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企业内部的决策权分配是由不同生产要素的性质、作用及其承担的责任决定的。在独资或少数股东控股的企业 ,经营决策权、剩余收益权是属于资本所有者 ,如果由民主原则平等地在企业参与者之间分配 ,是对资本所有者权利的侵害。同样的 ,国有企业的决策权、剩余收益权也是由其资本所有者即国家支配 (由政府代理 ) ,而不能采取所谓民主原则由企业内全部职工平等地分配这些决策权  相似文献   

2.
国有企业在进行股份制改造后,就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即所有者委托经营者为实现所有者的利益而从事某些活动。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链中的各个环节,找出我国国有企业由于存在多级契约安排而引起的多层委托代理问题,从而探讨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对策及措施。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一、企业兼并决策主体问题 在典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有者即股东内在于企业,企业自己可以决定是否兼并其它企业,或被其它企业兼并。但在我国目前的产权安排格局下,理论上说,国有企业是属于全体人民的,但全体中的个体无权宜称拥有某一特定的国有资产,无权处置企业资产,决定购买或出售某一国有产权。而且由于搭便车行为的存在,全民中的个体也不会关心国有资产的处置问题。而作为整体的所有者群体要达成一致,处置某一产权,交易费用极高,甚至是不可能的,这样作为所有者的全体人民就无法行使所有者所应该具有的职能。因此只能委托给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行使所有者的权力,各级政府成为国有企业的实际上的所有者。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企业兼并的决策权掌握各级政府或受其委托的国有资产管理局是理所当然的。《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规定:“全民所有制企业被兼并,由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审核批准。尚未建立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地方,由财政部门会同企业主管部门  相似文献   

4.
一、社会主义股份制的基本设计1、股份制的一般规定。①股份公司是实行股份平等原则、股东有限责任原则和公司资本担保原则的企业法人。(1)股份公司是企业法人。法人是指一个团体并在财产上集合形成一个具有独立意志和独立利益的、在法律上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主体。企业法人以盈利为目的,即通过团体的活动获得经济利益,使得团体成员得到相应的利益。(2)股份平等原则。股份平等原则是指每个股份的量是均等的,权利和义务的大小也是均等的。股东权利和义务的多少与拥有股份的数量成正比。(3)股东有限责任原则。股东有限责任原则是指  相似文献   

5.
股份制是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主体形式 股份制(又叫股份制经济或股份经济)是一种入股集资,联合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业组织形式或社会经济组织形式。从广义上说,凡是把不同所有者的各种不同份额的资本(资金)集中起来,进行联合生产经营,并按照投入的资本(资金)额参与利益分配的社会经济组织形式,都可以称为股份制。从狭义上说,典型的股份制是股份有限公司制度,它是一种通过发行股票(或股权证)按股份筹集资本(资金),建立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组织形式或企业制度。股份制企业和其他企业制度有着本质区别,股份制企业与其他企业(即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区别主要是:(1)企业资金制度不同。企业资金制度是企业的集资和投资制度。独资企  相似文献   

6.
“两权分离”理论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流行的“两权分离”理论,割裂了所有权内涵的统一性,将经营权实际上等同于控制权,从而使“两权分离”实质上变为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这不利于国有企业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权利结构应由四要素即所有权、控制权、治理权和经营权所组成。其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而所有权与控制权相统一。国有企业应按这一原则实施改革,既有利于经营者自主、灵活地开展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活动,又能保证所有者对企业运营过程和绩效进行控制和监督。  相似文献   

7.
一种观点认为:大中型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从形式到内容都将要经过一个由不规范到逐渐规范和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在过渡阶段,国有企业的股份制主要是从企业内部开始,即依照一定的标准将企业的全部资产折为国家股和企业股,并吸收职工个人入股,组成股份制企业。过渡阶段的股份制企业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封闭型股份制企业——即仅由企业内部的国家股、企业股、职工个人股三种股份组成的企业。二是  相似文献   

8.
对实施资产经营的几点认识高鹏对国有企业实行战略性改组和公司制改造,使国有企业引入资本经营机制,这表明国家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将以资产经营转向资本经营,企业将从生产经营转向资产经营。搞好资产经营不仅涉及国家及各级政府有关政策的完善、政府机构的改革及职能的...  相似文献   

9.
公有制条件下的国有控股企业与私有制条件下的股份制企业的根木区别在于:在界定人们之间的权利关系上,国家是运用职位权力而不是私有财产来界定。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是使用权、支配权决定了所有权的具体运用形式,与通常的所有权决定使用权、支配权的逻辑关系不同。公有制社会普遍地存在着以公权谋私利的可能性,随着政企分开向企业下放权力,减少外部对企业的干预,由国家控制全部经济利润转向国家和企业共同分享利润,从而为经营者使用和支配企业留利创造了条件。在股份制改革中,经营者和上级主管部门之间形成了产权股份化和管理官僚化相结合的“股份官僚经营制”。  相似文献   

10.
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文学 《兰州学刊》2000,(1):47-49,27
一、国有企业绩效评价制度上升为法律的原因以往对国有企业的绩效进行研究的主要是经济学家,从法律上进行探讨尚不多见。私有或民营企业(以下简称私法企业)的经营绩效,由于竞争规律的作用,自有市场去评价;而所有者对自身利益的密切关注,也使绩效评价成为所有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而国有企业的绩效评价则有必要上升为法律制度,其主要理由在于:第一,所有者的全民性。国有企业的财产属于全民所有,即由全民共同行使财产所有权。但由于不可能由全民中的每个人平等、具体地行使所有者权利,作为所有者的全民,与企业的实际经营者之间,是一种经过多…  相似文献   

11.
张文波 《东岳论丛》2001,22(5):43-44
国有企业实现公司制改造的过程中 ,出现了经营者损害所有者 (国家 )权益的现象。这与国有资产产权主体不明确 ,对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存有不足 ,国企外部经营环境以及财务制度不完善等有关  相似文献   

12.
关于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解决国有资产管理上的“所有者缺位”现象必须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首要的问题是坚持国家所有制,而不是“分级所有”。国家实现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首先遇到的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如何在实现国有资产所有权中的定位问题,这里涉及到如何认识所有权改革与产权改革的区别。十六大提出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前提是坚持国家所有,实质是产权改革;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都只是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从产权关系即管理权利关系上看,中央、地方的国资管理机构是独立的、平等的民事行为主体。建立国资委关键是要明确什么是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国资委使企业出资人代表由虚变实,政资分开得到了实现,进而使政企分开得以真正实现。国资委成立后,如何划分清楚国资委的出资人职责和企业经营权之间的界限,从根本上理顺出资人和经营者的关系应当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成效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13.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作为中国经济改革中心环节的国有企业,也就成为转型企业了。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面临着众多的矛盾冲突和碰撞。当前,矛盾的焦点已经集聚到企业中的激励与约束上了,即委托代理关系将成为下一轮改革的重头戏。朱基同志说1997年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是整顿领导班子。这确实点到了企业改革的要害,因为我们无论采取承包制还是股份制改革,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难题,即国家在拥有企业经营信息上处于不利地位,而内部信秘持有者即企业经营者却与国家利益取向不一致,这样,就产生了所有者与经营者的激励矛盾。…  相似文献   

14.
资产经营责任制是现通资产所有者与经营者在资产经营活动中各自的权利、责任、义务的一项管理制度。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我国陆上石油企业拥有国家投资而形成的大量国有资产,由于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在石油企业转化经营机制的过程中,暴露出资产结构不合理,闲置资产数量比较大,资产经营效益但下卷问题。为了促进5油企业转化经营机制,加快国合资产的合理流初,提高资产的经受知盘,提高石油在业的市场竞争能刀,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只给自5油范业的生产经营格点,对…  相似文献   

15.
十六大报告中的经济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赋予地方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能目前 ,我国实行“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十六大报告对此有重大突破 :“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 ,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 ,享有所有者权益 ,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 ,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与现行体制至少有以下两点区别 : (1)不再是由国务院统一行使所有国有资产的所有权 ,地方政府将享有其所管辖企业的所有者权益 ;(2 )中央政府和地方将成立一个统一的部门———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管理国有…  相似文献   

16.
产权变革巳经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十多年来,为搞活国有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如以“放权让利” 为核心的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生产责任制、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以及以国家股和企业法人股(从最终所有者看亦为国家股)为主的股份制改造等.但这种以改变国有资产所有权权能为标的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效益低、增殖慢、浪费严重的状况.其根源在于无论是承包制企业还是以国家股与法人股为主的股份制企业都存在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即政企多难以真正分开.  相似文献   

17.
西方国家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背景缘自于 2 0世纪 80年代席卷全球的“私有化”浪潮。尽管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取得了诸如 ,企业经营效率提高、政府财政状况改善等的成效 ,但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西方国家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负面效应具有不同于非西方国家的一些特点 ,其产生的原因 ,奉行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必然结果 ;对国有企业的基本作用与功能缺乏应有的共识 ;过度依赖于股份制等。  相似文献   

18.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要将国有企业改造成“四有”经济主体,改变国有资产低效率运行状况。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质,就是在调整财产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中,建立起对经营者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实现国有资产的有效运行。因此,确立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问题。本文以此为视角,对国有企业的改革进行制度性反思。一、传统企业制度中的激励与约束问题1、计划者层层控制的委托代理结构我国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形成以后,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全民,不可能直接去管理国有资产,只…  相似文献   

19.
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职能转变后,国家将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对整个社会经济进行间接的宏观调控,对国有企业也不再直接经营与管理。那么国家作为政府管理者的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职能分开后,谁来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呢?我们设想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隶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产权代表行使所有者职能。这就是说要  相似文献   

20.
国有企业“自负盈亏”与产权改革的思考鲜思林企业“自负盈亏”是一种主体负责的经营方式,企业的主体由行为主体经营者和产权主体所有者组成,所有者负盈亏责任,经营者负经营责任。目前,国有企业活力不足,主要原因在于经营行为主体不到位,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没有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