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李玉良 《中国医师杂志》2006,8(10):1385-1385
目的探讨消化道重建方式,减少胃贲门癌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方法对19例近端胃贲门癌患者采用保留幽门的胃次全切除术,在食管与残胃之间,间置一段空肠,在食管空肠吻合口下方2~3 cm处折叠缝合空肠浆肌层2针重建贲门。结果全部病人恢复顺利,无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无明显胆汁和食物反流,无营养不良及倾倒综合征发生。3年以上生存率与国内报告一致。结论该术式并发症少,病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且不影响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阮戈  谈凯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9):2377-2379
目的探索运用根治性全胃切除空肠间置代胃术治疗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选取37例于某院进行诊治胃癌患者,全部予以根治性全胃切除空肠间置代胃术进行消化道的治疗和重建,并于手术后1年内进行术后并发症、营养状况及复查结果等方面的持续随访。结果全部患者术后生存期均超过1年以上,有3例患者术后出现进食后伴有轻度胸骨后疼痛感,其余患者均未出现吞咽困难、胸骨后烧灼感及食物反流等表现;全部患者术后体重均较前增加,胃镜检查显示均未出现吻合口炎症或胆汁反流征,血生化检查中的血红蛋白、白蛋白及总蛋白量均恢复至正常范围内。结论在全胃切除后实施连续空肠间置术对消化道进行重建,可在最大限度清除癌变病灶的同时,尽可能的保留胃肠道的生理功能,从而尽量减少术后食管反流等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患者的术后营养状况。而且该手术方法污染较少,肠管自愈能力较强,吻合口瘘发生率较低。另外,该手术操作吻合口较少,加之吻合器的临床应用,使得吻合操作的步骤较为简便可靠,手术时间也大大减少,十分适宜临床的广泛应用及普及。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胆汁反流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普外科行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残胃病变患者42例临床资料,分析患者胆汁反流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结果 残胃病变中胆汁反流占57.1%;幽门螺杆菌阳性占40.5%,胃癌、胃溃疡和残胃炎各组之间胆汁反流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毕Ⅱ式胆汁反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毕Ⅰ式(P<0.05),而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显著低于毕Ⅰ式(P<0.05);术后1年内胆汁反流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1.8%和27.3%,显著低于1年后的85.0%和55.0% (P<0.05).结论 合理选择术式避免胆汁反流,积极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预防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残胃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赵辉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5):715-716
目的总结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手术经验,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法回顾分析我院56例经腹行全胃切除空肠三腔代胃术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出现食管吻合口裂漏1例、食管吻合口狭窄2例、无胃综合症6例、营养不良9例,全组无死亡病例。结论本术式具有抗反流、模拟胃腔储存、促进吸收等优点,并发症较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赵辉 《临床医学工程》2011,18(5):715-716
目的总结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手术经验,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法回顾分析我院56例经腹行全胃切除空肠三腔代胃术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出现食管吻合口裂漏1例、食管吻合口狭窄2例、无胃综合症6例、营养不良9例,全组无死亡病例。结论本术式具有抗反流、模拟胃腔储存、促进吸收等优点,并发症较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颈、胸、腹“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155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颈、胸、腹“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对切除肿瘤的彻底性和防治主要并发症吻合口瘘的有利性。方法采用颈、胸、腹“三切口”行食管癌切除,全胃代食管术共1559例,介绍手术方法的改进,并发症的防治。结果手术切除率97%,手术死亡率为“0”。发生吻合口瘘155例,发生率为9.9%,无手术死亡。结论颈、胸、腹“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比其它术式对肿瘤的切除更彻底,对“三野”淋巴结的清除更容易,对腹腔粘连的处理更方便,减少了术后脓胸、胸胃综合征、乳糜胸、幽门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的发生,大大降低了食管癌手术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胆汁反流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二指肠内容物 (胆汁、胰酶等 )反流入胃称之为十二指肠胃反流 (Duodenogastricreflux ,DGR) ,过量的DGR使十二指肠胆汁内容物破坏胃粘膜屏障而导致胃炎 ,称之为胆汁反流性胃炎 (Bilerefluxgastritis ,BRG)。病理性DGR多发生在术后胃 ,如胃大部切除术后 ,胆囊切除术后或胆肠吻合术后。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幽门功能不全、胃窦与十二指肠协调运动障碍可产生自发性DGR ,过量DGR可导致胃炎等疾病 ,但DGR与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的关系目前少见报道。我们总结了 1997年至 1999年行胃镜及胃粘膜组织学检查诊断为慢性…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胃切除Billroth重建术,术后并发症较多,其中有些是胃切除及重建方法本身造成的,但主要为动力紊乱所致。包括:1.肠—胃反流。较多见,以Billorth Ⅱ式重建术后易于发生。系因反流液中的胆酸(特别是游离胆酸)与溶血卵磷脂等使残胃粘膜损害而导致炎症,称为胃切除术后碱性反流性胃炎(PARG)。游离胆酸中的脱氧胆酸是一种致癌物质,据报告溃疡病胃切除术后残癌的发生率为1—2%,术后超过15年,致癌率显著上升;超过25年为对照组人群的6倍。2.术后非机械原因所致残胃排空障碍。较少见,此与残胃无力,失去胃窦收缩功能及胆汁反流有关。3.倾倒综合征。与失去幽门调节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9.
胆汁返流性胃炎,又称碱性返流性胃炎,是由于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液返流入胃,胆汁破坏了胃粘膜屏障,导致胃粘膜发生充血、水肿、糜烂等炎症病变,甚则形成溃疡。 正常情况下,胆汁是不会返流入胃的。引起胆汁返流的机制主要是由于幽门功能不全所致。引起幽门功能不全的原因为:(1)胃手术后幽门被切除,吻合口失去正常的幽门功能。(2)慢性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常有幽门功能障碍。(3)由于长期饮食不节、吸烟、劳累及精神因素等.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胃肠道某些激素失去平衡,以致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松弛,导致胆汁及碱  相似文献   

10.
残胃病变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探讨术后残胃病变与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结果的关系。本文分析207例胃大部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胃镜检查结果、手术方式、残胃病变表现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表明采取BillrothⅡ(BⅡ)式手术残胃发生残胃炎、吻合口炎及食管下段炎的发病率高,胆汁反流明显;残胃癌发病率也相对高。建议对溃疡病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BⅡ式手术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胃大部切除术患者术后残胃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影响,为预防治疗残胃Hp感染提供参考,降低残胃Hp感染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毕Ⅰ式53例、毕Ⅱ式45例、胃空肠吻合术式24例,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法、组织切片染色镜检法、14 C尿素呼吸试验检测残胃组织Hp感染率,对残胃病变、Hp感染、胆汁反流及反流程度进行分层比较。结果 Hp感染率毕Ⅰ式组为64.44%,高于毕Ⅱ式组的32.08%及胃空肠吻合术式组的2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毕Ⅱ式组胆汁反流发生率为54.72%,高于毕Ⅰ式组的33.33%及胃空肠吻合术式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汁反流阴性组Hp感染率为55.56%,高于胆汁反流阳性组的22.00%(P<0.01),但不同程度胆汁反流与Hp感染率无明显相关性;残胃癌与残胃吻合口溃疡患者Hp感染率分别为66.67%、55.56%,明显高于残胃炎组的2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手术吻合方式残胃的Hp感染率不同,胆汁是Hp感染的保护因素,为降低术后胆汁反流及Hp感染,胃大部切除术可考虑胃空肠吻合术式。  相似文献   

12.
《自我保健》2009,(1):65-65
我被诊断是胆汗反流性胃炎,断断续续治疗但不见好转。如果把胆囊切掉,是不是就可以解决胆汗反流问题?广州李女士 首先要说明,胆汁反流性胃炎与胃癌关系不大,不必恐惧胆囊与胆汁反流性胃炎无关,切莫随意切除胆囊。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胃与十二指肠相连处的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残胃病变患者胆汁反流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6月于医院进行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残胃病变的3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35例胃大部切除术后,未发生残胃病变的患者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的胆汁反流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进行统汁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胆汁反流占51.4%,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率为37.1%,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毕Ⅱ式幽门螺杆菌占41.7%及胆汁反流占54.2%,发生率高于毕Ⅰ式,手术时间长者发生率高于手术时间短者,残胃病变中残胃癌发生率高于其他疾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残胃病变的发生与胆汁反流及幽门 螺杆菌感染等有较大的相关性,在胃大部切除术后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胃大部分切除术治疗溃疡病迄今已有一百年历史,并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始终占据主要地位。漫长的临床实践发现传统的胃切除术式术后并发症较多。近年纤维胃镜的广泛应用,发现胃术后肠液反流的发生率甚高,肠液反流以致的反流性胃炎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残胃癌已被医学界高度重视。为了预防胃切除术后肠液反流及其它并发症,学者们设计了各种保留幽门的胃切除术式并应用于临床。本文复习有关文献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5.
食管胃黏膜瓣吻合口成形术在食管胃吻合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食管胃黏膜瓣吻合口成形术在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及行食管胃吻合重建消化道过程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2月-2006年6月采用食管胃黏膜瓣吻合口成形术治疗的76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手术方法为:切除病变缝闭胃残端。于胃后壁,切开正三角形两侧边浆肌层,游离成“∨”形浆肌层瓣,纵行切开“∧”形游离食管前壁肌层,切开胃三角形底边黏膜,与食管黏膜做吻合后,将胃后壁“∨”形浆肌层瓣与食管“∧”形肌层瓣缝合。食管后壁全层与剩余胃黏膜层吻合。上提吻合口周围的胃壁,使浆肌层瓣突入食管腔内,包套重塑His角。术后随访并观察食管胃反流、吻合口狭窄和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围手术期2例死亡,病死率为2.63%(2/76),其余74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术后1个月至6年,有反酸症状者1例,占1.35%(1/74),行X线钡餐透视检查未发现钡剂明显反流;纤维内窥镜检查发现黏膜轻度改变。其余73例(98.65%)患者无症状,行X线钡餐透视和纤维内窥镜检查未见异常改变。结论食管胃黏膜瓣吻合口成形术具有明显的抗反流、防止吻合口狭窄作用,可以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126例胆汁反流性胃炎病例,分析其形成的基本病因.方法 将研究人群分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组及对照组.统计其引起胆汁反流的病因,并比较两组HP感染率.结果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基本病因以胃大部切除和胆系疾病为主,幽门螺杆菌感染率27.0%低于非反流性胃炎组42.0%.结论 幽门解剖及功能异常、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十二指肠反流物的损伤作用是引起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胆汁反流性胃炎在慢性胃炎中占一定比例,近年来有增多趋势。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胃与十二指肠连接处幽门括约肌张力下降,致幽门关闭失调所致。人在进食时,食物由口腔进入食道,再由食道下口贲门进入胃内,通过胃的蠕动,初步消化食物,然后由幽门进入十二指肠。正常情况下,十二指肠内胆汁不会反流入胃,如果幽门关闭不全就会造成胆汁反流性胃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食管癌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76例食管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发生情况。176例均为本院2007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食管癌患者,其中98例为食管癌切除胃食管床颈部吻合(A组),43例为食管癌切除胃食管胸内吻合(B组),35例为食管癌切除胸腔胃吻合(C组)。结果:A组胃食管反流率为35.71%,B组为41.86%,C组为45.71%。A组胃食管反流率明显低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切除胃食管床颈部吻合术对于防止食管癌术后胃食管反流效果明显,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溃疡病胃大部切除术术式较多,目的是为了减少胃大部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其中碱性返流性胃炎是胃大部切除术后的主要并发症。我们通过BillrothⅠ式,BillrothⅡ式和胃空肠Roux-y吻合术术后胆汁返流、粘膜炎症、吻合口溃疡出现情况的比较得出:胃大部切除并空肠Roux-y吻合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其它两种术式.所以我们认为溃疡病采用胃空肠Roux y吻合术式为佳,应予提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腹人路近端胃切除术后胃食管吻合的抗返流效果。方法:采用近端胃食管吻合+幽门成形(Heinecke氏法)+距屈氏韧带约20~25cm近端空肠与输出袢远端空肠行侧侧(Braun’s)全层间断缝合吻合。结果:对37例实验组患者实行该术式操作,均获得满意恢复,抗返流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术式,有效减少术后返流性食管炎及吻合口瘘等并发症,提高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效果满意。结论:近端胃切除术后,行近端胃食管吻合+幽门成形+距屈氏韧带约20~25cm近端空肠与输出袢远端空肠行侧侧(Braun’s)全层间断缝合吻合抗返流方法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