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姜浩亮  汪仁和  白蓉 《山西建筑》2007,33(8):101-102
结合桩锚支护的工程实例,选用合适的土体模型和接触面,运用预应力锚索施工过程的简化模拟方法,对预应力锚索和围护桩与土体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模拟,得到该基坑施工过程的地表位移,沉降,围护桩位移,受力和锚索轴力,并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该基坑支护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在岩土及地下结构工程中 ,预应力锚索、围护桩等地下结构在一定的受力条件下既可能与其相互接触的土体产生开裂又可能产生错动滑移现象。为了较真实地反映接触面间的这种受力特性 ,通过引入一种可以模拟开裂和错动滑移现象的接触面单元 ,对预应力锚索和围护桩与土体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模拟 ,提出了预应力锚索施工过程的简化模拟方法 ,并运用同济曙光岩土及地下工程设计与分析软件对某基坑预应力锚索围护桩支护方案进行了基坑动态施工全过程模拟 ,计算得到了该基坑施工过程地表位移、临近建筑物基底沉降、围护桩位移、受力和预应力锚索轴力 ,并据此计算结果分析了该支护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预应力锚索围护桩支护方案可行性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岩土及地下结构工程中,预应力锚索,围护桩等地下结构在一定的受力条件下既可能与其相互接触的土体产生开裂又可能产生错动滑移现象,为了较真实地反映接触面间的这种受力特性,通过引入一种可以模拟开裂和错动滑移现象的接触面单元,对预应力锚索和围护桩与土体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模拟,提出了预应力锚索施工过程的简化模拟方法,并运用同济曙光岩土及地下工程设计与分析软件对某基坑预应力锚索围护 支护方案进行了基坑动态施工全过程模拟,计算得到了该基坑施工过程地表位移,临近建筑物基底沉降,围护桩位移,受力和预应力锚索轴力,并据此计算结果分析了该支护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姜秀 《福建建材》2021,(2):27-29
采用理正深基坑计算软件,结合某工程实例,通过调整桩锚围护体系锚索预应力比,分析了围护桩内力及位移的变化规律,找到了围护桩位移在满足规范要求前提下的最优锚索预应力比,以达到降低围护桩设计弯矩、减少桩身配筋的优化目的。  相似文献   

5.
蒋文勇 《土工基础》2016,(5):572-575
运用Plaxis有限元软件对某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进行了开挖过程的模拟,并对围护桩水平位移及锚索内力的计算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支护结构的位移及内力都处于可控状态,桩锚支护结构用于宽大深基坑是可行的;围护桩水平位移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变形曲线基本一致,锚索内力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通过Plaxis进行的基坑开挖模拟计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某位于深厚软土地基的船坞深基坑在预应力锚索加固前后其支护结构位移与预应力锚索轴力现场监测,分析了桩锚支护结构位移与预应力锚索轴力大小的变化规律。现场监测结果表明,采用预应力锚索加固之后,支护桩桩顶位移水平得以减小。预应力锚索轴力经历了损失阶段、增长阶段和稳定阶段等三个阶段。支护桩桩顶位移变化模式与预应力锚索轴力的增长模式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以廊坊市某桩锚支护基坑工程为背景,采用FLAC-3D计算软件进行三维模型计算,分析了基坑开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范围,得到了桩锚支护基坑的围护桩水平位移在不同开挖阶段随深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方开挖对基坑周围土体的影响范围约为3倍的开挖深度;开挖过程中,桩体水平位移在锚索作用位置明显收敛,最大位移位置基本处于桩体中部;围护桩水平位移在各开挖阶段与深度变化规律相似。桩体水平位移的数值计算结果和实测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土工基础》2017,(1):100-103
为了解高边坡桩锚支护结构中预应力锚索的工作性能,对长沙市圭香路边坡进行了长期的原位监测。提出了锚索预应力损失的处理对策,分析了锚索拉力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水平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探讨了锚索拉力同水平位移的相关关系,得出预应力锚索对水平位移控制的关键性作用,指出水平位移还受到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桩的刚度、地下水等的影响,高边坡桩锚支护结构的设计计算,应体现坡体非均质、非线性变形特点。  相似文献   

9.
采用弹塑性共同变形法和弹性支点法对两个锚索钢板桩基坑支护工程进行计算分析,比较这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并将计算结果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由于锚索钢板桩支护存在桩变形大、抗弯刚度小及锚索预应力较大的特点,弹塑性共同变形法更适宜用于锚索钢板桩支护结构的计算,而弹性支点法则严重低估钢板桩水平位移,并影响锚索最优位置的选择。最后,参考弹塑性共同变形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弹性支点法的修正计算方法,该方法可修正弹性支点法对锚索钢板桩支护结构的计算误差,为锚索钢板桩支护结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桩锚支护结构具有合理的受力形式,较大的支护刚度,节约施工空间等优点,在深基坑支护中被广泛应用,文中以定西市某基坑桩锚支护结构为依托,通过计算分析不同预应力锚索组合下,桩身最大内力与位移的影响,合理选取桩身及锚索参数,能有效降低桩身内力及桩顶位移,使护坡桩结构受力更合理,可取得更可靠经济的支护方案。  相似文献   

11.
李红梅  钱霄  赵小庆 《土工基础》2012,26(4):112-115
对成都市某楼的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进行现场监测,研究分析了砂卵石地层条件下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土压力、桩身内力、锚杆拉力的分布和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桩侧静止土压力约占理论静止土压力的1/6~1/10,开挖过程对冠梁与底板附近的土压力影响较小;桩体钢筋应力仅发挥了钢筋设计强度的16.8%;预应力锚杆只出现了前期预应力损失等,为今后成都地区的桩锚支护结构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万文  张志敏 《建筑科学》2002,18(5):47-49
广州地铁二号线磨碟沙站基坑围护结构的设计由原来的钢支撑加钻孔桩改为LXK工法锚杆加钻孔桩,本文对这两个方案进行了对比。并根据场地条件的不同设计出不同的锚杆:旋喷水泥土锚杆,搅拌水泥土锚杆以及扩大头伞型地锚,该工程试验和监测结果表明,采用该支护体系技术合理,安全可靠,节约资金。  相似文献   

13.
土钉墙和桩排组合支护是基坑工程中一种新的挡土形式,其上部的土钉墙和下部的桩排协同作用,使得它受到的土压力和发生的变形既不同于土钉墙,也不同于桩排支护。针对这种组合支护一基坑实例,用三维数值模拟实验方法,探讨了空间受力与变形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这种组合支护: (1)实际受到的土压力与由郎肯理论确定的土压力不相同,文中给出了修正系数。与单纯的桩排支护相比,它的被动土压力增加约20%,而土钉墙面层最大土压力则减少了近50%; (2)发生的最大变形与本文提出的组合支护无量纲整体刚度系数相关。相同地质条件下,当整体刚度系数从4 000增加到5 000时,组合支护变形有明显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北京东直门交通枢纽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北京东直门交通枢纽位于高楼林立的市中心,基坑施工时,紧邻2栋16层塔楼部位采用地下连续墙和预应力锚杆支护;毗邻市政道路部位采用降水井、护坡桩和预应力锚杆支护;紧邻地铁隧道并与隧道同时施工区段采用深桩加预应力锚杆支护,并做地下连续墙止水帷幕;建筑基坑调整加深地段相应调整锚杆长度并增加1排锚杆;按照建筑一级基坑实施监测.结果表明,锚杆轴力和桩顶位移满足要求,支护结构安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北京地铁某线标段的基坑开挖过程进行现场监测,研究分析该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围护结构水平位移、钢支撑内力、桩体内力及桩土压力的分布和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桩体位移变化值较小;钢支撑内力最大值远小于规范报警值;桩内力和土压力所得数值均在安全范围内,对类似基坑开挖支撑方案的设计及其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周越洲 《建筑技术》2010,41(8):760-762
广州花都新华祈福A区基坑西侧采用双排水泥搅拌桩(内置竖向钢花管)+预应力锚索+土钉的支护形式以控制基坑变形并达到止水效果,该支护形式为现行基坑支护规范所未提及,在工程中的成功应用对类似地质条件的基坑支护工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排桩复合土钉支护结构是近年来在基坑工程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的一种新型支护形式,为研究其受力变形机理,在工程案例分析基础上,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排桩复合土钉支护结构三维数值模型,模拟基坑分步开挖工况,对排桩侧移、坑后地表竖向沉降、坑底土体隆起变形、土钉轴力及桩身弯矩等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排桩复合土钉支护结构中土钉起着“弱锚杆”作用,相对于纯排桩支护结构,改变了排桩的变形和受力性状;相对于纯土钉支护结构,排桩复合土钉支护结构中土钉轴力峰值较小且靠近基坑侧壁,土钉受排桩-面层系统的拉拔作用,钉头处轴力较大。研究成果可为排桩复合土钉支护结构的设计、施工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根据支护桩侧向位移,反演了非极限状态下桩身所受土压力从而进行了支护桩设计,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了验算,结果表明:利用非极限状态下土压力与桩身位移的关系式,反演出桩身的受力状态处于静止土压力与主动土压力之间,符合非极限状态下土压力处于静止土压力与极限土压力之间的基本假设;并根据对反演土压力进行的验算,得出了其在基坑不同深度情况下计算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郑州地区京广路一沙口路快速通道Kl+484.808-K2+747.00段隧道钻孔灌注桩与锚索复合支护体系内力监测,保证了施工安全;同时分析监测数据,得出复合支护体系在不同开挖深度的内力分布规律,对类似支护体系设计及施工提出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