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困境与出路新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本质是对法律、法规的变通规定。困扰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因素主要是 ,由于不明确自治法规的本质而在认识上和立法上混淆自治法规与地方性法规 ,中央立法未就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如何变通法律、法规作出规定 ,使民族地方在立法时难于把握变通界限 ;为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立法 ,中央应以单行法规明确自治法规变通法律、法规的原则、程度和范围 ,把自治法规定的各项自治权利具体化 ;民族自治地方应根据是否需要变通分别制定自治法规或地方性法规 ,根据不同的自治立法权限分别制定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或变通、补充规定  相似文献   

2.
立法法颁布实施后,变通立法的主体统一为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人大常委会不再享有自治立法权。变通立法具有一定的限制,变通对象为不适应民族自治地方的法律、行政法规及地方性法规。变通立法一般适用于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却难以保障和平衡各民族的具体权利。变通立法应全面考虑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具体特点,在变通立法中明确规定适用对象和范围、适用的条件,以切实保障和实现各民族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3.
经济自治权的实质是中央或上级国家机关与民族自治地方基本经济权限的划分。是国家经济利益和各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利益的协调与平衡。法律赋予民族自治地方行使经济自治权的基本精神是加快经济发展。民族自治地方要根据实际情况敢于和善于依法不失时机地请求上级国家机关依法履行职责;敢于和善于依法行使“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的自治权;敢于和善于依法制定“变通规定”或“补充规定”;保障民族自治地方行使经济自治权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自治区自治条例等应尽快颁布实施,以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民族区域自治法根据宪法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共27项,其中有两项变通权:一是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变通;二是对政策的变通。这两项变通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明确二者的联系和区别,有助于自治机关正确行使这两项变通权。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民族自治地方要充分利用宪法和自治法赋予的立法权.必须转变观念,敢于突破和创新.立法工作机构要把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变通或补充的规定等自治法规作为工作的重点.面对民族地区经济比较落后的严峻局面,当前要把制定经济法规,特别单行经济法规置于立法工作的首位.  相似文献   

6.
民族自治地方的司法机关不应享有法律变通权这一命题并不具有天然的合理性。这一命题是以现代民主政治理论为基础的立法权的话语霸权的结果。民族自治地方的司法机关应当享有变通法律的权力,以交往行动理性为核心的法律商谈理论为民族自治地方司法机关享有法律变通权提供了合理性说明。  相似文献   

7.
王明  李国栋 《科技信息》2012,(36):I0056-I0057
地方性法规在消防行政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地方性法规中消防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的设定,不仅影响到消防行政职权的行使,而且关乎当事人的权利和利益。本文从现有法律规定入手,对地方性法规中消防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的设定原则、内容、程序和运行规则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一、违法建筑的定义广义的违法建筑即违反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狭义的违法建筑即为违反法律规定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但国务院颁布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与《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中分别对违法建筑的征收和不动产的登记做出了规制,即行政法规也应该包括在违法建筑的"法"的范围内。所以,笔者认为违法建筑是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二、违法建筑的权属  相似文献   

9.
民族自治地方城市化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城市化水平相对滞后,原因之一是宪法和自治法没有赋予民族自治地方城市以自治地方的法律地位。宪法和自治法赋予民族自治地方城市以自治州、自治县同样的法律地位,是自治地方城市化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首先回顾了广西制定自治条例工作的四个阶段,然后重点论述了制定自治区一级自治条例的困难是:自治法的不完善,使制定自治条例的一些条文难以找到准确的法律依据;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当前还找不到一种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又能代替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优惠和照顾的政策;按目前通行的理论,自治条例只能规范民族自治地方自身的行为,不能规范上级国家机关的行为;中央一些职能部门对民族地区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采取漠视的态度;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在经济权限方面一直未作出界定。为此,本文认为制定自治区一级的自治条例难度很大,条件不成熟,从面提出了抓紧制定自治区单行条例,制定国家法律法规的变通规定和补充规定,学习特区经验,加宽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立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传统上行政法属于公法,有自己独特的理念和一系列的行为规则,但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公民权利意识的增长,以及福利国家,给付行政理念的兴起,传统的行政法受到冲击,私法的精神,私法的方式日益向行政法渗透,私法的渗透对现代行政法的理念和实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刑法体系中的行政刑法规范数量众多,为了解决目前刑法典中的行政刑法、单行行政刑法以及附属行政刑法法规之间的诸多竞合和矛盾之处,单独设置行政刑法已经成为完善我国刑法的迫切需要。确立以行政刑法为核心的专门立法,应当采取行为本位主义的立法模式,坚持间接调整原则,采用直接设置独立罪名、法定刑和设置照应性刑法规范相结合的结构,设置特有的刑罚原则,实现行政刑法理念和行政犯罪司法体系的更新与创造。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建设行政执法文化有利于建立执法者所共同信仰、遵守和共同拥护、执行的执法理念及执法价值观,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法律的公平正义。现代行政执法是在责任型政府领导下以"民本位"为核心的效率性、有限性、参与性执法,加强行政执法文化建设应当从处于中心地位的精神文化建设、处于中层地位的制度文化建设以及占重要组成部分的物质文化建设三方面着力,协同推进,唯此才能保证其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的主体包括在行政执法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中直接从事行政执法的人员或直接受行政机关委托具体从事行政执法的人员,行政执法机关正职负责人或主持工作的负责人,公安机关工作人员,纪检人员和监察人员也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徇私舞弊”不应当作为本罪的构成要件。“不移交”是指不向司法机关移交。“刑事案件”的判断应以行政案件涉嫌触犯《刑法》为标准,本罪的客体是行政执法人员依法移交刑事案件的职务行为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5.
从行政权是执行权的基本点出发,行政规范是行政机关在执行法律过程中对法律作出的解释。在行政诉讼中,除少部分法律、法规、规章授权制定的行政规范属于行政解释外,大部分行政规范是不具有法源地位的任意解释。  相似文献   

16.
学界对行政刑法法律性质的三种主要学说存在严重的分歧,造成对行政刑法的法律性质的不同看法实质上是由对行政犯罪这一概念的内涵认识不同所致,欲探求行政刑法的性质,首先要科学定义行政犯罪。将三种学说中的行政犯罪进行比较,界定行政犯罪为犯罪的一种类型更为科学,行政刑法的法律性质应属刑事法的范畴。  相似文献   

17.
从行政法与民法的关系及特点看民法典立法技术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法对私法的规制主要通过行政法来实现。立法者应该通过在民法典中设置一个“接口”的方式来实现行政法(公法)对民法(私法)的干预。该“接口”由两条路径和两种话语组成。两条路径是:在民法典总则部分,通过设置“原则”性的规定作出一个表明两者关系的宣告。在分则部分选择“民事行为”作为具体的规制管道;两种话语是:“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8.
民众参与环境行政在环境问题凸显的今天越来越重要,其依据即合理性的讨论是学界首先应予关注的问题。一方面,环境权理论虽然无法直接作为民众参与环境行政程序的法律依据,但是通过对该理论的讨论和传播,却可以使人们普遍认同民众确定的享有环境利益,因此它可以作为民众参与环境行政最根本的理论支持,而这也是环境行政程序民主化和法治化的要求;另一方面,环境问题本身的特质也决定民众参与相关程序是法律的现实需求,而我国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民众参与有关环境行政程序的明确规定,这可以作为民众参与环境行政程序的实在法依据。  相似文献   

19.
1997年弄法典确立的单位犯罪,大都在触犯刑律的同时又违反了行政法规范的规定,表现出明显的“双违性”特征。这一现象究竟是立法上的一种偶然,还是有其内在的客观必然性?本文通过引入行政犯罪的概念,从理论上探究了单位犯罪中行政违法的普遍性根源,充分阐述了单位犯罪中行、刑两种法律性质的交叉关系及其法律特征,旨在为法律实践中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地落实单位犯罪的全部法律责任,以切实有效地预防和打击单位犯罪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行政垄断的经济分析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寻租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博弈论等微观经济学工具对中国行政垄断现象进行了分析.利用经济学模型分析了行政垄断这一寻租现象的产生原因,并指出行政垄断形成的贸易壁垒不仅会增加消费者负担,而且会使企业以一种低效率、高成本的方式运行,使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难以进行优化配置.通过博弈分析指出,只有对行政垄断进行严格地制度规制才能减少和消除它.进而指出中国应该建立反垄断法和行政法互为配套的反行政垄断法律制度架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