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固定床流动反应装置研究了高温焙烧的负载型催化剂 Me/ Mg O(Me为 Fe,Co,Ni)对氨还原 SO2 到单质硫反应的催化性能 ,活性评价结果表明 ,Fe/ Mg O催化剂对该反应SO2 的转化率 C%和生成硫的产率 Y%都明显高于其它两种催化剂 .TPR、XRD结果表明 ,催化剂的活性大小与其还原行为及载体表面和活性组分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Co/ Mg O和 Ni/Mg O催化剂在反应前后都有新物相 (Co,Mg) O和 Mg Ni O2 固溶体形成 .  相似文献   

2.
Fe(2/3)xNi1—xSO4—P2O5/γ—Al2O3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Fe(2/3)xNi1-xSO4-P2O5/γ-Al2O3催化剂对1-丁齐聚反应的催化性能研究,考察了催化剂Fe对(Fe Ni)的原子分率,焙烧温度,活性组分担载量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e0.53Ni0.21SO4复合盐以P2O5为助剂的Fe(Fe Ni)值为0.72,其担载量为2.36mmol/gγ-Al2O3时催化剂活性最高,催化剂的最佳活化条件为450度下非还原气流中活化4h。  相似文献   

3.
考察了金属Ni担载量对Ni/Al2O3、Ni/MgO/Al2O3催化剂用于甲烷与二氧化碳重整反应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i担载量对反应活性的影响受反应温度的制约.在低担载量时,催化活性随Ni担载量的增加而增加,到3%时CH4及CO2转化率分别达到100%和88%;但对高担载量催化剂如20%Ni/MgO/Al2O3,高温时(>1073K)因Ni的聚集等使反应器堵塞,导致活性骤降.与Ni/Al2O3相比,Ni/MgO/Al2O3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助剂对催化活性及稳定性也有一定影响.各助剂对CH4转化的影响次序为La>Mn>Co>Fe.助剂的加入有助于Ni催化剂稳定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考察了金属Ni担载量对Ni/Al2 O3、Ni/MgO/Al2 O3催化剂用于甲烷与二氧化碳重整反应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Ni担载量对反应活性的影响受反应温度的制约 .在低担载量时 ,催化活性随Ni担载量的增加而增加 ,到 3%时CH4及CO2 转化率分别达到 10 0 %和88% ;但对高担载量催化剂如 2 0 %Ni/MgO/Al2 O3,高温时 (>10 73K)因Ni的聚集等使反应器堵塞 ,导致活性骤降 .与Ni/Al2 O3相比 ,Ni/MgO/Al2 O3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助剂对催化活性及稳定性也有一定影响 .各助剂对CH4转化的影响次序为 :La >Mn >Co >Fe .助剂的加入有助于Ni催化剂稳定性的提高 .  相似文献   

5.
通过Fe(2 / 3)xNi1-xSO4-P2 O5 /γ -Al2 O3催化剂对 1 -丁烯齐聚反应的催化性能研究 ,考察了催化剂Fe对 (Fe +Ni)的原子分率、焙烧温度、活性组分担载量等催化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Fe0 .5 3Ni0 .2 1SO4复合盐以P2 O5 为助剂的Fe/(Fe+Ni)值为 0 72 ,其担载量为 2 .36mmol/gγ -Al2 O3时催化剂活性最高 .催化剂的最佳活化条件为 4 50℃下非还原气流中活化 4h .  相似文献   

6.
以Fe,Ni为主活性组分,K,Mo,Co等为助催化成分,采用多步浸渍、直接高温分解、再分步还原的办法,使其负载于国产活性炭载体上,研究了Ni,Fe两类催化剂对氨的催化分解性能.结果表明,活性炭负载的Fe催化剂比负载的Ni催化剂的活性高.Fe-Mo/C的催化活性最好,在650℃时就能使氨气基本分解完全.助催化成分对Fe催化剂活性促进作用大小顺序是Mo>K>Co,而K,Mo对Ni催化剂活性的促进作用很小.XRD研究表明,Fe-Mo/C催化剂的主要晶相为FeMo,Fe2(MoO4)3,Fe2O3及少量的Fe3O4和石墨化C;催化反应后,出现了-αFe和较多的石墨C晶相,Fe2(MoO4)3及Fe2O3,Fe3O4衍射峰基本消失,表明铁化合物已被还原,且活性炭进一步石墨化了.FeMo化合物的形成是Fe-Mo/C活性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为考察溶胶-凝胶法制备的尖晶石型Cu0.7Ni0.3Fe2O4催化剂在不同反应条件下的稳定性和适应性,通过在自制的固定床反应器上模拟柴油车尾气,研究在不同反应气氛下催化剂的NH3选择性催化还原NOx性能,并利用XRD、SEM、N2吸附、FT-IR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Cu0.7Ni0.3Fe2O4催化剂在不同反应气氛下的催化性能和抗硫性能各异。300~400℃为高效温度区间,其中350℃为最佳活性温度点,而自280℃起,随着温度的提高,催化剂抗硫性能也随之提高。在10000~30000h-1空速范围内,催化剂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催化性能和抗硫性能随着空速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当氧含量≥5%时,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和抗硫性能。一定的氨氮比(≥1.2)可使NO去除率达到最大。反应过程中催化剂的失活程度与SO2浓度呈正相关,催化剂在低硫浓度(≤0.035%)下具有良好的抗硫性能。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柠檬酸络合法制备钙钛矿型催化剂La0.7K0.3Co0.5Fe0.5O3,通过固定床反应器对催化剂进行活性测试,考察钙钛矿型催化剂La0.7K0.3Co0.5Fe0.5O3在SO2气氛下对柴油车尾气中NO的去除性能,并利用BET、XRD、FT-IR、SEM等手段对反应前后的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钙钛矿型催化剂La0.7K0.3Co0.5Fe0.5O3对NO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并且由于金属Fe的掺杂,提高了催化剂的抗硫性能。当SO2浓度不高于0.05%时,催化剂表现出较好的抗硫性能;当SO2浓度大于0.05%时,催化剂对 NO的催化活性明显下降。FT-IR、SEM等表征说明,在低硫浓度下,金属Fe的掺杂可以有效阻碍硫酸盐物种的生成和累积,但在深度硫化后,催化剂的活性仍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过全反射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TXRF)和X射线衍射法(XRD)分析新鲜催化剂(MB98)的元素组成,主要元素以Bi2Mo3O12,Bi2MoO6,FeMoO4,CoMoO4,NiMoO4,MoO3Fe2Mo3O12 的形式存在。通过XRD、拉曼光谱(Raman)和光电子能谱法(XPS)分析多组分钼铋系催化剂的还原机理,测定不同还原程度催化剂中Mo,Bi,Fe,Co,Ni的主要物相结构和离子价态分布。XRD和Raman测试结果表明:催化剂还原过程分4步反应序贯进行;Fe2Mo3O12和(Fe/Co/Ni)MoO4中的晶格氧通过体相扩散向钼酸铋迁移;催化剂的储氧能力不仅与钼酸铋有关,还与Fe2Mo3O12和(Fe/Co/Ni)MoO4有关。XPS测试结果表明:还原生成的FeMoO4,MoO2和Bi主要分布于催化剂体相;在还原过程中,元素Mo,Bi首先在催化剂表面富集,然后向体相迁移;元素Fe,Co,Ni由体相向表面迁移。  相似文献   

10.
催化剂制备方法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采用浸渍-还原和浸渍-焙烧-还原两种方法制备了Fe/TiO2和Ni/MgO/Al2O3催化剂,分别比较了它们在CO2加氢制低碳烃、CO2与CH4重整制合成气反应中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与浸渍-焙烧-还原相比,浸渍-还原制备的催化剂显示出更好的催化活性,基于对催化剂表面结构的认识,提出催化剂还原过程的表面结构模型,并解释了制备方法对催化剂反应活性的影响长质。  相似文献   

11.
高含硫气井在气体开采过程中,随着井筒温度压力的降低,硫微粒在气相中的溶解度逐渐减小,在达到临界饱和态后将从气相中析出,当井筒中硫析出位置处的气流速度小于微粒临界悬浮流速时,析出的硫微粒在井筒中沉积,堵塞气体的流动通道,从而导致气井产量降低,影响气井的产能和经济效益,严重时造成气井停产。将井筒压力温度分布预测模型与硫溶解度模型耦合,结合井筒中微粒临界悬浮流速模型建立了高含硫气井井筒硫沉积预测综合模型,并对L井进行了实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含硫气井产量降低至临界产量后,随着气井产量的降低,井筒中气流速度逐渐减小,硫沉积区域沿井筒向下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2.
硫沉积是高含硫气藏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而又必须解决的关键难题之一。高含硫气藏硫沉积机理研究是研究高含硫气藏硫沉积预测技术、准确掌握地层硫沉积动态以及指导高含硫气藏高效开发的基础。在分析高含硫气藏气体开采过程中硫化氢含量变化规律基础上,引入无机化学中化学反应平衡理论,建立了由多硫化氢分解析出元素硫的地层含硫饱和度计算方法,以W气田为例,预测了地层压力下降到不同程度时距离井筒不同距离处由多硫化氢分解析出元素硫的量,并与利用解析模型计算的总析出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高含硫气藏开发过程中,在硫化氢含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由多硫化氢(H2Sx+1)分解析出的硫的量占总析出量的比例很小,即物理沉积是硫沉积的主要方式,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元素硫的沉积理论,为认识和解决高含硫气藏开发过程中在地层发生元素硫沉积、合理高效地开发高含硫气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根据最小自由能法原理,推导出一维迭代法计算硫蒸气中各分子态间的平衡。以较准确的热力学数据为依据计算了液流饱和蒸气中各分子态硫之间的平衡。与文献实验值符合较好。该法简单、迅速,可供Claus工艺优化设计之用。  相似文献   

14.
5 heats of GCr15 bearing steel of different sulfur contents ranging from 0.009-0.092% (wt.)were smelted. The role of sulfur in bearing steel and its effect on contact fatigue properties andfracture toughness K_(IC)Were studied. It was shown that as the sulfur content increases the sulfur content dissolved in the steelsubstrate remains unchanged. The best contact fatigue property appears at the sulfur content of0.045% (wt.), and the influence of sulfur content on the fracture toughness of bearing steel is notobvious. Finally, the mechanism of the role of sulfur was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煤矸石的性质及选别方法,提出了综合回收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间接分光光度法测定硫的分析方法。它基于硫化氢发生,并利用硫化氢还原phen-Fe(Ⅲ)形成橙红色的phen-Fe(Ⅱ)络合物。找到了一种硫酸盐还原为硫化氢的还原剂体系。确定了还原、吸收和显色的最佳条件。应用于板栅合金中硫的分析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18.
含硫芳香族衍生物的厌氧微生物降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测定了一批苯亚砜基、砜基乙酸酯类化合物的厌氧微生物降解速率常数Kb,在此基础上对这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其生物降解速率常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表明:苯亚砜基乙酸酯类化合物的降解速率大于苯砜基乙酸酯类化合物;甲酯比异丙酯易降解;苯环上氯取代会降低化合物的生物可降解性  相似文献   

19.
应用严格的热力学平衡和复杂化学反应平衡的方法.对克劳斯硫磺回收工艺中的多种过程气预热流程(包括燃料气再热炉预热、酸气再热炉预热、高温气掺合预热及高温气掺合结合换热器换热预热)进行了一体化的模拟研究.介绍了主要的模型方法.在微机上实现模拟.完成一种流程的模拟只需约5 min.本流程模拟能为快速工艺设计和流程方案对比提供依据和手段,亦能为现有装置的标定改造、优化操作参数、提高硫收率以及保护环境提供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