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肠道平滑肌肿瘤nm23表达与细胞增殖活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ang Q  Sun W  Zhao Y  Wang M  Qin Y  Fu Y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7):427-429
目的探讨nm23表达与胃肠道平滑肌肿瘤(GISMT)良恶性、恶性程度、转移、预后及细胞增殖活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6例GISMT患者nm23的表达情况,采用胶银染色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s)、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来反映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nm23的表达按平滑肌瘤、低度恶性平滑肌肉瘤、高度恶性平滑肌肉瘤的顺序依次明显下降(P<0.01)。nm23表达与肿瘤的良恶性生长方式、大小、中心有无坏死亦有明显的关系(P<0.01或P<0.05)。nm23阳性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阴性表达组(P<0.05)。nm23阴性组的AgNORs和PCNA表达明显高于nm23阳性表达组(P<0.01)。结论nm23是反映GISMT生物学特性的良好标志物,与AgNORs、PCNA可互补作为判断GISMT良恶性、恶性程度、转移及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
肾癌增殖细胞核抗原与病理及预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肾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53例肾癌组织中PCNA进行检测。其中PCNA阳性细胞数和分布呈异质性,PCNA表达与细胞类型、肿瘤分期与分级均相关,PCNA高表达(3 ̄4级)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1 ̄2级)。结果表明PCNA可以定量地肿瘤分化程度及恶性度,强度PCNA与临床分期结合能更好地判定肾癌的预后,PCNA高表达者易发生转移且预  相似文献   

3.
PCNA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应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了解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膀胱肿瘤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复发的关系,选择55例有随访结果的膀胱移行细胞癌石蜡病理切片进行PCNA检测,与临床随访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PCNA表达与病理分级关系显著(P<0.05),与临床分期关系不明显。PCNA高表达、PCNA阳性细胞在组织层次中的分布均与肿瘤复发、恶化有明显关系。认为瘤旁组织的PCNA指数增高和复发肿瘤中PCNA高表达均为肿瘤恶化的一个客观指标;PCNA表达对肿瘤演变、术后随访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是监测膀胱移行细胞癌恶性程度和预后的一个重要标记。  相似文献   

4.
膀胱移行细胞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4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进行检测,发现PCNA增殖指数随肿瘤分级的升高而增高,浸润生长肿瘤PCNA增殖指数明显高于乳头状生长者(P<0.001),PCNA高表达组(增殖指数>50%)预后明显差于PCNA低表达组(增殖指数≤50%)。结果表明PCNA可作为膀胱移行细胞癌恶性程度及预后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大肠癌中p53蛋白异常表达与细胞增殖和浸润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74例大肠癌中P53,PCNA和Ⅳ型胶原的表达情况,并探讨P53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细胞增殖和浸润转移的关系。结果显示大肠癌P53,PCNA的阳性率分别为52.7%,81.1%,P53,PCNA过表达与浸润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有关,提示P53过表达在浸润转移过程及细胞增殖中的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在肾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免疫组化法对53例肾癌组织中P53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进行检测。发现肾癌组织P53蛋白表达与细胞类型、分级、分期及预后均无关。肾癌PCNA表达与细胞类型、分级、分期及预后均相关,透明细胞癌与颗粒细胞癌差异无显著性,梭形细胞癌呈高表达;随肿瘤分级增高,PCNA表达呈明显上升趋势;肿瘤高分期组(Ⅲ、Ⅳ)的PCNA表达明显高于低分期组(Ⅰ,Ⅱ);PCNA高表达组(3、4级)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1、2级)。结果表明:P53蛋白表达在肾癌发生中并不起主导作用或只是多种因素之一,PCNA是判定肾癌恶性度及预后的客观指标,同时发现肾癌P53蛋白与PCNA表达间无相关。  相似文献   

7.
肾上腺肿瘤增殖细胞核抗原的特征及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肾上腺肿瘤细胞增殖特征,对肿瘤恶性度及预后作出判断,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34例肾上腺恶性肿瘤进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检测,并与25例肾上腺良性肿瘤和12例增生、正常肾上腺组织对比,以真彩色图像分析系统对染色片做积分吸光度测定,并进行PCNA指数计数。结果显示:肾上腺恶性肿瘤PCNA表达高于良性肿瘤,两者又高于增生、正常肾上腺表达。结果表明:图像分析积分吸光度测定对判断肿瘤恶性度和不良预后方面有重要价值,PCNA可用于细胞增殖特征评估。  相似文献   

8.
反义寡核苷酸对血管平滑肌细胞c—myc,增殖细胞核抗原 …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边杰芳  张柏根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2):140-142,I007
目的 研究反义c-myc、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基因片断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作用。方法 使用正义、反义及错配反义c-myc、PCNA,分别艇于体外培养的VSMCS,蛋白印迹和免疫组化法测定燕经计算机图像分析,观察其对c-myc、PCNA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10μmol/L浓度的反义c-myc、PCNA作用于VSMCS后1 ̄5d相庆c-myc和PCAN蛋白表达减弱,计算机图像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缺失基因(DCCG)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关系,方法 用逆转录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分别检测DCCGmRNA及PCNA在33例大肠腺癌及正常粘膜组织中的表达状况。结果 (1)DCCGmRNA表达缺失率为61%,PCNA指数为3%~97%。(2)大肠癌组织DCCGmRNA表达缺失及及PCNA指数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转移情况有显著相关性(P〉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肠肿瘤生物学特性及预后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PCNA表达状况同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相关,并同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DukesAB同DukesCD期间增殖指数有显著性差异,不同生存组间明显不同,结论,PCNA增殖状况是肿瘤侵裘和转移的重要特征,可以独立的预测大肠肿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表浅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CNA表达及其与复发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87例表浅膀胱移行细胞癌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其对肿瘤复发的影响。结果表明PCNA表达与肿瘤复发有相关性(P<0.05),而与癌肿数目、大小及手术方式等因素无显著关联性。据此可筛选出表浅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复发高危人群,加强随访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肾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免疫组化法对40例肾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进行检测,取20例远离癌组织的旁肾组织作为对照。发现肾癌组织GEFR阳性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EGFR表达与肿瘤分级分期无相关性。肾癌组织的PCNA增殖指数随肿瘤分级的上升而增高。PCNA高表达组(增殖指数大于10%)术后生存时间显著较PCNA低表达组(小于或等于10%)短,强调指出那些临床低分期但PCNA高表达  相似文献   

13.
胃肿瘤中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胃肿瘤中的表达及春临床意义,应用免疫组化技术(ABC法)对胃肿瘤(胃腺瘤性息肉10例,胃癌94例)组织切片中PCNA含量进行半定量检测,结果。(1)胃粘膜不同病理状态下PCNA指数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2)PCNA指数与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无关(P〉0.05),而与肿瘤的生长方式,组织类型,浆膜层受侵与否,淋巴结转移与否和临床分期关系密切(P〈0.05  相似文献   

14.
慢性排斥反应移植动脉硬化与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排斥反应移植动脉硬化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研究61只大鼠的移植动脉,10例慢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动脉组织中的PCNA表达。结果 实验组:大鼠移植动脉中层PCNA术后7天达最高峰,内膜层术后20天达最高峰,且细胞数明显增多,两者呈正相关。临床组:移植肾动脉PCNA最表达主要集中在内膜,其次为中层,外膜极少。结论 移植动脉硬化过程中细胞增殖与PCNA  相似文献   

15.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80例非小细胞肺癌及25例癌旁组织中P53蛋白与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进行研究,发现NSCLC中P53蛋白表达显著高于癌旁肺组织,P53蛋白表达与肿瘤的分期,分级无关而与预后显著相关。PCNA增殖指数随分级,分期上升而增高,与预后呈显著相关,尤其是那些临床分期早但PCNA高表达者预后很差。  相似文献   

16.
PCNA、T和Th淋巴细胞在肾透明细胞癌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T淋巴细胞(T)和辅助T淋巴细胞(Th)在52例肾透明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PCNA指数(PCNALI)与肿瘤核分级存在相关性,与分期无关;PCNALI≥20%组的生存率明显低于<20%组(P<0.05)。T淋巴细胞标记指数(TLI)≥10%组生存率明显高于<10%组(P<0.05);辅助T淋巴细胞标记指数(ThLI)≥10%及ThLI<10%两组间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TLI、ThLI与肿瘤分期、核分级无相关性。结论:PCNALI、TLI可以作为肾透明细胞癌的预后指标,ThLI与预后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探讨前列腺癌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16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及其前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25例人前列腺癌石蜡切片行PCNA,p16蛋白染色分析。结果 低分化腺癌PCNA指数显著高于高分化腺癌;而p16蛋白表达阳性率则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8.
睾丸生殖细胞肿瘤中p53与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生殖细胞肿瘤的细胞增殖状态及p53蛋白阳性细胞与肿瘤病理特点的关系、细胞增殖与p53基因在生殖细胞肿瘤中表达的相互关系,本实验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13例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石蜡切片进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53蛋白染色。结果显示,浸润性肿瘤组PCNA-LI显著高于非浸润性肿瘤组(P<0.05);尽管精原细胞与非精原细胞瘤组PCNA-LI、p53表达无显著性差别,但后者的表达高于前者。非精原细胞瘤组中,PCNA-LI和p53的表达高度相关(r=0.64)。实验结论是:PC-NA-LI和p53的表达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比,且二者表达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膀胱癌中表达及其作用以及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胶胱癌和正常膀胱组织 两者表达。结果 膀胱癌中bFGF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而且与肿瘤的病理分期分级、复发及大小之间有密切关系,但与PCNA表达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结论 bFGF异常表达在膀胱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可以作为肿瘤生物学行为和复发的预示标记  相似文献   

20.
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前列腺疾病中的表面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一前列腺疾病的关系,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良性前列腺增生(包括轻度中和中度不典型增生)和前列腺癌中PCNA的表达,结果良性前列腺增生PCNA增殖指数为6.0%±2.2%,不典型增为11.4%±3.7%,前列腺癌为30.1%±7.9%,前列腺癌PCNA增殖指数明显高于性前列腺增生,且随肿瘤分有的上升而增高,与肿瘤分期也有关系。认为PCNA可作为前列腺良、恶性病变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