普通感染组46例,未感染45例。使用COULTER LH 750/LH 755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平均体积MNV)、中性粒细胞平均电导率(MNC)、中性粒细胞平均散射率(MNS),单核细胞平均体积(MMV)、单核细胞平均电导率(MMC)、单核细胞平均散射率(MMS),淋巴细胞平均体积(MLV)、淋巴细胞平均电导率(MLC)和淋巴细胞平均散射率(MLS),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诊断败血症的效能。结果 败血症组中性粒细胞MNV和MNC分别为(149.5±9.8)和(148.6±9.6),显著高于普通感染组【(144.3±8.9)和(144.6±8.6),P<0.05】或未感染组【(139.9±7.6)和(140.8±7.1),P<0.05】;败血症组单核细胞MMV为(179.6±11.3),显著高于普通感染组【(170.3±10.6),P<0.05】或未感染组【(165.3±8.6),P<0.05】;败血症组淋巴细胞MLV为(90.1±5.1),显著高于普通感染组【(87.8±4.6),P<0.05】或未感染组【(84.1±4.3),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MNV、MMV、MLV、APACHE II和SOFA各单指标诊断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败血症的AUC分别为0.756、0.768、0.681、0.796和0.794,而各指标联合诊断的AUC达到0.847,其诊断效能最高(P<0.05)。结论 应用外周血白细胞VCS参数诊断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败血症具有较好的效能,临床上可以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应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联合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预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HBV-ACLF)患者近期预后的价值。方法 2019年9月~2021年9月我院诊治的HBV-ACLF患者72例,给予综合内科治疗,观察28 d生存率。常规检测血常规,计算NLR,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6水平,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近期预后的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NLR联合血清IL-6水平预测近期预后的效能。结果 72例HBV-ACLF患者28 d生存53例,死亡19例(26.4%);死亡患者NLR为(7.2±2.2),血清IL-6水平为(13.6±3.5)pg/ml,显著高于生存患者【分别为(3.7±1.0)和(8.7±1.5)pg/ml,P<0.05】,死亡组年龄、肝性脑病发生率和MELD评分显著高于生存组,而PLT计数显著低于生存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肝性脑病、MELD评分、NLR和血清IL-6水平均为影响近期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经ROC分析显示,分别以NLR>4...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8年3月~2020年3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36例,通过电子病历收集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指标,根据相关标准诊断诊断并发AKI者40例,无AKI者96例。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K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并发AKI患者失代偿期肝硬化占比为52.5%,显著高于无AKI患者的31.3%(P<0.05),腹水发生率为55.0%,显著高于无AKI患者的29.2%(P<0.05),并发肝性脑病发生率为22.5%,显著高于无AKI患者的4.2%(P<0.05),而两组性别、年龄、病程、Child-Pugh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硬化分期、腹水和并发肝性脑病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肝功能失代偿、腹水或并发肝性脑病容易诱发AKI,临床需要行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院内获得性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以为临床诊治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80例,查阅出院病历,结合临床症状、体征、血白细胞或/和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血降钙素原水平升高、细菌培养阳性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并参照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诊断感染,对影响患者院内感染的因素先行单因素分析,再对有显著意义的因素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在28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57例(20.4%),其中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18例(31.6%),呼吸道感染12例(21.1%),胃肠道感染10例(17.5%),泌尿系感染7例(12.3%)和败血症10例(17.5%);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x2=7.416,P=0.006)、住院时间(t=28.247,P<0.001)、血清白蛋白(t=2.661,P=0.008)、CD4+T淋巴细胞ATP值(t=8.122,P<0.001)、Child-Pugh分级(x2=10.577,P=0.005)、侵入性操作(x2=29.214,P<0.001)、腹水(x2=25.776,P<0.001)、消化道出血(x2=111.434,P<0.001)为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院内获得性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而感染与患者性别和是否发生肝性脑病无显著性相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侵入性操作、腹水、消化道出血、住院时间和血清白蛋白水平是发生院内获得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易发生院内感染,尤其是年龄较大、肝储备功能差、出现并发症和住院时间较长者。临床医生应该对这类患者给予特殊的关怀,严格无菌操作,预防并发症发生,促进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HBV-ACLF)患者并发细菌感染发生情况及常见临床指标预测感染的效能。方法 2015年1月~2022年2月我院诊治的HBV-ACLF患者214例,自医院HIS系统调查细菌感染资料,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感染发生的因素。结果 在本组214例HBV-ACLF患者中,并发细菌感染145例(67.7%),其中1个部位感染113例,2个部位感染28例,3个部位感染4例;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127例(85.2%),肺部感染41例(27.5%),急性胆囊炎25例(16.8%),尿路感染4例(2.7%)和肛周感染2例(1.3%);感染组年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外周血WBC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清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肝性脑病(HE)和腹水发生率与未并发感染组比,差异显著(P<0.05);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对感染有影响的指标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SIRS评分、WBC、PCT和腹水是影响HBV-ACLF患者并发细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HBV-ACLF)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7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HBV-ACLF患者130例,使用迪尔鉴定仪鉴定真菌种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CLF患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本组130例HBV-ACLF患者中,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50例(38.5%),其中,上呼吸道和肺部感染24例(48.0%),肠道感染14例(28.0%),泌尿道感染7例(14.0%),血流感染4例(8.0%),腹腔感染1例(2.0%);白色念珠菌26株(52.0%),另有热带念珠菌8株(16.0%),近平滑念珠菌6株(12.0%),季也蒙念珠菌5株(10.0%),黄曲霉菌3株(6.0%)和毛霉菌2株(4.0%);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年龄≥40岁和长时间应用抗生素占比显著多于未并发真菌感染患者(P<0.05),血清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显著高于或长于未并发患者,而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未并发真菌感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0岁(OR=3.332)、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过高(OR=4.525)和长时间应用抗生素(OR=1.576)为ACLF患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HBV-ACLF患者存在容易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了解感染的常见部位和常见菌株有助于临床早期预防,及时处理,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HBV-ACLF内科治疗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接受内科综合治疗的HBV-ACLF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点。结果内科综合治疗有效98例,无效42例,死亡23例。有效组肝硬化病史、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及肝肾综合征发生率均低于无效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肝性脑病(OR=1.869,95%CI=1.073~3.256)、消化道出血(OR=3.478,95%CI=1.621~7.462)、肝肾综合征(OR=4.141,95%CI=1.031~5.091)、INR(OR=3.081,95%CI=1.497~6.341)、Scr(OR=2.817,95%CI=1.629~4.871)和MELD评分(OR=1.305,95%CI=1.194~1.426)是影响其疗效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HBV-ACLF内科综合疗效肯定,恩替卡韦联合糖皮质激素有助于提高疗效,而对于合并并发症、肝功能下降及MELD评分升高者,内科治疗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构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患者医院内死亡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2018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107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发EVB患者,均接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治疗。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基于独立影响因素构建医院内死亡的风险预测模型,应用Bootstrap法对预测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估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本组患者医院内死亡25例(23.4%),生存8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死亡患者Child-Pugh分级、出血部位、门静脉内径、肝性脑病和失血性休克发生率等与生存患者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门静脉内径(OR=2.201,95%CI:1.544~3.139)、肝性脑病(OR=3.093,95%CI:1.731~5.524)和失血性休克(OR=1.101,95%CI:1.040~1.165)是影响患者医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所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经内部验证,其C-index为0.937(95%CI:0.734~0.879),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应用ROC曲线分析显示,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96(95%CI:0.796~0.958,P<0.001),其预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3%和88.1%。结论 了解影响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发EVB患者医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据此构建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预测效能,有助于临床对高风险患者的筛查和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