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污染环境并经环境传播的可能性。方法在确定血液操作台面受HBV污染的程度和HBV血清学标志物与HBV传染性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探讨HBV污染环境并经环境传播的可能性。结果分别有26%和11%的以开放方式处理血液的操作台面样本检测出HBsAg阳性和HBeAg阳性,而以闭合方式处理血液的操作台面样本全部阴性。73.7%HBsAg阳性血液样本和100%HBeAg阳性血液样本检测出HBV DNA阳性。结论血液操作台面受到了HBV的污染,这些污染来自于病人的血液,HBV经污染环境传播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2.
必须重视血液细菌污染的预防和控制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高峰 《中国输血杂志》2004,17(4):221-222
血液的细菌污染是指血液和血液制品被细菌污染,以及细菌污染血液输注后引起患者发生严重反应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是输血安全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现代输血发展的起步阶段,血液的细菌污染问题就引起高度关注。1937年,世界上第一个血库在美国芝加哥著名的Cook County医院建立,1939年即有文章在著名的JAMA杂志上发表专门讨  相似文献   

3.
控制街头采血细菌污染的几点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年来 ,由于广泛使用安全密闭的一次性采血器材进行血液采集、成分分离等 ,细菌污染的机会已大大减少 ,但有些血液制剂的制备是开放式的 ,街头采血车细菌污染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笔者就本站如何控制血液的污染 ,特别是加强对街头采血环境的管理的几点体会介绍如下。1 细菌污染血液的原因  ①献血者处于带菌状态 ,如扁桃体炎、外伤已结痂等 ;②静脉穿刺时 ,皮肤消毒不彻底 ,献血者采血部位皮肤的碎屑随血液进入血袋而污染血液 ;③空气环境消毒达不到标准 ,在采血时 ,拔开针帽的一瞬间 ,空气由针头进入血袋而污染 ;④采血器消毒不严或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有针对性的对采供血过程中可能导致血液细菌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对策加以改进,降低输血相关感染风险。方法采供血过程中可能导致血液细菌污染的原因:(1)献血者菌血症;(2)血液采集过程的细菌污染;(3)血袋细菌的污染;(4)血液成分加工过程的细菌污染;(5)血液储存、运输过程的细菌污染。降低细菌污染血液的对策:(1)严格筛选献血者;(2)改进献血者皮肤消毒;(3)隔离初始采集的血液;(4)采血前对采血袋进行质检;(5)血液成分加工过程中避免血袋污染;(6)血液储存、运输过程中保持冷链。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可通过两条途径进入血液或血液制品,(?)一是在采血前已存在于血液中,其二是在采血时或采血后血液被污染。血液和血液制品的污染血液和血液制品被污染与血液的采集、保存和制备直接相关。新鲜血液具有有效的杀菌性质,对多数污染皮肤的细菌,如无毒素的凝血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属,类白喉菌和嗜寒菌。这些细菌多为无色菌属,假单孢菌属和埃希杆菌属,它们能够在2℃-8℃繁殖,在37℃时则受到抑制或被杀死,其代射产物引起内毒素性休克。来自献血者血液或污染血液的假单孢菌属造成的输血败血症已有报导。一些致命性输血后脓毒血症可能为耶尔辛小肠结肠炎脓毒症。  相似文献   

6.
手术室拖鞋污染情况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晓娇  垢锐 《现代护理》2007,13(2):99-100
目的研究手术室拖鞋污染的情况。方法视觉检查拖鞋表面是否有血液污染;对每双鞋的右脚上表面和鞋底取样,接种并计数菌落。结果44%的手术室拖鞋有血液污染,63%外科医生的拖鞋被血液污染。结论手术室拖鞋的清洁工作不容乐观,最好的清洁方式是在使用后在特定的洗衣机里洗涤。  相似文献   

7.
细菌污染的血液输注后能引起受血者发生严重反应甚至死亡,因此血液细菌污染成为输血医学的重大问题。现就血液细菌污染的原因及预防控制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8.
助产士对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防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陈育群 《护理与康复》2004,3(6):403-404
经血液传播疾病是指可通过血液、体液途径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包括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艾滋病(HIV)、梅毒等20多种疾病。经血液传播疾病最基本的途径是患者的血液、体液进入医护人员的血管,包括被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接触了患者的血液和体液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被污染的锐器刺伤。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 ,由于广泛使用安全密闭的一次性采血器材进行血液采集、成分分离等 ,细菌污染的机会已大大减少 ,但有些血液制剂的制备是开放式的 ,且街头采血车的细菌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据统计细菌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高于目前普遍重视的输血后病毒性传染病发病率 [1]。笔者就本站如何控制血液的污染 ,特别是加强对街头采血环境的管理介绍如下 :1 细菌污染血液的原因1 .1 献血者处于带菌状态 ,如扁桃体炎、外伤已结痂等。1 .2 静脉穿刺时 ,皮肤消毒不彻底 ,献血者采血部位皮肤的碎屑随血液进入血袋而污染血液。1 .3 空气环境消毒达不到标准 ,…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手术室拖鞋污染的情况.方法 视觉检查拖鞋表面是否有血液污染;对每双鞋的右脚上表面和鞋底取样,接种并计数菌落.结果 44%的手术室拖鞋有血液污染,63%外科医生的拖鞋被血液污染.结论 手术室拖鞋的清洁工作不容乐观,最好的清洁方式是在使用后在特定的洗衣机里洗涤.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病人对血液透析室血液污染的认知情况,探讨管理对策.[方法]对我院120例血液透析病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血液透析病人对血透室血液污染认知情况:大专及以上学历为263/420(62.6%),高中及中专学历为285/672(42.4%),初中及以下学历为43/348(12.4%)(X2=199.672,P<0.001);城市居民对血液污染的认知情况为34.9%,农村居民对血液污染的认知情况为11.8%;不同文化层次人群对血液污染相关知识非常需要和需要者占84.2%.[结论]对血液透析析病人进行血液污染防护知识健康宣教非常必要和迫切的,重点是文化层次低、卫生资源相对缺乏的人群,可明显增强病人的防护能力,提高对血液透析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病人对血液透析室血液污染的认知情况,探讨管理对策.[方法]对我院120例血液透析病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血液透析病人对血透室血液污染认知情况:大专及以上学历为263/420(62.6%),高中及中专学历为285/672(42.4%),初中及以下学历为43/348(12.4%)(X2=199.672,P<0.001);城市居民对血液污染的认知情况为34.9%,农村居民对血液污染的认知情况为11.8%;不同文化层次人群对血液污染相关知识非常需要和需要者占84.2%.[结论]对血液透析析病人进行血液污染防护知识健康宣教非常必要和迫切的,重点是文化层次低、卫生资源相对缺乏的人群,可明显增强病人的防护能力,提高对血液透析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3.
血液透析是治疗尿毒症的一种重要手段.但透析中反复抽取血液进行生化检测评价透析效果,一方面造成医源性的血液浪费,加重患者贫血,另一方面易造成血液污染.能否利用血透超滤液代替血液进行生化检测,评价透析效果,以避免血液浪费和血液污染.笔者通过查阅近年有关资料,对透析膜与血液和超滤液生化指标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罗春娥 《现代护理》2002,8(2):117-118
血液透析是治疗尿毒症的一种重要手段。但透析中反复抽取血液进行生化检测评价透析效果。一方面造成医源性的血液浪费,加重患者贫血,另一方面易造成血液污染,能否利用血透超滤液代替血液进行生化检测,评价透析效果,以避免血液浪费和血液污染,笔者通过查阅近年有关资料,对透析膜与血液和超滤液生化指标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或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被艾滋病毒感染的情况。针刺伤是导致临床护士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血液成份细菌污染是继溶血后报告到FDA的输血相关死亡的病因,从1985至1999年,约占输血相关死亡病例的10%(77/694)以上。全血在采集时,细菌污染率目前估计为0.2%,血液成份中PLI的污染率高于RBC,已报道的数据差异很大,随培养、制备或保存方法不同而异,RBC的污染范围为0.002-10%,PLT为0.04-10%。血液成份细菌污染导致输血感染发生率未被精确量化。全国死亡估计主要基于FDA的报告,输注的血液成份的1/6百万至1/9百万,PLT输血为1/1百万。因为几个原因,对血液成份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反应,特别是PLT被低估了。首先,许多发热反应被误诊为输入RBC诱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或认为是由病人原有疾病造成的,而未被彻底调查以排除细菌污染。其次,FDA仅要求报告在血液采集或输注中出现的死亡病例,而对由细菌污染引起的非致命的输血反应的报告  相似文献   

17.
心脏体外循环手术后机器内的剩余血液绝大部分是患者的自体血,这部分血液的积极回收对于节约血源、避免异体输血所致的传染病发生有重要意义。针对传统的血液回收方法存在操作复杂且易造成血液污染等问题,对血液回收方法进行改进。采用输血袋回收保存机血,具有操作简单、携带方便、不易污染、安全性好、机血保存时间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血液和血液成分的细菌污染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 血液和血液成分细菌污染现状 1941年美国报导了由于输入细菌污染的血液成分而死亡的病例.之后,此类输血事件不断发生.20世纪80年代,在室温条件下保存的血小板细菌污染的报导也随之增加.尽管改善了无菌采血技术,但污染的血液成分造成的菌血症仍保持在一个固定的水平,并且时有致死的病例发生[1].  相似文献   

19.
<正>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是一类经过血液、体液途径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包括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艾滋病(HIV)、梅毒等疾病。这些疾病的病原体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外周血液中,可通过输入污染的血液及血液制品,使用污染的医疗器械等途径而感染他人。感染科、重症医学科、急诊科等  相似文献   

20.
<正> 医务人员血源感染的主要途径是患者的血液及体液进入医务人员的血流,包括被污染的锐器刺伤,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接触污染的血液和体液。供应室由于工作性质特殊,具有更多的接触血液病原体的危险,结合我院的实际,浅谈供应室血源性感染原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