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ndroid平台应用数量迅速增长,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增多。但现有分析工具大多数只对应用进行简单的扫描,较少涉及深层次的数据流分析,因此某些漏洞无法有效地被发现。该文基于对已有Android应用漏洞特征的归纳,提出一种Android应用漏洞的静态分析框架。从Manifest文件扫描、Smali代码危险函数分析、数据流分析等3个层面归纳了7类主流安全漏洞模式,依此构建了漏洞检测规则,并结合相关静态分析技术对应用进行分析,以发现其中存在的安全漏洞。通过对323个Android应用程序的实验分析,结果表明:该框架的有效检出率在70%以上,误报率在30%以下。因此,该框架能够有效发现Android应用中常见的安全漏洞,提高用户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传统漏洞挖掘方法无法研究Android设备驱动与内核间的交互,且需使相关硬件处于工作状态,很难实现Android驱动未知漏洞挖掘。为此,提出基于关联规则的Android驱动未知安全漏洞挖掘方法。对关联规则漏洞挖掘问题进行形式化描述。依据Apriori法对频繁项集进行初寻找。采用RDARF规则筛选器对规则进行进一步筛选,获取强规则。建立待挖掘驱动样本库,对Android驱动进行自动化分析,考虑Android设备驱动与内核间的交互;针对各Android驱动对各自申请的权限信息进行提取,建立权限特征集合,完成格式化操作;挖掘出所有Android驱动漏洞数据的极大频繁项集,建立权限关系特征库,获取关联规则无需执行驱动;针对待挖掘驱动匹配权限关系特征库,实现未知Android驱动安全漏洞的挖掘。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挖掘准确性高,CPU占用少。  相似文献   

3.
针对基于特征代码的Android恶意软件检测方法难以检测未知恶意程序,且基于行为的检测方法误报率较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权限的Android恶意软件检测方法.该方法首先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动态行为分析提取权限特征;然后,采用权限特征关联分析方法,挖掘权限特征之间的关联规则;最后,基于朴素贝叶斯分类算法,建立恶意应用检测模型.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方法相比,本文方法建立的恶意应用模型具有较高的检测率和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一种针对Android平台恶意代码的检测方法及系统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Android恶意代码泛滥的问题,综合静态和动态分析技术,设计实现了Android恶意代码检测系统.在静态分析部分,提取Android程序中的权限、API调用序列、组件、资源以及APK结构构建特征向量,应用相似性度量算法,检测已知恶意代码家族的恶意代码样本;在动态分析部分,通过修改Android源码、重新编译成内核镜像,使用该镜像文件加载模拟器,实时监控Android程序的文件读写、网络连接、短信发送以及电话拨打等行为,基于行为的统计分析检测未知恶意代码.经过实际部署测试,所提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检测率和较低的误报率.所开发Android恶意代码检测系统已经在互联网上发布,可免费提供分析检测服务.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已有很多Android应用软件的自动化漏洞检测方法,针对现有漏洞检测方案仍然依赖于先验知识并且误报率较高的问题,本文研究了基于机器学习的Android应用软件组件暴露漏洞的分析方法.在对Android应用软件结构进行全方位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组件暴露漏洞模型,建立了相应的机器学习系统,并能够对Android漏洞特征进行提取、数据清理和向量化.结合人工分析与验证,建立了1 000个Android APK样本集,并通过训练实现了组件暴露漏洞的自动化识别,达到了90%以上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中的数据主要有四个来源-谷歌应用商店,豌豆荚(第三方应用市场),AMD和Androzoo.这些数据包括约85 000个APK(Android安装包),它们都是来自这些数据源中的恶意数据和良性数据.从这些APK文件中提取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然后在安卓系统中使用监督式的机器学习算法进行恶意软件检测.这篇数据文章还提供了可用于数据分析的Python代码.对于特征提取方面,还结合了通用算法,从而能够选择重要且相关的特征子集.  相似文献   

7.
针对基于8031单片机系统软件的安全问题,对各权威漏洞数据库进行了分析研究,采用一种基于ECV规则的攻击分析方法从攻击事件中提取漏洞知识,根据漏洞种类及特征将漏洞从代码安全的角度分类,设计了三层结构的漏洞知识库,并根据漏洞知识库的设计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的漏洞检测算法,用于检测8031单片机系统漏洞。基于上述方法设计并实现了软件安全性逆向分析系统,对8031单片机系统进行漏洞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该漏洞知识库的漏洞检测算法可以对目标程序正确进行漏洞检测,有利于降低软件代码漏洞量,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和资源消耗。   相似文献   

8.
结合信息流分析与控制流分析,获取Android应用函数调用图和敏感数据传播路径,提出一种基于静态分析的漏洞挖掘方法.通过使用多种逆向分析方法,该系统能够反编译成功大多数执行文件.根据Android应用反编译的中间代码,逐个分析与某些对象相关的漏洞,提高漏洞挖掘的准确性.分析了15种常见漏洞,并使用实际应用市场中的应用和样例应用进行了分析,验证了系统的准确性和可用性.  相似文献   

9.
因为部分开发人员对Android内存管理机制理解模糊,所以Android应用程序的内存泄漏问题较为常见.为了解决内存泄漏的检测问题,首先分析了 Android系统的内存管理机制,通过代码分析找出了 Android应用内存泄漏的原因,并根据内存泄漏与组件、资源访问的相关性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Android应用内存泄漏检测模型.该模型使用静态分析方法在反编译Android应用程序源码的基础上监测所有可能的内存泄漏代码,针对不同的代码缺陷类型使用不同的算法进行监测.通过实验分析,模型的检测正确率达到96.3%,优于自动化分析工具Lint,能够有效检测Android应用中的内存泄漏.  相似文献   

10.
目前Android手机上恶意APP安全检测方法大致分为两种,静态检测和动态检测.静态检测利用逆向分解手机安装文件,对APP安装文件进行分解,提取其代码特征和正常应用样本数据库中样本进行对比,判定APP是否存在恶意行为.动态监测基于对系统信息和应用行为的监控结果来判断APP是否为恶意应用.静态方法由于样本库规模的的限制很难检测病毒变种和新型病毒,动态检测需要事实监控系统行为,占用大量手机资源并且检测识别率不高.本文以Markov链模型为基础结合了动态监控应用行为和用户行为的方法得出的Android平台恶意APP检测方法.最后结合静态检测对apk文件进行分析,以增加动态监控方法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针对Android平台恶意软件数量增长迅猛,种类日益增多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置信网络和门控循环单元网络混合的Android恶意软件检测模型。通过自动化提取Android应用软件的特征,包括权限等静态特征和应用运行时的动态特征进行训练,对Android恶意软件进行检测和分类。实验结果表明,混合了门控循环单元网络和深度置信网络的混合模型,在检测效果上优于传统的机器学习算法和深度置信网络模型。  相似文献   

12.
安卓恶意软件的爆发式增长对恶意软件检测方法提出了更高效、准确的要求.早年的检测方法主要是基于权限、opcode序列等特征,然而这些方法并未充分挖掘程序的结构信息.基于API调用图的方法是目前主流方法之一,它重在捕获结构信息,可准确地预测应用程序可能的行为.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图注意力网络的安卓恶意软件检测方法,该方法通过静态分析构建API调用图来初步表征APK,然后引入SDNE图嵌入算法从API调用图中学习结构特征和内容特征,再通过注意力网络充分融合邻居节点特征向量,进而构成图嵌入进行检测任务.在AMD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有效检测恶意软件,准确率为97.87%,F1分数为97.40%.  相似文献   

13.
分布式漏洞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主流的漏洞检测工具检测时间长、误报率高以及使用攻击代码影响系统运行等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OVAL的分布式漏洞检测系统,采用基于主机的漏洞检测方法发现系统存在的安全漏洞.该系统由检测代理和中心管理子系统组成,其中检测代理执行检测插件对目标主机系统进行漏洞检测,而中心管理子系统提供安全知识定义和检测算法.经实验测试,与其他漏洞检测工具相比,具有检测速度快、精度高、对网络运行状况影响小和可扩展性强的优点.适用于检测大规模局域网中各主机系统的漏洞状况.  相似文献   

14.
黄玉文 《科技信息》2010,(25):I0095-I0095,I0199
提出了一种基于二进制代码的缓冲区溢出漏洞检测模型,该模型采用静态检测技术和动态检测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最大程度的检测程序中可能存在的缓冲区溢出漏洞,并且对静态检测和动态检测的结果进行人工分析,以提高检测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Fuzzing漏洞挖掘技术是针对缓冲区溢出漏洞挖掘常用的技术之一,该测试存在随机性和盲目性等问题.为此依据缓冲区溢出攻击的特征策略,结合静态分析的控制流思想,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漏洞挖掘技术,依据缓冲区溢出攻击的特征设计出对应的遗传算法适应度函数,智能引导测试数据逻辑到漏洞程序的危险区域,使其快速命中缓冲区溢出漏洞.仿真实验表明,与模拟退火算法比较,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和较高完备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动态API序列挖掘的恶意代码检测方法未考虑不同类别恶意代码之间的行为差别,导致代表恶意行为的恶意序列挖掘效果不佳,其恶意代码检测效率较低.本文引入面向目标的关联挖掘技术,提出一种最长频繁序列挖掘算法,挖掘最长频繁序列作为特征用于恶意代码检测.首先,该方法提取样本文件的动态API序列并进行预处理;然后,使用最长频繁序列挖掘算法挖掘多个类别的最长频繁序列集合;最后,使用挖掘的最长频繁序列集合构造词袋模型,根据该词袋模型将样本文件的动态API序列转化为向量,使用随机森林算法构造分类器检测恶意代码.本文采用阿里云提供的数据集进行实验,恶意代码检测的准确率和AUC(Area Under Curve)值分别达到了95.6%和0.99,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能有效地检测恶意代码.  相似文献   

17.
针对单一k近邻算法(KNN)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存在的缺陷, 提出一种基于KNN LSSVM的Android恶意行为识别模型. 先采集Android用户行为样本, 并提取相应特征组成特征向量; 再将训练集输入LSSVM中进行学习, 计算测试样本与最优分类平面间的距离, 如果该距离小于阈值, 则直接采用LSSVM恶意行为识别, 否则采用KNN算法进行恶意行为识别; 最后采用仿真实验测试KNN LSSVM的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 相对于单一KNN算法和LSSVM, KNN LSSVM提高了Android恶意行为的识别正确率,可以满足Android[KG*6]恶意行为的在线识别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Web网站跨站脚本攻击(XSS)问题,通过对XSS漏洞特征及过滤方式的分析,提出了通过反过滤规则集转换XSS代码并用自动爬虫程序实现漏洞代码的自动注入和可用性检验的XSS漏洞挖掘技术,依此方法可以获取XSS漏洞代码的转换形式及漏洞的注入入口,以实现对Web跨站漏洞深度挖掘.提出的XSS漏洞挖掘技术在邮箱XSS漏洞挖掘及Web网站XSS漏洞检测方面的实际应用验证了该技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容忍入侵的C代码安全编译技术.建立信息流的格模型,在保证内存安全的前提下触发信息流安全机制.通过安全类型系统进行信息流的静态分析来检测程序中信息流的安全漏洞,进而保证C代码的信息流安全.  相似文献   

20.
分析分布式实时网络行为监控系统中Web网页安全性挖掘问题,设计实现一个基于Web挖掘的自动分类器,并构造一个实验环境来检测分类器的性能.该自动分类器利用特征提取算法实现对每个样本的特征向量提取和待分类文本的特征向量提取,利用基于k个"最近邻"(KNN)分类算法实现对网页的分类,能够提取出带有不安全信息的网页,分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