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流域治理作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在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中发挥着巨大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在防治水土流失的同时,建立新的、美的、自然的生态或持续流域景观,是流域综合治理的发展趋势,也是水土保持在新世纪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北安市闹龙河流域水土流失成因、危害,对闹龙河水源地构成面流污染,使流域内生态环境恶化。提出了流域治理划分为一、二级保护区治理,以改善民生和水源地保护为目标,合理配置水保措施,即坡耕地整治、植物缓冲带、生态修复、治理侵蚀沟、拦蓄工程及农业耕作等。测算了治理后效益,即经济、蓄水保土、生态和水源地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3.
龙翔宇  杨帆  刘优 《陕西水利》2023,(3):110-111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关键,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根本路径。徐州市贾汪区以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全面推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建立高效清洁的治理模式。系统阐述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原则,分析水土流失现状,在对各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综合考虑和平衡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采取沟道护岸,维修加固拦水坝,实施植树、草籽补植等林草措施治理水土流失,以达到改善生态环境,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完善防治体系的综合目标。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溇水流域地处鄂西南土石山区,水土流失较严重。针对流域内不同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和水土流失特点,将溇水流域划分为3个治理类型区,并提出各区的防治措施、流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以及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方案,为溇水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通双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双小流域治理前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1105.9hm~2。自1980年以来.全面实施水土保持型生态环境建设发展战略。文中主要介绍了该流域治理开发原则、治理措施配置、开发措施,以及其治理开发模式——坡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治理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杭州是一个景色秀美的旅游胜地,也是一个水土流失相对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7.4%。近些年来,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3.8km^2,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生产稳定增长,洪旱灾害减少,促进和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实施针对对小流域坡面和沟道整治的各项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秀美山川,并探索寻求更好的治理模式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为防治水土流失,改善人居环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在分析鹤毛河小流域土地利用现状、水土流失情况等基础上,对流域水土流失分布区域采取拦沙坝、河道护岸、村庄人居环境改善等典型治理措施,并利用林草措施及封育治理有机结合的措施,有效防治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实现流域内水土保持措施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郝家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是通过对流域内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坡耕地、沟壑等采取综合的水土保持工程治理,即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做到根治水土流失危害,使流域内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生态系统基本良性循环,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建立起完善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朝阳县木头城子镇满达小流域项目区的整体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模型评价了其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效益,并总结了流域治理经验,以期为促进该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土保持规划提供理论支持。文章对比分析了满达小流域在2015-2016年期间的综合治理状况,探讨了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在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方面的效益,从而反映了流域系统内部收益在综合治理期间的效益变化状况。  相似文献   

10.
海河流域山西项目一期综合治理工程,历时已8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 635.3 km2.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有效遏制了项目区水土流失趋势,改善了项目区生态环境及农业生产条件.加快了当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步伐,走出了一条适合当地水土流失防治的路子,树立了示范样板.  相似文献   

11.
大顶子山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的成效与做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顶子山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经过3 a施工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24.39 hm2,初步实现了规划的建设目标,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小流域治理促进了流域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其主要做法是因地制宜地确定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措施和配套管理措施,治理开发紧密结合,发展流域经济,加强工程管护和预防监督,巩固治理成果。  相似文献   

12.
1小流域经济小流域经济是在几十平方公里范围的小流域内,通过开发性治理,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土地,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高效的种植业、养殖业,在增加再生资源的基础上,发展加工业,有条件的可以发展旅游业,使小流域真正成为发展商品生产和观光的基地,使水土流失减轻到最低限度,土地产出率特别是商品率达到高水平,流域内  相似文献   

13.
龙江县水土流失面积达54.5万hm2。植被受到破坏,是致使水土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该县把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的根本措施,并在在各个流域中营造各种水保林,对防止土壤侵蚀,改造自然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江威 《吉林水利》2023,(8):74-78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关键,以小流域为基础的综合治理是我国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根本路径。为了减少水土流失,缓解人地矛盾,建瓯市川石乡以松溪支流上埞溪小流域综合整治为突破口,按照小流域目前的水土流失现状,综合考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各项治理措施,可实现小流域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技术层面对比分析河道护岸类型后,选取生态护岸、植树种草、封育治理等防治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优化协调完善防治体系,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了可推广应用的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东北黑土区穆棱市的生态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严重,延缓了和谐奔小康的步伐,在黑土区治理水土流失的过程中,重点解决工程实施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积累了不少经验,破解水保工程占地难题,突出流域治理水保用地补偿机制,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经济持续发展,如今在治理过的小流域内随处可见山清水秀、生机盎然的景象,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郭厚祯  熊铁 《人民长江》1996,27(1):26-28
1989年开始实施的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长治”工程)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协调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是长江流中西部广大山丘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经济腾飞的基础设施及基础产业。“长治”工程的战略意义在于防治水土流失的基本点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土资源,是解决流域乃至我国粮食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治理开发长江、促进干流地区乃至流域跨世纪持续发展的依托,是流域中西部广大山丘区农村城市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海城市析木镇松树沟小流域项目区工程位于长大铁路以东。流域内水土流失比较严重,严重的水土流失的另一危害就是生态环境的恶化,水土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蓄水保土能力不断下降。通过采取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能够控制水土流失,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促进当地农、林、牧业可持续发展,也能够提高项目区群众生活水平和实现区内社会经济全面发展。项目工程全部竣工后,将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新疆是典型的内陆干旱地区,在水资源分布与气候条件制约下,其生态环境体系具有干湿交替带、农牧交错带、森林边缘带及沙漠边缘带等多种宏观意义上的生态环境脆弱带。头屯河流域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河流产输沙量大,造成水库淤积严重,蓄水及防洪能力下降,引水工程淤积磨损,影响着下游灌区经济的发展。从头屯河水资源开发利用、流域水文变化、生态环境、减沙治理的关系作了分析,针对流域自然环境条件提出生物治理与工程治理相结合进行流域综合治理的构想。  相似文献   

19.
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和开发治理,鸡东县高峰小流域已经成为全省水土流失治理典范,该流域治理以生态经济原理和系统工程思想为指导,以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效益为目的,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形成了较完善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取得了较高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了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0.
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是指以恢复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中心,以水土保持为手段,形成高效农业生态系统,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为目标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维持生态环境平衡的必由之路。黑龙江省东宁县地处黑龙江省东南边陲,由于开矿取土,乱砍滥伐、陡坡开荒等问题,使全县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增加。文章结合东宁县地方地貌等自然环境,对水土流失区域进行合理分区,通过采取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共同治理,基本控制了水土流失,消灭了宜林荒山,山区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