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旨在防止房颤的发生.方法 对我院2007年1月~2011年12月,456例老年房颤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年龄分组,分析老年人房颤的特点.结果 456例房颤患者中,年龄60~94岁,男女比例1∶0.67;房颤病因中,最常见病因为高血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阵发性房颤患者左心房直径显著小于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P<0.01)阵发性房颤患者中心功能Ⅱ~Ⅳ级所占比例较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明显减少(P<0.01).结论 房颤的发生随年龄增加而明显增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风湿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心衰等均是房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韦耀丽 《广西医学》2008,30(11):1806-1807
甲亢合并房颤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严重的并发症,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我院2003年7月至2007年1月诊治甲亢性房颤56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房颤患者血清热休克蛋白70(HSP70)及胱抑素C(CysC)表达水平及两者在房颤发生中的意义. 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诊治的老年慢性房颤患者100例为房颤组,其中阵发性房颤28例,持续性房颤31例,永久性房颤41例. 另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非房颤老年患者55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HSP 70及CysC浓度.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房颤组患者血清HSP70及CysC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在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三种房颤亚型中,HSP70和Cysc浓度依次递增.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P70(OR=0.629,P=0.023)和CysC(OR=1.206,P=0. 015)是房颤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且两者呈正相关( r=-0.257,P<0.05). 结论:炎症因子HSP70 和CysC水平升高与房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心房纤颤患者的病因、临床类型和抗凝治疗现状.方法 对我院2002年1月~2007年3月共570例心房纤颤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心房纤颤患者中阵发性、持续性和持久性房颤各占19.8%、8.1%、72.1%.风湿性心脏病是最常见的病因(61.8%),其次是高血压(11.1%)和冠心病(6.1%).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23.2%,其中风湿性房颤为非风湿性房颤的5.3倍.风湿性房颠患者华法林应用率为88.6%,非风湿性房颤患者为23.1%,而37.3%的患者出院时未接受任何抗凝治疗.结论 风心病、高血压和冠心病是房颤最常见的病因;血栓栓塞是房颤的重要并发症,临床医生应充分认识到抗凝治疗的重要性,以减少房颤病人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纤溶系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4年8月至2005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10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根据是否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简称脑卒中)分为两组,房颤1组为未发生脑卒中者,房颤2组为发生脑卒中者,每组50例.入选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对房颤患者和健康者测定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纤维蛋白原(Fg).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房颤1组和房颤2组患者的血浆t-PA、PAI-1、F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房颤2组患者的血浆t-PA、Fg水平显著高于房颤1组(P<0.05);PAI-1水平在两组房颤患者间无显著性差异.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PA、PAI-1、Fg水平均与卒中发生显著相关.结论房颤患者纤溶活性降低,发生脑卒中者的低纤溶状态较房颤无脑卒中者更为明显,这可能是房颤患者易发生脑卒中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伴有心房颤动(房颤)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对2006年1月-2009年12月间伴有房颤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68例,进行临床特点分析及影响预后因素比较.结果 非瓣膜病性房颤在大面积脑梗死中最为常见.高龄、意识障碍、病变面积大、并发症多是死亡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 非瓣膜性房颤引起的大面积脑梗死较瓣膜性多见,抗凝治疗及控制危险因素,减少并发症可减少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生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可危及生命[1].2000年,Pappone等[2]首创Carto系统标测指导下环肺静脉口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取得成功后,已经成为治疗房颤的主要方法之一.我科于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应用Carto三维标测系统为57例房颤患者进行了射频消融术,取得较好疗效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5%,是无房颤患者的2~7倍~([1])。为了解杭州市江干区凯旋街道社区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状况,并采取针对性措施,特对辖区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情况调查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5年5月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5年1月至2009年11月于本院进行食管癌手术切符合入组标准患者213例,分为房颤及非房颤组,对导致食管癌术后房颤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早期死亡率、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结果 术后42例发生房颤,占19.7%,多发生于术后1~3天.经过多因素进行分析,年龄>65岁、性别、肥胖、心脏病病史、高血压、COPD、手术方式和术后低氧有关,虽然食管癌术后房颤并没有增加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和死亡率,但住院费用增加,住院时间延长.结论 提高食管癌术后并发房颤的认识,给予适当的预防措施,尽量减少术后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张曼茹  冯宁宁  钱利利 《当代医学》2021,27(33):137-139
目的 研究抗凝治疗对心内科房颤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心内科房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常规组患者行阿司匹林治疗,实验组患者行华法林抗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出现情况、不适症状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心内科房颤患者不良事件总发生率(5.00%)低于常规组(42.50%),实验组心内科房颤患者不适症状发生率(5.00%)低于常规组(2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华法林抗凝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心内科房颤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疗效显著,患者服药后不适症状较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析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00例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按照是否合并房颤分为对照组(55例,未合并房颤)和研究组(45例,合并房颤),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的年龄大于对照组、NYHA分级高于对照组、病程长于对照组、左心房内径大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病程NYHA分级、左心房内径都是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维持窦性心律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运动耐量。而目前对于房颤转律和维持窦性心律以哪种药物疗效最佳尚有争议,我们于2002年1月-2005年1月对105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索他洛尔组与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左心房黏液瘤患者术后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危险因素,并评估其对患者远期生存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武汉市中心医院31例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52例共83例左心房黏液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房颤分为新发房颤组与无新发房颤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超声心动图数据和手术信息.并在出院后随访4~6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8个月,比较两组远期生存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年龄42~69岁,平均(54.8士13.7)岁,男38例,女45例.新发房颤组27例,占32.5%.与无新发房颤组比较,新发房颤组年龄更大[(51.9±14.8)岁 vs.(60.8±8.3)岁],左心房内径更大[33.0(27.0,40.0) mm vs.44.0(35.5,49.5) mm],主动脉阻断时间[29.6(27.3,43.5) min vs.40.5(37.2,56.1)min]和术后住院时间-9.8(9.0,10.5)d vs.12.5(11.5,12.8)d]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所有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96.3%,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左心房内径、主动脉阻断时间为术后新发房颤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高龄、左心房内径增大、主动脉阻断时间延长是左心房黏液瘤患者术后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新发房颤并不增加远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旨在防止房颤的发生。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11年12月,456例老年房颤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年龄分组,分析老年人房颤的特点。结果 456例房颤患者中,年龄60~94岁,男女比例1∶0.67;房颤病因中,最常见病因为高血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阵发性房颤患者左心房直径显著小于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P<0.01)阵发性房颤患者中心功能Ⅱ~Ⅳ级所占比例较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明显减少(P<0.01)。结论房颤的发生随年龄增加而明显增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风湿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心衰等均是房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刘千朔  周环  田沈  王正则  李静  杨艳 《当代医师》2014,(11):1561-1563
目的 评价房颤是否能导致卒中后认知功能损害,且分析此种认知功能损害是否与脑梗死部位相关.方法 将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279例脑梗死患者入组(包括130例房颤组和149例非房颤组),进行24个月随访.对患者自然情况、血管动脉硬化危险因素、梗死部位进行登记,通过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分别评价入组起始、随访第1、24个月的MMSE分值,对比两组患者认知功能情况,评价MMSE减低在两组中有无差异及梗死部位在两组患者认知功能下降中的影响.结果 房颤组与非房颤组认知功能损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MMSE评分下降明显,MMSE评分下降与患者的脑梗死部位无明显相关(P=0.95).结论 在24个月的随访中发现患有房颤患者较非房颤患者认知功能下降明显,同时此种认知功能下降的影响与患者原有梗死部位无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2年2月阵发性房颤患者37例为观察组联用厄贝沙坦和辛伐他汀,阵发性房颤患者35例为对照组单用厄贝沙坦.分析临床疗效、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1年后,患者左心房内径值显著减小.观察组治疗3、6、9个月左心房内径值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3、6个月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12个月左心房内径值明显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9、12个月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厄贝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是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有效方法,可显著改善临床指征,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收集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天水市房颤的流行病学现状,为临床治疗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Framingham心脏病研究”临床信息调查方法为基础,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分析2005年1月~2009年5月204例住院的临床确诊为房颤的病例资料,探讨天水市住院患者房颤的流行病学现状。结论:高龄人群是房颤的多发人群,年龄≥60岁是房颤的强危险因素,风心病、冠心病、甲亢、高血压等是房颤的可能危险因素,甲亢是房颤患病的典型指标。高龄与高血糖、低血钾水平的群体更易患房颤。  相似文献   

18.
卫文喜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3):3122-3123
目的:分析我院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病因及抗凝治疗现状。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53例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阵发性房颤13例(24.52%),持续性房颤40例(75.47%);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病因20例(37.74%),冠心病14例(26.42%),风湿性心脏病6例(11.32%)。51例患者依据ACC/AHA/ESC2006年的最新房颤指南进行抗凝治疗。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为7.54%(4例),较我院以前血栓栓塞发生率低,其中瓣膜性房颤与非瓣膜性房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接受华法林治疗20例(37.74%),出血并发症无明显增高。结论:规范的抗凝治疗能减少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简称:心衰伴快速房颤)患者接受胺碘酮急诊抢救治疗的效果及对24 h心室率的影响.方法 将2017年1月—2020年12月急诊接诊且行西地兰治疗的60例心衰伴快速房颤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同期急诊接诊且行胺碘酮治疗的60例心衰伴快速房颤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组间心功能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心室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非瓣膜性房颤的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心内科的住院患者,房颤组236例,窦性心律对照组(291例),以单因素分析筛出危险因素,再通过Logistic回归确定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卒中、糖尿病、高血压、LAD、LVEF、FS、LVEDD、HCY、TG、LDL、CER是房颤的危险因素。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D、HCY是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TG、LDL是房颤的保护因素。结论 LAD、HCY是非瓣膜性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TG、LDL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