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始持续滴注鼻饲肠内营养的合适时间。方法:将12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63例和对照组58例。实验组伤后24-48h采用持续滴注鼻饲要素饮食方法,对照组伤后4—8d开始按常规方法行鼻饲流质饮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可获得较优的氮平衡,血清白蛋白、肌酐身高指数(ICr)、GCS评分、体重均改善(P〈0.05,P〈0.01)。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持续滴注鼻饲要素饮食安全、有效,对维护胃肠道功能、降低上消化道出血、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临床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目的:研究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住院患者综合康复治疗的效果以及影响因素。方法:对住院的6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治疗,采用Glasgow昏迷量表(GCS)、日常生活能力(ADL)、残疾分级量表(DRS)、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等评定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病例的年龄、病程、治疗时间、GCS、昏迷时间等均有较大差异,其中GCS评分明显受昏迷时间的影响(P<0.001);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认知能力和残疾水平均有较大程度的改善(P<0.001);手术组认知功能的恢复较非手术组明显(P<0.05);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主要受损伤严重程度(GCS评分)和治疗时间的影响(P<0.05);认知功能的恢复除受GCS影响外(P<0.01),病程短恢复好(P<0.05)。结论:临床综合康复治疗对于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各种功能的恢复具有肯定的效果,日常生活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恢复受颅脑损伤程度的影响、脑损伤患者认知功能的康复体系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始持续滴注鼻饲肠内营养的合适时间.方法:将12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63例和对照组58例.实验组伤后24~48 h采用持续滴注鼻饲要素饮食方法,对照组伤后4~8 d开始按常规方法行鼻饲流质饮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可获得较优的氮平衡,血清白蛋白、肌酐身高指数(ICr)、GCS评分、体重均改善(P<0.05,P<0.01).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持续滴注鼻饲要素饮食安全、有效,对维护胃肠道功能、降低上消化道出血、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两种鼻饲法在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提供更好的护理措施.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满足入选条件的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患者122例分为观察组67例和对照组55例,观察组采用肠内营养泵24 h持续滴注法,对照组采用传统鼻饲法.观察21 d内患者胃肠道并发症和高血糖、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持续滴注鼻饲营养液能使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患者顺利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促醒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影响。方法:将98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随机分为促醒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执行神经外科常规治疗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早期促醒护理干预。15d为一疗程,共3个疗程。按照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促醒治疗第1疗程及第2疗程两组患者GC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3疗程后两组患者GC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神经外科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进行早期促醒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病情。加快苏醒过程,对患者预后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老年人急性颅脑损伤早期血浆中精氨酸加压素(AV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RIA)法检测32例老年人急性颅脑损伤早期患者,30例非颅脑损伤早期患者和30例健康老年人的血浆AVP,分析和观察其临床变化。结果32例老年人急性颅脑损伤早期组血浆AVP[(48.30±8.28)ng/人]明显高于非颅脑损伤早期组[(25.56±4.64)ng/L],P<0.01;非颅脑损伤早期组高于老年健康组[(5.06±4.12)ng/L],P<0.01。其中老年人急性颅脑损伤早期组中GCS评分与AVP呈负性相关,P<0.01;而非颅脑损伤的早期组与GCS评分无明显意义,P>0.05。结论AVP参与了各种急性损伤早期的病理生理过程,但急性颅脑损伤早期组明显高于非颅脑损伤早期组,尤其颅脑损伤早期组中GCS评分>8分明显高于<8分组,颅脑损伤越严重,AVP越高,提示AVP可作为观察老年人,颅脑损伤早期严重程度的标志之一,对临床抢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机械通气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余莉  曾劲松 《护理研究》2002,16(3):134-136
为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及其护理,将98例颅脑损伤病人(GCS评分3分-8分)随机分成两组,A组(40例)入院时即刻使用机械通气;B组(58例)则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呼吸功能衰竭时才使用机械通气,监测机械通气前后呼吸指标(PaO2,R,PaCO2,SaO2)变化及两组预后情况。结果:B组有48例(82.8%)出现呼吸功能衰竭并使用呼吸机;两组机械通气前后呼吸监测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GOS预后判断,A组预后优于B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呼吸功能衰竭发生率高,早期机械通气能较早改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缺氧症状,正确合理地应用呼吸机,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有助于纠正损伤后低氧血症,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经颅多普勒监测重型颅脑外伤后椎-基底动脉痉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椎-基底动脉(V-BA)血流速度的变化。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TCD)对28例重型脑外伤(GCS3-8分)和26例轻中型脑外伤(GCS9-15分)患者在伤后2周内进行连续动态监测。并研究其与颅内压(ICP)、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及预后(GOS)等的关系。结果:重型脑外伤组V-BA的受伤当天血流速度即明显加快(P<0.05),伤后第3天到达峰值,12天以后恢复正常;而轻、中型脑外伤组仅在伤后第2天有血流速度加快。重型脑外伤组60.7%的患者发生椎-基底动脉痉挛(V-BAVS)(流速≥60cm/s),轻、中型脑外伤组为15.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V-BAVS组患者预后不良率(GOS≤3)为61.9%,而无V-BAVS组患者为15.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颅内压与颅内血管流速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V-BAVS的比例很高,V-BAVS与脑外伤预后不良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超早期进行胃肠功能干预和早期实施持续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降低MODS发生率和死亡率的意义。方法将符合条件的62例STBI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常规治疗同时,干预组还给予超早期(伤后6h)经鼻胃管行间断胃肠减压及鼻饲蒙脱石+中药大黄粉干预胃肠功能,并早期(伤后24h)经螺旋形鼻肠管持续泵注“肠内高营养多聚合剂”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给予H2-R阻滞剂及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各组伤后第1、3、7、12天行营养指标、胃液潜血检测及胃肠功能障碍评分,2周内每天行GCS和MODS评分,统计2周时MODS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患者能较好的耐受早期持续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早期两组的营养指标无差异(P〉0.05),但7d后存在差异(P〈0.05);且干预组在胃液潜血及胃肠功能障碍评分、GCS、MODS评分和死亡率方面较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重视STBI后超早期胃肠功能障碍干预及早期实施持续肠内营养治疗对改善机体营养不良及胃肠功能,降低MODS发生率,从而降低STBI患者死亡率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易并发肺部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及死亡率。方法 对我院住院治疗GCS计分3-8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肺部感染率为48.3%,GCS计分3-5分发生率显高于计分为6-8分(P<0.01),合并胸肺部伤显高于无合并胸肺部损伤(P<0.01)。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并发肺部感染率高和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疾病的自身特点及不合理的药物治疗,合并胸肺部损伤等因素相关,应重视肺部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合并伤,加强营养支持,合理使用药物。  相似文献   

11.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输注方式对比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不同肠内营养输注方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方法9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成3组,输入同样营养液,A组采用肠内营养泵持续12小时输注,B组采用间歇性重力滴注,c组采用一次性空针推注。结果A组与B、C组比较,在腹痛、腹胀、腹泻方面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泵输注法可减少腹痛腹胀、腹泻等胃肠道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不同营养支持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1月本院收治的8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8例:A组早期同时给予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B组单纯PN,且PN时间超过2周;C组早期单纯给予EN。比较3组患者的营养状况、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预后。结果 A组2周时血糖及各项营养指标均优于B与C组(P<0.05),早晚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其他2组(P<0.05),预后优于其他2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联合进行EN和PN是临床较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法,对患者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两种鼻饲法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合理应用营养输注泵对降低早期肠内营养并发症的价值。方法将89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6例,伤后早期即通过营养输注泵进行鼻饲肠内营养;对照组43例,按传统的方法给予鼻饲相同流质饮食。结果实验组胃肠功能障碍症状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可以较好耐受早期胃肠道营养。实验组肠内营养并发症,如腹泻、呕吐返流、血糖升高、误吸和堵管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营养输注泵实施持续滴注的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明显减少肠内营养并发症,使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把1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2例和治疗组8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营养支持疗法,治疗组于入院后48h给予鼻饲肠内营养液,并观察两组腹泻、腹胀、胃肠道出血、院内感染及血糖等。结果治疗组营养状态明显好于对照组,并发症少(P〈0.05,P〈0.01)。提示对严重颅脑损伤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脑损伤患者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胃肠道黏膜病变方面的正性作用。[方法]将2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和全胃肠外营养组(TPN组),应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伤后第1天、第4天、第7天血清和胃液中表皮生长因子(EGF)含量。[结果]两组相比,EEN组的胃液EGF值增高提前且幅度明显,在伤后第4天显著高于TPN组(P〈0.05);血清EGF值呈微小的上升趋势,但在各个时相点组内、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的早期肠内营养可起到抗胃肠道黏膜急性损伤和促进组织损伤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经皮内镜下胃造口营养治疗( PEG)与鼻饲法在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重度颅脑外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PEG组与鼻饲组,每组40例。 PEG组行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进行营养治疗,鼻饲组用鼻饲法进行营养治疗。出院前采用格拉斯哥结果评分( GOS)评分评定患者预后情况,比较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PEG组GOS评分良好患者29例,鼻饲组1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657,P<0.01);PEG 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32.41±3.27)d,鼻饲组为(38.16±5.3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16,P<0.01);PEG组患者发生反流12例、胃黏膜糜烂7例、吸入性肺炎13例,均低于鼻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1779,4.9428,12.8321;P<0.05)。结论经皮内镜下胃造口营养治疗在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护理方面的价值高于鼻饲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的高压氧(HBO)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辅助高压氧治疗。方法取对照组18例进行(GCS)评价,未行高压氧治疗。取治疗组32例(GCS)评价,进行高压氧治疗,分析结果。结果高压氧组治疗前GC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治疗后GC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效果已得到广泛认可,其有效率和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高压氧综合治疗对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有明显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英丽  朱京慈  王庆军 《护理研究》2006,20(9):2275-2278
[目的]研究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大鼠胃黏膜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重型颅脑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A组)、单纯损伤组(B组)和正常对照组(C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伤后6h、12h、24h、48h、72h胃黏膜组织及其线粒体内腺苷酸池含量的变化。[结果]B组各时相点胃黏膜组织及其线粒体内三磷酸腺苷(ATP)与总腺苷酸含量显著低于C组(P〈0.05或P〈0.01),胃黏膜组织能荷(EC)无明显变化,胃黏膜线粒体能荷水平在伤后6h、72h显著低于C组(P〈0.05或P〈0.01)。而A组胃黏膜组织及其线粒体内ATP与总腺苷酸含量较B组显著增加(P〈0.05或P〈0.01),胃黏膜线粒体能荷水平在伤后72h较B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可导致胃黏膜组织及其线粒体内能量代谢紊乱,早期肠内营养可能通过有效增加胃黏膜的能量贮备,来实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从而减轻急性胃黏膜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秦德广 《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1):1976-1978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采用生态营养鼻饲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62例重型颅脑创伤(GCS评分4~8分)患者作前瞻性研究。生态营养组于早期(伤后12h)开始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3#+30mL温水胃管注入,每日3次,同时给肠内营养混悬液持续胃管滴注;普通膳食组仅给肠内营养混悬液持续胃管滴注。结果:生态营养组支持后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等营养指标明显优于普通膳食组(P﹤0.05);胃肠道功能障碍症状(上消化道出血、胃内容物返流、症状性腹胀、腹泻和拒食等)明显少于普通膳食组(P﹤0.05或P﹤0.01),神志恢复快,生存质量有明显改善。结论: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早期给予生态营养可有效降低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从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效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严重程度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45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颅脑损伤组)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标准分为3组,轻型组(13例)、中型组(20例)和重型组(12例);另选择健康成人30例为正常对照组。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血清IL-2、TNF-α的含量,分析颅脑损伤程度与血清IL-2、TNF-α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颅脑损伤组患者血清IL-2、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O.01)。颅脑损伤轻型组血清IL-2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TNF-α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中型组和重型组血清TNF-α、IL-2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轻型组(均P〈0.05);重型组血清TNF-α、IL-2水平均显著高于中型组(均P〈0.05)。颅脑损伤组患者血清IL-2与TNF-α水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669,P〈0.05),颅脑损伤患者血清IL-2、TNF-α水平与GCS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r=-0.701,-0.686,P〈O.05)。结论IL-2和TNF-α参与了急性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其测定可作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诊断、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