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药棒循经推按法对中青年脑卒中后偏瘫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2组均采用西药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药棒循经推按法治疗。结果:治疗4周后2组FMA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8周后2组FMA改善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FMA评分及MBI指数均有所提高,但2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8周后,2组FMA评分及MBI指数明显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药棒循经推按法对中青年脑卒中后偏瘫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药棒循经推按法联合痛必灵酊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方法:选取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药物联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药棒循经推按法联合痛必灵酊方法综合治疗,两组治疗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为63.33%,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定量表(VAS)、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较治疗前改善,治疗组改善程度更显著(P0.05)。结论:药棒循经推按法联合痛必灵酊综合性疗法能减轻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患肢疼痛,改善患肢活动程度,从而提高患侧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药棒循经推按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缓解期疼痛的疗效,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南宁市中医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缓解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药棒循经推按法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JOA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JOA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效率为60.0%,观察组有效率为93.3%,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药棒循经推按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其可能机制是松解肌肉粘连,减少无菌性炎症反应,改善肌肉疲劳。  相似文献   

4.
《广西中医药》2015,(4):55-57
目的:观察药棒循经推按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缓解期的效果。方法: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缓解期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给予药棒循经推按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双氯芬酸胶囊及维生素B1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结果:治疗后两组的JOA腰腿痛评分均有改善(P0.05),但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3%,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药棒循经推按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缓解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针刺治疗,疗程满2个月后将两组治疗前后BI指数和FMA积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的BI指数和FMA积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这两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两组比较差异显著,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脉软膏联合循足阳明经推拿及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软瘫期下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软瘫期下肢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给予循足阳明经推拿及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白脉软膏治疗。两组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分、肌张力(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并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临床有效率(96.67%)优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83.33%)(P0.05);两组治疗前FMA、BI指数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FMA、BI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FMA、BI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1、2、3、4周,两组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逐渐升高,观察组大于2级肌张力的比例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白脉软膏联合循足阳明经推拿及康复训练和单纯的使用循足阳明经推拿及康复训治疗脑卒中软瘫期下肢功能障碍都有显著的临床疗效,白脉软膏联合循足阳明经推拿及康复训练可以更良性的提高下肢肌张力给予患者更好的躯干控制力,并且能够有效的降低由于治疗导致的超过2级肌张力而带来异常模式的风险,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效果及对患者血清神经肽Y(NPY)、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6月~2019年6月120例脑卒中偏瘫住院患者,按住院顺序奇偶数法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艾灸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接受康复训练,连续观察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NPY、Hcy水平变化,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FMA)评价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日常生活能力,并评价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NPY、Hcy水平、NIHSS、FMA及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血清NPY、Hcy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NIH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FMA及MBI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降低或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1.67%,高于对照组的76.67%(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较单纯康复治疗可更好下调血清NPY、Hcy水平,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观察组采取针灸联合康复训练。记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上下肢FMA评分、FCA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FMA上下肢评分、F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功能指标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观察组各功能指标评分显著更高(P0.01)。结论:脑卒中偏瘫采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对患者功能恢复效果更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结合针刺治疗脑梗死后偏瘫的效果。方法:13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8例。两组均行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针刺。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MAS、C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训练结合针刺治疗脑梗死后偏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针剌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124例首次发病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评分法和MBI评分评定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FMA和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采用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神经内科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血栓通注射液进行治疗,治疗6周后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 治疗后2组FMA、MBI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MBI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复训练联合血栓通可以明显提高脑卒中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肢体康复状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循经远端选穴配合运动疗法在缓解偏瘫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疼痛、肿胀的作用,并观察对偏瘫后肩手综合征的整体改善情况.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120例患者符合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年龄、性别、疼痛程度及肩关节功能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采用循经远端选穴配合运动疗法,对照组作肩关节被动-主动康复训练.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78.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肩关节功能疗效( JOA)判定结果比较,治疗后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疼痛评分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循经远端选穴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可以很好的改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及周围疼痛,且简便易行,可做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经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88例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治疗效果、血脂水平变化,采用FMA评价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和ADL评价各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更明显(P0.05)。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FMA评分、Barthel评分、ADL评分及各项血脂检测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FMA评分、Barthel评分均明显升高,ADL评分明显降低,TG、TC、LDL值均降低,HDL值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药熨法配合综合康复护理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肿胀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河南省中医院脑病二区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肢体肿胀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6例和治疗组50例。对照组按照脑血管病治疗原则给予常规治疗配合常规护理,治疗组给予药熨法配合综合康复护理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movement assessment,FMA)评价和Barthel指数的评定。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有效率为84.79%,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Barthel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药熨法配合综合康复护理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肿胀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偏瘫复原汤辅治脑卒中后偏瘫的效果。方法:6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两组均予以西药治疗及功能锻炼,观察组加用偏瘫复原汤。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FMA、ADL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偏瘫复原汤辅治脑卒中后偏瘫可改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活血通腑方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恢复作用。方法10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活血通腑方和常规西药治疗及康复训练,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及康复训练;于治疗后4周按简化Fugl—Meyer评分法(FMA)和反映ADL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及疗效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活血通腑方合常规西药治疗及康复训练能显著提高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循经推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患者,观察其对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4月,于我院康复医学科和神经内科就诊的脑中风患者60例,以就诊先后顺序编号,单盲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基础治疗+康复训练;治疗组: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循经推拿法治疗。治疗前后参照《脑卒中诊断与疗效标准》中的病类评分进行疗效评定;采用Fugl-Mayer评估量表(Fugl-Mayer Assessment,FMA)和Berg平衡量表评估患者的偏瘫肢体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 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包括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技巧熟练程度。结果:2组治疗后FMA和Berg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FMA和Berg评分均较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m BI量表评分明显提高,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治疗组恢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34,P=0.03120.05)结论循经推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患者提高其运动能力的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穴位联合康复训练等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予神经内科常规西药、头针及康复训练,对照组加用传统针刺治疗,治疗组加用针刺拮抗肌穴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4天,观察临床疗效,并比较改良Ashworth痉挛等级(MAS)、下肢功能积分(FMA)及日常活动能力指数(Barthel)的变化情况。结果 1治疗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2.50%和70.00%;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MAS等级、FMA积分及Barthel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MAS等级、FMA积分及Barthel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拮抗肌穴位联合康复训练等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可明显缓解患者下肢痉挛,增强下肢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刺络拔罐与西药治疗脑卒中上肢屈肘痉挛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脑卒中上肢屈肘痉挛患者采用SPSS软件随机数字生成器随机分为综合组和西药组,每组30例。两组均进行康复训练。综合组于患侧肱二头肌肌腹中心行刺络拔罐疗法,每周二及周五治疗,连续治疗4周。西药组口服巴氯芬,每天3次,每次10 mg,连续服用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即刻(综合组治疗即刻为第1次治疗结束后即刻,西药组治疗即刻为治疗后24 h)和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患侧肘关节活动度、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及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测量患侧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肌电积分值(integrated electromyogram,IEMG),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肘关节活动度均优于治疗前(均P0.05),且综合组优于西药组(P0.05)。治疗即刻两组MAS、F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且综合组均优于西药组(均P0.05)。治疗即刻及治疗后两组肱二头肌IEMG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且综合组治疗即刻IEMG高于西药组,治疗后IEMG低于西药组(均P0.05);治疗即刻综合组肱三头肌IEMG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肱三头肌IEMG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且综合组高于西药组(P0.05)。综合组的总有效率为83.3%(25/30),高于西药组的60.0%(18/30,P0.05)。结论:刺络拔罐联合康复训练能显著降低脑卒中患者患侧肱二头肌IEMG值并显著改善患侧上肢屈肘痉挛程度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早期腹针介入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73例分为早期治疗组35例和晚期治疗组38例。早期治疗组发病2周内开始治疗,晚期治疗组发病2周至1个月内开始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后分别采用肢体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对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FMA与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早期治疗组FMA与Barthel指数评分改善程度大于晚期治疗组(P0.05)。结论:早期腹针介入联合康复训练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且介入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