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血液标本存放时间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检验科2012年1-6月收检的80名正常人的血液标本,按0h、6h、24h和48h这5个不同时间段进行7个项目的测定。结果在48h的保存时间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清蛋白(ALB)和三酰甘油(TG)的结果没有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而发生明显变化,而总蛋白(TP)、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检测结果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检测结果升高,总胆红素(TBIL)随着时间延长检测结果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液标本存放时间对部分检测项目测定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了解血标本在不同的置留时间内对血葡萄糖和血钾测定值的影响。方法 采用本院门诊保健科60例健康体检人员的血标本进行了不同时间的测定,并对测定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血清葡萄糖与血清钾的浓度会呈不同程度的变化,血清葡萄糖浓度下降血清钾浓度升高,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护士应重视标本的置留时间。采取标本后,应在允许的置留时间内及时送检,配合检验人员做出准确可靠的测定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解血标本在不同的置留时间内对血葡萄糖和血钾测定值的影响.方法采用本院门诊保健科60例健康体检人员的血标本进行了不同时间的测定,并对测定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血清葡萄糖与血清钾的浓度会呈不同程度的变化,血清葡萄糖浓度下降血清钾浓度升高,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护士应重视标本的置留时间.采取标本后,应在允许的置留时间内及时送检,配合检验人员做出准确可靠的测定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血液标本存放时间对各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我们选取了来自我院的门诊的30例患者,所有的患者排除患有高黄疸和高脂浊标本,对患者抽取了4mL的静脉血,按照常规的标本进行离心后再原来的是观赏进行26项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所检测的26项生化指标中有15项生化检测结果在7天中的保存时间没有随着时间的裱花而发生变化(P>0.05).包括:ALT、AMY、ALP、AFU、GGT、HDL-C、TP、TG、Alb、Mg2+、Ca2+、Cl-、Cr。其余的11项(AST、5,-NT、TBil、LDH、DBil、CK-MB、UA、CK、Na+、HBDH、P)随着时间的延长出现了变化。结论 26中生化检验的项目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都会出现检验结果的变化,检验标本应该采用新鲜的标本进行检测才能够真是的反应实际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杜红心  林岚  周政  龙先丽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3):1269-1269
目前上机检测尿酸,多用氧化酶法、两点终点比色校准。在做室间质控和平时工作中,发现高植标本值越高,结果正偏倚越大;低值标本值越低,结果负偏倚越大。选取用尿酸高值和低值校准品。采用多点校准曲线法测定尿酸,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6.
朱文英  郑萍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3):3287-3287
目的:探讨标本放置时间延长对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时间(TT)检测结果的影响,其对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用贝克曼库尔特ACL-2000血凝仪对术前不同患者血样在采集后2小时、4小时、8小时进行测定,与即刻测定值进行对比观察,从分析放置时间对PT,TT检测结果及临床诊断的影响。结果:标本放置2小时,PT缩短,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TT缩短,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放置4小时,PT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1),TT进一步缩短(P<0.01);放置8小时,PT延长,TT明显缩短,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采集标本后应单独及时送检,争取2小时内检测[1]。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游离血红蛋白,对ELISA法检测抗HCV结果的影响。方法使用ELISA法对40份阴性标本,及含不同浓度血清游离血红蛋白的系列阴性标本;20份阳性标本,及含不同浓度血清游离血红蛋白的系列阳性标本,进行抗HCV检测。结果 (1)系列阴性标本的S/CO值普遍稍高于正常血清标本,随着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的增加,S/CO值也随之增大,甚至出现假阳性结果 ,游离血红蛋白对正常阴性标本的检测结果有一定影响;(2)游离血红蛋白对阳性标本结果没有明显影响。结论血站在使用ELISA法测定抗HCV时,应避免红细胞破坏而导致的血清游离血红蛋白含量增加,保证检验质量,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8.
《中国医药科学》2017,(10):236-238
目的观察血液标本的放置方式和时间对9项指标检测的影响。方法取80名健康志愿者血液作为研究标本,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五组,第一组:存放在4℃冰箱中,第二组:20℃恒温水浴中存放,第三组:首先分离血清,再存放在4℃冰箱中,第四组标本在抽血后立即进行生化指标检测,第五组标本存放在-20℃冰箱中,对比组见检测结果。结果结果显示,第一组血液标本的K~+检测结果要高于基础值;第二、三组血液标本的K~+、Na~+、Cl~-、Glu、ALT、CO2CP、LDH、AST等生化指标在2h后检测的结果比基础值组的结果相比而言有所下降,而在12h后Glu和AST检测的结果比基础值组的结果相比而言有所上升;第一、二、三组的Glu和CO2CP的检测结果在2h后开始始终是下降的趋势;第五组血液标本的Glu和AST检测结果与基础值组的结果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K~+、Na~+、Cl~-、ALT、CK检测结果与基础值组的结果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液标本不同放置方法和时间会对检测的9项生化指标结果有较大影响,会影响后续疾病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研究血小板直方图、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及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等参数,来探讨血小板计数及其直方图的多种影响因素,以判断血小扳(PLT)计数结果的准确性。方法我们先选取小红细胞组、低血小板组及脂血组,用血细胞分析仪及手工显微镜计数法分别计数;同时进行未溶血标本溶血先后计数及延长标本计数。结果小红细胞组、低血小板组及脂血标本的脂血组3组的血细胞分析仪的计数结果均高于显微镜计数法;同时溶血标本及采血后延长时间计数,其结果明显高于未溶血标本和采集后2小时内计数的结果。结论电阻抗法血细胞分析仪计数PLT时易受许多因素的干扰,其中小红细胞(MCV〈70 f1)对PLT计数的影响是其参与PLT计数,致PLT计数假阳性升高;溶血标本的细胞碎片、脂类和蛋白的聚集体等和血小扳相类似,导致PLT计数偏高;低血小板标本中仪器噪音信号比例相对升高使仪器法计数偏高,且随着PLT数量减少而增大;标本采集后延长时间计数时,PLT会随着标本放置时间的延长而被破坏,导致计数偏低。  相似文献   

10.
鲍琳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155-156
目的探讨溶血标本中不同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对使用ELISA方法检测抗-HCV结果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40名抗-HCV阴性献血者全血血样标本,及含不同血清游离血红蛋白浓度的系列阴性标本;40份抗-HCV阳性全血血样标本,及含不同血清游离血红蛋白浓度的系列阳性标本,进行抗HCV检测。结果阴性样本的S/CO值高于无游离血红蛋白血清样本,并随着游离血红蛋白浓度的增加,S/CO值也随之增大,并出现假阳性结果,游离血红蛋白对阴性标本的检测结果有一定影响;不同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对阳性样本抗-HCV检测结果没有明显影响。结论在使用ELISA法测定抗-HCV时,溶血标本中一定浓度的游离血红蛋白会影响阴性标本的检测结果,并与其浓度呈一定相关性;对阳性样本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标本存放温度、时间及血细胞与血浆分离保存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采集抗凝血标本立即离心检测ALT初始值,然后分离血浆分别在25℃、4℃、-20℃、-80℃条件下保存,分别检测不同时间ALT活性。结果在所有保存条件下血标本中ALT活性随保存时间延长而下降,4℃保存时可以稳定一周,分离血浆冰冻保存-80℃比-20℃更加稳定,靠近血细胞层血浆ALT下降率低于血浆表层。结论 ALT活性的稳定性与血标本存放的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认识血标本ALT活性在贮存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有助于确保血液检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小板测定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仪器法和手工法 ,对用仪器法测定不在阈值范围内的标本 ,即改用手工法复检。结果  15 0例患者标本中 ,发现 5 0例标本测定值不在阈值范围内 ,改用手工法复检 ,两法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同时 ,随血标本放置时间延长血小板测定结果降低 ,0min与 12 0min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使用仪器法测定血小板对测定值不在阈值范围内的标本 ,应用手工法复检 ,同时确保血标本放置时间不超过 12 0min ,否则不应发报告  相似文献   

13.
<正>门诊血液标本采集及检测在患者的诊断及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血液标本检测结果直接影响着临床医师对患者机体情况的诊断,同时与患者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保证血液标本的准确性及有效性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1]。血液标本采集及保存结果受到多因素的影响,如采集体位、采集时间等,而护理人员的操作等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血液标本的结果。本研究对门诊血液标本采集及保存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观察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我们观察了ELISA法测定HBsAg显色时的不同温育温度及时间变化,对测定结果有较大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P值及P/N值逐渐升高。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应选择一最适的显色温度和时间,以稳定室内质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尿液标本不同的放置时间对尿常规检验中的尿沉渣以及红细胞结果的影响。方法 从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我院接受尿常规检验的患者中选出4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采集尿液标本,检验室温下尿液标本不同放置时间(0、1、2、4、6 h)的尿沉渣(管型以及红细胞、白细胞和上皮细胞的计数)以及红细胞形态特点(大红细胞和溶解红细胞计数)。结果 不同放置时间的上皮细胞计数和白细胞计数变化不明显(P> 0.05);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管型、红细胞计数和大红细胞计数逐渐降低,溶解红细胞计数逐渐提高(P <0.05),其中放置时间为0、1、2 h时,管型、红细胞计数、大红细胞计数和溶解红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当尿液标本放置时间为4、6 h时,管型、红细胞计数、大红细胞计数会有明显降低,而溶解红细胞计数会有明显提高(P <0.05)。结论 在尿常规检验中,尿液标本放置时间的延长会对尿沉渣和红细胞检验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建议在标本采集后的2 h内完成检验,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胡恩赑  金强  王科 《淮海医药》2013,31(2):136-137
目的观察在不同条件下保存样本对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值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低压液相色谱法(LPLC)及免疫透射比浊法对23份标本进行检测,通过不同保存方法(全血4℃、溶血处理后4℃)及不同保存时间(1 d、2 d、3 d、4 d、5 d、6 d、7 d、14 d)下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与新鲜标本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全血4℃保存下使用HPLC法及LPCL法检测结果在2周内保持稳定,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结果随着保存时间延长逐渐上升,在第6天差异显著。溶血处理后4℃保存三种方法检测在14 d内均保持稳定。结论标本保存方法及时间影响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存放温度和存放时间对网织红细胞计数结果的影响。方法对80例健康成人标本按六个不同时间段进行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测定,得出测定结果。结果网织红细胞计数结果随着标本的存放温度和时间不同测定结果降低各异。结论血液标本的存放温度和时间对网织红细胞计数结果影响较大,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新鲜血清标本在不同温度和时间延长影响下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 采取实验数据法和逻辑分析法将血清标本分成6种情况(密封,不密封,4℃,30℃)在1 h;4 h检测与参照标准情况结果分析,具体是标本数是90例患者8项生化指标ALT、AST、CK、TP、A1b、TC、BUN、GLU的值.结果 血清密封放置在各个温度下一小时之内无显著性改变;而夏季(30℃)无密封放置在4 h后8项结果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做好分析前标本的质量控制和及时检测,建议如不能及时检测应将分离的血清放置于冰箱4℃密封保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常规标本室温放置时间对BC-5500五分类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观察15例EDTA-K2抗凝血标本全血细胞计数各参数在室温下不同时段(30 min,1,2,4,8,24,48 h)的变化情况,建立合适的血常规标本检测的时限。结果室温条件下大部分参数在8 h内没有显著性改变,24 h时改变明显,而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在2 h内已明显改变。结论血常规标本应该在采血后8 h内完成测定,否则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血常规检测结果仅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20.
氧化酶法筛查献血者ALT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丙酮酸氧化酶法筛查献血者ALT的准确性和价值。方法:采用低、中、高值质控血清、脂血、溶血标本和300份无偿献血者血标本对该法的线性、重复性等进行检测。结果:测定值与理论值相关系数r=0.0998,高、中、低值批间CV值分别为5.1%、4.7%、4.9%;批内CV值分别为4.0%、3.5%、3.8%。脂血、溶血的干扰很小。结论:微板丙酮酸氧化酶法测定ALT操作简答,结果准确,影响因素少.适合血站筛查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