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发病基础,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本文就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发生机制、临床检测以及防治策略做一简单描述.  相似文献   

2.
应用基因敲除鼠研究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ApoE和LDL-R基因敲除鼠可自发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常用模型。在此基础上应用基因打靶技术建立的白介素-1、C反应蛋白、清道夫受体、IgGFc、补体C1q及CD44等模型对研究动脉粥样硬化中炎症和免疫因子的作用机制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动脉粥样硬化(AS)是影响SLE患者生存率的重要因素,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因此,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对于探索SLE合并AS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目前常用的几种SLE合并AS的动物模型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由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免疫机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得到证实和明确。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有关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免疫方面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活化T 细胞、免疫复合物、补体、Ⅱ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强调了细胞因子的网络效应,指出了未来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端粒和端粒酶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关系。端粒长度缩短及其功能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发病机制。本文主要综述端粒和端粒酶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对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证实在破裂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基础上合并血栓形成是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等急性缺血性心脏病的重要发病机制[1].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述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理的“自由基反应学说”,回顾了国内外对钙和钙拮抗剂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的研究。并以自由基反应学说为指导,探讨了钙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的研究,对冠心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动脉壁酶对血管代谢作用的研究,目的是为了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我们在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时,第一步研究了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以酶为主的某些变化。  相似文献   

9.
背景:通过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深入了解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和发生发展过程,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诊断和防治都具有重大意义。 目的:归纳和总结动脉粥样硬化建模方法及研究思路,揭示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建立的现状和进展,比较各种建模方法的优缺点,为临床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中文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检索时间为1990年1月至2014年12月,以“动物模型;动脉粥样硬化”和“animal model;atherosclerosis;progression”为检索词,语言分别设定为中文和英文。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分别以动脉粥样硬化建模方法、方法的改进以及各自方法的优缺点等几方面出发进行归纳和总结。 结果与结论:共收集137篇相关文献,排除发表时间较早、重复及类似研究的文献93篇,共纳入44篇符合标准的文献。结果表明,高脂饲料喂养法建立的模型以脂质沉积为主要特征,操作性强,也较常被采用,但其造模时间较长,且形成的斑块位置不固定,从而人们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免疫法、神经及机械损伤法、血流动力改变法、基因工程法等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方法应运而生,这些方法都能加速模型的建立,也各有优缺点,它们与人类自发型的动脉粥样硬化存在一定差异,在研究动脉粥样硬化并发症时,部分结扎颈动脉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球囊损伤法形成的斑块位置确切,便于研究者实施各种干预措施后观察斑块的变化;免疫法建立的模型可为研究疫苗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提供线索,因此人们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比较合适的造模方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柔脉口服液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验动物制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观察本品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并结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理,观察了本品对血脂、脂蛋白、血液流变学和过氧化脂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制剂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并可使血脂、LDL、过氧化脂质降低,使HDL升高、改善血液流变学。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患者血清免疫水平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与高血脂、高血压、吸烟和肥胖等因素有关虽已研究证实,但还不能完全解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因此,提出动脉粥样硬化的免疫学因素。如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和内膜中发现有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沉淀;在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血清中发现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增加;在缺血性心脏病人的血清中发现脂蛋白抗体  相似文献   

12.
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大脑中动脉的力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正常和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大脑中动脉的应力松弛力学特性,为临床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提供生物力学参数。方法利用日本岛津电子万能试验机对正常和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各10个大脑中动脉血管样本进行血管壁拉伸试验,测试过程中应变增加速度为0.5%/s,总测定时间为7200s,其间采集100个时间点的应力松弛数据,并对每组中的20个数据进行曲线拟合。结果正常和动脉粥样硬化组大脑中动脉管壁应力松弛曲线是以指数关系变化的,其中正常组7200s应力松弛量为0.291MPa,动脉硬化组为0.193MPa。结论动脉粥样硬化对大脑中动脉壁应力松弛特性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学说认为 ,血中单个核细胞 (包括单核细胞和T淋巴细胞 )粘附于内皮是发病过程中重要的早期事件之一[1] 。如何快速、准确地检测这种附壁的单个核细胞是研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或评价某些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疗效时所要面临的课题。Rogers等[2 ] 1988年建立的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但其中涉及两种重要试剂 ,即氰化丙烯酸酯 (cyaroacrylate)与Hoechst 3334 2 ,在国内不易得到。我们采用另一种染料 ,建立了新的检测方法 ,具有快速、简便、试剂易得等优点。一、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 :雄性…  相似文献   

14.
肺炎衣原体感染致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炎衣原体感染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肺炎衣原体可以感染血管壁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并与这些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影响这些细胞的形态与功能,从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平滑肌细胞形态功能的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肺炎衣原体能够感染平滑肌细胞,影响平滑肌细胞在血管内的生理生化特征,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动脉粥样硬化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最严重的一种疾病。其发病是多因素的。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的进展,血细胞与管壁粘附在该病发病中的作用受到重视。本文即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综述了血细胞与血管壁粘附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糖尿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建立糖尿病促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动物模型有助于阐明糖尿病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机制。目前 ,这方面的模型非常稀少 ,为此 ,我们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新西兰兔 ,拟建立一种新的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动脉模型。方法 :将新西兰兔分为二组 :正常饲料组 (n =7) ;高脂高糖饲料喂养组 (n =1 0 ,喂含 1 0 %猪油、36%白蔗糖混合饲料 )。共观察 4个月 ,每月取动物禁食过夜空腹血测血糖、胰岛素、总胆固醇、HDL -胆固醇、甘油三酯等。结果 :本研究发现 ,实验组一月后即出现高甘油三酯、高血糖、实…  相似文献   

17.
硬皮病是一种以纤维化为主要病变的结缔组织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缺乏有效治疗,迫切需要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对之展开研究.本文简述了博来霉素诱导的硬皮病小鼠模型的建立方法,并对其在发病机制和治疗学方面的研究作了归纳.  相似文献   

18.
已知组织因子异常表达可启动血液凝固机制。用细胞发色底物法、RT-PCR等方法分别从蛋白活性、基因表 达水平研究与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发病相关的肿瘤坏死因子、血管紧张素Ⅱ对血管内皮细胞组织因子表达的影响。 结果表明: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紧张素Ⅱ均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组织因子的表达,并使其mRNA表达增加。此项研 究为进一步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的共同发病机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背景:目前单纯饲喂高脂饲料建立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较常见。 目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加静脉注射小牛血清白蛋白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方法:分别单纯高脂饮食、高脂饲料+脂肪乳灌胃以及高脂饲料+小牛血清白蛋白3种不同的方法喂养兔构建动脉硬化模型,设立正常对照组,予普通饲料喂养。 结果与结论:各组兔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 < 0.01)。单纯高脂组可出现高脂血症,未发现典型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高脂+脂肪乳灌胃组可形成纤维斑块;高脂+小牛血清白蛋白组可形成较成熟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果证实,高脂饲料加静脉注射小牛血清白蛋白可形成较成熟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成功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小牛血清白蛋白;高脂饲料;兔;动物模型;组织工程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20.018  相似文献   

20.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疾病的发病机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系统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继发的血栓形成是大多数急性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可引起动脉局部闭塞或远端栓塞,从而导致相应动脉部位的疾病,称作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疾病。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从以前的脂质沉积假说演变成多种因素包括内皮功能障碍、炎症发应、细胞凋亡、组织因子等共同参与的病因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