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分析摩擦型长桩的荷载传递机理出发, 指出了目前摩擦型长桩承载力计算公式的不足。按照荷载传递实际性状, 分析了桩-土相对位移与超长桩的承载性状之间的关系, 以桩土极限相对位移为界限, 将桩分为破坏滑移段Lz和非滑移段(L-Lz), 且探讨了Lz的计算。在非滑移段利用桩土接触面双曲线模型模拟桩侧摩阻力与桩土相对位移的关系, 得到非滑移段的桩侧摩阻力公式, 最后推导出了摩擦型长桩承载力计算总公式。实例表明, 该计算公式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2.
该文以天津东站地下变电站工程所使用的超长钻孔灌注桩为研究对象,采用锚固法进行超长桩的竖向抗压静荷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超长桩的荷载位移曲线为平缓型,属于典型的端承摩擦型桩曲线,且单桩的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均不小于试验最大荷载;桩身轴力的传递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即随着深度的增加轴力逐渐减小,并在荷载增加时,桩身轴力的传递性降低;桩身所承受荷载大部分由桩侧摩阻力提供,且由于地基土层性质的差异,桩侧摩阻力表现为随深度的“驼峰形”分布,当荷载达到一定值后,桩侧摩阻力不增反减,发生桩土软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浏阳河大桥桩基试桩为基础,采用钢筋计测试桩身轴力,并用多通道采集模块进行数据采集,较常规的综合测试仪采集效率高且避免了许多人为干扰,提高了数据的可靠性.资料处理及计算采用EXCEL程序,通过计算得到桩身轴力随深度的变化规律,桩侧土的分层摩阻力,桩身弹性压缩量,端承力、摩阻力相互关系,计算结果较准确的反应了桩基的受力情况,侧摩阻力计算结果与勘察结果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4.
泥岩地基中泥岩的桩侧摩阻力设计参数比较缺乏。通过对吉林省龙华松花江特大桥工程试桩的自平衡静载试验分析,并结合室内桩和泥岩接触中型剪切摩擦试验,揭示了该地区泥岩地基中大直径深长灌注桩泥岩侧摩阻力作用机制及承载特征,得出了一些对泥岩地基中钻孔灌注桩的设计和深入研究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结果表明:大直径深长桩桩端阻力分担的荷载只占总承载力的一小部分,属摩擦型桩。自平衡测试中,全风化泥岩侧摩阻力达到173 kPa,强风化泥岩侧摩阻力达到279 kPa,中等风化泥岩侧摩阻力达到336 kPa,实测值较规范参考值大很多。建议在桩基设计时通过室内桩和泥岩接触中型剪切摩擦试验,基于莫尔库伦理论预估泥岩侧摩阻力,为桩基承载力的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结果分析表明,分布于桩身的支盘能较充分地利用桩侧土的承载力,支盘承受了桩的大部分阻力(超过50%),桩的Q—S曲线类似如端承桩的缓变形曲线,具有较好的受力特性。并且随着竖向荷载的增加,侧摩阻力由大到小,而支盘阻力和桩端阻力则由小到大,逐渐发挥其作用,支盘和桩侧摩阻力之间存在互补的关系,往往是侧摩阻力达到极限值之后,支盘才更有效地发挥端承作用,有明显的时间和顺序效应。  相似文献   

6.
董宏波  方鹏飞 《西部探矿工程》2011,23(4):163-165,169
为了研究桥梁桩基中大直径超长钢管桩的承载特性,对金塘大桥钢管桩原位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在对规范设计方法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大直径超长钢管桩单桩承载力计算的改进方法,经验证明其计算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试验表明,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的发挥不同步,采用不同的安全系数计算得到的单桩容许承载力更符合实际。研究成果对桥梁桩基工程中的超长大直径钢管桩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利用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获得了大直径开口钢管桩在竖向压力下的桩身应变。在抗压静载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桩身轴力、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随桩顶荷载的发挥规律。桩身轴力沿深度的分布、各土层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的发挥均与桩顶荷载的大小密切相关。在各级荷载下,桩身变形主要表现为轴向弹性压缩。假定桩端阻力主要来自土塞,分析了土塞与内壁的相互作用随桩顶荷载的变化。基于一维竖向平衡分析和有效土塞高度的研究,建议了大直径开口钢管桩的承载力计算方法,为工程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室内试验模型槽内构筑模型地基,在不同的土层温度下打设湿喷桩。在桩底预埋土压力盒测量桩端应力,并在28d龄期进行载荷试验,得到不同养护温度、不同土层下的桩体强度指标。提出土层温度越高,单桩的承载力越大,桩体的压缩量越小,桩顶的沉降越小;不同的养护温度造成了不同的桩端应力增长速度和桩侧摩阻力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9.
目前经验法确定桩侧极限摩阻力大小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广泛,因其使用方便,当实际情况与经验法中的情况相似时,计算结果的精度也是符合实际工程应用的。但对于深水环境下的超长大直径灌注桩则存在较大误差。通过3根超长大直径钻孔灌注试桩的自平衡法试验实测数据,分析桩侧摩阻力的传递规律,并与经验法参考值进行对比,对桩侧极限摩阻力的计算提出修正系数,并结合实例对修正结果验证。得出的修正结果更符合工程实际,对于工程设计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单桩与群桩静载荷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承台与桩群的存在使得桩的极限承载力得到增强,群桩极限承载力大于各单桩极限承载力之和,同时群桩桩身各区段侧摩阻力的发挥也与单桩有较大的差别,在桩身上部,单桩最大侧摩阻力发挥时的桩顶位移小于群桩,在桩身下部则相反;单桩与群桩桩顶位移与端阻关系曲线类型相似,但单桩桩顶位移与端阻关系曲线位于群桩之下;桩间土反力在沉降较小时呈马鞍形分布,随着外荷载的增大,承台中部及边缘的地基土反力增加较桩侧附近快.群桩发生破坏之后,承台下地基土反力急剧增加,远大于地基土的极限承载力.  相似文献   

11.
桥梁桩基静载试验自平衡测试试验技术,是一种新的桩基静载试验方法。介绍了桩基静载试验自平衡测试技术的理论依据,并结合实际静载试验,对佛山市和北公路主干线平胜大桥北引桥工程的某单桩进行自平衡法静载试验。通过检测桩的竖向承载力,得到了QS曲线分布、分层岩土的摩擦阻力、桩基端部阻力等,从而检验桩基承载的安全性,得出基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法不仅可以测出基桩承载力,同时通过等效转换方法可以得到等效的传统静载试验QS曲线,可为设计提供相应的设计参数,为同类基桩检测工程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从理论上分析了扩顶CFG桩的作用机理,以辽宁某石油储罐工程为背景对桩体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并运用FLAC3D有限差分程序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对普通柱桩和扩顶桩从桩土沉降差、桩土应力比和桩身轴力3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得出了扩顶桩的桩侧摩阻力的分布图。对比表明扩顶CFG桩在不改变桩身直径的前提下能较大的减少桩土沉降差和增大桩土应力比,桩顶起到了很好的“荷载收集”作用,有效的提高桩体承受的荷载和桩土应力比,充分发挥高承载力桩的特性。  相似文献   

13.
钻孔灌注桩因其自身众多优点而在工程中被广泛应用,而沉渣的存在对桩的承载特性有较大影响。根据现有工程资料,利用有限元软件详细分析了桩底沉渣厚度、弹性模量、泊松比、内聚力及内摩擦角各几何、物理力学参数对桩承载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沉渣厚度对单桩极限承载力有较大影响,沉渣的存在使得单桩极限承载力快速降低。沉渣厚度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存在临界值,其值在35~45 cm;沉渣各个模量下,桩顶PS曲线均呈现出突变型变化,极限承载力随着沉渣弹性模量影响的增大而增大;各沉渣泊松比和内聚力下桩顶PS曲线变化趋势类似,可认为沉渣泊松比和内聚力对单桩承载特性影响较小;单桩极限承载力随着沉渣内摩擦角的增大而增大,根据tan Φ—极限承载力散点图拟合出了沉渣内摩擦角对单桩极限承载力影响评价的定量公式。  相似文献   

14.
通过有限元计算着重分析桩间土模量的改变对水泥土桩桩身轴力,桩土应力比及复合地基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桩间土的性质对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工作性状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从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探求桩土相互作用体系中单桩沉降的影响因素,试图为桩基础的承载力设计和沉降量控制找到一种理论依据,并利用有限元软件ADINA建立桩-土相互作用的数值模型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在实验室条件下,用碎石或灰土圆柱芯增强体与粘性土组成的复合地基单位桩模型,模拟试验现场碎石桩和灰土桩的工作状态,探讨桩土复合体的变形模量比与桩土应力比之间的关系。大量的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在水平方向还是纵向,复合体的变形模量和强度都不是两种材料按一定几何比例的简单叠加;两种材料变形模量的比值也不能反映复合试样中的桩土间的应力分配。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超长桩的荷载传递机理及蠕变性降低土体强度的原因,以开尔文模型为桩周土的流变模型,推导了孔壁水平地应力随时间变化的公式。探讨了超长桩桩周土软化对其承载力的影响。工程实例表明,桩周土软化对超长桩的承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垂直静载荷试验可以得出Q-S结果汇总曲线、垂直抗压极限承载力、轴向反力系数、桩身轴力、桩端阻力和桩侧摩阻力以及桩端闭塞效应系数,为桩基施工设备的选择和施工工艺的改进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多种地基处理和桩基础工法的综合比较基础上,修建于某大面积填土上的新区拟采用强夯后填土 CFG桩复合地基。经理论分析计算,初步确定了CFG桩单桩和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及桩的几何参数。按初步确定的参数在现场进行了试验性施工并实测了单桩和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及桩、土应力比的变化规律。现场试验表明,实际测得的指标大于理论值,初步确定的参数可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