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评估白细胞介素17A(IL-17A)和IL-17F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中国重庆地区汉族人群扩张型心肌病(DCM)发生风险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12例DCM患者和125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群对照,采用聚和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断长度多态性和DNA测序的方法对IL-17A基因rs2275913(G-197A)和IL-17F基因rs763780(7488C/T)两个功能性SNP进行基因分型,然后运用等统计学方法分析SNPs与DCM遗传易感性及预后的关系。结果:IL-17A基因SNP rs2275913(G-197A)携带_(AA)基因型的个体患DMC的风险是携带GG基因型个体的2.124倍(95%CI_(AA)=1.213-3.964,P_(AA)=0.007);在DCM患者中,rs2 275 913位点_(AA)基因型携带者在NYHA心功能分级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数<35%及有病毒性心肌炎病史的患者中所占比例显著增高(P<0.05);未发现IL-17F基因SNP rs763780(7488C/T)与DCM的发病和预后相关。结论:本研究首次发现IL-17A基因rs2275913(G-197A)位点SNP可能与DCM的遗传易感性和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病人CD247基因多态性与遗传易感的关系。方法:使用Sequenom-MassARRAY系统上的iPLEX SNP基因分型分析,对279例临床诊断为DCM的病人和363名健康对照者进行CD247基因中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基因分型。结果:DCM病人rs1052237的G等位基因多态性频率和rs2056626的C等位基因多态性频率较低(OR=0.77,P=0.045;OR=0.79,P=0.042)。加性模型下,rs1052237和rs2056626的微小变异与DCM的低易感性相关(P=0.045和P=0.040)。rs864537的AA基因型与较低的左室射血分数相关(隐性模型,P=0.018;加性模型,P=0.039)。3种遗传模型下,rs1052237的G变异体与DCM病人血清CD247低水平相关(加性模型,P=0.020;显性模型,P=0.020;隐性模型,P=0.037)。在加性模型和显性模型下,rs864537的A变异体与DCM病人的CD247水平较低相关(P值分别为0.032,0.012)。这3个SNP均与DCM的心血管或全因死亡率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发冠心病(PCAD)与脂联素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连续入选早发冠心病患者563例为病例组,412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为对照组。脂联素基因的17个SNP为候选位点,应用质谱分析的方法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进行分型。分析各个SNP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应用Logisitic回归方法分析各个SNP在各种遗传模型下与早发冠心病的关联。结果:脂联素基因各SNP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Logisitic回归方法分别在相加、显性和隐性遗传三种遗传模型下进行SNPs位点与早发冠心病的关联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发现在相加遗传模型下SNP+45T>G(rs2241766)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PCAD易感性相关(OR=1.416,95%CI:1.006~2.051,P=0.043)。结论:脂联素基因SNP+45T>G(rs2241766)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PCAD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4.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导致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病因.约25%的人类特发性DCM为遗传性,目前仅发现少量的相关缺陷基因.而与肥厚型心肌病(HCM)相关的基因变异已有诸多发现.DCM和HCM是心肌病的最常见类型,约10%的HCM患者最终会进展为以左心室扩张为主的DCM.  相似文献   

5.
病毒性心肌炎(VMC)是与病毒感染相关的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的炎性病变,一部分患者可进展为扩张型心肌病(DCM)。一般认为病毒感染、宿主免疫反应、细胞凋亡及遗传因素是决定VMC向DCM演变的重要因素。现就VMC演变为DCM的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介素(IL)-10水平及其基因-592位点基因多态性(SNP)与扩张型心肌病(DCM)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DCM患者88例作为DCM组,另选择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92例为健康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IL-10基因-592位点基因多态性,分析其与DCM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  相似文献   

7.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以"左心室和(或)右心室扩大,伴心肌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以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及心肌间质纤维化为主要病理特点的一类原发性心肌疾病。目前DCM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治疗仅以对症为主,缺乏有效的干预手段。基因突变及遗传因素所致DCM是近期的研究热点,常见的与DCM发病相关的基因有TTN、LMNA、SCN5A、MYBPC3、PLN、TNNT2等,它们以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但具体的致病机制仍未明晰。为进一步明确各基因突变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建立DCM早期诊断、精准靶向治疗和评估预后的医疗模式提供可能,该文对DCM常见的致病基因及其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非缺血性心肌病中最普遍的类型,预后差,死亡率高。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非编码小分子RNA(miRNA)与DCM的病程密切相关。本文就miRNA的表达模式与DCM发展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扩张型心肌病与MHC-DR基因多态性的关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扩张型心肌病 (DCM) ,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 ,迄今为止 ,DCM的病因及发病机理仍不十分清楚 ,众多研究发现 ,DCM也具有遗传家族史等倾向 ,其发病与免疫失衡有关。人类免疫遗传基因位于MHC区域内 ,人们从免疫遗传学角度对该病进行研究 ,发现DCM与人类的免疫遗传基因 (MHC Ⅱ )的多态性有关。尤其是与MHC Ⅱ类基因的DR关系密切。新近研究表明MHC DR抗原在DNA序列上还存在着高度多态性[1]。为了分析中国汉族人MHC Ⅱ类基因在DCM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为该病的诊断 ,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 ,也使基因分型早日代替血清学分型 ,我们…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磷酸二酯酶4D (PDE4D)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COPD相关性.方法 选取8个SNP位点SNP1=rs11740402,SNP2=rs17528473,SNP3=rs17780213,SNP4=rs1529843,SNP5=rs11743928,SNP6=rs26956,SNP7=rs35387,SNP8=rs35386,以北京某社区40~80岁人群为研究对象,共入选136例受试者,COPD组71例和对照组65例,均为汉族.设计目标SNP位点上下游引物,PCR扩增目标片段,Sanger测序法检测目标片段碱基,x2检验比较2组在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频率上的差异,非条件Logistic回归评价SNP位点与COP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8个SNP位点其基因型分布在COPD组和对照组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在对照组受试者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分析时发现SNP1、SNP2处于连锁不平衡,形成LDBlock1,SNP6、SNP7和SNP8处于连锁不平衡,形成LD Block2,SNP5基因型均为A/A型,不能与其他SNP位点形成LD Block.单倍体型分析发现在COPD组和对照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等位基因的关联分析中发现2组病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基因型的关联分析中发现位点SNP8基因型频率在COPD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一步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发现SNP8在Ressessive遗传模型时与COPD存在相关性,G/G基因型在COPD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0.3%和6.3%(P<0.05,OR =4.07,95% CI为1.26~13.18),提示SNP8的G/G基因型与COPD易感性增加有关.结论 研究结果提示PDE4D基因SNP可能与COPD的发生发展相关,SNP8的G/G基因型可能是COPD易感性的一个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肌联蛋白是由单基因编码的最大蛋白,普遍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被称为第三肌丝,具有复杂的牛物力学性质和牛物化学功能.2002年日本研究人员报道r肌联蛋白基因(TTN)第3、14、49号外显子的4个基凶突变町能与扩张型心肌病(DCM)发病相关,我国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通过寻找我同DCM患者是否存在TTN的突变,探讨在中国人基因背景下可能存在的TTN的突变及其与我国DCM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件(PCR-SSCP)方法、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DNA序列测定等方法对117例DCM患者和120例健康对照者TTN的第3、14、49号外显子的多个位点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在我国DCM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中未发现与日本DCM患者相同位点的基因突变,而在2例有明显DCM家族史的儿章患者(1.7%)中新发现了位于TTN第49号外显子的13053位点基凶突变--G→A突变(G13053A),其导敛第4351位点氨基酸由甘氨酸变为大冬氨酸(Gly4351Asp),在健康对照组巾未发现此改变.结论 本研究首次在中国DCM患者中发现存在于TTN第49号外显子的基因错义突变,该突变可能是DCM重要的病因学机制,尤其可能与早发DCM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北方汉族人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遗传易感性与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HLA-B*)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顺序特异性引物(PCR-SSP)基因多态性分析方法,对31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及29例无血缘关系健康人的HLA-B*各等位基因及亚基因进行检测分析。结果HLA-B*35基因与DCM呈正相关(相对危险度RR=3.9375,P<0.05),其他HLA-B*各等位基因未见异常,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LA-B*35基因可能是北方地区汉族人DCM的致病易感基因之一,为揭示DCM的发病机制中免疫遗传学所起的作用提供了重要信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研究汉族人群脂联素基因(apM1)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DM)相关关系。发现apM12号外显子和内含子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NP45与2型DM密切相关,DM组T/ T基因型明显高于肥胖组和对照组(均P<0.01)。脂联素基因SNP45和SNP276与肥胖人群、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以左心室扩张伴收缩功能障碍为特征的心脏疾病,常由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如感染、毒素或儿茶酚胺过量)引发。分子遗传检测可以发现有遗传性DCM危险因素的患者,而表观遗传和标记表型分期可以帮助发现需要干预治疗的高风险患者。表型分期包括临床和影像特征结合、转录组、更高层次的蛋白质组与代谢组的相互作用和流行病学资料。这些原理可以应用于DCM患者其他家族成员的基因检测和临床表型确定,使人们可以针对有相似危险因素的患者设计特异的干预方案,以改变DCM的自然进程,防止并发症[如心力衰竭(HF)/心律失常]的出现。本文综述了从DCM到HF的病因通路、遗传标志物和蛋白标志物的整合管理,也可为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基因和表型信息研究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5.
哮喘的异质性既包括遗传、环境因素的多样性,也包括患者对治疗反应的差异性。哮喘患者的药物治疗反应差异可能与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有关。药物-基因组学旨在研究药物作用及代谢通路上的关键分子,并探索相关基因SNP与药物疗效的关系。哮喘药物-基因组学研究有助于阐述患者遗传特性与药物治疗反应之间的关系、发现新的治疗靶点、生物标志物及评估药物疗效。未来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可能为哮喘的个体化治疗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迪谢内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贝克肌营养不良(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 BMD)与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之间共有的基因特征和相关的发病机制。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 GEO)中下载DMD(GSE6011)、BMD(GSE13608)和DCM(GSE116250)的数据集。分别识别DMD与DCM、BMD与DCM的共同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并对共同的DEGs进行富集分析、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PPI)网络、筛选中心基因,并在GEO下载的数据集GSE109178(DMD、BMD)和GSE141910(DCM)中验证表达水平。构建关键转录因子-中心基因调控网络。结果DMD与DCM共有60个共同的DEGs。富集分析强调了细胞外基质结构成分、MHCⅡ类蛋白复合物结合、...  相似文献   

17.
人群特异的癌症遗传性与DNA序列中的多态性变异有关.人类基因组中最常见的序列变异是单个碱基的稳定替换,即单个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人体许多表型、对药物的敏感性或疾病的易感性差异等都可能与SNP相关,已有人将SNP称为第三代遗传标志.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某些特定的SNP可以通过改变基因的功能和表达影响个体对HCC的易感性,具体可能在多种途径发挥作用,现就能够影响HCC发病风险的SNP位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心肌疾病,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伴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患者预后差,死亡率高,5年生存率约50%。近年来DCM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早期诊断对改善患者预后十分重要。研究发现DCM的发病与基因相关,因此研究者提出通过筛选易感基因对早期DCM进行干预治疗。现就近年来DCM致病基因和基因治疗的研究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9.
扩张型心肌病发病机理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扩张型心肌病(DCM)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张及收缩功能受损为特征,其发病机理主要与病毒感染后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80年代以后,遗传因素与DCM的关系逐渐受到重视。DCM的基本治疗是纠正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预防血栓栓塞等并发症。针对免疫介导的心肌损伤的早期干预已成为DCM的主要治疗方法。在DCM早期应用地尔硫和β-受体阻滞剂治疗,可以阻止免疫介导的心肌损害,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病人左室整体纵向应变(GLS)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1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85例DCM病人作为DCM组,另外选取8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使用GE Vivid E9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及EchoPac软件进行GLS和LVEF检测。实验室检测相关生化指标。比较DCM组与对照组、DCM病人死亡组与生存组GLS的差异,并随访2年观察DCM病人的预后。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GLS与LVEF及NT-proBNP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GLS对DCM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DCM组与对照组GL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死亡组与生存组GL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LS与LVEF呈正相关(r=0.745,P<0.001),与NT-proBNP呈负相关(r=-0.784,P<0.001)。GLS对DCM病人预后评估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9,敏感度为70.5%,特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