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3 毫秒
1.
产业集聚、市场潜能与地区工资差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中国2003-2012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市场潜能对地区工资水平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为显著负向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市场潜能有利于地区工资水平的提升;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市场潜能对地区工资工资水平的影响效应呈正“N”型波动;从产业集聚的外部性效应来看,MAR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对地区工资水平为显著负向影响,Jacobs外部性有利于地区工资水平的提升,这意味着制造业集聚带来的负向影响主要由MAR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主导.  相似文献   

2.
跨越边界的集聚:空间特征与驱动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国内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产业的空间格局呈现出跨越行政边界连续集聚的新态势.针对传统集聚指标无法捕捉中国产业跨边界连续成片的集聚现象,本文选择DO指数测度了2008年中国制造业各行业在连续空间上的集聚程度,并进一步探索了其驱动因素的空间存在形式.结果表明:44%的制造业行业是显著集聚的,且集聚的空间尺度大都在0~300km范围内.其中,大企业在短距离范围内高度集聚,并推动了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地理集中,而小企业集聚发生的空间尺度较大,且促进了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空间集聚.驱动因素分析表明,空间外部性对产业集聚的促进作用具有地理衰减特征,尤其是知识技术溢出,仅在100km范围内发挥作用;而地方保护主义的阻碍作用呈现空间增强趋势,并在短距离范围内抑制了空间外部性的有效溢出.本文研究有助于准确把握中国经济空间格局的全貌,为有效引导产业梯度转移和合理布局奠定了基础性认识.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CBD产业集聚经济分析及其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廷海 《市场论坛》2007,(10):34-35,31
产业集聚是安徽省CBD发展的主要经济特征。文章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三个方面对安徽省CBD发展作了集聚经济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其在要素成本上升、交通拥挤、负外部性和安全隐患等方面的集聚不经济现象,最后给出了安徽省CBD产业集聚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产业协同集聚是区域创新的源泉,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路径之一。随着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逐步提高,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的空间外部性也逐步显现。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有助于本地区创新,但对邻近地区创新的影响呈现"先抑后扬"。其中,支持性生产服务-制造业协同集聚有助于提高本地区和邻近地区创新水平,其空间溢出效果随着距离的增加逐步衰减。基础性生产服务-制造业协同集聚对本地区创新水平的影响不显著,会对邻近地区创新产生"虹吸效应"。生产性服务业不同细分行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呈现差异性,当空间距离达到750km时,均呈现正向空间溢出。因此,产业协同集聚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现实需求,不仅需要差别化和精细化管理,还需完善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提高信息传递速率,推动产业间多样化协同。  相似文献   

5.
考虑集聚外部性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对我国285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1990~2008年间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解。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提高是我国城市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而与集聚外部性紧密相关的要素配置效率和规模效率仍是制约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城市经济密度对城市经济增长存在两种不同的影响途径:制造业在市辖区内的空间集聚体现为"拥挤"效应;人口空间密度则对地方产出的影响存在倒U型特征。人口因素仍然是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人口与制造业的空间"共聚"现象对城市产出有着显著为正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长三角城市圈、珠三角城市圈和武汉城市圈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商贸流通业外部性对城市圈集聚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商贸流通业能通过密度渠道,对城市圈经济集聚产生显著的外部性,但是无法有效通过商贸流通业规模渠道和结构渠道来发挥对城市圈经济集聚的外部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与中西部地区差距越来越大,但差距的扩大并没有导致产业在区域之间大规模的转移.这主要是由于规模经济外部性的存在,使东部地区在获得先发优势后吸引了更多产业向东部集聚.产业集聚的外部经济性产生的同时,产业集聚的外部不经济性也必定会产生,同时又由于产业资本流动的成本太大,造成了目前中国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滞后的现状.  相似文献   

8.
旅游产业集聚作为旅游产业结构动态调整的空间组织形态,其对旅游业发展具有复杂的影响机制.近年来,此领域逐渐引起理论界的关注.传统的产业外部性理论主要适用于产业间的空间作用关系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但却鲜有研究深入到单一产业内部来探究细分行业间的外部性作用.鉴于此,本文基于一般性的产业外部性分析方法,在旅游产业内部,探究外部性对于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全国样本范围内,多样化的旅游业发展环境显著促进旅游业发展,支持了Jacobs外部性,但拒绝了MAR外部性与Porter外部性假设;旅游专业化与旅游业发展之间存在一种非线性关系;在与旅游多样化和旅游市场潜能等因素相互配合作用下,旅游专业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转变为正向促进效应存在一定滞后性;此外,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内,构建了旅游市场潜能变量,研究发现,其可以强化旅游专业化与旅游多样化对旅游业发展的正向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GIS软件(Geographic-l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对我国银行卡产业的空间分布和空间集聚进行研究,并运用SPSS对产业空间分布和区域经济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银行卡产业空间分布和经济发展程度高度同构,尤其集聚在东部经济地带和三大都市圈;银行卡产业和区域经济第三产业发展高度相关,第三产业GDP与POS交易额一次函数拟合度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聚、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利春 《江苏商论》2011,(1):124-126
产业升级是经济发展的本质,而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作为经济活动的空间形式,对优化产业空间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的角度探讨产业升级的经济地理效应,分析产业集聚、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的互动关系,认为三者互动发展可以优化产业部门结构与空间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发展质量,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产业逐渐向空间集中的方向发展,即形成金融产业集聚的形式,金融产业集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区域的经济增长,因此,本文对金融产业集聚的内涵及形成动因进行概述,分析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提出金融产业集聚发展的政策建议,从而加快金融产业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2.
从FDI和产业集聚的外部性出发,对二者间关联性进行机理分析之后,利用29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份)工业企业数据(1986~2008)验证FDI与我国产业集聚水平的相关性,阐述中西部地区产业集聚的现状和水平,最后提出了中西部地区利用FDI推动集群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外资企业为主体的加工贸易是我国外贸出口蓬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关注渐进式开放战略下,以政策引导为主要推力的产业集聚对出口企业贸易方式的影响。对产业集聚进行多指标、多层次的度量后,以大样本的企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并未促进企业由加工贸易向产业链分工位置更高的一般贸易转型,产业政策加剧了集聚对贸易方式升级的阻碍作用。由政府制定主导产业目录,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企业在开发区内大量集聚的发展方式,虽然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外贸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却不利于集聚正外部性的发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对外资的依赖和产业政策的过度干预,为国内企业创造参与国际竞争的良好环境和自发集聚条件。  相似文献   

14.
在电商平台集聚的现状描述基础上,对电商平台的网络外部性机理进行分析,指出从网络外部性的机理上看电商平台集聚具有交叉网络外部性和一般外部性特征,从网络外部性的具体表现上看电商平台集聚具有消费流共享效应、信息流共享效益和基础设施共享效应。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聚是产业发展的新的趋势,是为了创造产业优势、产业竞争力而形成的在空间上的组织形式。本文以淮安市为例,分析了通过产业集聚提高产业竞争力从而发展城市经济,并为政府在培育和发展产业集聚,加快城市经济发展的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集聚经济与产业园区集群化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巍 《商业时代》2012,(7):131-133
集聚经济区内的企业普遍享有集聚带来的外部性,即集聚区内的绝大多数企业得到比外部企业更多的利益,即集聚效应.从产业的角度看,集聚可以表现为企业集中、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三种形态,但是,这三种形态所形成的集聚效应是不同的,产业集群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是企业集中或产业集聚难以比拟的.产业园区作为一种促进、规划和管理工业发展的手段,其实质是依靠政府和市场力量形成的集聚.为了提升产业园区的竞争力和增强入驻企业的根植性,具备条件的产业园区,当走集群化发展之路,实现园区内相关企业的集群式生存.  相似文献   

17.
产业集群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装备制造业集群性强,园区化的集聚性发展促使装备制造产业的外部经济、规模经济效应明显,同时集群化规模化的正外部性反作用于园区经济体,促进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高。装备制造业是贵阳市的第一主导产业,是贵阳市集群化发展特征最明显的一个产业。针对贵阳市装备制造业园区集群化、规模化发展的现状及其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促进贵阳市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实现规模集聚经济效益,促进贵阳市工业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依照"中国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对青岛蓝色经济主要产业进行界定,并从蓝色经济产业结构、增加值增长率及各产业增加值三个方面分析青岛蓝色经济及主要产业现状。其次采用区位商法对青岛蓝色经济主要产业优势程度进行测算,并结合各产业增加值将各类产业归为先导优势产业、支柱优势产业、战略优势产业及一般优势产业。之后采用空间基尼系数法对各主要产业集聚度进行测算,将各类产业归为高集聚度、中集聚度及低集聚度产业。最后从蓝色经济整体层面、各产业优势程度及各产业集聚程度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9.
基于要素禀赋的空间维度视角,通过经济集聚、集聚外部性在区域经济发展和演化的动力分析,揭示出主体功能区形成的内在机制根源于要素的空间维度,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要素匹配。同时,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建立在区域性要素禀赋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主体功能区形成的内在机制根源于要素的空间维度,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要素匹配。从空间维度探寻主体功能区的形成机制这个角度上说,继续沿用空间思维,运用空间分析范式来研究主体功能区必然会有更多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研究成果。从而真正实现主体功能区对于现有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理论的创新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产业集聚发展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一种独特方式,目前产业集聚发展已经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对产业集聚的研究也由来已久,产业为什么会集聚、选择在那里集聚以及如何集聚,历来都是学者们想要解决的问题。目前诸如规模经济理论、交易费用理论、递增收益理论都对产业集聚做出了合理的解释,但产业集聚作为一种区域现象,离不开空间因素对它的影响,本文将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