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番鸭"三周病"、细小病毒型"白点病"和小鹅瘟是雏番鸭常见的三种细小病毒病,对番鸭养殖业危害较为严重。本文对从广东惠州及周边地区病死番鸭中分离鉴定的1株番鸭细小病毒型"白点病"病毒、1株小鹅瘟病毒和1株番鸭"三周病"病毒分别感染健康雏番鸭,将发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学变化进行对比,从而为基层兽医工作者提供三种番鸭细小病毒病临床鉴别、初步诊断更加直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番鸭细小病毒型"白点病"主要侵害三周龄以内的雏番鸭。番鸭细小病毒型"白点病"通常与番鸭小鹅瘟以及番鸭"三周病"混合感染,且番鸭小鹅瘟与番鸭"三周病"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相似,因此给临床诊断带来了困难,甚至造成误诊。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在细小病毒的保守区域设计了一对细小病毒通用引物P1、P2;在番鸭"三周病"病毒的特异性区域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M1、M2;在番鸭小鹅瘟病毒的特异性区域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G1、G2。利用所设计的三对引物进行PCR检测,能够快速、准确地诊断出雏番鸭细小病毒型"白点病",以及与番鸭小鹅瘟或者番鸭"三周病"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3.
小鹅瘟的诊断及病毒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鹅瘟又称鹅细小病毒病,是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引起的鹅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出壳后4-20日龄的雏鹅和雏番鸭,本病的特征性病变是小肠空肠和回肠部分呈急性卡他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根据调查分析情况看,它流行广,传播快,危害严重,10日龄以内雏鹅发病后,死亡率可达100%。近些年,该病已经给我市部分饲养户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此本试验对虎林市月牙湖养殖场死亡的疑似小鹅瘟雏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病理学观察。同时对病死雏鹅病料进行了鹅细小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免疫保护试验。应用琼脂扩散和免疫荧光抗体实验方法对小鹅瘟进行了快速诊断。病毒分离鉴定及诊断结果证实该养殖场发生的雏鹅死亡是由小鹅瘟病毒感染造成。  相似文献   

4.
王永坤 《中国家禽》2004,26(2):35-38
雏番鸭细小病毒病是由番鸭细小病毒引起的雏番鸭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主要侵害出壳后数日龄至3周龄左右的雏番鸭,具有传播快和死亡率高的特点。1985年以来,福建、广东、浙江、山东、广西、江西、江苏等省的部分地区均有本病的流行发生。法国学者(1991)报道了1989年在法国两个地区爆发雏番鸭细小病毒病,并从患病雏番鸭群中分离到两株病毒。番鸭细小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番鸭细小病毒(MuscovyDucklingParvovirus,简称MPV)。番鸭细小病毒为球形、无囊膜、二十面体对称,单股DNA病毒;病毒颗粒大小:角对角直径为25nm,…  相似文献   

5.
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的主要侵害小鹅和雏番鸭的高度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小鹅瘟发病率高,世界各地都有小鹅瘟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的小鹅和雏番鸭发病的一种急性、亚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最早是由我国学者方定一(1956)首次在江苏发现,并于1961年鉴定其病原为鹅细小病毒。  相似文献   

7.
小鹅瘟(Gosling plague,GP)是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引起雏鹅和雏番鸭的一种高度接触性和致死性疾病,是目前危害水禽业健康发展的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小鹅瘟由方定一教授于1956年在扬州市首先发现,1961年从病死雏鹅体中分离到病毒,并对病毒的各种特性及特异性防治制剂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1-4]。  相似文献   

8.
雏番鸭细小病毒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雏番鸭细小病毒是由雏番鸭细小病毒引起幼龄番鸭的一种新的番鸭疫病。该病于1980年在中国首次报道。本病因日龄不同而异,3周龄以下的雏番鸭主要是急性感染,主要症状是喘气、厌食、腹泻、脱水、迅速消瘦、死亡率高,特征病变是胰炎、肠炎和肝炎。3周龄以上的番鸭主要是慢性感染。雏番鸭细小病毒怀小鹅瘟病毒均属于细小病毒科,其理化特性和基因组结构非常相似,常规的病毒分离和血清学诊断方法不能区分雏番鸭细小病毒与小鹅瘟  相似文献   

9.
鹅细小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主要引起1月龄雏鹅和雏番鸭的细小病毒病,称小鹅瘟或Derzsy’s病。该病是一种传播快、死亡率高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对10日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在易感群中的致死率高达70%。该病以渗出性肠炎、小肠粘膜表层大片坏死脱落、肠道栓塞为特征性病变,是目前危害养鹅业的主要疾病之一。鹅细小病毒病最早是由我国学者方定一于1956年在扬州发现,并于1961年用鹅胚分离到该病毒。近年来,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广泛发生于中国、欧洲各国、以色列、越南和日本的家鹅和番鸭。  相似文献   

10.
小鹅瘟的实验室诊断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主要引起4-20日龄雏鹅和雏番鸭的高致死性疾病,称为小鹅瘟或Derzsy's病。本病以消化道,尤其是小肠部位典型纤维素性栓塞病变为特征,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70%-100%,是危害养鹅业的主要疾病之一。早在1956年,我国学者方定一教授首先发现了此病,认为其病原是鹅细小病毒,并将该病命名为小鹅瘟(gosling plague,GP)。小鹅瘟的病理变化与1998年程安春等报道的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gosling new type viral enteritis,GNTVE)极为相似,病理变化都表现为严重的广泛性卡他性肠炎。但是,小鹅瘟一旦与鹅副粘病毒病、鸭瘟、  相似文献   

11.
鹅细小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鹅细小病毒病,在我国又称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引起的一种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主要感染1月龄以内的雏鹅,雏番鸭也很易感染.GPV是细小病毒科、依赖病毒属成员、无囊膜的单链DNA病毒,病毒直径20~22 nm,是目前已知的动物病毒中较小、较简单的病毒之一.该病最早由我国学者方定一于1956年在扬州首次发现,并于1961年用鹅胚分离到病毒[1].自1965年以来,先后有许多国家有类似该病的报道[2],鹅细小病毒病以肠道栓塞为主要特征病变,近年来研究发现,小鹅瘟的发病日龄有所增大,超过30日龄占总发病率的14.3%,这可能与细小病毒毒力增强及基因变异有关[2].为了进一步研究GPV毒株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变异趋势,本研究对本世纪初黑龙江某鹅厂疑似小鹅瘟病鹅肝脏进行GPV分离鉴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针对番鸭细小病毒VP3基因片段,通过PCR检测番鸭细小病毒核酸,利用RT-PCR和PCR方法排除鸭病毒性肝炎和鸭瘟感染,利用非免疫雏鹅接种试验排除小鹅瘟病毒感染,确诊引进的番鸭患鸭细小病毒病.  相似文献   

13.
鸡胚对雏番鸭细小病毒易感性的探讨娄华(福建泉州师专生物系362000)王政富(广东佛山农牧专科学校528231)引起雏番鸭细小病毒病(俗称“番鸭三周病”、又称“番鸭小鹅瘟”)的病原过去一直认为是小鹅瘟病毒,但近几年来据有关报道及我们的调查研究发现,本...  相似文献   

14.
小鹅瘟是雏鹅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症,以发生渗出性肠炎为主要病理变化。病原为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的鹅细小病毒,本病主要侵害4~20日龄鹅,具有传染快而病死率高,番鸭也易发生感染。2007年4月邳州市某养殖户饲养的雏番鸭暴发了小鹅瘟,现将诊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1956年苏北农学院牧医系(现扬州大学兽医学院)方定一教授首先在江苏省扬州市发现小鹅瘟。1961年方定一和王永坤教授从扬州市流行的小鹅瘟雏鹅病料中分离到小鹅瘟病毒。1962年研制成功小鹅瘟抗血清,1963年研制成功种鹅活疫苗,1980年研制成功雏鹅活疫苗,1996年活疫苗通过部规程及生产文号。43年来,用抗血清做紧急防治和预防22亿余只雏鹅,保护率达95%左右;用种鹅用活苗免疫1亿余只种鹅、50余亿只雏鹅,保护率达98%左右;20多年来,用雏鹅用活苗免疫10余亿只雏鹅和雏番鸭,保护率达95%左右。上述三种生物制剂能有效地控制和防制本病的流行发生。但近期,小鹅瘟在许多地方又流行发生,造成较高死亡率,影响养鹅业健康发展。为此特作如下论述,供同行和生产者防病参考。  相似文献   

16.
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所引起的主要侵害3~20日龄雏鹅的急性或亚急性的败血性传染病,雏番鸭也可感染小鹅瘟。利用所设计的特异性引物,对临床剖检病例中疑似小鹅瘟感染雏番鸭的病变组织进行PCR检测,均扩增出与预想结果一致的381 bp特异片段。同时取病番鸭肝脏组织进行细菌培养及生化鉴定,结果鉴定出大肠杆菌。结果表明该病例为雏番鸭鹅细小病毒及大肠杆菌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7.
番鸭亦称飞鸭、麝香鸭或瘤头鸭。近些年来,我国东北地区鹅与番鸭养殖业发展很快,但小鹅瘟的危害也日益突出。小鹅瘟是由细小病毒科小鹅瘟病毒(GPV)引起的一种败血性、急性或亚急性传染病,不仅严重危害雏鹅,对雏番鸭亦有同样危害,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90%以上。1发病情况2008年春季和2009年春季,吉林省双辽市白某连续两年从外地购买雏鹅饲养,皆因小鹅瘟危害而致雏鹅"全军覆没",遭受很大经济损失。2012年,  相似文献   

18.
胡奇林 《广东饲料》2012,(12):42-44
鹅细小病毒病或称小鹅瘟(GooseParvovirus,GPV),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的雏鹅和雏番鸭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于1956年由方定一教授首次在江苏扬州发现。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在亚洲、欧洲、美洲等国家相继报道该病的发生与流行。该病主要侵害3~20日龄的雏鹅,也感染雏番鸭,传播快,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特征表现为水样腹泻,渗出性肠炎,乃至腊肠样栓塞。  相似文献   

19.
用病毒分离法鉴定诊断小鹅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未免疫小鹅瘟疫苗的健康母鹅所产种蛋的12日龄鹅胚,从死亡的具有小鹅瘟典型症状雏鹅的脾中分离到1株病毒,电镜负染观察到细小病毒样粒子。雏鹅接种试验结果,试验组雏鹅表现出小鹅瘟临床症状和剖检特征。由此证明该雏鹅死于小鹅瘟。  相似文献   

20.
番鸭细小病毒病又称雏番鸭"三周病",是由细小病毒引起,侵害雏番鸭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喘气和腹泻为主要症状.1985年以来,在我国的福建、广东、浙江、江西等省先后发生该病,对1-3周龄雏番鸭危害极大.1989年法国西部也发生了致死率为80%的番鸭细小病毒病,并分离到了病毒.广西从1996年开始在番鸭中也出现了类似疾病,为了明确病因,我们从广西各地采集疑似番鸭细小病毒病料,进行了病原分离和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