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八五”普法规划把提高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作为普法工作的着力点。全民普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提高大学生法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都具有重大意义。大学生法治教育在教学体系、校园法治文化、实践教学和法治育人协同机制等方面面临着较多的现实问题,影响了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法治教育要围绕“八五”普法规划的目标和重要任务,聚焦大学生法治在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为目的,以大学生法治需求为重点,通过深化理论课堂授课、丰富校园法治文化、拓展法治教育社会实践场域、完善法治教育协同机制等途径,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夯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中国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
普法的实质就是指通过法律信息的传播,改变并确立民众法治观念的活动,普及公民法律知识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一项重要的使命.基于对当下我国普法现状的分析,表明我国普法的目标并没有真正实现.而现代大众传媒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型媒介,能够正确地引导舆论、客观公正地报道、为受众提供及时服务等等,对我国的普法事业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从大众传媒中的受众及其细分理论角度,分析其在我国普法语境中具有实效性,然后对普法宣传的对象做出具体的划分,分别从儿童、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的角度,提出不同的普法策略,这可以获得最好的普法效果.  相似文献   

3.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普法教育是提升公民法治素养的重要途径。法律素质是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案说法,适时抓住学生身边高发、频发的案例,通过普法背景、情景回放、法官说法、守法建议等环节,在学生和家长中开展精准普法教育,使青少年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得到生动的法治熏陶,切实增强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让普法工作不仅精准聚焦而且更加有滋有味。  相似文献   

4.
“依法治国”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治国方略。古希腊名学亚里士多德关于法治、立法、执法、普法的论点,对我们贯彻党的“依法治国”方略有大益处。  相似文献   

5.
李积鹏  燕颖 《林区教学》2023,(12):33-36
全民普法是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是培育和提升高校学生法治素养的必由之路。提升高校学生法治素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是推动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动力,有助于保护高校学生的合法权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高校学生违法犯罪。普法工作重形式轻内容,法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法治教育定位较为模糊,法治教育体系尚不健全等原因是导致不良现状的重要原因。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高校普法工作,充分发挥思政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构建多方参与的法治教育体系有助于培育和提升高校学生法治素养。  相似文献   

6.
普法宣传教育是依法治国、依法治企的前提和基础。国有企业要深刻认识到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普法宣教过程中,要将领导干部重点教育与广大员工普及教育相结合;要将普法宣教与企业生产实践活动相结合;要将普法宣教与依法建章立制相结合。普法宣传教育落到实处,对控制企业法律风险,助力企业生产经营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的民主法制思想,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治宣言,提升了法治理论新境界,使中国正式步入法治之路,并坚持实践创新,在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诸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开创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新局面,同时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拓展了法治发展新空间,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的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8.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法治国家是我国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所以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就要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而想要实现这一切就需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为此从已经逐步建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初中生做起,逐步扩大宣传范围和深度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本文从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内涵以及注意之点出发进行有关的分析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依法治国号角的吹响,我们正向法治社会迈进,每个公民的生活与工作都与法紧密相关,大学生更是如此。为适应依法治国的需要,必须深入持久地开展着普法宣传教育,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其自觉养成学法、懂法、守法的良好习惯。而作为高校法制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法律基础课却不能适应这一需要,教学中存在一些基本问题,它们已经成为制约本课程教学效果的瓶颈。为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0.
偏远地区少数民族法律意识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直到今日,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法律意识依然淡薄.表现在对国家法律知识了解很少;对我国依法治国建设不了解;诉讼利用率低;以及对自己所处的法制环境不太关注等。其中,既有社会文化、社会法律氛围的影响,也有主体自身的原因。提高的途径是:加强普法宣传教育;重视民族习惯文化传统的作用;加大市场经济发展的力度;切实提高文化教育水平等。  相似文献   

11.
法律信仰是指人们坚信法律具有促进公正、自由、平等、秩序的价值与功能,并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与权威。法律信仰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内在动力。在我国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面临着人治色彩浓厚、法律缺乏权威性、立法质量不高等问题,公民的法律信仰缺乏。因此,应当通过开展普法工作、推进司法公正、提高立法质量等方式,培育公民的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过程既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过程,更是公民法治意识的培养过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公民法治意识的培养也呈现出与时代步伐共同演进的特点: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一直是公民法治意识培养的主线;健全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逐渐成为公民法治意识培养的主要内容;普法模式在从全民普法到公民法治意识培养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相统一转变.  相似文献   

13.
法律社会化是法社会学的一个基本命题,亦是国家法律运行的最高要求。长期以来,我国通过五次“普法”运动力图推进法律社会化的进程。然基于其仅限法律条文层面的社会化,而致该法律社会化路径的选择具有先天的不足。因此,确立民众现代的法治理念,并加大对其法律信仰的启蒙与教育,才是中国语境下法律社会化实现的理性路径。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强调指出,"要推动全社会树立法律意识。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可见,学校法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推进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15.
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法律常识可以说是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知识。而在我国现有的教育方式下,法律教育还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普法的力不从心、法治思想薄弱等都是困扰大学法律教育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方法必须是转变现有的教学模式,采取更灵活、更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重点的突出以及教学方式的多元正是需要我们去尝试的。本文对大学生法律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一定的剖析,从而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正>"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是新时代依法治国的根本目标,而全民树立法治意识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全民普法是基础性、系统性工程,亟须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具体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不断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构建法治社会文化,形成宪法至上、人人平等的法治社会建设思想。  相似文献   

17.
法律教育,还是法治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是法治的必须,但是,有法律并不一定有法治。不符合法治精神和原则的法是无法实现法治的。法治需要法律的保障,也需要法律教育的支持。但是,法律教育不同于法治教育,法律教育不能代替法治教育。辩证认识两者的关系,其意义在于,科学认识普法、法律教育的作用,以及解决普法普及什么的问题,对大学生的有关教育而言,我们的教育重心应该放在哪里。 ●我们进行法治建设,与其说需要进行法律教育,进行所谓的全民普法,不如说将最浅显的法治的理念、法律的精髓和实质告诉民众,传授给民众。 ●改进对高校学生法律教育,就应该从法律教育转向法治教育,就要改变法律教育目的在于守去的片面认识,着眼法治社会建设的需要,着眼大学生承担的使命,全面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相似文献   

18.
幼儿园作为孩子的第一课堂,普法宣传教育是一项重要工作,但是由于场域限制,加之3—6岁儿童年龄和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园的普法宣传教育成为依法治教中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幼儿园应重点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强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传,不断探索实践、融合创新,积极研究制定有效措施,不断提升普法成效。本文立足于鼓楼巷幼儿园实际情况,对幼儿园普法宣传中的相关问题和解决措施进行深度分析和阐述,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促进公民法治意识生成是推进全民守法的重要抓手,也是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既要立足中国实际,又要吸收世界先进法治文明成果。纵观西方法律思想史,柏拉图、霍布斯、边沁、富勒、哈特、埃利希等思想家对公民法治意识生成过程与条件都曾进行过深入研究。他们构建的教育训练与示范指引、个体社会化、互惠的匿名合作关系、法的内在观点、避苦求乐及认同理论等理论对新时代中国促进公民法治意识生成、推动全民守法工作高质量提升、夯实法治中国建设文化基础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7,(63):184-185
党中央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强调加快推进依法治国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其中,高校是对我国大学生开展法治意识教育主要场所,通过法治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优秀的法律素养,不断增强法治思维和法治观念,是实现我国依法治国的重大举措。然而,我国高校教育体系常常忽略法治教育,即便是存在法治教育体系,但在各种实践过程中,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实践存在诸多阻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