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玉华  李飒 《人民军医》2012,(8):738-739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0岁以上发生胸闷的住院患者206例,给予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130例(冠状动脉单支病变50例,多支病变80例),冠状动脉正常组76例。同时采用高频超声测量颈动脉IMT及斑块形态。结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中,IMT增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94例,发生率72.3%(94/130);正常组中,颈动脉IMT增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18例,发生率23.7%(18/76)。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伴颈动脉IMT增厚及斑块形成和钙化的发生率为77.5%(62/80),显著高于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的30.0%(15/50,P<0.05)。结论:颈动脉IMT及斑块形成与冠状动脉病变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为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判断提供线索。资料与方法选择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79例和正常对照组9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116例)、2支病变组(93例)、3支病变组(70例),比较各组人口学特征、既往史、肝肾功能、超声心动图参数间的差异,并分析Gensini评分与LAVI的相关性;运用ROC曲线评估LAVI对3支病变的预测价值。结果 2支病变组和3支病变组的左心房内径(LAD)分别较对照组显著增大,3支病变组的LAD大于单支病变组(P<0.05);3支病变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大于对照组、单支病变组的(P<0.05),3支病变组的E/Em值和LVMI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5);冠心病亚组的LAVI较对照组显著增加,3支病变组的LVMI高于单支病变组、2支病变组的(P<0.05);LAVI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499,P<0.01);LAVI对3支病变有一定的预测价值(AUC=0.782,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高血压病、二尖瓣反流、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多是LAVI升高的危险因素。结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重,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越明显。LAVI对3支病变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单支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的远期预后以及实施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血运重建对后者长期临床疗效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959例冠心病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其中单支病变组(single-vessel disease,SVD)362例,多支病变完全性血运重建组(complete revascularization,CR)291 例,多支病变不完全性血运重建组(incomplete revascularization,IR)306例,对比分析3组患者PCI手术后2.5年随访结果. 结果 与CR组比较,IR组患者中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3支病变比例、左主干病变、分叉病变数量均高 (P<0.05) ,病变数目少而平均置入支架数多(P<0.05).SVD组冠状动脉病变平均狭窄程度重而植入支架长度和直径均小于另两组(P<0.05).IR组再发心绞痛(P<0.05)、再次血运重建比例(P<0.01)和MACE事件发生率(P<0.05)均显著高于另两组. 结论 通过行PCI术实现完全性血运重建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长期预后效果与单支病变者类似,优于不完全性血运重建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1995~2005年实施PCI的4365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住院患者,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3833例(87.8%),稳定性心绞痛532例(12.2%)。ACS患者中发病30天内急性心肌梗死(AMI)1480例(38.6%)、不稳定心绞痛(UAP)2353例(61.4%)。评价PCI的成功率、合并症及住院期间的临床疗效。结果PCI的病例成功率为96.9%(4230/4365),靶病变成功率为98.8%(11185/11320)。住院期间病死率1.3%(全因死亡56例),术中病死率0.05%(2例),PCI相关并发症发生率7.2%(314/4365)。PCI术后存活出院患者心绞痛症状缓解率为96.2%(4147/4309),住院时间13±9天。结论PCI治疗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成功率高,手术相关并发症和院内死亡率低,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老年无保护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的临床特征,分析老年无保护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ULMCA)介入治疗的临床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6例老年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并经随访6~24个月,观察心绞痛复发、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死亡和再次进行冠脉血运重建术等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①老年患者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糖尿病比非老年组多见,而非老年组吸烟、肥胖者高于老年组;②临床资料比较:左主干病变老年组中心绞痛发生率88.6%,心肌梗死发生率为65.7%,明显多于非老年组(P<0.05),同时老年组LVEF较非老年组更低(48.3%vs 60.6%)(P<0.05);③老年患者左主干病变合并多支血管病变为主(91.4%),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多位于左主干远端分叉处(55.7%);④老年ULMCA病变PCI术和CABG术,在住院期间的终点事件中,均无死亡及心肌梗死。随访发现,进行PCI或CABG治疗组的死亡率和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P<0.05)。但PCI组心绞痛复发率、血运重建率高于CABG组(P<0.05)。结论:老年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发生率略高,多伴发糖尿病、高血压,合并有多支血管病变,病情更严重,PCI治疗更复杂。经过选择的老年ULMCA支架置入术是可行和安全的,并可取得较好近、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技术评价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患者颈总动脉管壁弹性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探索无创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方法.方法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选取冠心病患者60例,分别为单支病变组19例,双支病变组19例,多支病变组22例,另外选取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及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正常者2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VVI技术定量分析各组颈总动脉短轴各壁平均收缩期峰值速度(Vs)、峰值应变(Ss)及峰值应变率(SRs),计算冠脉阻塞积分(coronary artery obstacle score,CAOS)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颈总动脉短轴各壁平均Vs、Ss及SRs测值:多支病变组与双支病变组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多支病变组低于单支病变组(P<0.05),单支病变组与正常对照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颈总动脉短轴各壁平均Vs与CAOS积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 VVI技术检测冠心病患者颈总动脉短轴各壁平均Vs、Ss及SRs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明显降低,有望成为早期无创预测冠心病病变程度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DE)法测量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评价稳定型冠心病前降支(LAD)和左旋支(LCX)病变心肌缺血、预测冠状动脉狭窄、选择治疗方案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胸痛发作、已知或疑似冠心病患者56例,在TTDE冠状动脉血流显像模式下,于ATP注射前、中、后分别获取LAD和LCX远段血流频谱,测定其静息时及最大冠状动脉扩张时峰值流速,计算CFR。所有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心肌灌注显像检查。结果 1与SPECT心肌灌注显像对照,无创性CFR法评价心肌缺血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CFR≤2.0评价LAD病变相应供血区域心肌缺血的敏感性为93.3%,特异性为92.3%;CFR≤2.0评价LCX病变相应供血区域心肌缺血的敏感性为84.6%,特异性为85.7%;2CFR≤2.0预测冠状动脉狭窄率≥70%的敏感性为90.4%;特异性为90.5%;3TTDE测量CFR前降支成功率为96.4%(54/56);回旋支成功率73.2%(41/56)。结论 TTDE法无创性CFR可以作为评价稳定型冠心病冠状动脉双支病变心肌缺血的辅助判断手段,能够预测冠状动脉狭窄率并对治疗方案选择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112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 112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探讨冠状动脉病变与临床多种因数的关系。方法 :采用Judkin's法 ,经股动脉穿刺 ,在多个投射角度作选择性左右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阳性率占 6 5 .2 % (73/112 ) ,累及 14 0支冠状动脉 ,其中单支病变 37.0 %(2 7/73) ,双支病变 38.4% (2 8/73) ,三支病变 2 0 .5 % (15 /73) ,左主干 三支病变 4.1% (3/73)。结论 :男性、年龄大于 45岁、A型性格、有吸烟史和高血压病史 ,有心肌梗塞和典型心绞病史、心电图典型缺血改变者冠状动脉造影的阳性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三支病变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的临床特点,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为冠脉三支病变的患者68例及冠脉单支或双支病变7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三支病变组患者与单双支病变组四种高危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及其聚集性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三支病变组运动平板试验的阳性率(23/24)显著高于单双支病变组(26/42,P<0.01),两组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及左室造影的LVEF、LVEDP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三支病变组冠脉病变以IV级为主,发生Ⅲ级和Ⅳ级病变的处数较单双支病变组显著增多,三支病变组48/68例患者接受了介入治疗,但术后心绞痛发生率及需再次行血运重建比例较高.结论条件允许时,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患者目前应首选冠脉搭桥手术(CABG)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及支架植入术治疗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成功率和疗效。方法  1999年 11月至 2 0 0 2年 12月我院收治的 4 1例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的患者 ,男 2 9例 ,女12例 ,平均年龄 (6 3± 12 )岁 ;其中慢性冠状动脉闭塞小于 3个月者 2 7例 ,大于 3个月者 14例。冠脉造影示单支病变 2 1例 ,2支病变 13例 ,3支病变 8例 ;完全闭塞的病变中 ,前降支 17支 ,回旋支 8支 ,右冠状动脉 16支。对完全病变在导引钢丝通过后先行PTCA ,而后根据情况置入冠脉内支架。结果  4 1例完全闭塞病变扩张成功 38例 ,成功率为 92 % ;其中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各失败 1例 ,且均为闭塞大于 3个月的病例 ;失败原因为导引钢丝或球囊不能通过病变部位。扩张成功的 38例病变置入支架 35例 ,置入率 92 % ,置入支架的指征主要为PTCA后夹层瘤形成或有残余狭窄大于 5 0 %且闭塞病变较短者。所有病例术中及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行PCI是安全有效的 ,而冠脉内支架的置入有助于提高完全闭塞病变PTCA治疗的疗效。但血管闭塞时间越长 ,PCI成功率越低。对于大于 3个月者术前应进行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11.
Ⅱ、Ⅲ、aVF导联碎裂QRS波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Ⅱ、Ⅲ、aVF导联碎裂QRS波(fQRS)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128例冠心病患者心电图的fQRS波,比较下壁与前壁、侧壁导联fQRS波发生率,以及Ⅱ、Ⅲ、aVF导联fQRS波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下壁导联fQRS波发生率显著高于前壁和侧壁,前壁和侧壁导联fQRS波发生率无差异。Ⅱ、Ⅲ、aVF导联fQRS波发生率在右冠状动脉病变和非右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无明显差异,在冠状动脉单支病变和多支病变患者中无明显差异。结论冠心病患者中,下壁出现fQRS波的机会较前壁和侧壁为多。依据心电图Ⅱ、Ⅲ、aVF导联的fQRS波不能明确诊断为右冠状动脉病变,也不能判断冠状动脉单支病变或多支病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老年女性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分析1995年8月~2004年11月行PCI治疗的354例多支病变老年女性(≥65岁)患者和247例非老年女性(<65岁)患者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围术期并发症和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老年组高血压病和脑血管病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患者(P<0.05)。两组介入治疗的病例成功率、靶病变成功率、手术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老年组成功PCI的332例患者随访12~96个月(56.0±19.0个月),无症状存活276例(83.1%),151例患者复查冠脉造影,24例(15.9%)发生再狭窄,总MACCE率12.7%(42/332);非老年组236例接受随访,无症状存活192例(81.4%),123例患者复查冠脉造影,17例(13.8%)发生再狭窄,总MACCE率11.0%(26/236),与老年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CI治疗老年女性多支病变的成功率高,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长期临床疗效与非老年女性患者相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行性及疗效,分析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特点。方法对26例同期住院行血液透析合并明确心肌缺血的患者,其中8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检查、治疗;18例维持药物治疗。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介入检查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结果8例接受冠脉检查患者中,6例患者17支冠状动脉存在明显狭窄34处。其中A型病变:0处;B型病变:1处;C型病变:13处。5例为3支血管多处病变,1例为2支血管多处病变。6例完成支架治疗,术后心绞痛明显缓解。其中1例仅行PTCA,术后8月原扩张血管再次狭窄,予支架治疗。1例术后出现急性左心衰。选用非离子型低渗造影剂,术前及术后行血液透析,有2例术后尿量减少,1例肾功能轻度恶化。随访4~48月,6例接受介入治疗患者中2例出现临床心绞痛发作,1例术后3月死于多脏器衰竭。未接受冠脉检查、治疗的18例中,17例存在临床心绞痛发作(95%);2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3例死亡。结论终末期肾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病变范围广,长病变、钙化、多支多处病变发病率高。冠脉病变与肾功能恶化及透析时间不平行。终末期肾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心脏介入检查治疗疗效明确、安全可行,可明确冠状动脉情况,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对死亡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高频超声对 72例因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及胸痛待查而入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人进行颈动脉检查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冠状动脉组(A组 )和冠状动脉病变组 (分别为单支病变组B1、双支病变组B2、三支病变组B3) ,采用高频超声探测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 ,计算颈动脉斑块积分 ,测量血管后壁内中膜厚度 (IMT)及颈动脉内血流频谱Vmax。结果 冠状动脉病变组的IMT值明显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 (P <0 0 5 ) ,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组的IMT值高于单支和双支病变组 (P<0 0 5 ) ,提示颈动脉的病变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 (r=0 4 5 ,P <0 0 5 ) ,且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密切相关。结论 通过对颈动脉的超声检测 ,可以早期发现冠状动脉的病变 ,并可初步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老年女性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2年10月~2005年6月经冠脉造影证实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老年(≥65岁)女性患者387例,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其中DES组139例,普通金属支架(BMS)组248例。比较两组支架术后近期及远期的临床疗效。结果DES组糖尿病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BMS组(42.4%vs29.8%,P<0.05)。两组高血压病和心功能不全的比例、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PCI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对371例患者随访6~36个月(20.8±12.6个月),DES组和BMS组造影随访率分别为53.7%和56.1%,无明显差异(P>0.05),但DES组复查造影再狭窄率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MS组(分别为4.2%vs15.8%和7.5%vs17.3%,P<0.05)。结论老年女性多支病变患者应用多枚DES的成功率高,严重并发症少,术后再狭窄率低,长期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6.
无症状人群冠状动脉CTA影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无症状人群冠状动脉CTA影像进行分析,观察冠状动脉病变在无症状人群中的发生情况。方法:对60例科技人员进行128层CTA检查,扫描时心率控制在70次/分以下,由两位副主任医师共同评价图像质量,每例患者观察6支主要冠脉分支。结果:60例中共发现29支血管变异,其中1支为冠脉起源异常,28支为心肌桥,心肌桥以左冠脉前降支发生率最高,为33.33%(20/60);共发现52支血管内斑块形成,以左冠前降支发生率最高,占51.90%(27/52),软斑块和混合斑块分别为32(32/52)和13支(13/52);管腔轻、中度狭窄也以左冠前降支最多见,分别占40.00%(24/60)和5.00%(3/60)。结论:冠状动脉CTA在无症状人群(科技人群)检查中意义重大,可以作为有效的冠状动脉病变筛查工具以及选择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
880例DSA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 880例冠状动脉造影 (CAG)诊断结果 ,重点探讨冠心病的CAG和左心室造影表现及其对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内支架置入术、冠状动脉搭桥术 (CABG)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DSA选择性CAG证实的病变≥ 5 0 %直径狭窄病例 65 2例 ,依病变狭窄程度 ,累及冠状动脉部位、数目、形态 ,冠状动脉优势状况 ,侧支循环及心肌梗死病例左室壁运动情况和射血分数 (EF)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 5 0 %狭窄或闭塞 65 2例 ( 74.1%) ,冠状动脉右优势型5 91例 ( 67.2 %) ,左优势型 10 5例 ( 11.9%) ,均衡型 184例 ( 2 0 .9%) ,单支病变 2 47例 ( 3 7.9%) ,2支病变 184例 ( 2 8.2 %) ,3支病变 2 2 1例 ( 3 3 .9%) ,受累血管 10 75支 14 77处 ,重度狭窄及闭塞 63 5处 (占 47.9%)。 13 3例 ( 2 0 .4%)有不同程度侧支循环形成 ,42 1例做了左心室造影射血分数 (LVEF)及室壁运动缩率分析 ,EF≥ 5 0 %的 2 86例 ( 67.9%) ,EF 40 %~ 5 0 %的 10 1例 ( 2 4%) ,<40 %者 3 4例 ( 8.1%) ,经统计分析 ,严重冠状动脉狭窄与闭塞合并室壁瘤者与单纯狭窄病变LVEF差异有极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冠状动脉循环与分布多数为右优势型 ;冠状动脉病变多累及前降支 (LAD) ,其次为右冠状动脉(RCA)及左回旋支 (LCF) ;病变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52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表明:22例心肌梗塞患者单支病变5例.双支病变6例,多支病变7例,冠脉正常4例.20例术前诊断冠心病患者单支病变4例,双支病变1例,多支病变3例,正常12例,对术中的并发症进行了分析.术后药物治疗7例,内科介人性治疗13例,外科冠状动脉搭桥术7例.因此冠状动脉造影仍是诊断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但仍需注意术中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无症状人群冠状动脉CTA影像进行分析,观察冠状动脉病变在无症状人群中的发生情况.方法:对60例科技人员进行128层CTA检查,扫描时心率控制在70次/分以下,由两位副主任医师共同评价图像质量,每例患者观察6支主要冠脉分支.结果:60例中共发现29支血管变异,其中1支为冠脉起源异常,28支为心肌桥,心肌桥以左冠脉前降支发生率最高,为33.33%(20/60);共发现52支血管内斑块形成,以左冠前降支发生率最高,占51.90%(27/52),软斑块和混合斑块分别为32(32/52)和13支(13/52);管腔轻、中度狭窄也以左冠前降支最多见,分别占40.00%(24/60)和5.00%(3/60).结论:冠状动脉CTA在无症状人群(科技人群)检查中意义重大,可以作为有效的冠状动脉病变筛查工具以及选择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不同重建技术在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不同重建技术在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方法 对 5 0例临床怀疑冠心病的患者采用西门子 16排螺旋CT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应用容积再现漫游 (volumerenderingtechnique ,VRT) ,多平面重建 (multiplanarrecon struction ,MPR) ,曲面重建 (curvedplanarreconstruction ,CPR)和最大密度投影 (maximumintensityprojection ,MIP)等 4种技术重建。结果 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分析 ,冠状动脉有不同程度的钙化 19例 ;无钙化但有软斑块 4例 ;冠状动脉 1、2级分支显示率 10 0 %,3级以上分支显示为 60 %~ 80 %左右 ,4级分支显示 3 0 %~ 5 6%。有 3 0例 3 9支冠状动脉显示程度不同的狭窄 ,其中左主干病变 2支 ,左前降支及分支病变 2 0支 ,回旋支病变 9支 ,右冠状动脉病变 8支。VRT能够在三维立体空间内直观、形象、清楚地显示冠状动脉的形态分布走行情况以及在心脏表面的位置。CPR能显示各支冠状动脉从主动脉起始部到终末端的剖面情况 ,可清晰显示血管的最大直径内形态及管腔有无狭窄 ,以及狭窄段的长度。MPR以连续层面显示各支冠状动脉的节段性形态 ,可于监视器上以电影方式动态观察 ,可以获得冠状动脉各支的完整信息。MIP能显示冠状动脉各支类似于DSA血管的影像 ,可以显示钙化以及管腔形态。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