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兔枕后软组织急性炎症对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兔枕后软组织急性化学性炎症对血浆内皮素的影响。方法:日本大耳兔30只,随机分为炎症组10只,消炎痛组10只,对照组10只。炎症组采用兔左枕后注射福尔马林溶液;消炎痛组采用兔左枕后注射福尔马林溶液后,予喂服消炎痛片剂;对照组采用兔左枕后注射生理盐水。各组分别在注射前、注射后12h、24h、48h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内皮素。注射48h后动物处死,切取双侧枕后软组织作病理学检查。结果:①注射后炎症组ET水平明显高于消炎痛组和对照组,并注射后炎症组血浆ET水平逐渐增高(P<0.05)。②病理学检查(光镜观察):炎症组标本可见肌细胞变性和坏死,大量的嗜中性粒细胞浸润。结论:枕后软组织急性化学性炎症与血浆内皮素改变有相关性。推测血浆内皮素可能参与了椎动脉血流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产后逐瘀胶囊对剖宫产产后出血的预防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72例剖宫产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36例。对照组于胎儿娩出后在子宫切口上方注射缩宫素20U,同时静脉滴注20U,术后4h肌注10U,后每隔12h注射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产后逐瘀胶囊口服。对比两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2h、12h、24h出血量及术前、术后子宫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观察组术后2h、12h、24h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PSV、PI及RI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PSV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PI及R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逐瘀胶囊能有效改善剖宫产产妇子宫血流动力学,从而预防产后出血发生,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及对患者椎动脉血流状态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将2016年1月—2017年7月因椎动脉型颈椎病就诊的90例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组。对照组45例患者单用推拿治疗,观察组45例联合针灸治疗,均治疗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状态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右椎动脉、左椎动脉血管搏动指数(PI)较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右椎动脉、左椎动脉的血流阻力指数(RI)均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PI及RI指数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6%(43/45),高于对照组的82.22%(37/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显著,可更好地改善椎动脉血流状态,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6,(5):1002-1004
目的:检测颈椎旋转手法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脑血流变化,为颈椎旋转手法的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选择40例经彩色多普勒检测证实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患者,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检测在颈椎中立位以及旋转45°、60°时对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动脉的内径和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平均血流速度(MTV)、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的影响。结果:在旋转至45°时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及椎动脉的血管内径减小,颈内动脉、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显著增大,椎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减慢,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及椎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均减慢,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TV)增大,而椎动脉减慢。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无显著变化。在旋转至60°时,颈内动脉、颈总动脉的内径和中立位相比并无显著性变化,而椎动脉的内径减小,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及PSV增大,椎动脉的PSV减慢,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及椎动脉的EDV、MTV均减慢,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增大。结论:颈部旋转手法会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脑血流动力学产生显著地的影响,而对不同的血管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激光针刀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模型兔颈动脉、椎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的影响。方法:建立CSA家兔模型,将造模成功的30只CSA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针刺组和激光针刀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正常家兔为正常组。针刺组兔给予针刺"风池穴""颈夹脊穴"治疗,激光针刀组兔给予C5颈椎棘突旁夹脊穴激光及针刀治疗,另两组仅给予相同时间的固定;实验前后观察家兔行为学体征,采用床边B超仪检测治疗前后各组家兔右侧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椎动脉PSV的变化。结果:治疗后针刺组和激光针刀组兔行为学体征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与激光针刀组兔颈动脉、椎动脉PSV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P0.01)。结论:激光针刀能有效提高CSA模型兔颈动脉、椎动脉血流速度,改善血供。  相似文献   

6.
李国臣  陈勤  胡玲香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0):1361-1362
探讨电针能否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家兔听性脑干反应(ABR),椎动脉血流速度,从而改善脑干缺血、椎-基底动脉缺血所致的眩晕等症状。方法:30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将组织硬化剂-775注射液注射至模型组和电针组家兔左侧颈椎横突软组织,造成左侧椎动脉狭窄、基底动脉及双侧椎动脉血流降低以建立椎动脉型颈椎病(vertebro-arterial cervical spondylosis,VCS)模型,对照组作生理盐水注射。从注射后第6周开始,电针组家兔作双侧“风池(GB20)”“听宫(SI19)”“外关(SJ5)”穴电针治疗2周,分别检测高刺激率(50Hz)左侧短声听性脑干反应(ABR)、左侧超声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将3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模型组50Hz高刺激率ABR的Ⅲ波峰潜伏期(PL)和Ⅰ-Ⅲ波峰间潜伏期(IPL)较对照组延长(P<0.05;P<0.05),电针组较模型组缩短(P<0.05;P<0.05),电针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在超声经颅多普勒(TCD)指标检测中,模型组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较对照组延长(P<0.01;P<0.01;P<0.05),电针组Vd、Vm较模型组缩短(P<0.01;P<0.05),电针组Vd、Vm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P>0.05)。结论:电针能够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家兔脑干缺血造成的听性脑干反应速度减慢及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从而改善椎-基底动脉缺血所致的眩晕等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针风池穴对颈性高血压模型兔血压、颈动脉和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建立颈性高血压模型,将造模成功的12只家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6只,另选取6只健康家兔作为正常组。对电针组家兔给予电针风池穴治疗,模型组和正常组家兔仅给予相同时间的固定。观察各组家兔椎动脉及颈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 PSV)、舒张期最大流速(end-diastolic volume, EDV)、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 RI)、股动脉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电针组家兔颈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61.30±9.62)cm/s]显著改善(P<0.05);与治疗前比较,电针组家兔股动脉收缩血压[(109.60±4.56)mm Hg]显著降低(P<0.05),模型组家兔股动脉收缩血压[(112.00±6.07)mm Hg]无明显变化。结论:电针风池穴可有效降低颈性高血压家兔血压,其降压作用可能与改善颈区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相关。  相似文献   

8.
王静丽  袁宁华  曹秋彩 《新中医》2020,52(23):105-107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定眩止晕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 98 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 49 例。对照组给予定眩止晕汤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14 d 为 1 个疗程,治 疗 2 个疗程。比较 2 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基底动脉搏动指数 (PI)、阻力指数 (RI),颈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 (PSV)、时间平均血流速度(TMFV),基底动脉、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 97.96%,高于对照组的 79.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 组 TMFV 及 PSV 均增大 (P<0.05),PI 及 RI 均降低 (P<0.05);研究组 TMFV 及 PSV 均大于对照组 (P<0.05),PI 及 RI 均小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2 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增大 (P< 0.05),研究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大于对照组 (P<0.05)。结论:针刺联合定眩止晕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加快血流速度,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平衡针刀联合温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平衡针刀组及联合组,每组30例。温针灸组以温针灸风府、风池、完骨、天柱治疗,1次/d,连续5 d后休息2 d, 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平衡针刀组使用平衡针刀治疗,每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3周;联合组在温针灸组的基础上使用平衡针刀治疗,连续治疗3周。比较3组患者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的变化情况,对比治疗前后3组患者眩晕症状与功能(ESCV)评分,观察3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ESCV评分及BA、LVA、RVA平均血流速度均升高(P<0.05),PI、RI均下降(P<0.05)。与温针灸组、平衡针刀组比较,联合组ESCV评分及BA、LVA、RVA平均血流速度均升高(P<0.05),PI、RI均下降(P<0.05)。与平衡针刀组比较,温针灸组LVA、RVA、BA平均血流速度均升高(P<0.05),PI、RI均下降(P<0.05)。温...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观察中成药晕乃停对正常家兔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分析其抗眩晕的可能机理。方法:36只家兔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西比灵组、晕乃停高剂量组和晕乃停低剂量组。各组经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探测其用药前和用药后的椎动脉血流速度。结果:晕乃停高剂量组对正常家兔右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及左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增加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比灵对正常家兔右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增加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它组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晕乃停具有提高椎动脉的血流速度,增加脑部供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针刺对快速老化脑萎缩模型小鼠脑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目的:观察针刺“水沟”,“内关”,“太冲”穴对快速老化脑萎缩模型小鼠(SAM-P/10)脑丙二醛含量(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影响,结果:针刺可降低模型动物MDA含量,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结论:抗氧化酶活性降低可能是脑老化的重要因素,针刺可从整个抗氧化体系水平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减少自由基代谢产物,从而起到延缓脑老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针刺治疗抑郁症及其对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30  
目的:明确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探讨针刺抗抑郁作用的神经内分泌学机制.方法:将6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药物治疗对照组.针刺组针刺内关、太冲、三阴交等穴治疗4周,对照组口服帕氟西汀治疗4周,在治疗前后分别作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并检测血浆皮质醇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浓度.结果:针刺治疗抑郁症愈显率约73%,且不良反应小;两组血浆皮质醇和ACTH浓度,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且其含量随临床症状的缓解趋于正常.结论:针刺对抑郁症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影响是状态依赖性的,即随着针刺疗效的出现,患者的HPA轴功能也逐步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3.
大叶紫薇叶和果实中三萜酸的HPLC/UV/MS指纹图谱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纵伟  夏文水 《中成药》2005,27(7):754-756
目的:采用HPLC/UV/MS对大叶紫薇叶和果实中三萜酸类成分指纹图谱进行了比较.方法:采用LunaC18柱(2.6mm×250 mm,5μ);乙腈与0.1%甲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结果:大叶紫薇叶和果实中都含有2α-羟基熊果酸和2α-羟基齐墩果酸,大叶紫薇叶中含有熊果酸,而果实中含有齐墩果酸.结论:本方法可用于大叶紫薇叶和果实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4.
李永宸  赖文 《中国针灸》2004,24(12):873-875
目的:介绍岭南医家针灸治疗鼠疫、霍乱的经验,昭示针灸治疗传染病具有广阔的前景,促进对历代针灸防治传染病经验的发掘整理,以充分发挥针灸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搜集、考订岭南医家针灸治疗鼠疫、霍乱的文献史料,利用针灸学理论,并结合今人针灸治疗传染病机理的研究成果,分析说明岭南医家针灸治疗鼠疫、霍乱的具体问题.结论:针灸能够治疗烈性传染病;针灸治疗传染病也应根据不同传染病,分别采用针刺法或艾灸法;针对具体情况,决定针刺深浅和采用不同针具;主张针药并用、灸药并施.  相似文献   

15.
猪苓多糖抗衰老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猪苓多糖对衰老模型小鼠的几个重要的抗衰老指标药理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猪苓多糖能增加衰老模型小鼠体重,提高体温和胸腺系数,使其接近正常。猪苓多糖还能降低衰老模型小鼠肝中过氧化脂质的含量,提高衰老模型小鼠红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肝脏过氧化氢酶活力。  相似文献   

16.
不同酒精摄入量对股骨头缺血坏死脂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酒精摄入量对模型鼠脂质代谢的影响,分析其在酒精性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健康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只.酒精灌胃法造模,实验组Ⅰ给予56°白酒8 ml/kg·d;实验组Ⅱ给予56°白酒6 ml/kg·d;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20周处死取材,进行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检测.结果:实验组TC、TG、LDL显著升高,而HDL则显著降低,尤其实验组Ⅰ表现更为显著.实验组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显著升高,尤其实验组Ⅰ升高最为显著,且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亦呈显著升高.结论:大剂量酒精引起的脂质代谢紊乱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病和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电针的消炎镇痛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在大鼠一侧足背皮下制备炎性痛病灶 ,应用痛行为学及组织化学方法 ,观察电针对炎性痛大鼠的消炎镇痛作用及穴位药物、机械阻滞对电针效应的影响。结果 :1 .电针能显著抑制福尔马林导致的痛行为反应 ,并能减轻足背的炎性水肿 ;2 .电针穴位皮下肥大细胞数显著高于炎症组 ,而其病灶肥大细胞数显著低于炎症组 (P <0 0 1 ) ;3 .穴位药物、机械阻滞对电针效应具有一定的阻滞作用。结论 :肥大细胞可能参与了福尔马林所致的炎性痛反应过程 ,循经电针具有良好的消炎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电针对庆大霉素耳中毒豚鼠耳蜗内ACP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康颂建  史永芝 《中国针灸》1999,19(2):118-120
以耳郭反射(PR)、酸性磷酸酶(ACP)组织化学检测为指标,观察电针对豚鼠庆大霉素(GE)耳中毒引起的ACP变化的影响。结果:GE组在2、4和8kHz纯音PR阈值明显升高,ACP出现移位,显色变淡或消失,毛细胞受损显著;针刺组PR阈值升高幅度明显低于GE组(P<001);ACP显色变化和毛细胞损害的程度均明显低于GE组。结果表明针刺能减轻GE的耳毒性。保护耳蜗毛细胞内溶酶体的完整性,防止毛细胞的自溶性损伤可能是针刺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不完全性截瘫的机理。方法:采用不完全性截瘫兔模型60只,随机分为2组:模型组、针灸组,每组于造模后分3批,每批10只,分别于6h、7d、15d处死,电镜下观察线粒体不同时期的动态变化。结果:造模形成后6h针灸能缓解线粒体肿胀,对抗继发性损伤;7d后针灸组线粒体各项指标优于模型组;15d后针灸组线粒体形态恢复正常。结论:针灸可减轻损伤脊髓神经元内线粒体肿胀变性,维持线粒体有效功能面积及有效个数,促进线粒体进行能量代谢,促进神经元恢复,对抗继发损伤,加快修复。  相似文献   

20.
朝鲜丁香叶的化学成分分离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了扩大药用资源,研究朝鲜丁香叶Syringa diatata Nakai中的化学成分。方法:用溶剂提取、色谱法分离丁香叶中的化学成分,并用理化常数和波谱法鉴定其结构。结果:从朝鲜丁香叶中分离出6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法鉴定其结构分别为酪醇(I)、3-甲基4-羟基苯丙酸(Ⅱ)、3,4-二羟基苯乙醇(Ⅲ),3,4-二羧基苯甲酸(Ⅳ)、丁香苦A(V)、甘露醇(Ⅵ)等成分。结论:上述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其中3-甲基4-羟基苯丙酸Ⅱ为首次从丁香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