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徽州砖雕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安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砖雕所表现的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视觉美感研究其意象结构之美,分析出它的讲究诗情画意的意蕴之美、神采飞扬的气韵之美、自然朴素的儒雅之美、寓教于美的教化之美以及世俗享乐的情趣之美。同时从这五个方面发现,徽州砖雕是一种富有精神与情感传达的艺术创造。从而揭示其背后深厚的审美内涵和精神文化价值以及对中国传统建筑雕饰艺术的审美文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古徽州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徽州文化,其审美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徽州人审美精神的表征。从徽派建筑艺术,我们可以看到徽州人在审美文化方面的精神诉求:崇尚“诗意的栖居”与“天人合一”的自然美,追求“庄严肃穆”与“长幼有序”的伦理美.重视绮丽多姿、清新淡雅的工艺美。  相似文献   

3.
竹文化是根植在中国传统诗性文化土壤上的一种价值创造,它承接了孔子的诗教.这种诗教追求诗化的人生和人生的诗化.因此,中国竹文化具有一种特殊的诗性德育的价值.从孔子的"比德"和"三月不知肉味"到苏轼的"无竹令人俗";从郑板桥的"种竹似培佳子弟"到个园的园林艺术;从传统社会的竹文化到市场经济中竹园宾馆的企业文化建设,我们看到了中国诗性文化的薪火相续,感受到了诗性德育的魅力.竹,常绿不衰,中通外直.中国传统文化中,"竹"有一种善美合一的诗性之美,它是正直、虚心、有活力的人格象征,在竹的背后有一片陶冶人格的诗性的文化海洋.竹对人有着妙不可言的教化力量,它使道德境界涵蕴审美境界,审美境界附丽于道德境界,这种力量是理性所不能概括的.  相似文献   

4.
六朝论体文,是其时理性精神的产物,但在理性中又涵泳着诗性。其"理"以审美化的方式存在,是思、情与诗的结合。理感为六朝论体文运思之起点;理趣为其审美特征,具有意趣之美,兴味之美,气势之美;理致为其审美表现。六朝论体文中的"理"是超越于理性而又融合了情韵的审美形态,是一种审美化存在。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准失范"网络行为是大学生因理智水平、审美品位等不足从而导致与主流价值不合但尚未违背既定道德准则的网络行为.大学生"准失范"网络行为影响范围广,潜在危害大.纠正大学生"准失范"网络行为的根本途径是构建大学生精神领域的自主免疫系统,即"理趣"."理趣"是以理性、智慧为美的一种美感趣好,而不是一种行为规范."理趣"通过人格和动机的机制成为抵制"准失范"网络行为的"内在驱动力"."理趣"培养应遵循浸润原则和持续性原则,以公共精神、理性精神、人文情怀、审美趣味为着力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徽州文化作为其中一个重要文化,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徽州文化中的徽州建筑是我国最重要的古建筑流派之一,它集中国审美文化形式美与意蕴美于一体,也已演变成图形符号。但是很多学者对他的研究仅仅停留在表层上,没有深入推敲图形艺术的丰富性,所以,对于图形符号的再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其图形符号的利用不单单只是"拿来主义",应把它传承发扬出去。  相似文献   

7.
徽州楹联教化性的生成是基于其本身的审美性。徽州楹联的审美性体现在总体布局的秩序之美、形式上书法美学、内容上文学性三个方面。作为"寓教于美"的典型案例,徽州楹联对于当下美育的展开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徽州文化,博大精深;徽州名贤,灿烂史册.古往今来,几多"世界第一"、"中国第一"出自徽州,本文列举并简介了这些"第一".  相似文献   

9.
傅育 《少儿美术》2023,(4):17-19
<正>《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聚焦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方面,着力构建核心素养和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课程内容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讲好中国故事,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文化成果,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相统一。宋代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古典精神的最高峰。笔者试图将宋代文化与学校美育相融合,让学生感受宋韵文化的感官之美、情感之美和精神之美,增强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从而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审美感知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重新解释闻一多"诗言志"三义回忆、记录、怀抱.指出诗乃"止于心上"即记录,与拍拉图"诗言回忆"同一命题;诗即"誌",是诗人以记忆为源,用语言记录审美意象,使诗美摇曳生姿;诗即"志",乃"心之所之",诗人的心态是诗的内在形式.呼唤把蕴藏在人民群众生活矿藏的诗美挖掘出来,记忆诗美、记录诗美、弘扬高尚诗美,表现崇高理想,显示中国作风、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11.
徽学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仍然缺少美学维度的考察.徽州人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审美文化,蕴育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徽州的文学、戏曲、绘画、篆刻、雕刻、建筑等艺术凝聚着徽州人的审美趣味和美学追求;徽州的美学家们在不同的艺术领域中表达出自己的美学观念.重视徽学研究的美学维度,对于把握徽州人的精神创造性、有效阐释徽州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发展当代审美文化以及进一步深化徽学研究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工匠精神不只是人的感性生发与表达,更是人的"理性"选择和实践。技术理性、审美理性、伦理理性、创新理性构成了工匠精神的"理性之维"。其中技术理性是根本基础,审美理性是灵魂升华、伦理理性是责任担当、创新理性是永续动力。职业教育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包括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涵育工匠精神;塑造"工匠之师",传承工匠精神;完善培养过程,革新工匠精神;实施整体评价,导引工匠精神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当代文学的诗化之美、虚静之美和自然之美,与道家审美取向存在着意义关联;当代文学中的怀疑、否定、反异化、崇个体精神之中明显可见来自于道家文化传统的资源支撑;在公平、正义、民主、法制等学理中心话语之外,当代文学进一步继承和超越了道家文化的价值多元、判断悬置、反对异化、尊崇个体等精神资源,以审美形式参与到现代文化的建构之中.道家文化既不以道德建构作为诉求的主体目标,也不以逻辑推演去征服人的心灵空间,而是以自己的个体性体认与独立品格及其审美感性直观方式,求证个体生存与世界之间的意义.道家文化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的表现形态,参与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创造性建构.  相似文献   

14.
“圆”的审美意识渗透了戏曲艺术的每一个层面。圆,昭示着一种美,一种审美心理结构,一种传统文化精神。本文首先谈到戏曲表演外在形态的“圆”美,进而分析戏曲形式结构中对“圆”的追求,最后深入剖析了我国以“圆”为美的民族审美心理。提出和谐、圆融之境是中国文化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5.
如果以更开阔的视野来讨论古琴美学,则"情"、"禁"是两个重要的美学范畴。从古琴音乐发展史看来,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强调非美之美、合乎伦理道德的理性之"禁",与以道家思想为内核的、展现内在生命精神的感性之"情",互补相涵,赋予古琴艺术以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范。  相似文献   

16.
徽州文书与徽州社会——也谈徽州契约文书的价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州契约文书作为宋以来徽州社会民间生活实态本真的纪录,是徽州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是徽州学学科的重要资料基础,也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重要文献,在中国当代新史学的转型中有重要作用。徽州契约文书是古徽州社会调谐、古徽州先民构建和谐社会之努力的见证,是古徽州社会在时间漫长的演进中逐步形成信用徽州、孕育契约精神的表征,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弘扬契约精神有启发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赵飞燕为代表的汉代女性审美文化通常被称为"燕瘦"审美文化,是中国古代女性审美文化的主流,在中国古代女性审美文化中可谓源远流长.仔细分析和研究"燕瘦"审美文化,我们发现,"燕瘦"审美文化的成因主要是因为赵飞燕"纤腰轻细,举止翩然"的体态美完全符合当时的统治阶级和广大民众的审美时尚.千百年来,"燕瘦"审美文化既为人们所认可,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但是,在其流行的过程中,又由于在某些时期某些人对它的过度追求,因而也曾经给女性带来了不少痛苦或灾难.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美学视角出发,借助翻译美学中的审美再现理论审视汉语旅游文本的英译过程,以古徽州文化旅游景区景点介绍的英译文本为例,启发译者应将传统翻译技巧与美学审美相结合,实现英译旅游文本的文化之美、精简之美和结构之美。  相似文献   

19.
理性是数学特有的气质,数学理性是数学最为重要的文化精神。在数学课堂上从"把准数学知识,注重过程体验,发展学生思维"三个方面孕育数学理性,让课堂充盈理性之美。  相似文献   

20.
《淮南子》"大美"之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子》的大美之境是一种汇融万千、宽宏博大、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审美理想观。大美的理论前提和哲学依据是大“道”。大美的表现特征为无限丰富性、大审美观视野和雄浑壮大的审美形态,大美的内涵是真善关的和谐统一的“神化”境界。大美之境是汉初时代精神的突出表现,对中国的审美文化传统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