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0 毫秒
1.
利用太阳能致冷有多种途径,如压缩式致冷、蒸汽喷射式致冷以及吸收式致冷等。压缩式致冷所需的集热温度较高,需要采用真空管集热器或聚焦型集热器,以致成本较高;蒸汽喷射式致冷不但要求较高的集热温度,而且效率也很低(0.2—0.3),故目前很少采用;吸收式致冷系统所需集热温度较低(70—90℃),利用一般的平板型集热器即可满足要求,效率也较高  相似文献   

2.
为了降低燃煤机组资源消耗实现燃煤机组烟气余热和水回收,本文采用MATLAB软件建立某330 MW燃煤机组烟气余热和水回收系统仿真计算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利用烟气换热器回收烟气余热的同时将脱硫塔之后的烟气冷却,可回收冷凝水8.68 kg/s,同时也会产生33.95 MW冷凝热量。为利用冷凝热量,本文提出热泵供热方案(方案1)和预热空气方案(方案2),方案1将冷凝热量作为压缩式热泵冷源,当供热温度为75℃时,热泵耗功11.80 MW,对外供热45.75 MW;当供热温度为100℃时,热泵耗功17.37 MW,对外供热51.32 MW;方案2利用冷凝热量驱动暖风器在低温环境预热空气,替代蒸汽暖风器。环境温度-20,-10和0℃时,方案2节煤率分别为3.60,2.71和1.81 g/(kW·h)。当环境温度逐渐升高时,方案2节煤率下降,但是系统部分状态点温度升高,低温省煤器的节煤率也逐步增加,方案2有较好的节能潜力。  相似文献   

3.
由太阳能和固相氯化钙二甲醇复合物组成的太阳能化学热泵系统是新能源利用技术发展的一种新型方式,介绍了该太阳能化学热泵系统的工作原理、构成及特点,并从结构的合理性、节能的可观性两方面分析了该系统的新颖之处,以响应国内建设不耗能生态建筑的号召。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太阳能与热泵联合干燥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探讨了太阳能与热泵联合运行的优化匹配,当太阳能供热量能满足木材干燥所需热量时,由太阳能系统供热;否则由太阳能与热采联合供热;阴雨天和夜间由热泵供热.当太阳能送风温度低,但高于环境温度时,低温太阳能向热泵送风,可以提高热泵的供热系数和供热量.对应于一定的环境温度,太阳能向热泵送风有一个相匹配的最低温差.例如当环境温度为24℃时,通过理论和实验求得太阳能向热泵送风与环境温度间的最低送风温差分别为4℃和6℃.  相似文献   

5.
采用吸收式热泵技术回收热电厂循环水余热进行供热,是近年来用于300MW等级供热机组供热的一种新型技术。增热型吸收式热泵是以蒸汽作为驱动力的一种换热元件,驱动蒸汽的物性状态决定了热泵的热效率,从传热的角度分别分析了采用原蒸汽(即五段抽汽,为过热蒸汽)与经减温器减温后的饱和蒸汽作为驱动热源时,热泵的制热性能系数(COP)的大小,结果显示:以原蒸汽(即为五段抽汽)为驱动热源时,其传热系数为3.59×104,COP为1.48;而将原蒸汽减温后,驱动热源为与原蒸汽同等压力下的饱和蒸汽,其传热系数为7.53×104,COP为1.72。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两种新型的热泵回收冷凝热供热系统——汽水双热源供热量可调集中供热系统和电热泵回收冷凝热供热系统,并与现有的热泵回收冷凝热供热系统比较,分析比较各自的节能经济性。结果表明,汽水双热源供热量可调集中供热系统和电热泵回收冷凝热供热系统的经济效益比常见的吸收式热泵回收冷凝热供热系统分别高出33%和117.9%。对于296MW供热机组,汽水双热源可调集中供热系统和电热泵回收冷凝热供热系统每年可分别减排二氧化碳10万t和11.5万t。电热泵回收冷凝热供热系统节约的冷却水量要远高于其他两个系统,这对北方缺水地区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以太阳能为低温热源的供热运行特点,建立了太阳能热泵系统试验台及试验台测量系统,使用数据分析软件处理不同工况下的试验数据,分析了蒸发和冷凝温度对吸热量、制热量、压缩机状态、系统COP的影响。结果表明,太阳能热泵系统在运行期间节能效果明显,蒸发温度的增大有利于提高太阳能热泵系统的工作性能。  相似文献   

8.
可再生能源和新型节能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以解决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暖产生的能耗和污染问题。基于上述理论,文章构建了太阳能-第二类吸收式热泵联合供热系统,并提出了4种运行模式以达到冬季稳定供暖的目的。文章建立了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机组的数学模型,并利用MATLAB软件编写了机组模块。同时,借助TRNSYS软件建立了太阳能-第二类吸收式热泵联合供热系统的仿真模型,并基于冬季典型日的模拟结果分析了该系统的性能。模拟结果表明:太阳能-第二类吸收式热泵联合供热系统是可行的,该系统在运行期间可为用户提供60℃以上的采暖热水,系统的太阳能保证率可达到0.615;与燃气锅炉供热相比,节省了45.7%的燃料费用。  相似文献   

9.
用分析法对热泵供热循环进行了分析,评价了热泵系统的能质利用和损失状况,指出在环境温度、压缩机效率和两器(蒸发器和冷凝器)换热温差一定时,热泵循环存在一个可使循环效率达到最大的冷凝温度,可在实际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0.
如何利用大量废弃的低温热能,将它用于生产和生活,是节能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热泵技术的发展,为这种利用创造了条件,尤其在新能源(太阳能、地热能)利用方面颇具吸引力。目前比较引人注意的太阳能热泵有三类:(1)压缩式——它以消耗电能为代价,用来提高低温介质的温度;(2)化学热泵——目前技术尚不成熟(本刊1984年第1期曾介绍过);(3)吸收式热泵——它以独特的优点,越来越引人重视,欧洲和日本已有不少研究者建立了不同型式的研究装置。吸收式热泵原理与吸收式制冷相似,它引人之处在于不用压缩机,耗电极少,而能将较低温度的热能提高到较高温度,是一种理想的节能装置。如果把四季皆有,随处可取的太阳能作热源,通过热泵提高低温介质温度,岂不是造福人类的好事!这决非像第二类永动机那样的幻想,而是利用太阳能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节能》2019,(10):27-28
提出一种利用吸收式-压缩式热泵耦合技术回收电厂余热的大温差供热系统。分别对新系统和常规供热系统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比较计算。结果显示,在设计工况下,和常规供热系统相比,新系统可节省蒸汽量63.00 t/h,这部分蒸汽用来发电可以增加发电量5.912 MW,用于供热可增加供热面积11.4万m2。  相似文献   

12.
高祖锟 《太阳能》1996,(4):18-20
土壤热源制冷机组──热泵高祖锟以土壤为热源的致冷机组(以下简称为土壤热泵),在冬季消耗少量的电能可有效地将低品位土壤热转换成35—50℃的热水,供建筑采暖,其性能系数约为2.3—3;在夏季把空调致冷的冷凝热传送给土壤,可以节约常规冷却塔耗水量的10—...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多热源互补耦合供热现状,集中论述了燃气冷凝锅炉、热泵、太阳能和生物质气构成的多热源互补耦合低温供热系统的形式和特点,指出了未来供热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太阳能热系统太阳能热系统能为家庭、农业与工业加工提供热水或热空气,用于谷物干燥、制浆、低温食品加工等。其中家庭应用较多的是烧水和炊事。其它还有制淡水和致冷。平板集热器供热温度能达到93℃,而真空管集热器则可达到约177℃。如用温不高,也可直接利用太阳能浅池。平板和真空管集热器已商品化生产,渗透到美国住宅和商业大楼采暖等市场。在以色列、奥大利亚、日本、美国等有几千只热水系统在运行。实践证明,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常规的热水系统一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高温热泵蒸汽系统的热力学模型。在蒸发温度为60℃,冷凝温度为120~140℃的工况下,进行经过初步筛选的4种高温热泵纯工质(R123,R141b,R245ca,R245fa)和传统高温热泵工质(R114)的循环性能对比研究。结果表明:R245fa的综合循环性能良好,单位容积制热量最高,其性能系数(COP)比R114平均高13.65%,压缩比与R114最接近;在符合干压缩要求的前提下,排气温度较低,而且环境友好,可作为高温热泵蒸汽系统的工质。  相似文献   

16.
刘辉  李华玉 《节能》2009,28(8):25-27
提出将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供热端作为第二类吸收式热泵蒸发器的联合循环。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对循环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当供热温度保持在150℃,冷凝温度在12—20℃变化时,联合循环可以将120℃左右的余热利用到40—50℃,性能指数为0.27左右。循环对余热的利用深度高,节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在西安地区一座日光温室中采用太阳能联合空气源热泵供热系统进行对比实验研究,比较太阳能联合空气源热泵系统改善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及土壤温度等环境因素,分析评价太阳能联合空气源热泵系统在日光温室冬季应用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太阳能联合空气源热泵供热系统不仅可明显提高温室内的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还可有效降低温室内的湿度;在实验天气条件下,热泵单独供热时,系统的COP为2.2~3.5;太阳能联合空气源热泵供热时,系统的COP为2.9~6.0;相比于阴天工况,晴天条件下,太阳能蓄热供热时间较长,热泵补充供热时间缩短,系统COP较高。  相似文献   

18.
传统空气源热泵在较低环境温度下存在制热量不足和制热效率偏低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太阳能辅助的双源双压缩耦合热泵系统,通过集热器将太阳能转化为低温热水以构建太阳能水源热泵单元,利用2台压缩机和1台冷凝器实现太阳能水源热泵单元和空气源热泵单元并联耦合工作。太阳能水源热泵单元和空气源热泵单元既能各自独立运行又能同时运行以满足用户全天候热负荷需求。基于DeST软件评估一个供热期(120 d)郑州某建筑逐时热负荷特性。在建立热力学数学模型基础上编写程序进行新系统循环特性计算和能耗分析,结果表明:双源耦合热泵系统COP_h较传统空气源热泵明显升高;前者日节能率介于1.01%~14.75%之间,在整个供热期总能耗较后者减少8.72%。双源(空气源蒸发器和水源蒸发器)双压缩机并联流程耦合热泵比双源单压缩机串联流程耦合热泵更具有节能优势。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太阳能-空气源热泵互补供热系统的关键参数,文章基于巴彦淖尔某办公建筑,利用Polysun软件建立太阳能-空气源热泵互补供热系统模型;然后,将供暖季模拟结果与文献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验证该模型的正确性;最后,以ACSF为目标参数,采用正交试验法和极差分析法对太阳能-空气源热泵互补供热系统的4个关键参数进行正交优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对太阳能-空气源热泵互补供热系统进行两步优化后,该系统的年太阳能保证率由64.2%逐渐升高至80.2%,ACSF由550元逐渐降低至403元,降低了26.73%。  相似文献   

20.
太阳能热泵供热水系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张喜明  白莉  于立强 《节能技术》2003,21(1):27-27,33
在青岛地区建立一套太阳能热泵实验系统,此系统可以完成冬季太阳能热泵供暖(启动热泵)和非采暖季太阳能直接供热水实验。进行了太阳能热泵冬季供暖的实验研究,测得热泵机组的平均供热系数COP=2.7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