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弯管回弹影响因素的有限元分析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逐步缩小弯管回弹理论计算和有限元仿真与试验结果的差距。在大量管材拉伸和弯曲试验的基础上。将真实应力一应变曲线作为加载曲线进行了有限元仿真,其结果使弯管回弹的有限元计算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分析后指出,弯管回弹角因相对弯曲半径增大而增大,与管材的弹性模量成反比,在一定范围内随相对管壁厚增大而略有增大。另外。对于管材有芯弯曲,适当增大芯棒前伸量。有助于减轻回弹。  相似文献   

2.
二维截面法在精确预测汽车梁类件回弹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昕  成艾国  钟志华  申丹凤 《汽车工程》2007,29(1):83-86,32
三维零件回弹结果的精确预测一直是个难题,文中把二维截面法应用到对三维零件回弹管预测和补偿上,离散整个三维零件为各个特征截面,通过二维截面法和有限元软件LS-DYNA精确地对汽车纵梁回弹和补偿进行了预测计算,实践证明。通过两次的回弹预测和补偿计算,汽车纵梁补偿后的回弹结果和实际产品形状相比,误差在0.5mm以内,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冲压件回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弹是冲压件成型过程中的主要缺陷之一,是冲压生产中较难解决的问题,也是实际工艺分析过程中很难克服的成型缺陷。它不仅降低了产品的品质,还制约了焊接匹配关系。文章主要介绍冲压产品借助AutoForm软件分析弥补工艺分析的不足,并且模拟分析回弹发生整个过程,测量回弹量,根据回弹量在模具设计给予回弹补偿,以实现回弹控制。  相似文献   

4.
基于模具补偿的高强钢冲压回弹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祥合 《上海汽车》2013,(12):42-44
以U型件的冲压成形为例,通过有限元仿真研究了高强度钢板的冲压成形及其回弹控制问题。根据回弹量对冲压模具进行几何补偿,实现对冲压回弹量的有效控制,对于高强钢冲压工艺和模具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由于《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划》(JTJ014-97)已颁布实施,土基与基层材料的回弹模量较前有较大变化,则相应的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中土基与基层材料的回弹模量应进行修正。水泥混凝土跃同设计中基层顶面的当量回弹模量Et也应有所修正。该文通过大量计算,拟定了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修订建议值,可以向有关设计、施工、管理及其他有关部门推荐采用。  相似文献   

6.
高强钢制件回弹控制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强钢制件生产是制约冲压的技术难题。为减少高强钢制件在实际生产中的冲压回弹量,文章介绍了9种高强钢制件回弹控制方法。使用增加拉延模工艺补充部位的2级台阶,拉延件直接到位与回弹工艺补偿值相结合的方法,使制件回弹量处于产品要求的公差范围之内,有效控制了高强钢制件的回弹。在实际工作中,9种回弹控制方法相结合,能有效控制高强钢制件回弹,降低制件报废率,提高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7.
高强钢制件生产是制约冲压的技术难题.为减少高强钢制件在实际生产中的冲压回弹量,文章介绍了9种高强钢制件回弹控制方法.使用增加拉延模工艺补充部位的2级台阶,拉延件直接到位与回弹工艺补偿值相结合的方法,使制件回弹量处于产品要求的公差范围之内,有效控制了高强钢制件的回弹.在实际工作中,9种回弹控制方法相结合,能有效控制高强钢制件回弹,降低制件报废率,提高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8.
采用了工程弹塑性力学的方法对汽车驾驶室顶盖的回弹进行了计算。该方法简便,与实际接近,适用于汽车车身大型覆盖件回弹的计算。  相似文献   

9.
王云  张晶  何斌  郭彪 《路基工程》2017,(3):125-128
针对机制砂与生石灰两种改良红黏土,开展了不同掺量及不同干湿循环次数下改良红黏土填料的回弹模量试验。结果得出:改良红黏土的回弹模量随生石灰和机制砂掺量的增加均呈线性递增关系,生石灰改良红黏土回弹模量的增长速率明显大于机制砂改良红黏土;随着干湿循环次数增加,素红黏土和机制砂改良红黏土的回弹模量值呈对数函数衰减,而生石灰改良红黏土的回弹模量则呈现不降反升的趋势,表明机制砂对红黏土填料长期水稳定性的改善效果不明显,生石灰的改良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0.
郭乃胜  赵颖华 《公路》2006,(12):136-140
为了研究纤维掺量对沥青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回弹模量的影响,选用5种聚酯纤维掺量沥青混凝土的圆柱体试件在M TS810材料试验机上进行单轴静压试验,试验温度为20℃。分析了沥青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回弹模量随纤维掺量变化的规律以及纤维的作用机理,同时对回弹模量取值的合理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沥青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对纤维的掺量反映敏感,适量地加入纤维会改善沥青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回弹模量。根据试验分析结果确定纤维的合理掺量范围为0.2%~0.25%,纤维掺量为0.3%的回弹模量合理取值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