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8 毫秒
1.
241例心跳骤停与心肺脑复苏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心跳骤停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经验,以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1990年10月至2002年10月十二年间院内及院外急救的241例心跳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初步分析治疗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241例心跳骤停患者中,初步复苏成功10例,最终复苏成功(心肺脑均复苏)仅4例,复苏率分别为4.62%、1.82%。1990至1998年间复苏成功率较低,初步复苏成功率1.38%,最终复苏成功率0。1999至2002年间复苏成功率明显提高,初步复苏成功率8.24%,最终复苏成功率4.12%。自1998年我科开展院外急救以来,尚无一例院外心跳骤停者复苏成功。结论 心跳骤停患者抢救成功与否与抢救人员专业水平、抢救开始时间、抢救措施正确与否、对室颤患者能否早期除颤及患者原发病是否可逆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院前猝死病例分析及抢救体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分析院前猝死发生的特点及现场心肺复苏(CPR)成功的因素,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09~2007-08间猝死病例的特点以及抢救成功因素,将不同人工呼吸方式的院前猝死病例分成两组,A组为徒手人工呼吸,B组为球囊面罩给氧,进行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比较.结果 猝死多发生在家中或工作地,以60~69岁患者居多,男性占多数.多数患者有疲劳或情绪激动等诱因.抢救成功10例患者,占猝死抢救病例的1.26%,AB两组病例比较,A组成功率为0.7%,B组成功率为2.76%,经统计学分析P<0.05,二者抢救成功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及时、正确地施行CPR是提高院外猝死抢救成功率的关键;在心肺复苏中球囊面罩呼吸给氧,比徒手人工呼吸明显有效;对有心血管病基础的患者应注意其发生猝死的高度危险性,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王海珠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8):4311-4311
目的探讨球囊面罩通气和气管插管通气对院前猝死患者心肺复苏后最终自主循环恢复率的影响。方法对2005-08-2009-08间院前急救110例发生在5~10min内呼吸心跳骤停患者,50例采用球囊面罩,60例采用气管插管进行通气治疗,统计并分析两组间自主循环恢复率之间的差异。结果 50例球囊面罩通气抢救组,成功28例,成功率为56%;60例气管插管通气抢救,成功32例,成功率53.3%。结论使用球囊面罩通气与气管插管通气在院前早期心肺复苏急救中患者最终自主循环恢复率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早期气管插管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院内心脏骤停患者早期气管插管对其心肺复苏 (CPR)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发生在院内心脏骤停患者 5 5例 ,根据CPR电除颤前或药物复苏前对患者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将其分为 2组 ,一组为气管插管加胸外心脏按压 ,称气管插管组 ;一组为单纯胸外心脏按压 ,称非气管插管组。结果 气管插管组复苏成功 8例 ,成功率为 38 1% ,出院存活5例 (存活率为 2 3 8% ) ;非气管插管组复苏成功 2 3例 ,成功率为 6 7 7% ,出院存活 18例 ,出院存活率为 5 2 9% ;2组复苏成功率和出院率相比 ,P <0 0 5 ,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早期气管插管不能提高院内心脏骤停患者的CPR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崔文仁  谭波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7):6711-6711
猝死是未能预期的、非创伤性的、非自杀性的突然死亡。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发病后6h内死亡者为猝死。回顾我科2005-06—2009-08 403例院前现场抢救转到院内急诊抢救临床资料,其中,院前猝死转至院内390例;院内急救过程中猝死13例。旨在分析总结现场复苏抢救措施,提高复苏成功率的有效途径,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猝死患者开始急救时间与成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12-2008-12河北唐山乐亭县医院急救中心68例猝死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抢救成功2例,无效66例,抢救成功率2.94%。结论猝死患者抢救成功率很低,及早给予心肺复苏以及电除颤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正>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呼吸、心跳骤停的急症危重患者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心跳骤停后即刻建立人工循环是心肺脑复苏成功的重要环节。据统计,我国心脏猝死的发生率为41.84/10万,每年发生心脏猝死的总人数达54.4万人[1]。分析表明,院外和院内心脏停搏患者的总生存率分别为6.4%和17.6%[2]。提高CPR的成功率,尤其是脑复苏成功率,进而提高复苏成功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急症医学和危重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2010心肺复苏指南》《2010年美国心脏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提高急诊心肺复苏(cPR)的救治策略及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心脏呼吸骤停至开始CPR≤5min的24例患者为早期组,〉5min的48例患者为晚期组。结果早期组24例中,7例复苏成功,成功率29%,有效11例(45%);晚期组48例中,有效10例(28%)。结论早期迅速的心脏按压、熟练快速的气管插管、早期电除颤、合理使用复苏药物是心肺复苏成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影响心肺复苏(CPR)成功率的因素,探讨提高CPR成功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心脏骤停(CA)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分为院内组16例和院外组14例,比较两组CPR成功率、开始时间、除颤开始时间.结果:院内组16例患者中6例复苏成功;院外组14例患者中2例复苏成功;两组CPR成功率、CPR开始时间、除颤开始时间均有显著差异,P均<0.01.结论:普及CPR知识,加强院前急救能力,早期开始有效CPR、电除颤是提高CPR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门诊猝死患者的急救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门诊护士在猝死患者急救与护理中的作用,强化院内门诊猝死的护理干预.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9年6月发生于我院门诊猝死患者54例,将2000年1月~2004年12月的21例作为对照组,由急诊科的医生、护士携带抢救药品及器械到现场进行抢救;2005年1月~2009年6月的33例作为观察组,由门诊的医生、护士携带抢救药品及器械到现场进行抢救.结果:观察组抢救猝死患者33例,成功9例,成功率为27.27%,有效11例,有效率为33.33%.对照组抢救猝死患者21例,成功2例,成功率为9.52%,有效5例,有效率为23.8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进一步对门诊护士组织培训,熟练掌握抢救技术,提高猝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在多发伤患者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连斌 《中国急救医学》2008,28(11):1045-1046
目的 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对多发伤患者救治效果.方法 从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急诊重症监护治疗,我中心通过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成功救治158例多发伤患者.结果 救治多发伤158例.接诊时心搏、呼吸停止6例,处于濒死状态11例.其余大部分处于休克状态.其中7例在急诊室复苏急救未成功.105例行急诊手术治疗(包括48例行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死亡5例.53例在急诊科经初步救治后转入专科病房.死亡11例.结论 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明显提高了多发伤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门诊护士在猝死患者急救与护理中的作用,强化院内门诊猝死的护理干预。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9年6月发生于我院门诊猝死患者54例,将2000年1月~2004年12月的21例作为对照组,由急诊科的医生、护士携带抢救药品及器械到现场进行抢救;2005年1月~2009年6月的33例作为观察组,由门诊的医生、护士携带抢救药品及器械到现场进行抢救。结果:观察组抢救猝死患者33例,成功9例,成功率为27.27%,有效11例,有效率为33.33%。对照组抢救猝死患者21例,成功2例,成功率为9.52%,有效5例,有效率为23.8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进一步对门诊护士组织培训,熟练掌握抢救技术,提高猝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院内心脏性猝死初级心肺复苏策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红丽 《临床医学》2005,25(8):10-12
目的探讨院内心脏性猝死初级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经验,以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详细回顾性分析71例患者治疗监护过程中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复苏成功28例,复苏成功率为39%(28/71),其中存活15例,存活率为21%(15/71),早期除颤组心肺复苏成功率与延迟除颤组有明显区别(P<0.01)。及时插管组心肺复苏成功率与延迟插管组有明显区别(P<0.01)。结论心脏性猝死初级心肺复苏术成功的关键主要有三点:①确保“四早”(早期识别求救、及早CPR、及早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的有效实施。②现场复苏的基本程序的合理安排。③熟记现场复苏的操作要点,进行正确的复苏操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心脏骤停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方法.结果:66例患者中,复苏成功28例,成功率42.4%.结论:及时进行心脏按压、早期除颤、建立快捷的静脉通道、确保呼吸道通畅、重视脑复苏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高龄患者心肺复苏程序的最佳配合及最适宜的护理,以提高抢救成功率及患者生存期的生命质量.方法 对17例高龄患者心肺复苏的抢救与护理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16例心肺复苏成功,1例无效.结论 在高龄患者心肺复苏中,医护人员树立信心、密切配合、针对高龄患者的特点、熟练实施急救技术和护理技巧,是保证复苏成功、提高患者生存期生命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3796例院内心肺复苏患者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4,自引:7,他引:17  
目的 了解10年来院内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现状,探索如何提高CPR特别是脑复苏水平。方法 对本院1995至2004年记录完整的3796例患者资料进行院内CPR回顾性研究。对病例数量,疾病种类,CPR有关时程、实施地点、肾上腺素用量,心肺复苏成功率及脑复苏成功率等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CPR病例数量逐年上升,21~50岁年龄段构成比增长显著,而10岁以下病例逐年减少;1999年起,创伤后CPR病例数量超过心血管病而跃居首位;心脏停搏时间大于10min者CPR成功率明显低于10min内开始CPR者(P〈0.001);全部病例CPR成功率为30.4%,24小时生存率3.6%,脑复苏成功率仅1.4%;CPR成功率与心脏停搏时间、肾上腺素用量、初期复苏地点等有关,ICU及手术室内CPR和脑复苏成功率相对较好,普通病房最低。结论 院内CPR成功率较低,脑复苏成功率则极低。主要原因是早期生命支持“生存链”未得到切实应用。普及、加强院前和院内复苏标准化训练,完善急诊医学体系建设和管理,是提高CPR成功率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猝死的高危因素,为预防猝死提供一定依据并寻求可能的防范措施.方法 对我院急诊科2004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42例猝死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男29例,女13例;平均年龄56.8岁.既往有明确诊断者29例,其中心血管疾病11例,肺部疾病9例,脑血管疾病5例,肾衰竭3例,慢性胰腺炎并胆囊炎1例;无任何病史及无法提供病史者13例.有明确诱因24例,以酒后、诊疗过程中发病为主.院内猝死6例,4例复苏成功;院前猝死36例,7例复苏成功.结论 合并心脑血管及肺部等基础疾病者易发生猝死,饮酒、临床诊疗、不适当运动及饱餐为猝死主要诱因;院内猝死救治成功率高,及早实施有效心肺复苏对成功救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院前猝死病例的分析,探讨影响心肺复苏术(CPR)成功的关键因素,以提高院前猝死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年3月-2009年9月诊治的院前猝死25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心肺复苏有效7例,占2.75%,康复出院5例,占1.96%.结论:尽早发现猝死病人和尽快进行CPR是复苏成功的关键;医务人员尽快达到现场和有效干预是重要因素;对人民群众普及CPR技术对复苏成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旧城区院前猝死发病特点,以提高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旧城区院前猝死30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广州旧城区院前猝死病例以≥70岁老年人多见,好发于秋冬季节,起病以昏迷、呼吸困难、晕厥多见,复苏成功率低.结论:旧城区院前急救需要重视高发季节及相关主诉,院前复苏成功率低可能还与老年人器官功能衰退及家属消极复苏态度相关,应进行早期干预及综合性防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搏骤停的临床特点及抢救。方法对3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院内13例AMI并发心搏骤停患者经早期除颤复苏7例恢复自主循环,5例最终生存出院且全为男性患者、心功能I级。院前17例AMI并发心搏骤停患者经现场复苏3例恢复自主循环,最终全部死亡。结论全社会普及AMI及心肺复苏知识,120专业急救,早期除颤,院内高级抢救相结合才能提高AMI并发心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