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3 毫秒
1.
血液和血液成分的细菌污染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 血液和血液成分细菌污染现状 1941年美国报导了由于输入细菌污染的血液成分而死亡的病例.之后,此类输血事件不断发生.20世纪80年代,在室温条件下保存的血小板细菌污染的报导也随之增加.尽管改善了无菌采血技术,但污染的血液成分造成的菌血症仍保持在一个固定的水平,并且时有致死的病例发生[1].  相似文献   

2.
由于检测技术的提高,输血相关传染性疾病较血液污染的发生率明显下降,而血液细菌污染造成的菌血症已成为重要问题.因此防止单采血小板产品的细菌污染在血小板输血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用采血分流袋去除最初采集的15-20ml血液(在血液未进入产品的采集系统前收集),以降低单采血小板的细菌污染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在输血反应中细菌污染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即刻性反应 [1 ] 。美国 (CDA) 1 976年对 2 3 65个实验室的输血反应频率调查表明 ,输血总反应率 0 .94% ,其中细菌污染率占总数的 1 %左右。而近年来此类输血事件不断发生 ,1 994年美国报道了由于输入细菌污染的血液成分而死亡的病例 ;在加拿大血小板的细菌污染比例是 0 .41‰~ 1 .0 7‰ ;法国 1 994~ 1 997年 5月发生 80 2 8例输血事故中 ,1 44例与细菌污染有关 ,涉及到红细胞的有 97例 ,涉及到血小板的有 5 3例 ,其中革兰氏阳性菌占 5 1 % ,革兰氏阴性杆菌占 2 8% ,棒状杆菌占 6% [2 ]。  在…  相似文献   

4.
Blajchman M.A.输血引起的败血症(TAS)反应发生在细菌污染的血液成分输注过程中或输注后,是最早知道的输血并发症之一。随着采血中无菌技术的有效应用,血液采集和成分制备中无菌密闭系统的使用,以及细胞血液成分的低温保存,都显著地降低了TAS反应的发生频率。然而,由于输注了细菌污染的细胞血液成分,不断有发生严重的甚至致命的输血反应的报道,特别是随着输血意识的不断提高,这方面的报道越来越多。这些反应主要发生在红细胞(包括同种和自身的),血小板(随机供者和单采)和血浆制品的输注中。因此,美国食物及药品管理局(FDA)报道:从1976年到1978年间,输血导致死亡的病例中,4%是由于血液被细菌污染所致,而从1986年到1988年3年间,这个数值上升到10%。 最近,许多前瞻性研究阐述了TAS反应潜在的严重性,扩大了被污染的血液制品输注后发生的各种类型反应的临床范  相似文献   

5.
血液采集时可能会被皮肤菌丛污染,或在制作血液制品的过程中被环境腐生菌污染,也有可能献血者本身是一个无症状的菌血症患者.使用封闭式采血系统及严格的皮肤消毒后,可以排除外源性细菌污染,但无症状菌血症献血员的供血仍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尤其是血液中细菌能在冰箱温度中生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有针对性的对采供血过程中可能导致血液细菌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对策加以改进,降低输血相关感染风险。方法采供血过程中可能导致血液细菌污染的原因:(1)献血者菌血症;(2)血液采集过程的细菌污染;(3)血袋细菌的污染;(4)血液成分加工过程的细菌污染;(5)血液储存、运输过程的细菌污染。降低细菌污染血液的对策:(1)严格筛选献血者;(2)改进献血者皮肤消毒;(3)隔离初始采集的血液;(4)采血前对采血袋进行质检;(5)血液成分加工过程中避免血袋污染;(6)血液储存、运输过程中保持冷链。  相似文献   

7.
输血反应的诊断与处理(续) 四、细菌污染的输血反应原因①保存液或采血、输血器具消毒不严。②用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的采血和输血器具,污染的空气进入血瓶内。③采血或输血时没有严格遵守无菌操作。④采血室空气消毒处理不当。⑤血液或血浆在保存期中被细菌侵入,如因故启开封口等。⑥供血者有菌血症。  相似文献   

8.
血液细菌污染原因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使输血可引起不良反应 ,但人们往往更多地关注血液传染病 ,由于当前大量流动采血车驶向街头采血 ,在采血环境与条件远不如站内的情况下 ,如何防止血液细菌污染显得更为重要。鉴于血液细菌污染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本文就有关文献报道作一综述 ,以引起同道们的重视。1 血液细菌污染的状况回顾 由于近几年人们关注经血传播病毒感染 ,不断提高检测试剂的性能和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 ,输血传播病毒性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因此 ,细菌污染就成为输血医学重大的问题。Ransey等 [1 ]报道了自 1 993年 1月~ 1 996年 1 2月美国血液成分 FDA强检…  相似文献   

9.
血液成份细菌污染是继溶血后报告到FDA的输血相关死亡的病因,从1985至1999年,约占输血相关死亡病例的10%(77/694)以上。全血在采集时,细菌污染率目前估计为0.2%,血液成份中PLI的污染率高于RBC,已报道的数据差异很大,随培养、制备或保存方法不同而异,RBC的污染范围为0.002-10%,PLT为0.04-10%。血液成份细菌污染导致输血感染发生率未被精确量化。全国死亡估计主要基于FDA的报告,输注的血液成份的1/6百万至1/9百万,PLT输血为1/1百万。因为几个原因,对血液成份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反应,特别是PLT被低估了。首先,许多发热反应被误诊为输入RBC诱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或认为是由病人原有疾病造成的,而未被彻底调查以排除细菌污染。其次,FDA仅要求报告在血液采集或输注中出现的死亡病例,而对由细菌污染引起的非致命的输血反应的报告  相似文献   

10.
供血的安全性、特别是与输血相关的具有危险性的传染病,关系到广大公众的身体健康,输用细菌污染的血液或血液成分会造成严重甚至致命的后果,细菌污染占输血相关死亡率的10%以上,输血相关细菌污染死亡率的26~41%被认识。因此提高人们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使菌血症能够得到及时地治疗,可避免菌血症的进一步发展和死亡。建立减少输血相关的病毒、寄生虫、疯牛病传播的政策,但对量化和减少细菌污染的危险顾及不多。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 ,由于广泛使用安全密闭的一次性采血器材进行血液采集、成分分离等 ,细菌污染的机会已大大减少 ,但有些血液制剂的制备是开放式的 ,且街头采血车的细菌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据统计细菌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高于目前普遍重视的输血后病毒性传染病发病率 [1]。笔者就本站如何控制血液的污染 ,特别是加强对街头采血环境的管理介绍如下 :1 细菌污染血液的原因1 .1 献血者处于带菌状态 ,如扁桃体炎、外伤已结痂等。1 .2 静脉穿刺时 ,皮肤消毒不彻底 ,献血者采血部位皮肤的碎屑随血液进入血袋而污染血液。1 .3 空气环境消毒达不到标准 ,…  相似文献   

12.
污染血液制品的细菌主要来源于采血器材、环境、献血者皮肤和血液(如无症状菌血症患者),特别是穿刺部位有瘢痕增生或皮肤皱折的重复献血者,应引起采供血机构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因为增生的瘢痕凹凸不平,容易隐藏更多的细菌。血液制品中细菌的污染率可通过适当的采前消毒方法来降低。我们比较了接受不同皮肤消毒方法的重复献血者血液的细菌污染率,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献血员肘部皮肤消毒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3名献血者采用不同消毒方法消毒进行观察,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随机选择体检合格的献血员103名,男100名,女3名,年龄18~55岁,将其分成6组,用无菌棉签涂抹肘部采样,并立即涂入琼脂培养基,即放置37℃恒温培养箱24小时观察有无细菌生长。2结果见附表。3讨论献血员肘部皮肤带菌是血液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因为细菌可沿静脉穿刺进入血液造成血液污染,受污染的血液输给病人,可引起输血不良反应,严重者将引起致命性的输血败血症。为保障受血者用血安全,对献血员肘部皮肤清洗和消毒至关重要。本文对103名献血员不同消毒方法对…  相似文献   

14.
细菌污染血液成分是导致输血感染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明确血小板浆的污染情况,作者对5617份血小板浆输用前后及储存4~5天后,进行细胞培养和革兰氏染色,以综合评价血小板浆有无细菌污染及细菌污染程度。这5617份血小板浆中,有3141份为混合血小板浆。单供者血小板浆输血前后均无细菌污染,而随机献血的混和血小板浆有6例发生细菌污染。在检查1437例输用随机献血的混合血小板浆中。发现了输血前无细菌污染而输血后出现细菌感染的情况。对6例细菌污染的输血袋进行细  相似文献   

15.
在过去20年中,由于检测试剂的研制和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经输血传播病毒疾病的风险显著降低[1],但是输注1单位细菌污染的血小板和红细胞两种血液成分的风险分别是1:2000和1:20000,比病毒感染高出250倍。这意味着,细菌污染是目前输血医学传染因素中导致死亡的最大单一因素[2],因此认为输血传播感染(TTIs)引起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为细菌性感染[3]。血液制品的细菌污染在输血医学上是一个为时甚久的问题,尤其是血小板制品(包括手工浓缩血小  相似文献   

16.
污染血液制品的细菌主要来源于采血器材、环境、献血者皮肤和无症状菌血症患者的血液,特别是穿刺部位有瘢痕增生或皮肤皱折,更容易隐藏更多的细菌.通过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可以提高献血者穿刺部位的消毒效果.  相似文献   

17.
控制街头采血细菌污染的几点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年来 ,由于广泛使用安全密闭的一次性采血器材进行血液采集、成分分离等 ,细菌污染的机会已大大减少 ,但有些血液制剂的制备是开放式的 ,街头采血车细菌污染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笔者就本站如何控制血液的污染 ,特别是加强对街头采血环境的管理的几点体会介绍如下。1 细菌污染血液的原因  ①献血者处于带菌状态 ,如扁桃体炎、外伤已结痂等 ;②静脉穿刺时 ,皮肤消毒不彻底 ,献血者采血部位皮肤的碎屑随血液进入血袋而污染血液 ;③空气环境消毒达不到标准 ,在采血时 ,拔开针帽的一瞬间 ,空气由针头进入血袋而污染 ;④采血器消毒不严或在…  相似文献   

18.
输注浓缩血小板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已十分广泛,但血小板细菌污染问题并未彻底解决;目前由输注污染血小板等血液成分导致的菌血症一直保持在一个固定的水平,并且时常有死亡病例发生;污染的病原菌包括革兰阳性菌与阴性菌两类,现阶段临床上使用多种方法检测被污染的血小板,如培养法、血小板pH值、葡萄糖含量检测及云雾状旋涡观察法、间接标记法、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等;对污染的预防侧重于筛选献血者、应用皮肤消毒与无菌采血术、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分离一定量的初采血、深低温保存血小板等;同时,由于血小板资源有限,应用光化学技术对微量污染的浓缩血小板进行消毒处理已成为目前血液消毒领域最为热门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9.
少白细胞血液成分利于减少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和细胞成分保存的研究已有报告,但有人提出少白 细胞成分室温保存会有助于细菌生长、增加输血感染的危险,作者对此进行实验研究。 方法:取正常献血者CPD全血40单位,采血后1小时内有意污染,选择5种细菌,每毫升全血接种  相似文献   

20.
作者前瞻性随机研究31例急性白血病(急性髓性白血病20例,急淋11例)在强诱导化疗后2~4周发生全血细胞减少期,输注少白细胞血液成分(16例)和标准血液成分,发生同种免疫,输血无效及血小板增加等指标。两组在性别、年龄、妊娠史或诊断无差别,均未接受过免疫抑制治疗。有输血史者未进入该研究。患者有出血或血小板计数在15~20×10~9/L 时给予血小板。AML M3血小板计数50×10~9/L时给予肝素,10000U/天。血小板输注量通常为8单位,少数情况为4单位。红细胞的制备:新鲜血单位经高速离心(6000g/4分钟)后,小心除去40ml 奶油层细胞,并将红细胞悬浮于100ml SAGM溶液中。这样制得的为标准红细胞,含白细胞1.0×10~9/单位;以上红细胞再经乙酸纤维滤器过滤即为少白细胞血液成分,含白细胞0.1×10~6。血小板的制备用标准方法,每单位58ml,含白细胞0.1×10~9单位;少白细胞血小板为4单位血小板混合后经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