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WI表现与TOAST病因分型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至2015年内住院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939例,根据患者的DWI及MRA影像学表现,临床资料及相关辅助检查判断TOAST分型,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病灶表现与病因分型的相关性。结果 939例患者中单发梗死组和多发梗死组患者例数分别为437例和502例,与单发梗死组相比,多发梗死组患者平均年龄稍大且患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房颤的比例更多。患者TOAST亚型所占比例分别为LAA 49.6%、SVO 38.9%、CE 6.3%、SUE 5.2%,未有患者判定为SOE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DWI表现形态与TOAST分型关系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χ~2=398.470,P=0.000):其中75例大穿通支梗死(χ~2=47.199,P=0.000)、175例单侧前循环梗死(χ~2=39.772,P=0.000)和91例前-后循环梗死(χ~2=23.967,P=0.000)主要与LAA型有关;239例小穿通支梗死主要与SVO型有关(χ~2=332.102,P=0.000)。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DWI表现与TOAST病因分型有关,可帮助临床判断病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CIS)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的病灶分型与病因分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调查急性CIS患者461例,分别进行DWI影像学病灶分型与韩国改良TOAST(M-TOAST)分型,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急性CIS的DWI影像学病灶分型与M-TOAST分型相关(rs=-1.87,P=0.000)。其中21例大穿通支梗死(x2=6.189,P=0.013)、6例小穿通支梗死(x2=102.869,P=0.000)、33例幕下单发梗死(x2=4.420,P=0.036)、21例前循环散发梗死(x2=11.376,P=0.001)、13例后循环散发梗死(x2=7.937,P=0.005)、29例单侧前循环多发梗死(x2=10.725,P=0.001)、21例后循环多发梗死(x2=67.984,P=0.005)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有关,11例皮质-皮质下单发梗死(x2=27.285,P=0.000)、6例双侧前循环多发梗死(x2=5.292,P=0.021)、9例后循环多发梗死(x2=4.478,P=0.034)、5例双侧前-后循环多发梗死(x2=7.979,P=0.005)与心源性栓塞有关,120例小的穿通支梗死(x2=268.027,P=0.000)与小血管病变有关。结论:急性CIS发病初期可能可以通过病灶的DWI病灶分型推测病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改良TOAST分型(M-TOAST)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调查187例急性脑梗死病人,分别进行M-TOAST分型与DWI影像学分型,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DWI病灶特点与M-TOAST病因分型有关(2χ=242.715,P〈0.001)。其中,14例皮质-皮质下梗死、22例单侧前循环多发梗死病因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有关(2χ=11.987、33.253,P〈0.001);10例皮质梗死病因与心源性栓塞有关(χ^228.866,P〈0.001);59例小穿通支梗死病因与小血管病变有关(2χ=147.406,P〈0.001)。结论在脑梗死急性期,DWI影像学表现与M-TOAST分型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多模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灌注加权成像分析急性脑梗死不同治疗方法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0例,所有患者均行多模磁共振检查,记录其影像学表现、临床资料和实验室常规检查,并根据结果行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分型及急性卒中治疗Org 10172试验(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静脉溶栓组(43例)、动脉取栓组(34例)及保守治疗组(33例),并对3组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动脉取栓组患者存在半暗带及血管高信号征的比率均高于静脉溶栓组及保守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713,P=0.001;F=8.108,P=0.017)。(2)在DWI分型构成比方面,静脉溶栓组以小穿支梗死及单侧前循环梗死所占比率较大(25.58%、23.26%),动脉取栓组和保守治疗组以单侧前循环及前-后循环所占比率较大(52.94%、21.43%;30.30%、30.30%)。(3)在TOAST分型构成比方面,静脉溶栓组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所占比率最高(39.53%),动脉取栓组以不明原因型(undetermined etiology,UND)所占比率最高(73.53%),保守治疗组以小动脉闭塞型(small artery occlusion,SAO)所占比率最高(48.48%)。(4)在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影像学表现上,静脉溶栓组及保守治疗组MRA表现正常所占比率最高(72.09%、51.52%),而动脉取栓组MRA表现为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所占比率最高(41.18%)。(5)3组间比较,动脉取栓组的出血转化率最高(2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62,P=0.040)。(6)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高血脂症在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209,P=0.003;F=6.176,P=0.046)。(7)保守治疗组发病时间(6.55±4.70)长于静脉溶栓组(2.93±1.05)及动脉取栓组(3.07±2.51),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246,P=0.000)。结论了解不同治疗方法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可帮助临床医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实现个性化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观察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与汉族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血尿酸(UA)水平。方法:选取脑梗死急性期汉族患者323例(汉族组)与维吾尔族患者144例(维族组),检测血清UA水平,了解TOAST分型与血UA的关系。结果:汉族组和维族组的UA水平分别为(316.17±89.65)、(340.41±87.83)μmol/L,后者高于前者,有显著性差异(t=-2.715,P0.01)。2组吸烟、饮酒各所占的比例,有显著性差异(P0.01)。2组TOAST分型各亚型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4,P0.05);2组LAA型血U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O型、CE型血U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族与汉族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不同TOAST分型血尿酸水平升高也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TOAST病因分型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发病危险因素与认知损害特点。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中青年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来陕西省人民医院治疗的100例中老年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TOAST病因分型,并分析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发病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中青年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随后将观察组患者依照不同TOAST病因进行分型,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42例,其他原因(OD)型26例,小动脉闭塞(SAO)型16例,不明原因(UD)型13例,心源性脑梗死(CE)型3例。对比不同TOAST病因分型患者认知障碍发生率,并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中患者的注意力、执行功能、记忆力、语言功能、视空间、抽象思维、计算力和定向力评分来评价患者认知损害的特点。结果 两组患者TOAST病因分型中UD、CE、LAA分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OD分型发生率高于对照组,SAO分型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早期临床与CT灌注(CTP)相关性。方法 5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头颅CT、CT血管造影(CTA)、CTP检查(发病时间均在72 h以内),记录病灶侧及健侧的脑血流量(CBF)、脑血流容积(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程度。急性卒中治疗Org 10172试验(TOAST)分型对患者进行临床病因分型。结果大动脉粥样硬化卒中(LAA)患者的病灶侧CBF与健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373,P<0.01)。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或腔隙性卒中(SAO)患者病灶侧CBF与健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27,P<0.05)。LAA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SAO型患者相比NIHSS评分、病灶侧CBF、MTT、TTP及相对BCF(rCBF)、相对MTI(rMTT)、相对TTP(r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健侧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A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NIHSS评分与相对BCF(rCBF)呈负相关(r=-0.577,P<0.01),SAO型NIHSS评分与rCBF无相关性。结论 CT灌注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病情评价有重要作用,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载脂蛋白(Apo)及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 PLA2)与缺血性脑卒中TOAST病因分型的关系。方法 将38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经典的TOAST病因分型进行分组,分别为心源性脑栓塞(CE)、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小动脉卒中/腔隙性脑梗死(SAO)、其他原因引发的缺血性卒中(SOE) 、原因不明的缺血性卒中(SUE),所有患者次日晨抽取静脉血检测ApoA1、ApoB、ApoH及血浆Lp PLA2。比较各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血脂异常的暴露率; 分析LAA及SAO发病的危险性因素。结果 5组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暴露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AA组及SAO组的Lp PLA2、ApoB水平均高于CE、SOE及SUE组(P<0.05);LAA组及SAO组的ApoA1水平低于CE、SOE及SUE组(P<0.05);Lp PLA2、ApoB水平是LAA及SAO患者的危险因素,ApoA1是保护性因素。结论 Lp PLA2及ApoB水平升高是LAA及SAO患者的危险因素,而ApoA1水平升高是保护性因素,血浆Lp PLA2、ApoB及ApoA1水平检测有助于明确缺血性脑卒中的TOAST病因分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栓子信号(MES)与脑梗死不同亚型及卒中危险因素的关系,并对影响MES监测阳性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9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MES监测,据监测结果分为MES阳性组与阴性组。收集患者临床信息,依据TOAST分型标准进行脑梗死亚型分组。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MES阳性共9例(9.68%),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7例、小动脉闭塞型(SAO)1例、心源性栓塞型(CE)1例,所占比例分别为77.8%、11.1%、11.1%。在LAA型中MES阳性率为15.5%,SAO型及CE型中MES阳性率分别为3.8%、5.3%,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MES阳性组与阴性组在血糖[(7.69±3.46)mmol/L vs(5.89±2.34)mmol/L,P=0.040]及尿酸水平[(227.07±57.71)tμmol/L vs(306.47士103.5 9)μmol/L,P=0.027],存在明显差异。MES监测距起病时间平均(4.89±3.39)d,距用药时间平均(3.03±2.28)d。结论 MES阳性常见于LAA型脑梗死患者,SAO型少见。MES阳性率受卒中起病时间及药物治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不同类型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变化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328例住院老年ACI患者血清MBP含量,并按照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TOAST)分型标准分为5大亚型,分析TOAST各亚型血清MBP含量变化及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本组TOAST各亚型构成比: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42.99%、小动脉闭塞型(SAO)21.95%、心源性栓塞型(CE)15.85%、不明原因型(SUE)15.55%及其他明确病因型(SDE)3.66%;CE、LAA、SUE血清MBP含量升高,SAO变化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LAA、C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MBP含量与TC、TG、LDL-C、SBP、DBP和年龄呈正相关,与HDL呈负相关;血清MBP含量在LAA、SUE亚型与相应NIHSS评分具有相关性(r=0.68、0.51),在CE、SAO亚型中相关性较差.结论 血清MBP含量随TOAST亚型的不同而变化.LAA、SUE亚型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后血清MBP含量可以作为病情、预后判断的一个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不同类型脑梗死发病及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39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根据TOAST分型分为心源性脑栓塞(CE)亚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亚组、小动脉闭塞性卒中(SAO)亚组、其他原因引发的缺血性卒中(SDE)亚组及原因不明的缺血性卒中(SUE)亚组等5个亚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应用阿替普酶溶栓后的短期预后以及TOAST、OCSP两种分型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来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193例[其中男性158例,女性85例,年龄(69.46±13.02)岁],其中应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患者66例,未应用溶栓治疗患者127例,比较溶栓患者与未溶栓患者短期预后;分析TOAST分型、OCSP分型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的影响。结果::溶栓组与未溶栓组的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入院和出院时NIHSS评分好转率、GCS评分、mRS评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根据TOAST分型LAA 78例(40.41%),SAO 100例(51.81%),CE9例(4.66%),SOE3例(1.55%),SUE3例(1.55);其中SAO型占得比例最高(51.81%),入院和出院时NIHSS评分好转率与LA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短期预后最好。OCSP分型中LACI 39例(20.21%),PACI 64例(33.16%),POCI 55例(28.50%),TACI 35例(18.13%),其中PACI组所占比例最高,而LACI组入院和出院时NIHSS评分好转率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短期预后好。 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经过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后短期预后、症状改善效果明显,TOAST病因分型和OCSP临床分型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短期预后有一定的预测和临床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临床特点、TOAST分型及预后。方法选择162例老年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合并代谢综合征者82例,非代谢综合征者80例。比较两组临床特点、TOAST分型及预后的差异。结果合并代谢综合征者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脂(TG)、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均显著高于非代谢综合征患者(P〈0.05);合并代谢综合征者冠心病、高血压及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非代谢综合征(P〈0.05);两组TOAST分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代谢综合征者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合并代谢综合征者(P〈0.05)。结论代谢综合征是老年脑梗死危险因素,其TOAST分型与非代谢综合征者不同,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