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聚酰亚胺的合成和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地介绍了4种聚酰亚胺的聚合法(熔融缩聚、溶液缩聚、界面缩聚及气相沉积法),并对这4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和评述,对聚酰亚胺的应用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聚酰亚胺气凝胶具有高比表面积、低密度、低热导率等优点,但是存在易吸湿、收缩率大且在制备过程中大量使用有机溶剂以及使用价格昂贵的化学交联剂等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聚酰亚胺气凝胶的制备方法、性能及其应用,重点综述了二酐与二胺缩合反应法、异氰酸酯法、开环易位聚合法。简述了几种方法的制备原理,同时也总结了聚酰亚胺气凝胶在隔热、抗辐射、油水分离、过滤等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最后,对聚酰亚胺气凝胶的制备方法及实际应用进行了总结与评价,提出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要以解决易吸湿、收缩率大、探索其他类型交联剂作为重点。并且,立足于目前聚酰亚胺气凝胶及其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对今后聚酰亚胺气凝胶新的存在形态、新的应用领域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聚酰亚胺性能及合成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聚酰亚胺兼具有机高聚物和无机材料的优点,是迄今为止在工业应用中耐热等级最高的聚合物材料。概述了聚酰亚胺的优异性能,并对其合成方法作了初步探讨与比较,指出二步合成法是合成聚酰亚胺的典型方法。  相似文献   

4.
聚酰亚胺初生纤维的形态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聚酰亚胺浓溶液为纺丝浆液 ,以乙醇及其与水的混合物为凝固浴 ,采用干湿法纺丝工艺路线纺制聚酰亚胺纤维。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初生纤维形态结构 ,发现聚酰亚胺初生纤维的内部孔洞较小 ,而且受凝固浴配比的影响也较小。同时发现聚酰亚胺干湿法成形过程中存在轻微的原纤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选择聚酰亚胺纤维和环氧树脂,采用热熔法制备出了聚酰亚胺/环氧结构透波复合材料。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吸湿率、力学性能、介电性能、湿热老化性能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等表征手段,研究了聚酰亚胺/环氧结构透波复合材料的结构透波性能和耐湿热环境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聚酰亚胺纤维中刚性共轭结构赋予了聚酰亚胺纤维复合材料良好的透波性能和耐湿热性能,但是与石英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相比,聚酰亚胺纤维增强环氧树脂结构透波复合材料仍存在着压缩强度、弯曲强度与层间剪切强度低、吸湿率高的问题;力学性能破坏模式分析结果显示,聚酰亚胺纤维同时存在有机纤维的吸湿、压缩强度低、纤维/树脂界面结合差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聚酰亚胺流涎薄膜聚酰亚胺薄膜是目前综合性能最好,耐热等级最高的合成材料。具有优良的耐高低温性,能在-269℃~+250℃的温度范围内长期使用。流涎法生产的聚酰亚胺薄膜比浸渍法薄膜具有更优异的电气绝缘性、耐辐射性、耐介质性。聚酰亚胺流涎薄膜可用作耐高温...  相似文献   

7.
本发明采用气相沉积聚合法制备双酚A型聚酰亚胺薄膜。其特征在于将双酚A型二酐、二胺单体真空升华,在气相沉积过程中聚合。采用这种方法制备的聚酰亚胺既保持了按传统方法制备的聚酰亚胺所具有的良好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又能克服传统方法的缺点,制得的聚酰亚胺膜均匀致密,无针孔,不需要催化剂,无溶剂残留,纯度高,并且简化了反应步骤。  相似文献   

8.
聚酰亚胺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耐高温聚合物,具有优异的耐热性和抗热氧化性能,同时还具有优异的物理机械性能、阻燃性能、介电性能、绝缘性能及耐辐射性能。笔者介绍了利用异氰酸酯来制备聚酰亚胺的方法,并详细介绍了用该法制备聚酰亚胺在泡沫材料、纳米复合材料、气凝胶、膜材料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均苯四甲酸二酐和4,4'-二胺基二苯醚合成均苯型聚酰亚胺,考察了两步法合成聚酰亚胺过程中单体摩尔比、加料顺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聚酰胺酸溶液粘度的影响,得到了中间体聚酰胺酸的最佳合成条件为,采用正加料法,单体PMDA/ODA摩尔配比为1.02∶1,反应温度为20℃,反应时间为3h,聚酰亚胺的热分解温度为594℃,玻璃化温度为247℃.  相似文献   

10.
聚乙二醇对聚酰亚胺泡沫的结构及热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酯-铵)盐(PEAS)前体粉末发泡法制备聚酰亚胺泡沫,分别考察了分子量为400,1000和2000的聚乙二醇(PEG)对PEAS前体及聚酰亚胺泡沫的影响。结果表明,PEG的加入使聚酰亚胺泡沫的平均孔径由0.35 mm增加到0.50 mm以上,不同分子量的PEG没有导致聚酰亚胺泡沫的平均孔径产生显著的差别。红外光谱表明,PEG的加入对聚酰亚胺泡沫及其前体的化学结构没有明显改变。由PEG/PEAS前体制备的聚酰亚胺泡沫在350℃仍保持较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