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乌龙茶是一种高香型半发酵茶,因其具有的花果香和鲜醇浓厚口感而广受消费者青睐.在鸟龙茶加工过程中,萎凋是促进乌龙茶风味品质形成的第一道工序.然而,乌龙茶萎凋过程中影响风味品质形成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利用转录组测序对乌龙茶鲜叶、室内萎凋叶和日光萎凋叶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从3个样品中共鉴定出10793个差异表达基因.KEG...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以白化和黄化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制成的绿茶滋味品质和代谢物差异,对广德市6个白化品种绿茶(奶白茶)和14个黄化品种绿茶(黄金芽茶)进行感官审评和代谢物分析。结果表明,奶白茶滋味鲜爽而收敛性略弱;黄金芽茶滋味收敛性强而鲜度低于奶白茶。游离氨基酸总量以及呈现鲜味、甜味的游离氨基酸在奶白茶中的含量显著高于黄金芽茶,而贡献收敛性的儿茶素类化合物和没食子酸含量以及呈现苦味的咖啡碱含量在奶白茶中显著低于黄金芽茶。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表明导致两种绿茶滋味差异的标志性化合物有7种,分别是茶氨酸、精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咖啡碱。味觉活性值(Dot)最高的EGCG在黄金芽茶中的呈味贡献显著高于奶白茶。因此,游离氨基酸、儿茶素类化合物、没食子酸和咖啡碱含量差异导致白化和黄化茶树品种绿茶滋味不同。  相似文献   

3.
人工接种冠突散囊菌对白茶主要呈味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菲  孙威江  黄艳  王恒  黄雅彬 《菌物学报》2016,35(8):975-983
本文为了排除其他微生物的干扰,首次以人工接种的方式研究了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对白茶主要呈味物质的作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光光度计等方法,分析表明冠突散囊菌能够显著降低白茶中呈苦涩味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并提高表没食子儿茶素(EGC)、Asp、His、咖啡碱和山奈酚的含量;灭菌压制的过程中EGCG可能异构化成为更稳定的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且二者以相近的含量共存。冠突散囊菌可以降低人工发花白茶饼中呈苦涩味的化合物含量,从而达到减少白茶饼苦涩味的效果;灭菌压制过程也能够降低白茶饼的苦涩味物质的含量。“发花”处理为白茶带来了新的风味,可以丰富白茶产品种类,同时为促进粗老原料白茶的综合利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武夷岩茶是中国乌龙茶中的极品,"岩韵"是衡量岩茶品质的关键因素.自古以来,岩茶"岩韵"的强弱与产地密切相关,然而产地对岩茶"岩韵"的影响一直缺乏科学依据.本研究随机选取了来自武夷岩茶三大产区(正岩、半岩、洲茶)的112个茶园,采集了1120个茶青样品和224个相应的土壤样品,通过代谢组技术结合大样品数据分析,探讨了产地对"岩韵"的影响.首先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分析了不同产地岩茶非挥发性代谢物表型,发现来自武夷茶区不同产地的岩茶,其代谢物组成具有显著的差异.利用检测到的1058个代谢信号对岩茶产地进行分类的正确率高达94.94%,正岩茶和洲茶大部分点及区域呈现出明显的分离状态,而半岩茶则处于两者之间,说明岩茶"岩韵"确实客观存在.利用产地作为限制条件进行限制性主坐标轴分析(constrained principal coordinate analysis, CPCoA),发现产地对代谢物质总变异的贡献极其显著,产地可解释代谢物总变异的32.9%.相似性分析(analysis of similarities, ANOSIM)结果表明,同一产地不同茶园间茶青代谢物相似度极高(R=0.6380),表明"岩韵"确实与产地密切相关,正岩茶的"岩韵"显著异于洲茶,半岩茶则处于二者之间.通过不同产地茶园耕层土壤肥力指标(pH值、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综合分析,发现不同产地茶园土壤肥力差异显著,其变化趋势与茶叶代谢组变化趋势极为吻合,说明武夷茶区各产地茶园土壤肥力的差异可能直接影响了岩茶的"岩韵".此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系统(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定量测定了8项主要的茶叶品质成分:茶氨酸、咖啡碱、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 E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 EGC)、没食子儿茶素(gallocatechin, GC),以及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allocatechin gallate, GCG).研究发现各土壤肥力指标与不同茶叶品质成分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进一步说明土壤肥力确实影响了岩茶的品质,进而可能影响其"岩韵".本研究结果为解析产地与"岩韵"的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培育适宜土壤、合理施肥,及管理高品质茶园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金观音茶树为试材,将草甘膦定量施于栽培基质,通过观察叶片的表观药害,并采用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方法测定草甘膦施用前(0天)和施用后(7天和33天)叶片中的农药残留(草甘膦及氨甲基膦酸)及生化成分(游离氨基酸、儿茶素和生物碱)的含量变化,从而科学地评估草甘膦的使用对茶叶质量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草甘膦施用33天,茶树叶片未见明显药害表征,但可检测到草甘膦及其代谢物氨甲基膦酸;草甘膦施用后,游离氨基酸和儿茶素总量降低,生物碱总量先升后降;多元统计分析表明,草甘膦施用前后样品组间的茶氨酸、咖啡碱、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谷氨酰胺、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精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和表没食子儿茶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综上,茶园草甘膦的施用不易使茶树叶片产生明显的药害表征,但可在茶树叶片中残留较长时间,并显著改变茶树叶片中游离氨基酸、儿茶素和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含量。因此,建议茶园尽量不使用草甘膦除草剂。  相似文献   

6.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C)是绿茶中含量最为丰富、性质最为活泼的儿茶索类物质.体内外转化研究发现,其在体内外可转化为多种产物,其中一些较EGCG具有更高的生物活性.这些研究对于明确茶的保健机理、开发新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表没食子儿茶素-3-O-(3-O-甲基)没食子酸酯(EGCG3"Me)是茶叶中最常检测到的甲基化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Me),具有较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更好的保健功效。本文对EGCG3"Me的理化性质、制备方法、保健功效、茶树EGCG3"Me含量影响因素、EGCG3"Me体内合成路径等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展望EGCG3"Me的体内代谢途径及其深加工产品研发将成为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8.
茶槲寄生“螃蟹脚”中黄酮醇及黄烷醇类化合物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古树普洱茶的流行,寄生在古茶树上的茶槲寄生"螃蟹脚"也成为一种饮料,但是相关研究甚少。本文应用三氯化铝比色法和酒石酸铁法分别测定了"螃蟹脚"中黄酮类化合物与茶多酚的总含量;应用HPLC法检测了黄酮醇及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4种茶叶中主要的黄烷醇类物质。结果表明:"螃蟹脚"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总含量为7.65 mg/g,检测到了包括杨梅素(0.16 mg/g)、槲皮素(0.03 mg/g)、山柰酚(0.05 mg/g)和6个未知组分在内的9个黄酮醇组分;并检测到EGC、EGCG、ECG三种黄烷醇类物质,但其茶多酚总含量比茶叶低,仅为0.84%。  相似文献   

9.
苦茶是一种特殊的茶组植物,它以1,3,7,9-四甲基尿酸为主要的嘌呤生物碱。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质谱联用(HPLC-DAD/MS)的方法对苦茶水提液中的茶多酚和嘌呤生物碱进行了定性分析,检测到3种嘌呤生物碱、7种儿茶素类化合物和2种非儿茶素类茶多酚(没食子酰奎宁酸酯和咖啡酰奎宁酸酯)。同时与传统绿茶在儿茶素类化合物的组成和含量上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苦茶中总儿茶素含量(13.82%)远高于传统绿茶(7.37%),但各儿茶素类化合物的相对组成比在两种茶中极其相近,均以酯型儿茶素为主。  相似文献   

10.
白茶对弹性蛋白酶活性的抑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白茶对弹性蛋白酶活性的作用,测定了6个白茶样品对猪胰弹性蛋白酶(PPE)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6个白茶样品中CB4对PPE抑制活性最强,为69.73%;且随体积分数增加,酶抑制活性增强,呈剂量依赖性抑制。白茶水提液的4个萃取层中乙酸乙酯层(WEA)的抑制活性最强,达到82.58%。CB4的多酚总量(TPs)较高,且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咖啡碱(CAF)含量最高。WEA萃取层中TPs、EGCG、ECG和ECG含量均最高,CAF含量极低。PPE活性抑制率与TPs、EGCG和CAF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均大于0.90。0.1~1.0 mg/mL EGCG和0.05~2.0 mg/mL CAF对PPE无抑制活性,0.05~2.0 mg/mL没食子酸(GA)对PPE活性具有促进作用,且GA的促进作用与其浓度呈正相关。可见,白茶具有潜在抗衰老活性,但对PPE起抑制作用的活性成分不是EGCG、GA和CAF。  相似文献   

11.
以武夷岩茶当家茶树品种肉桂(Camellia sinensis ‘Rougui’)鲜叶制成的乌龙茶为试材,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探讨武夷岩茶炭焙工艺对肉桂乌龙茶挥发性组分的影响。实验中共检测到样本挥发性成分443个,其中包括96个杂环化合物、81个酯类化合物、31个萜类化合物、42个芳香烃类化合物、55个酮类化合物、24个其他烃类化合物、35个醇类化合物、24个醛类化合物、15个酚类化合物、14个胺类化合物、10个酸类化合物、5个含氮化合物、3个含硫化合物等。经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显示,焙火工艺是影响乌龙茶挥发性成分含量的重要影响因子。随炭焙程度增加,不同类别物质中的多数挥发性成分含量随之显著升高,且以美拉德反应产物等具有茶叶烘炒香的吡嗪类、糠醛类衍生物、吡咯类等化合物最具代表性;同时,部分含量丰富且具有乌龙茶特殊花果香气的醇类、萜烯类物质如香叶醇、反式-橙花叔醇、植物醇、α-法尼烯等,及具清新花香的吲哚含量显著降低。然而,大多数挥发性差异代谢物随炭焙程度增加相对含量显著升高,并不代表茶叶中芳香物质总量增加。研究表明,乌龙茶精制烘焙过程中,香气物质的积累主要来自热作用下的美拉德反应及非酶促的降解和氧化,如黄酮苷类物质水解。  相似文献   

12.
森林凋落物作为森林土壤腐殖质的主要来源, 在土壤腐殖质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因其含量、组成等的不同, 对土壤腐殖质的影响也不同。该研究以川西亚高山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3种不同森林类型为对象, 采用凋落物原位控制实验, 对比研究不同关键期凋落物去除对土壤可提取腐殖质、胡敏酸和富里酸含量及胡敏酸/富里酸、胡敏酸/可提取腐殖质的影响。主要结果: (1)土壤可提取腐殖质、胡敏酸和富里酸含量在不同森林类型中差异显著。土壤可提取腐殖质含量总体表现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 胡敏酸含量总体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 而富里酸含量则表现为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 其中3种林型中土壤腐殖质的主要成分为富里酸, 总体均表现为富里酸型。不同采样时期也显著影响了土壤可提取腐殖质、胡敏酸和富里酸含量, 总体均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除个别采样时期外, 凋落物去除总体降低了土壤可提取腐殖质、胡敏酸和富里酸的含量。(2)胡敏酸/富里酸和胡敏酸/可提取腐殖质的结果显示3种林型土壤总体腐殖化程度均较低, 整体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 凋落物去除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的腐殖质品质。(3)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凋落物处理间土壤可提取腐殖质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和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综上所述, 短期的凋落物去除会降低土壤腐殖物质的含量, 但不同林型间由于凋落物类型差异会导致土壤腐殖质的不同变化, 说明土壤腐殖质的动态变化受凋落物类型以及环境因素的综合调控。因此, 关于凋落物变化对土壤腐殖质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的长期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在烟草上部叶片生理成熟期给以白、紫外A、蓝、绿、黄、红6种LED灯光处理,研究了烟草叶片对不同光质的短期应答.结果表明: 采用非靶标检测方法共检测到68种GC/MS(气相色谱/质谱)稳定的代谢产物,在PLS-DA得分图中,6种光处理的样品被明显分开;有61种在质谱库中得到鉴定,其中45种代谢物质含量在不同光处理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主要为有机酸类、糖类、TCA循环中间产物、氨基酸类等初级代谢产物;采用差异性代谢物的热力图及聚类分析将其分为5类,同时也将6个处理明显分开,其中红、蓝光处理差异最为明显,除B类物质外,其他4类均以红光处理高于蓝光处理.采用靶标性检测方法测定了3种生物碱、5种多酚及茄尼醇的含量,4种(加上非靶标测定到的烟碱)生物碱在不同光质处理间的变化趋势一致,红光和黄光明显促进了生物碱积累;莰菲醇基芸香苷和芸香苷在不同处理之间的变化趋势一致,以蓝光处理最低、黄光最高,光质对其他3种多酚的影响各异;黄光明显抑制了茄尼醇的积累,蓝光处理的叶片中茄尼醇含量最高.说明光质变化对烟草脂肪酸代谢、糖代谢、生物碱代谢、氨基酸代谢、TCA循环和莽草酸途径等多条代谢途径均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模拟酸雨和铝(Al)对茶叶主要化学品质与Al积累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采用3个酸度水平(pH 3.0、4.0、5.0)和4种Al浓度水平(0、10、20、30 mg L-1),用溶液培养法研究茶叶的主要化学指标和Al含量的异同.结果表明,在模拟酸雨下,茶叶的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随酸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氨基酸、儿茶素和...  相似文献   

15.
运用GC-MS技术结合AMDIS软件对代谢物种类、含量及其代谢途径进行分析,研究污水与镉复合胁迫对玉米幼苗代谢物的影响.共鉴定出50种代谢物.在镉单一胁迫下,玉米幼苗苹果酸含量降低,柠檬酸含量升高,植株体内三羧酸循环稳定;在污水与镉复合胁迫下,柠檬酸和苹果酸含量均显著增加,复合胁迫阻碍了三羧酸循环的正常进行.镉单一胁迫和污水与镉复合胁迫均导致葡萄糖含量显著下降,与抗逆相关的物质腐胺、脯氨酸、肌醇和γ-氨基丁酸含量均显著升高,表明光合作用受到抑制,但以复合胁迫的变化更为明显.表明污水与镉复合胁迫对玉米幼苗代谢物影响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阻碍三羧酸循环和抑制光合作用进行.  相似文献   

16.
Ionically bound cell wall peroxidases (POXs) were liberated to intercellular washing fluids (IWFs) and isolated together with other proteins and metabolites present in the apoplast of white lupine (Lupinus albus L. var. Bac) root. After separation of proteins from low molecular weight compounds, activity of peroxidases was monitored in in vitro experiments. Oxidation of methyl ferulate with H2O2 was studied in multi-component mixtures of plant metabolites. Secondary metabolites identified in IWFs or other natural products playing important roles in different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were applied as modifiers of the dehydrodimerization process during oxidation reactions performed in vitro. These were isoflavones and their conjugates, lupanine representing quinolizidine alkaloids synthesized in lupine, or other natural products such as quercetin, ascorbic, and salicylic acid. The influence of these substances on the oxidation kinetics of methyl ferulate was monitored with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ultraviolet detection (LC/UV), and identification of compounds was confirmed with th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scopy (LC/MS) system. On the basis of data collected, it was possible to reveal changes in the activities of cell wall POXs. Application of the LC system permitted us to monitor, independently, quantitative changes of two or more reaction products in the mixtures. In multi-component combinations, oxidation yields of methyl ferulate by POXs were modified depending on the actual composition of the reaction mixture. We conclude that various classes of plant secondary metabolites can modify the yield of methyl ferulate oxidation by hydrogen peroxide in the presence of POX, due to interactions with the enzyme's active site (genistein) or radical scavenging properties of metabolites present in the reaction mixture.  相似文献   

17.
不同栽培模式对茶园生态环境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对陕南茶区的纯茶园、塑料大棚茶园、松茶间作茶园及林篱茶园4种常见栽培模式的茶园生态环境(包括小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和茶叶中各项生化指标(包括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酚氨比、茶水浸出物)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茶园小气候因子有显著差异.相对于纯茶园,塑料大棚茶园、松茶间作茶园和林篱茶园能更有效地改善光照条件、降低环境温度、提高土壤水分和有机质含量、增强空气湿度,提高土壤养分状况.3种复合式茶园茶叶品质也较纯茶园显著提高,氨基酸和茶水浸出物含量显著高于纯茶园茶叶,而茶多酚含量却显著低于纯茶园茶叶.因此,林茶复合栽培模式和大棚模式茶园的生态环境更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和茶叶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基因与环境互作对云南保山烤烟主要潜香型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云南保山烤烟不同品种潜香型物质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稳定性问题,将云南保山3个烤烟常栽品种(K326、Y87、Y99)种植在3个海拔的2种土壤上,应用AMMI模型对烤烟主要潜香型物质进行基因型(G)、环境(E)和基因型与环境(G×E)互作分析.结果表明: 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对烤烟叶黄素含量、β-胡萝卜素含量、绿原酸含量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芸香苷含量主要受基因型影响.烤烟主要潜香型物质含量及其稳定性受G×E互作影响显著,叶黄素含量、β-胡萝卜素含量、绿原酸含量随海拔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其稳定性也不同程度得到加强;K326适种在中低海拔区,Y87、Y99适种在中高海拔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