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8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观察胎鼠神经干细胞移植入海人酸毁损成年大鼠海马中的迁移和分化情况。立体定位注射海人酸毁损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毁损一周后,将Hoechst33342标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毁损区,分别于术后1、2、4、8周取材,利用荧光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追踪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在毁损侧海马中的存活、迁移和分化情况。结果显示,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在海马锥体层呈链状迁移,并分化为MAP2阳性细胞和GFAP阳性细胞。这些结果提示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在海马锥体层呈链状迁移,大部分分化为胶质细胞,部分分化为神经元。  相似文献   

2.
目的与方法:将小鼠胚胎干细胞无血清诱导为神经前体细胞后移植到叠氮钠所致的阿尔茨海默氏病(AD)大鼠额叶皮层,采用免疫组化观察移植细胞的存活、分化以及细胞移植对AD大鼠Morris水迷宫记忆功能的作用。结果: 胚胎干细胞形成的胚胎样体经N2选择性培养基选择生长5 d后,85%以上的小鼠胚胎干细胞分化为nestin阳性的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到AD 大鼠额叶皮层后4-6周,神经前体细胞存活良好,大部分移植细胞保持为未分化的nestin阳性的神经前体细胞并呈克隆生长,部分细胞发出类似于神经元的长突起。移植后4周,AD大鼠的空间记忆能力明显提高。结论: 胚胎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到AD大鼠额叶皮层后能存活并分化为神经元,能改善AD大鼠的记忆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3.
胚胎干细胞裸鼠眼内诱导形成髓上皮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小鼠胚胎干细胞在裸鼠眼内生长的形态变化。方法:将胚胎干细胞在体外培养,并维持在未分化的状态,再移植到Balb/c裸小鼠眼内。6-45d处死裸鼠,形态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其变化。结果:胚胎干细胞移植到裸小鼠右眼后,在眼前房和玻璃体腔内生长。形态学检查在前房和玻璃体腔内见到各种形态的细胞,出现囊样、腺样、管样、菊花样等结构。免疫组化NSE染色多数细胞呈强阳性反应,部分细胞GFAP也呈中强度阳性反应。结论:胚胎干细胞D3株在Balb/c裸小鼠眼内发育分化成了髓上皮瘤样组织。  相似文献   

4.
背景:胚胎干细胞移植是否能够成为脑血管疾病治疗有效的方法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目的:探讨胚胎干细胞分化神经前体细胞移植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效果及可行性。 方法:分别建立帕金森病、缺血性脑损伤以及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并进行胚胎干细胞体外培养,诱导分化为神经前体细胞,将胚胎干细胞分化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入相应脑血管疾病模型大鼠脑内,观察脑血管病变大鼠的旋转行为学变化、脑组织病理变化以及海马结构的变化和神经细胞数目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胚胎干细胞分化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入帕金森病大鼠脑内后,阿朴吗啡诱发的旋转次数逐渐减少,呈下降趋势,纹状体多巴胺的含量明显增高。胚胎干细胞分化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入缺血性脑损伤大鼠脑内后,能够长期存在于脑内,并迁移、分布于受损的海马,构成海马结构,进一步分化为神经元,并且受损海马内的神经细胞数量明显增加。说明移植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胚胎干细胞可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增强神经的可塑性,诱导自身定向迁移并分化为成熟神经元。  相似文献   

5.
不同鼠龄生后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的传代和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鼠龄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NSCs)的传代增殖和分化情况。方法将生后SD大鼠分为3d、10d、20d 3组,应用胰酶消化法将海马组织制成单细胞悬液,用含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表皮生长因子(EGF)、B27的无血清细胞培养技术进行体外培养,单克隆培养后通过Nestin、NSE、GFA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神经干细胞、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细胞传3代后,在各组培养基中加入终浓度为10%的血清诱导分化,1周后进行NSE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计数阳性细胞比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SD大鼠海马组织细胞,单克隆培养后表达Nestin,诱导分化后分别表达NSE和GFAP。生后3d大鼠神经干细胞在传1-6代时每代均快于生后10d和20d大鼠,传6代后,3组细胞传代时间间隔几近一致;生后3d组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较其它2组高(P<0.05)。结论生后3d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速度和分化为神经元的数量都高于10d和20d大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脑梗死大鼠进行胚胎海马来源的干细胞移植治疗,观察其能否在梗死灶部位分化为成熟的神经元而发挥神经替代作用,并最终改善动物的肢体功能。方法: 从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基因SD胚胎大鼠的海马提取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这些细胞的特征。光化学法制作大脑皮层局灶缺血梗死模型, 即光血栓皮层损伤(PCI)。PCI后1 d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干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前者在梗死灶附近植入胚胎海马来源的干细胞,而后者不进行干细胞移植。在PCI后1、7、14、21 d,用旋转实验对动物的肢体功能进行测试和评分。在PCI后3周和12周,以抗神经元核抗体(NeuN)染色成熟的神经元,观察移植干细胞的存活及其分化为各种亚型神经细胞的情况。结果: 来自SD大鼠胚胎海马的细胞明显表现出神经干细胞的特征。移植的细胞可以在脑梗死动物模型中至少存活12周,并能分化为成熟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等亚型的神经细胞。与移植后3周相比,12周时的NeuN+/GFP+ 密度和移植物体积均有所减少(P<0.05)。旋转实验结果表明,在PCI后7、14、21 d,移植组动物在平衡木上的停留时间均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结论: 来源于胚胎海马的细胞具有神经干细胞特征,其被移植入脑梗死灶周围后能存活12周以上,并可以分化为成熟的神经细胞,这可能与动物运动功能的改善有关。该结果提示由移植物分化的神经细胞可能对受损宿主细胞发挥了替代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的目的是 :将体外培养的小鼠胚胎大脑皮层和脊髓的神经干细胞经单细胞悬液微移植后观察其在大鼠纹状体的存活、迁移和分化的状况。实验在无血清条件下将这些细胞扩增、培养再经活细胞荧光染料 Di I标记后 ,采用微移植的方法 ,通过脑立体定位仪上用微玻璃针将干细胞分别植入成年大鼠双侧纹状体的对称部位。大鼠存活 8周后 ,经灌注固定、恒冷箱切片 ,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标记的移植细胞的迁移状况 ;用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抗体观察移植区 GFAP的表达 ,以显示移植细胞分化状况。结果表明 :来源于胚胎小鼠大脑皮层和脊髓的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经微移植后 ,均可在成年大鼠脑内纹状体区域存活 ,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可向周围的脑实质内迁移 ,迁移细胞沿特定的纹状体结构分布。神经干细胞主要分化成星形胶质细胞。本实验结果提示 ,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可在脑实质内存活、迁移和分化。  相似文献   

8.
胚胎干细胞源性肝干细胞在治疗性肝再生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应用治疗性肝再生模型进行胚胎干细胞(ESC)源性肝干细胞肝内移植, 观察其在肝组织替代、体内的生长分化及成瘤性等情况,为ESC移植在难治性肝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倒千里光碱+70%肝部分切除建立BALB/c小鼠的治疗性肝再生模型。用荧光示踪剂CFDA SE 标记移植细胞,将经淤胆血清“病理微环境”筛选体系筛选出的ESC源性肝干细胞经门静脉移植入治疗性肝再生模型小鼠肝内。然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检测移植细胞体内分布、整合与肝细胞替代、体内生长分化等情况。2周后行白蛋白荧光免疫组化(双荧光染色)、血清白蛋白水平检测其功能状况。并通过观察其体内成瘤性对筛选出的ESC源性肝干细胞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 CFDA SE标记的ESC源性肝干细胞肝内移植1周,受体小鼠肝实质内可见散在绿色荧光分布。2周后,肝实质内绿色荧光分布区域明显扩大,且可见类似肝索样结构排列。共焦白蛋白荧光免疫组化(双荧光染色)结果表明,受体小鼠肝组织内可见标记细胞表达白蛋白阳性信号(呈黄色荧光),血清白蛋白水平则无明显差异(P>0.05)。6周内未见畸胎瘤形成,而将未分化的ESC移植入小鼠腋区皮下6周后则可见畸胎瘤形成。结论: 经淤胆血清“病理微环境”筛选体系筛选出的ESC源性肝干细胞移植入治疗性肝再生模型小鼠肝内后可有效整合入宿主肝板、在肝内能进一步生长分化并部分表达肝细胞功能。其安全性较好,6周内未见畸胎瘤形成。  相似文献   

9.
联合应用EGF和NGF对成年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对成年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NSCs)分化的影响。方法用含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表皮生长因子、B27的无血清细胞培养技术体外培养成年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单克隆培养细胞行Nest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诱导分化1w后细胞行GFAP和NSE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根据培养基中所加营养因子的不同将第4代细胞分为4组培养:EGF组、EGF+NGF组、NGF组、对照组,此4组细胞培养1w后行NSE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计数阳性细胞比例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克隆培养后克隆球表达Nestin,诱导分化1w后细胞表达NSE、GFAP。与空白对照组相比,EGF组、NGF组和EGF+NGF组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较高(P<0.05),其中EGF+NGF组细胞的比例最高。结论单独或联合应用EGF、NGF可以促进成年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  相似文献   

10.
背景:通过药物治疗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和延缓阿尔茨海默病进展,但是效果不明显,因此采用细胞替代治疗是目前治疗该疾病的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记忆能力改善的影响。方法:注射β淀粉样蛋白1-40制备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并于双侧海马区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4周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空间认知和记忆能力变化,采用Brd U和NF,GFAP的免疫荧光双标技术观察移植的细胞是否存活并分化,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大脑皮质及海马区β淀粉样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与单纯造模组比较,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均多(P0.05)。免疫荧光双标显示,移植细胞在大鼠海马周围分化为NF或GFAP阳性的细胞。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分析显示,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后,其脑内β淀粉样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能在阿尔茨海默病大鼠脑内局部存活并分化,并且能够提高阿尔茨海默病大鼠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表皮生长因子(EGF)培养条件下,相同浓度神经生长因子(NGF)与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对成年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比例的差异。方法用含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EGF、B27的无血清细胞培养技术体外培养成年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单细胞克隆后行Nest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诱导分化1周,行GFAP和NSE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根据培养液中所加营养因子的不同将单细胞克隆传代细胞分为5组培养:EGF组、NGF组、BDNF组、EGF+NGF组、EGF+BDNF组,此5组细胞培养1周,进行NSE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计数阳性细胞比例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细胞克隆培养后克隆球细胞表达Nestin,诱导分化1周,细胞表达NSE、GFAP;与EGF组、NGF组、BDNF组相比,EGF+NGF组和EGF+BDNF组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较高(P<0.05),其中EGF+BDNF组细胞的比例最高。结论在EGF培养条件下,BDNF促进成年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能力高于NGF。  相似文献   

12.
成人基底前脑巢蛋白免疫阳性神经细胞的细胞化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顾怀宇  徐杰  姚志彬 《解剖学报》2003,34(3):256-260
目的 探讨巢蛋白(nestin)免疫阳性细胞在人基底前脑内的分布规律及化学特性。方法 采用nestin331B、10C2、Rat 401抗体显示人基底前脑的nestin免疫阳性细胞,并应用NSE、p75NGFR、ChAT、GFAP抗体分别对nestin免疫阳性细胞进行了双标免疫细胞化学研究,同时还应用NADPH-d进行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在成人基底前脑有一个连续的nestin免疫阳性细胞带,胞体较大,呈卵圆形或梭形,有1~3个突起,分布于隔核、斜角带核、Meynert核、无名质及杏仁核群。双标染色显示,nestin阳性细胞被NSE抗体标记,并与ChAT、NGFR、NOS阳性神经元间杂分布,多数不呈交叉反应。约28%nestin免疫阳性细胞为ChAT阳性神经元,15%为NGFR阳性神经元,6%为NOS阳性神经元。此外,透明隔及隔区靠近软膜处有少量nestin免疫阳性细胞,其形态与星形胶质细胞相似,不与GFAP有交叉免疫阳性反应。结论 成人基底前脑存在一个有别于ChAT、NGFR、NOS神经元的nestin免疫阳性神经元簇,其生物学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高英茂  孙晋浩  杨琳 《解剖学报》2002,33(5):475-477
目的:观察大鼠胚胎神经上皮细胞同种脑移植后的存活及生长分化状况。方法:孕12d大鼠剖腹取胚胎,剥离神经管,胰酶消化后获取神经管壁上的神经上皮细胞,然后植入其父体侧脑室中,分别于移植后10d,14d,21d,28d灌注取脑,肜HF染色及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胚胎神经上皮细胞移植后的存活及分化状况。结果:神经上皮细胞侧脑室移植后多贴附于脑室壁形成细胞团块,有的随脑脊液循环至第三脑室生长,随时间延长移植物增大,HE染色见脑室内有成团的移植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移植细胞团内既有NSE-免疫阳性细胞,也有GFAP-免疫阳性细胞,移植物周围多为GFAP-免疫阳性细胞。结论:胚胎神经上皮细胞侧脑室移植后能够贴附脑室壁存活,并能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14.
灯盏花素注射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灯盏花素注射液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细胞(BMSCs)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可行性。方法贴壁法分离纯化SD大鼠骨髓间充质细胞。第4代细胞行表型鉴定后,用灯盏花素注射液诱导,每6h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形态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诱导后细胞的神经元特异性稀醇化酶(NSE)、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情况,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检测不同浓度灯盏花素注射液诱导后细胞的活力,流式细胞术及RT-PCR检测诱导前后细胞中NSE、GFAP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BMSCs表型鉴定为CD44+、CD54+、CD34-,诱导18h后BMSCs胞体开始收缩,有突起伸出,24h后突起增多形成网络结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NSE阳性表达率为(48.7±3.4)%,GFAP阳性表达为(56.8±4.2)%,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24h后的细胞NSE及GFAP蛋白表达量均较未诱导组升高,RT-PCR检测诱导后细胞表达NSE、GFAP mRNA,未诱导的细胞则不表达。结论灯盏花素注射液可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细胞在体外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新生乳鼠视网膜细胞对骨髓间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方法: 取成年Wistar大鼠股骨全骨髓细胞体外培养,经多次传代后获得高纯度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以新生乳鼠视网膜细胞作诱导条件,采用分层共培养的方法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骨髓间质干细胞与新生乳鼠视网膜细胞共培养后形态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诱导后的细胞巢蛋白(nestin)、神经丝蛋白(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微丝微管相关蛋白-2(Map-2)、Thy 1.1、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等特异性标记物的表达;RT-PCR进一步分析诱导后细胞表达nestin、NF、NSE、Thy 1.1及Ran等mRNA的情况。结果:新生乳鼠视网膜细胞作诱导剂,诱导48 h后可见部分细胞长出突起并向视网膜神经元特性样的细胞分化,最长可维持10 d。结论: 骨髓间质干细胞在体外培养的新生乳鼠视网膜细胞的诱导作用下可以向视网膜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6.
成人侧脑室下区Nestin阳性细胞的免疫组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成人侧脑室下区 (SVZ)Nestin阳性细胞的分布及其化学特点。方法 采用 3 3 1B、10C2、Rat4 0 1、GFAP、NSE和viminten等神经细胞标志物对成人SVZ区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 SVZ区存在较多Nestin反应阳性细胞 ,GFAP免疫阳性细胞及较少的NSE免疫阳性细胞。Nestin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可分为两类 ,一类为卵圆形 ,胞体较大 ,少有纤维突起 ;一类为星形 ,胞体较小 ,发出多支放射状的纤维突起。Nestin免疫阳性细胞均不与GFAP及NSE发生交叉反应。成人SVZ区细胞未见有viminten的表达。结论 成人SVZ区可能存在神经前体细胞和星形胶质样Nestin免疫阳性细胞。  相似文献   

17.
The enteric nervous system (ENS) is a network of neurons and glia found in the gut wall and governs this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independently from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ENS comprises the myenteric plexus (MP) and the submucous plexus (SP).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d the expression profile of neurofilament heavy chain (NF-H), neuron-specific enolase (NSE), calcyclin (S100A6), vimentin and glial fibril acidic protein (GFAP) in ovine ileal enteric neurons and enteric glia cells (EGCs) during prenatal development using an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The material of the study consisted of 15 different fetal ileum tissues obtained between days 60 and 150 of pregnancy. NF-H was observed in the majority of ganglion cells in SP and MP throughout the fetal period. It was determined that there was no NF-H reaction in some ganglion cells in Peyer’s patches of internal submucosal plexus (ISPF). In the early stage of pregnancy (60–90 days), there was no expression of NSE and S1006 in ileum. After this period, NSE and S1006 were expressed in the ganglion cells of the plexus, indicating an increase in the amount of expression towards the end of pregnancy. In the early period, vimentin expression was only detected in intramuscular interstitial cells (ICs) (60–90 days), but later (90–150 days) it was also seen in the cells around the ganglion cells in the plexus. On days 60–90 of gestation, GFAP expression only occurred in MP, but in later stages, staining was also detected in SP. In the plexus, an immunoreactivity was present in EGCs forming a network around the ganglion cell. During the last period of gestation (120–150 days), the number of GFAP-positive plexus increased, with the majority of these stained cells being observed in MP. Interestingly, weak staining or reaction did not occur in ISPF, unlike other plexuses. In conclusion, this is the first study that demonstrated the expression of NF-H, vimentin, S100A6, NSE and glial fibril acidic protein (GFAP) in ovine ileal ENS in the prenatal period. In the last period of gestation (120–150 days), the expression profile of ENS was similar to that of adult animals. The expression of the used markers increased toward the end of pregnancy.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neurons and EGCs show heterogeneity, and GFAP and NF-H cannot be used as panenteric glial or panneuronal markers, respectively. We also demonstrat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prenatal expression of S100A6 in enteric neurons and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this protein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enteric neurons.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音速波状蛋白(SHH)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8(FGF-8)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定向分化为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作用.方法 体外分离、扩增和鉴定大鼠BMSCs.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预诱导24h后,SHH与FGF-8联合诱导大鼠BMSCs向DA能神经元分化12d,免疫细胞化...  相似文献   

19.
EPO对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显微解剖、机械吹打和无血清悬浮培养方法分离培养大鼠神经干细胞,向培养基中添加不同剂量的EPO,通过计数干细胞克隆形成率、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检测法检测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情况,用Annexin Ⅴ-FITC/PI染色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凋亡率;向有血清分化培养基中加入不同剂量的EPO,以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神经干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加入>5U/mlEPO后神经干细胞克隆形成率和MTT检测OD值明显增高,而凋亡率显著下降,分化培养后NSE阳性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多。结果提示:EPO可促进大鼠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抑制其凋亡,促进其向神经元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