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战后初期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阵营对立的基本格局。从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世界政治力量发生了大分化、大改组,经过六十年代,基本上形成了三个世界的政治格局,至今,这个基本格局没有改变。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动因是什么?如何认识国家利益在世界政治中的作用?我们应该如何分析世界政治力量?本文就此谈一谈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民主"作为世界各国政治发展所标榜的目标,在不同的国家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阶段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和方式。当今世界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很不平衡,南北差距在不断拉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仍然差距很大,因而在一些关于国际政治方面的问题,对于一些国际事务的处理需要由实力雄厚、负责任的大国来进行。也只有这些强大的精英国家有这样的精力和能力来关注国际事务。因而在现有的发展水平下精英民主是处理国际事务的必要方式,也是国际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必经阶段。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是使受教育者明确目标并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正确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功能是保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健康协调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功能是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协调人际关系,协调人们不健康的心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功能是使社会成员思想规范、行为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管理功能是利用启发、说服、规劝等"软性"协调手段维护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4.
战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次重大的调整。一是战后初年艾德礼工党政府进行的一系列意义深远的改革(包括国有化、充分就业和福利国家的建设),奠定了战后30多年两党共识政治的基础。1951年上台执政的保守党政府,尽管对工党的价值观念及其政策方针存有根深蒂固的反感和疑虑,但也不得不面对现实,把工党政府搞的这一套接过来,稍加修饰变成自己的东西。人们把这套两党共同推行的大体一致的方针政策,称为“巴茨克尔主义”。然而到了70年代,“巴茨克尔主义”似乎已经走进了死胡同。英国经济陷入了严重的滞胀,福利国家所造成的庞大开支和“福利依赖文化”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5.
英国的选择     
《上海经济》2010,(5):75-75
2010年5月6日的英国大选与往届不同,因为经历了15年经济强势稳定增长的英国,突然被猛烈的经济衰退和金融界骚乱击倒。公共财政几近混乱,预算赤字创战后新高,占GDP的11.8%,同时也失去了其政治地位。  相似文献   

6.
英国的选择     
2010年5月有6日的英国大选与往届不同,因为经历了15年经济强势稳定增长的英国,突然被猛烈的经济衰退和金融界骚乱击倒.公共财政几近混乱,预算赤字创战后新高,占GDP的11.8%,同时也失去了其政治地位.  相似文献   

7.
受市场经济消极因素和社会群体"重利益轻政治"价值取向的影响,国企职工的心理和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使思想政治工作变得更为艰难、复杂。因此,国企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和工作者,必须深入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认清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探索破解思想政治工作难题的对策,为国企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8.
美国环境政治的发展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轨迹。早期过度的资源掠夺带来环境意识的萌发和环保运动的兴起,二战后六七十年代全国性的环保意识觉醒和大发展奠定了当前环境政治的基础。美国环境政治存在决策多元化、冲突合作并存、公众舆论引领、被动反应特点。  相似文献   

9.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利益问题就是人类生活过程中关注的焦点问题。从根本上看,人类的任何活动总是为了一定的利益,思想政治教育亦不例外。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和传力,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和目的。我们只有了解了利益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0.
政治文化是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政治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针对政治体系各层面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因此,政治文化能代表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政治体系的本质特征.英国社会和民族的三方面政治文化因素对英国政治体系造成很大影响,这三方面是:英国人对统一国家的文化认同;英国式的保守主义;英国个人主义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1.
张景旭 《辽宁经济》2000,(12):19-20
二战结束半个多世纪以来,迅猛发展的跨国公司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动力。由于政治和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的两大因素,因而分析战后跨国公司的发展轨迹可以清楚地看出,存在于国际政治与经济格局大环境中的跨国公司,在以其庞大的经济规模与雄厚的资本实力影响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的同时,又反过来受着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  二战以前,跨国公司的经济扩张主要是对东道国丰富资源和廉价劳力的赤裸裸的疯狂掠夺,体现了西方经济强国对其殖民地及贫弱国家的政治上欺侮与压迫、经济上控制与剥削。战后,由于国际政治格局…  相似文献   

12.
一切经济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利益,经济关系实质上是经济利益关系。我们也可以说,一切政治关系的核心是政治利益,政治关系的实质是政治利益关系。本文首先回顾了改革以来政治利益结构的演变过程,然后对我国当代主要政治利益关系及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协调政治利益关系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卞秀瑜 《黑河学刊》2010,(11):11-13
"和谐世界"理念之"持久和平",是历史上人类和平思想的深化与升华。二战开辟了战后世界总体和平的新时代。战后世界和平是"和谐世界"理念提出的现实基础和构建和谐世界的根本前提;和谐世界的构建也必将有力促进战后世界和平及人类持久和平的实现。中国是"和谐世界"的首倡者和主要践行者,为战后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正在为构建和谐世界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4.
作者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英帝国的兴衰追踪分析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及其结论的变化,认为汤因比的学术生涯始终贯穿政治,其学术研究肩负着英国的特别文化使命,是为英国外交利益服务的。英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胜利者,同时也是被剥夺者:其海外利益不仅没有在战后得到有效保护,反而还遭到美国联手苏联的变相瓜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丘吉尔开始报复美国,用捧杀策略诱使美国与苏联、中国冲突并以此消耗并拖垮美国;与此同时还要借美国之手为欧洲收复在雅尔塔体制中失去的战略利益,使英国保留20世纪初、身披世界最强大帝国斗篷的骄傲。这些外交目的潜藏于汤因比历史研究之中且依稀可察。战场是最好的课堂,对手是最好的老师。英国人是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中治理世界时间比较长的,其外交战略思维也是比较圆熟的。对此,我们要提高警惕,更要知己知彼,学习其中有效而我们尚不熟悉的治理世界的经验,为中国成长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5.
田文林 《中国报道》2010,(11):72-73
正在形成的"中国合作模式"是一种兼顾利益和正义的"权利政治"。一方面,这种模式基于相互间的利益需求。另一方面,中国与中东的合作是基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而成为中东外部因素中的建设性力量。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性地区主义实践形成潮流,但东亚共同体议程在美国的干涉下受到挫折,地区自主性被否定,维持着美国霸权的"政治东亚"概念即亚太化的东亚。从东亚的政治发展史和地区主义思想史来看,古代帝国权力具有一种自在的文明共同体意义,但近代以后的军事帝国主义、政治霸权主义模式强迫性地造成东亚的战争与分裂,日美同盟主导的冷战体制阻碍着地区主义价值共识和政治认同的形成。东亚地区政治的分裂在近代表现为列强的军事殖民主义战争;在二战后表现为中国、朝鲜半岛的分裂化和中国海洋周边的美国军事基地化;美国根据"中国威胁论"保持围堵性军事基地,从而获得压迫中国、保护台湾地区、驻扎日、韩的霸权利益,日本则作为美国遏制中国的工具获得了回避战争责任、扩大海洋岛屿控制的次级利益。在被美国亚太化的"东亚"政治格局下,中国是最大的利益受损者,因此应该积极探讨符合中国尊严和利益的东亚地区主义议程。  相似文献   

17.
对战后日本政治发展作宏观深入分析,探其轨迹、究其规律,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日本迅速发展的原因,而且,还有助于我们精确预测日本政治发展趋向,因而,也有助于我们制定精密而周全的对日政策和策略。一、战后日本政治发展的轨迹及其特点战后日本政治可分以下几个时期: (一)1945—1947年,是各党成立、恢复时期。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政治学研究的过程中,由于人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不同,因而对政治参与含义的解读说法各异,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共识。文章从分析政治参与的主体、客体、形式、目的及实质的角度出发,厘清政治参与的内涵,力求对政治参与作出新的释义。  相似文献   

19.
国营企业的出售是战后国民政府在执政危机之下作出的重要经济决策。在国营企业出售的浪潮中,由经济部主管的中华烟草公司被列入原业主优先承购之列,引起各界关注,最终引发承购权纠纷。承购权纠纷案历时将近两年,中华烟厂产业工会一方与承购方华品烟公司互相斗法,国民政府经济部、苏浙皖区敌伪产业审议会、上海市总工会、市参议会等部门和机构不同程度卷入,一度上诉至行政院,成为战后上海烟草业内一大焦点。该案牵涉多方利益,旷日持久而最终不了了之,成为战后特殊环境下各种政治与社会力量间复杂博弈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20.
沙尚之 《发展》2013,(1):63-65
一 1957年的反右派运动被称为"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大革命,它是建国后七年中影响最重大的一次政治运动。尽管已经过去55年,但这场运动对中国政治和社会留下的深重影响并没有完全消除。今天,从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模式中不时可见许多似曾相识的东西,但在不同条件下内容与名称有了变化,对于不知道历史的人来说,还常以为它们是新的,因而重温历史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