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与研究学龄前儿童腺样体肥大的声导抗和耳声发射。方法选取75例3~7岁不同程度腺样体肥大儿童,依次进行声导抗和耳声发射测试,并记录结果和参数。结果腺样体Ⅲ度肥大患儿出现A型鼓室图的概率、声反射引出率、平均峰压值均明显低于I度及II度肥大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样体III度肥大患儿的DPOAE较I度肥大患儿(1~8k Hz),较II度肥大患儿(1.5~8k Hz)引出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声导抗为A型的患儿中,声反射未引出者的DPOAE在0.5~2k Hz区域引出率低于声反射引出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腺样体肥大的学龄前儿童应常规行声导抗和/或耳声发射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该人群是否伴有分泌性中耳炎;不同程度的腺样体肥大对儿童的中耳影响不同,III度腺样体肥大引起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概率大,程度重。  相似文献   

2.
腺样体肥大程度与分泌性中耳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腺样体大小与分泌性中耳炎(SOM)的相关性。方法:根据腺样体肥大的程度.将140例患儿分为腺样体中度肥大组和病理性肥大组。分析腺样体肥大程度对中耳功能的影响及两组间SOM发病率的差异。结果:两组之间SOM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声导抗图的类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腺样体肥大程度与SOM发病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腺样体肥大对儿童听力的影响及手术后儿童听力的恢复情况.方法 回顾性研究手术治疗的腺样体肥大患儿140例,术前行声导抗和纯音听阈检测,术后1周复查听力学检查,分析肥大腺样体对患儿听力的影响以及手术后的听力康复情况.结果 全组病例中,主诉有听力下降者93例,其内20例(21.51%)表现有不同程度的感音神经性聋;声导抗检查88例(165耳)为B型曲线,5例(9耳)为C型曲线.47例无自觉听力下降,但听力学检查结果显示29例(53.19%)存在单耳或者双耳听力下降;声导抗检查30例(63.83%)存在声导抗鼓室曲线的异常,B型曲线22例,C型曲线8例.腺样体切除并行鼓膜置管术后,所有患儿听力均明显提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腺样体肥大可引起传导性听力下降,部分还表现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能有效恢复患儿听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与上气道疾病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3月期间,在青岛市立医院确诊的339例SOM患儿为病例组,选择同期就诊的206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每年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的发作次数、以及声导抗、电耳镜、儿童鼻内镜、鼻咽侧位片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儿童SOM与上气道疾病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每年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发作次数、扁桃体肥大、腺样体肥大的比例分别为(6.25±3.14)次、(5.04±3.43)次、(1.04±2.08)次、50.7%、81.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39±1.22)次、(0.41±1.17)次、(0.30±0.77)次、7.8%、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腺样体肥大Ⅲ°和Ⅳ°肥大、扁桃体肥大Ⅳ°大、过敏性鼻炎为儿童SOM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腺样体肥大Ⅲ°和Ⅳ°肥大、扁桃体肥大Ⅳ°大、过敏性鼻炎为儿童SOM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腺样体肥大与儿童分泌性中耳炎(SOM)病因的关系,提高对两者关联性疾病的认识。方法对有分泌性中耳炎、腺样体肥大、慢性扁桃体炎、小儿鼾症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住院儿童742例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42例中有173例SOM,SOM中伴腺样体肥大的有65例,而腺样体肥大(包括伴有SOM)有570例,腺样体肥大中发生SOM的机率为11.40%。结论单纯腺样体肥大不是引起SOM的主要因素,儿童SOM是多种因素综合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儿童腺样体肥大伴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情况及腺样体切除术后分泌性中耳炎的转归。方法1382例腺样体肥大的儿童行腺样体切除手术前后经鼻咽侧位片、声导抗检测及电测听检查,统计分析伴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率及其与腺样体肥大的关系。结果1382例中腺样体肥大合并分泌性中耳炎患者892耳,腺样体切除术后3个月复查,合并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中治愈528耳(59.19%),好转298耳(33.41%),总有效率达92.60%。结论腺样体过度肥大是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一大诱因,鼻内镜下切除肥大腺样体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明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腺样体肥大患儿的不同鼓室图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及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方法对2009年1月—2011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328例腺样体肥大患儿(包括单纯腺样体肥大及合并有慢性扁桃体炎及扁桃体肥大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统计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率及声导抗测试诊断分泌性中耳炎的阳性率。结果 328例腺样体肥大患儿中有105例最终经鼓膜穿刺或鼓膜置管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32.31%);声导抗测试鼓室导抗图表现为B型者89例152耳,其中最终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者为86例147耳,阳性率为96.63%;C导抗图(负压在-150dapa以上)者33例49耳,其中最终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者为16例20耳,阳性率为40.82%;As导抗图2例2耳亦最终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结论对于腺样体肥大患儿不论主诉有无听力下降,常规进行声导抗测试,同时结合认真的体格检查及电耳镜或耳内镜检查,可大大降低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误诊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腺样体肥大与儿童分泌性中耳炎(SOM)病因的关系,提高对两者关联性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诊断有分泌性中耳炎、腺样体肥大、慢性扁桃体炎、小儿鼾症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住院儿童742例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42例中有173例SOM,SOM中伴腺样体肥大的有65例,而腺样体肥大(包括伴有SOM)有570例,腺样体肥大中发生SOM的机率为11.40%。结论 单纯腺样体肥大不是引起SOM的主要因素,儿童SOM是多种因素综合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儿童变应性鼻炎(AR)与腺样体肥大的关系, 评价鼻用类固醇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伴腺样体肥大的疗效。方法 对照组为单纯腺样体生长儿童261例, 其中腺样体肥大190例(72.7%)。观察组为变应性鼻炎伴腺样体生长儿童162例, 其中腺样体肥大110例(67.2%)。两组均给予鼻用类固醇(丙酸氟替卡松喷剂)持续喷鼻3个月后于鼻内镜下复查。结果 对照组并发腺样体肥大构成比为72.7%,观察组并发腺样体肥大构成比为67.2%,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6, P>0.05)。对照组采用鼻用类固醇治疗后有效腺样体体积减少112例(58.9%),观察组有效腺样体体积减小89例(80.9%)(χ2=19.04, P<0.01)。结论 经鼻用类固醇治疗, 变应性鼻炎伴腺样体肥大患儿腺样体体积减小程度较单纯腺样体肥大患儿明显。对变应性鼻炎合并腺样体肥大者可优先考虑应用鼻用类固醇激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与腺样体肥大两者关系,以及治疗的相互联系。方法选取腺样体肥大患儿98例,其中单纯腺样体肥大患儿52例(53.1%),腺样体肥大合并变应性鼻炎患儿46例(46.9%)给予辅舒良(丙酸氟替卡松喷剂)持续喷鼻3月。结果单纯腺样体肥大儿童52例,治疗后有效腺样体体积有效减小31例,有效率为59.6%。腺样体肥大伴变应性鼻炎儿童46例,治疗后有效腺样体体积有效减小38例,有效率为82.6%。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χ2=18.04,P0.01)。结论儿童腺样体肥大是多因素结果。变应性鼻炎炎症因子是大龄儿童腺样体肥大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儿童腺样体肥大合并变应性鼻炎儿童可经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腺样体体积减小程度较单纯腺样体肥大患者明显,对儿童变应性鼻炎合并腺样体肥大优先考虑鼻类固醇激素治疗过敏性鼻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腺样体肥大儿童中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58例住院手术治疗的腺样体肥大的儿童,均常规进行病史采集、鼻咽侧位片、声导抗检查;对部分患儿进行鼻内镜检查录像,单盲评估腺样体肥大程度及其与咽鼓管咽口的关系。统计分析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在258病例中经声导抗检查证实合并分泌性中耳炎者108例(41.9%),而病史中有明确听力减退主诉者仅27例(10.5%);对合并和未合并分泌性中耳炎病例的相关影响因素统计分析发现,患儿性别、病程长短、腭扁桃体大小等因素对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无明显影响,低龄患儿、腺样体过度肥大、腺样体与咽鼓管园枕或咽口关系密切者发生分泌性中耳炎可能性大,多元回归分析证明其中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是腺样体与咽鼓管园枕或咽口关系密切程度。结论有必要对所有腺样体肥大患儿常规进行听力学检查,以确认或除外分泌性中耳炎诊断。低龄患儿、腺样体过度肥大或与咽鼓管园枕及咽口关系密切是分泌性中耳炎的促发因素。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滨州市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中国山东滨州地区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率及各种致病因素。方法在山东省滨州市按照随机整群抽样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共随机抽取小学、幼儿园2~7岁儿童1536例,分2~3岁、4~5岁、6~7岁=三个年龄组,以鼓室导抗为诊断标准,结合耳镜检查,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进行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山东省滨州市2—7岁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为6.25%。2~3岁发病率为19.65%,4~5岁发病率为5.85%,6~7岁发病率为2.68%。2~3岁发病率最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有所降低,年龄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国山东省滨州市2。3岁、4~5岁、6~7岁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率与西方文献报道差异无显著性。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病因复杂,包括鼻-鼻窦炎、变应性鼻炎、扁桃体炎及腺样体肥大等,鼻、咽部疾病所占比例大,尤其是腺样体肥大所占比例最大。结论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率较高,病因复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 ,SOM )对半规管功能的影响及SOM 儿童的前庭功能。方法选取分泌性中耳炎患儿24例(中耳炎组),中位年龄8岁5个月,病程3~18个月,正常儿童12例(对照组),中位年龄8岁4个月,两组分别进行纯音测听及声导抗、前庭功能检查(扫视试验、平稳跟踪试验、视动性眼震试验、凝视试验、自发性眼震、冷热气试验),比较两组的检测结果。结果中耳炎组患儿均为传导性听力损失,其中,轻度听力损失11例,中度听力损失13例,正常对照组纯音听阈及声导抗均正常;两组扫视试验、平稳跟踪试验、视动性眼震试验、凝视试验、自发性眼震结果均正常,冷热气试验结果示中耳炎组半规管轻瘫8例(33.33%,8/24),正常对照组0例,前者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耳炎组中,半规管功能正常与否患者在性别、年龄、听力损失程度、伴与不伴眩晕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部分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半规管功能受影响,且与性别、年龄、听力损失程度、伴或不伴眩晕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药物置换疗法在腺样体肥大继发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观察316例(505耳)腺样体肥大继发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在腺样体切除的同时施行鼓膜切开、强的松龙置换鼓室内分泌物达到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目的。分析其疗效并探讨其与性别、年龄、双耳是否同时发病、病程时长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术后随访12个月,疗效明显,治愈率98.2%(496耳)。治疗效果与性别、年龄、双耳是否同时发病无关(P〉0.05),而与病程时长、病情严重程度相关(P〈0.05)。结论药物置换疗法在腺样体肥大继发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中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儿童腺样体肥大手术切除与分泌性中耳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对分泌性中耳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手术治疗的腺样体肥大患儿206例,其中并发分泌性中耳炎97例136耳,观察手术治疗前后鼓室功能图的变化。结果 腺样体切除术后,并发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其中治愈103耳;好转19耳;复发或无明显改善14耳,慢性中耳炎反复发作12耳,持续病程超过2年。结论 分泌性中耳炎的转归与腺样体肥大的程度及临床病程的持续时间有关,腺样体切除术有利于咽鼓管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分析鼾症儿童的声导抗。方法 选取75例3~8岁不同程度腺样体肥大鼾症儿童,进行声导抗测试,并记录结果和参数。结果 鼾症儿童腺样体肥大III 度中,出现A型曲线的几率低,明显低于50%,反之出现B和C型鼓室图的几率高,声反射引出率低,平均峰压低,与I度和II度差别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等级腺样体肥大对儿童的中耳影响不同,腺样体越大,引起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几率越大,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鼻内镜指导下吸切器切除腺样体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 30例伴有腺样体肥大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在鼻内镜指导下,应用Xomed电动吸切器行腺样体切除术,再辅以药物治疗,观察其分泌性中耳炎的转归情况。结果30例患儿听力都得到改善,打鼾停止或消失。其中显效25例(83.33%),有效5例(16.67%)。无腺样体残留及并发症发生。结论 鼻内镜下吸切器腺样体切除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对于伴有腺样体肥大的分泌性中耳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及婴儿期腭裂患儿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情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新生儿及婴儿期腭裂患儿发生分泌性中耳炎(SOM)和听力损失情况,探讨其中耳功能障碍的发病时间规律及SOM早期预测方法。方法:出生后1~2周行听性脑干反应(ABR)筛查,无感音神经性聋的73例新生儿及婴儿腭裂患儿,在婴儿期于每月龄末行ABR和声导抗检查。结合鼓室导抗图形、静态声顺值、镫骨肌声反射和ABR波V阈值作为SOM的判断指标;以ABR波V阈值作为2~4kHz范围的听损伤分级标准。结果:73例(146耳)腭裂患儿发生疑似SOM,发生率为100%,均于出生后6个月内发生,平均发生年龄为2.5月龄。其中115耳(78.8%)1岁内发生SOM,平均发病年龄为5.4月龄,出生后6个月时为相对发病高峰期;SOM的前驱期平均为3.8个月。婴儿期腭裂患儿56.2%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听力损伤,ABR波V阈值平均为48.6dBnHL。结论:婴儿期腭裂患儿SOM发病率高,可引起听力损失,严重影响中耳功能,其发生呈渐进性过程;作为发生中耳功能障碍的高危人群,出生后1个月时应行听力检查,每2~3个月定期复查,无条件者至少6~12个月进行耳科检查,以早期发现、及时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