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友善家风不仅是对中国传统家风文化的继承,也是对当代友善价值观的切合,其本身具有的传统文化意涵和当代价值是大学生提升自身道德素质、减少社会摩擦的思想根基,也是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前提。本文从中华友善家风的意涵入手,分析其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我国要想提高当前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弘扬先进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了,我国先进传统文化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对先进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要想弘扬我国先进传统文化,就要让传统文化体现出它的时代价值,明确其中的价值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能塑造出能体现当前时代特征的文化产品。首先,要让我国公民对传统文化重新塑造信心,而且要把核心价值观与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进行有机结合。本文从文化软实力的内涵、特征、价值出发,阐述了在文化软实力的塑造中,先进文化的重要性,并且从促进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化,来切实提高升国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理解它的内涵,如此才能进一步阐明它的现代价值和传承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我国文化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践行需要我们在保护好、利用好、弘扬好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纽带和精神动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作用,对此我们可以从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发展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重视。作为一名中国人,坚持文化自信是因为我们有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底蕴,将中华优秀文化发展到高校领域是适应当代中华优秀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语文教师要将传统文化引入教学中,使学生切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到现今,我国的传统文化基本上发展完全,要做的是文化技艺的传承和再发展、创新。文化的传承要从小开始培养文化传承意识,例如,把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等。在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适当引入传统文化的内容,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再发展和创新以及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探索学习,都具有重大作用。本文围绕这个主题,探讨有关如何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  相似文献   

6.
中华传统文化至今葆有强大的活性和能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渊源之一。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要运用世界一切文明成果,承接历史、立足现实、开创未来。  相似文献   

7.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悠久,各朝各代的文人墨客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与传承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些经典之作仍旧为人们所传颂,而且衍生了更多的表现方式供人们鉴赏。本文将以《三国》经典名著为例,简述文学名著文化价值的当代性,并对影视传媒对文学名著改编以及公众对文学名著改编偏好的当代性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基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和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必定会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评判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茶艺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茶艺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日益密切,借助旅游开发活动,茶叶本身以及茶艺所蕴含的艺术审美、哲学思想在我国当代社会的价值愈加深刻,在助力文旅产业繁荣发展、构建人民美好生活、推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均发挥重要的作用。此外,茶艺的旅游开发需着重凸显其文化内涵,注重传统文化与艺术的传承,通过打造沉浸式体验在创新中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传统的中国文化对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有很大的影响,由于社会上存在很多不良习气,对我国年青一代的价值取向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十分重要。近年来,学者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应用在高职高专班级管理中,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提高高职高专院校班级管理水平,还能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文章从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出发,分析了中华传统文化对高职高专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并介绍了中华传统文化在高职高专班主任工作中的实施要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习总书记对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定位为着眼点,突出总书记对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汲取的表现,浅析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不可摒弃的时代正能量,重点阐述习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运用与创新发展,认识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它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当代中国的城镇化,是以城镇化为中心全面推进的新型城镇化。任何事业的发展都有其深厚的文化根源,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印上传统文化的烙印意义重大。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承好中国传统文化,使新型城镇化具有传统文化的色彩,成为当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本文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文化传承与利所面临的问题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承与利用传统文化的途径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惰力,也可以是动力。人们无法自由选择传统文化。因此,不管是古时代的女性,还是当代的女性,她们的观念总是与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紧密结合。女性和男性共同创造了当前的时代文化,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女性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前文化的制约和规范,女性基本上都接受她们所生活的时代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并且严格按照这些文化来约束自己和塑造自己,因此,女性观念的转变其实也意味着时代文化的转变和社会结构的改变。当前我国女性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她们接触的文化是体现现代社会性质的文化,当前社会除了有大量来自西方的文化之外,还面临着对传统文化的转化,必然涉及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社会主义文化中,传统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我国当前知识女性应该对自己的角色如何进行定位,非常值得我们探究。本文首先探讨了从传统文化视角下,当代知识女性应该如何继承自己女性的角色;其次阐明了传统文化和当前时代文化下,女性角色选择面临的矛盾;再阐述了传统文化对当前我国知识女性的角色选择产生的影响;最后从继承和发扬我国先进传统文化和结合当前时代文化的基础上,对我国知识女性的最佳角色选择进行了相关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依法治国,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的支撑,而这种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只能渊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今天依法治国的历史征程中,必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予以继承和弘扬,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遵循根本方向,坚持正确方针,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先人智慧的结晶,是经过五千年的发展和探索给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必须有稳定而强大的平台,语文课堂应一马当先。本文将对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国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进入新世纪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仍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当今青少年的教育也绝对不能离开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延续也要靠当今青少年以创新的精神批判的继承。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涵养丰厚、博大精深,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公共图书馆需要思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吉林省图书馆推出了"传承传统文化乐享传统节日"系列少儿活动,让孩子们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少年儿童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我国早期的绘画或是现代的国画作品,线条一直以来都是国画的基本组成元素。国画中的线条不同于西方的画法可以作为独立的部分而存在。国画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艺术瑰宝,必须不断发扬传承下去。而对国画的传承与创新,须立足于对线条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本文围绕中国画线条与书法的关系展开论述,深入分析了历代的线条理论。  相似文献   

19.
木版年画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具传统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在色彩方面,传统木版年画的色彩从装饰性、象征性和推广性上对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影响,对近代日本绘画以及现代插画方面的影响更是深远。当代插画在当代新形势下继承中国传统木版年画色彩的装饰性、象征性和推广性后更有新的发展,当代插画其蕴含的人文价值更加丰富,信息量更多。  相似文献   

20.
建党百年来,共产党人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逐步形成了科学的传统文化观,也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步履铿锵。中华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经济、军事等"硬复兴",更需要思想和文化的"软复兴"。传统文化在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有着深厚的价值意蕴,在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