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覆膜支架行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方法:21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应用覆膜支架行腔内主动脉隔绝术.结果:本组21例覆膜支架均成功释放,1例覆膜支架覆盖左侧锁骨下动脉开口引起术中深昏迷,急行双侧腋-腋动脉人工血管搭桥后神志恢复,术后2周CT血管造影复查显示...  相似文献   

2.
正主动脉夹层是一种极其危重的心血管疾病,其特点为发病急、病死率高、预后差。早在1970年,根据Daily提出的方法,将主动脉夹层依据近端内膜裂口位置分为Stanford A型和B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是指破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起始处以远的夹层。1999年Dake首次将腔内隔绝术用于主动脉夹层的治疗,取得了较内科治疗更好的效果。随着血管腔内技术及支架材料的不断发展,Stanford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覆膜支架介入治疗破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远端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方法、观察其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于南充市中心医院行腔内隔绝术治疗破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远端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3例,其中男2例,女1例.均经右侧股动脉切开置入记忆合金血管支架封堵胸主动脉破口,术后造影证实其疗效.结果 无病例死亡.术后即刻造影,无内漏.术后7~10d康复出院.随访6个月,无内漏,无截瘫发生,恢复良好.结论 腔内隔绝术治疗破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远端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安全、可靠,远期疗效有待继续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主动脉覆膜支架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探讨扩大介入治疗适应证的可行性。方法分析2006年4月至2010年11月19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选择个体化主动脉覆膜支架介入治疗,术后随访观察内漏、支架位置、假腔变化及脏器供血等。结果置入即刻造影示15例破口完全封堵,2例近端有中量内瘘,经用球囊扩张近端支架后内瘘明显减少,1例少量内瘘不需处理。2例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小于0.5 cm者覆膜支架均完全封堵左锁骨下动脉,无脑及左上肢缺血表现。结论应用主动脉覆膜支架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安全、效果可靠,采用不同方法延长近端锚定距离,可扩大介入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适应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覆膜支架行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方法:21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应用覆膜支架行腔内主动脉隔绝术.结果:本组21例覆膜支架均成功释放,1例覆膜支架覆盖左侧锁骨下动脉开口引起术中深昏迷,急行双侧腋-腋动脉人工血管搭桥后神志恢复,术后2周CT血管造影复查显示桥血管通畅.术后均未发生内漏、截瘫、无切口感染.术后出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减少8例,发热11例.对症治疗后缓解.术后随访2~50个月,患者生活状态均良好,螺旋CT扫描提示血管内支榘均未移位.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微创、安全、有效,短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继续随访.  相似文献   

6.
[病例] 男,47岁.因胸主动脉CT示胸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附壁血栓(图1见封3),在全麻下行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取右桡动脉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术中左前斜30°造影发现主动脉弓部血管变异,自右向左依次为右锁骨下动脉、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右椎动脉起始于右颈总动脉,夹层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3 cm.将收缩压控制在100 mmHg,经右股动脉切开,于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置入覆膜支架一枚.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杂交手术治疗锚定区不足的B型主动脉夹层的效果.方法 2008年7月至2011年11月,对12例近端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1.5 cm、左椎动脉优势,不适合做单纯覆膜支架植入术的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实施外科手术结合支架植入的杂交技术治疗.血管移植同时逆行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植入术,其中左颈总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旁路移植7例,右锁骨下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旁路移植l例,左颈总动脉至左椎动脉旁路移植1例,右颈总动脉至左颈总动脉旁路移植1例,主动脉瓣置换同时行升主动脉到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旁路移植1例,左侧锁骨下烟囱技术l例;其中应用房缺封堵器5例.所有患者均行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结果 围术期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3 ~ 20个月复查主动脉增强CT显示吻合口通畅,支架无移位和内漏.结论 杂交手术治疗锚定区不足的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正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累及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传统手术创伤大,手术风险和病死率高。部分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杂交手术技术~([1])(即先实施非开胸颈部血管搭桥再实施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或烟囱支架术~([2])(即置入左锁骨下动脉支架,与主动脉支架并排锚定,保全左锁骨下动脉血供)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手术方式的改变,导致护理观察和处理上与传统手术存在较大不同。针对累及主动脉弓,  相似文献   

9.
B型主动脉夹层行覆膜支架的护理7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急性主动脉夹层分离是一种不常见,但具有潜在灾难性的疾病,死亡率极高。主动脉夹层病理分型有Debakey分型和Stanford分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指内膜破裂于左锁骨下动脉远端降主动脉,范围达腹主动脉分又部。近年来,介入治疗的临床使用,使B型主动脉夹层的死亡率明显下降。我院2002年1月-2004年12月为7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成功植入人工血管覆膜支架,效果显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治疗的手术指征、术前评估方法、手术操作技巧、并发症防治原则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回顾分析68例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采用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评估,术中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下经股动脉或髂动脉将移植物导入胸主动脉封闭夹层裂口.结果:术中移植物全部释放成功,术后患者疼痛基本消失,无血栓栓塞、截瘫、器官缺血、吻合口狭窄、动脉瘤及支架移位等并发症.结论: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是一种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其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及胸主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及胸主动脉瘤的手术时机及操作技巧。方法10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及胸主动脉瘤(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9例、胸主动脉瘤1例)患者行腔内隔绝术,术前行CTA或MRA及主动脉造影检查,判断主动脉夹层裂口位置与数量及胸主动脉瘤范围、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左侧胸主动脉直径、近端裂口至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的距离、真腔直径以及腹主动脉主要分支血管的血供来源,选支架规格及输送路径,然后在全麻下行右股动脉切开,透视引导下置入支架释放系统,定位准确后释放覆膜支架,完成腔内隔绝术。1例因破裂口位于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而先行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转流术。结果10例患者腔内隔绝术均获得成功。近端裂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距离平均3.5cm,出现Ⅱ型内漏1例。随访1~24个月,术后无截瘫发生,胸背部疼痛症状消失。1例胸主动脉瘤破裂伴食道瘘患者术后1个月死于感染。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和胸主动脉瘤是一种创伤小、疗效确切的方法。但远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法,总结不同类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经验。方法收集2011年9月至2016年6月共51例不同类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其中急性夹层34例,慢性夹层17例;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11例,主动脉夹层Satnford B型37例,创伤性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2例,外伤性头臂干夹层动脉瘤1例;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患者深低温停循环、低流量选择性脑灌注下行升主动脉+全弓置换+远端术中支架置入术11例,行"Bentall手术"3例,"保留弓顶"1例,行右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升主动脉转流1例;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36例行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结果 1例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患者,术前合并脑梗死,术后出现自发性脑出血,经手术治疗死亡;2例外伤性夹层动脉瘤经腔内修复术,术后痊愈;1例Stanford B型慢性夹层患者非手术治疗假腔内血栓形成,破口闭合。其余患者术后早期无死亡。30例随访2~26个月,人工血管通畅无扭曲,支架位置及形态正常,无二次手术病例。结论依据主动脉夹层的不同类型,合理选择治疗方法,可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分析Dabe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经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的临床可行性与术后效果。方法选取临床16例Dabe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这些患者均行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于术后3、6、12个月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及存活情况。结果 16例手术均成功,随访率81%,其中1例因堵闭左颈总动脉急行右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术后未出现脑血管并发症;4例内漏,其中1例为分叉支架由于内漏不闭合术后6个月再行支架术,其余3例于术后3个月自行闭合。随访中1例死亡(心源性猝死)。结论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Dabe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主动脉夹层(AD)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主动脉内膜破裂,血流从破口处进入主动脉壁内,使主动脉壁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沿主动脉纵轴扩展的一种少见而严重的血管急重症,该病来势凶猛,死亡率极高[1].临床常用De Bakey分类法将此分为3型:Ⅰ型部位起始于升主动脉并越过主动脉弓向远端延伸;Ⅱ型起始并局限于升主动脉;Ⅲ型起始于降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并向远端延伸.新开展的主动脉夹层(De BakeyⅢ型)实施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置入术,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需进行主动脉弓上动脉重建、累及主动脉弓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以下简称B型夹层)的腔内隔绝治疗经验。方法 2001年10月—2009年3月我科对22例累及主动脉弓的B型夹层行腔内隔绝治疗,病变均累及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15 mm内。根据夹层形态选择应用移植物开槽、移植物开窗、"烟囱"式分支支架置入和弓上杂交技术等治疗方式。出院后6~12个月进行第1次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随访,后每年进行CTA随访1次,研究终点为疾病进展、出现严重并发症或死亡。结果本组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2例。术后随访7.5~51.3个月,平均27.1个月。1例因左锁骨下动脉覆盖造成术后脑梗死,术后6 h行左颈外动脉-左椎动脉旁路手术,术后12 d死亡。1例2期手术后出现心肌梗死,于术后7 d死亡。应用移植物开槽技术的患者中,1例术后6个月出现左锁骨下动脉闭塞,但患者无相关缺血症状。在获得中、长期随访的20例中,所有旁路血管通畅、良好,无近端内漏或移植物移位,夹层假腔均出现血栓化,其中18例假腔直径缩小,平均缩小14.0 mm,另2例假腔直径无变化。结论对累及主动脉弓的B型夹层,腔内隔绝手术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各种原因造成的主动脉壁弹力纤维变性,主动脉扩张和内膜撕裂形成双层管腔的一种疾病[1].病因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马凡综合征等,危害性大、进展迅速且病死率极高,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开展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经皮覆膜血管支架置入技术的发展为AD的治疗开辟了一条微创而有效的治疗途径[2].我院2001年3月-2009年12月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一步确诊并行经皮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endovascular graft exclusion,EVGE)治疗Stanford B型AD 22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Stanford B型动脉夹层是累及左锁骨下动脉起始点(即分界点)以下病变,为主动脉夹层(AD)的一种危重类型,通常发病急且临床症状多~[1],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主动脉破裂,增加大出血或猝死率~[2]。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发展及临床应用,主动脉夹层检出率显著提高~[3]。目前临床治疗Stanford B型动脉夹层以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为主,但该术式移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一期杂交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32例,均行头臂血管转流并降主动脉支架型人工血管植入术,记录手术情况及住院期间转归,随访观察远期生存情况。结果 31例顺利完成手术,1例术中支架移位、主动脉破裂死亡。术后即刻主动脉CT血管造影显示28例主动脉夹层破口封闭良好,未见残余漏,左右腋动脉及左颈总动脉转流血管通畅,主动脉弓上分支动脉血液供应良好;1例主动脉近端覆膜支架内漏,再次植入覆膜支架后内漏消失;2例覆膜支架远端未完全覆盖主动脉夹层破口,再次植入覆膜支架后破口封闭良好。31例住院期间均无肾功能衰竭发生,30例顺利出院,1例因急性脑梗死死亡。随访2~128个月,中位随访47个月,30例围术期存活患者中8例死亡,死亡原因分别为双侧腋动脉切口出现感染1例,脑梗死1例,主动脉破裂6例,余22例无转流血管狭窄、覆膜支架内漏;1、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2.3%、74.7%、41.6%。结论一期杂交手术治疗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近期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其远期死亡原因主要为主动脉破裂。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新型三分支型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总结其临床应用经验,并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1年1月7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我科接受新型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手术治疗。结果全组手术时间(259.2±53.6)分钟,体外循环时间(136.4±28.5)分钟,心肌血运阻断时间(85.3±11.7)分钟,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时间(17.6±8.2)分钟。术中死亡1例,系术中主动脉开放后主动脉根部后壁大出血无法止血;其余6例患者术后及时清醒,循环稳定,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2~15个月,主动脉血管成像显示患者主动脉弓部及分支动脉内支架扩张贴壁满意,相应部位假腔消失,远端假腔内血栓填充;无与覆膜支架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患者心功能改善,生活质量良好。结论 采用新型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可以简化主动脉弓部操作,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适合于大多数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血管内支架移植物置入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0名主动脉夹层患者,均在全麻下进行移植物置入术治疗,4例置入TALENT内支架移植物,6例置入国产内支架移植物.结果2例未能有效封堵动脉破裂口,其中1例治疗后12 h因动脉破裂死亡.1例移植物部分遮盖左锁骨下动脉,但无上肢进行性缺血加重,余7例动脉夹层及假腔均较好封堵.术后1周,9例行CTA检查,除1例夹层未得到封堵外,其余8例内支架移植物均无移位,假腔均缩小,真腔均扩大.随访8例(2~38个月),均无症状再发.结论内支架移植物置入术可有效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严格选择适应证可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