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刘倩  张爱梅 《当代医学》2021,27(2):83-86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下西地那非联合米力农对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本院确诊的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患儿12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A组采用高频振荡通气+西地那非(1 mg/kg,q6h)治疗,B组采用高频振荡通气+米力农[负荷剂量50μg/kg,30 min静脉注射,维持剂量0.75μg/(kg·min)]治疗,C组采用高频振荡通气+西地那非+米力农治疗。检测患儿治疗前、治疗3 d后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吸入氧浓度(FiO_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和肺动脉压力(SPAP)的变化,观察患儿不良反应。结果 3组患儿PaCO_2、FiO_2、SaO_2、PaO_2和SPAP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aCO_2、FiO_2均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C组明显低于A、B组(P<0.05);SaO_2、PaO_2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C组PaO_2明显高于A、B组(P<0.05);治疗后,SPAP明显低于治疗前,且C组明显低于A、B组(P<0.05)。3组患儿均未发生恶性不良反应,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振荡通气下西地那非联合米力农治疗新生儿肺动脉高压疗效肯定,能够更好的改善患儿的缺氧状态和肺动脉压力,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新生儿肺动脉高压患儿服用不同剂量西地那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近两年10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肺动脉高压患儿,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0人,对照组给予1.0mg/kg西地那非,试验组给予2.0mg/kg西地那非,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状况以及肺动脉压力、二氧化碳动脉血氧分压对比并研究。结果:经过治疗后,试验组患儿治疗后肺动脉压力(25.00±4.5)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肺动脉压力(28.10±4.2);试验组二氧化碳血氧分压(35.30±4.4)明显低于对照组二氧化碳血氧分压(48.10±5.6),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对于新生儿肺动脉高压,西地那非剂量有效增加,肺动脉压力降低效果更加明显,呼吸困难及发绀症状有效缓解,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并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3.
刘奕霞  黄俊辉 《当代医学》2013,(33):140-14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西地那非药物在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问题上的效果,总结些许医学经验,从而为临床提供借鉴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湘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新生儿60例,将其按照编号法随机分成三组各20例,即组一、组二、组三。其中,组一患儿采用0.6 mg/kg的西地那非予以治疗,组二患儿则采用1.0 mg/kg西地那非治疗,组三患儿采用2.0 mg/kg西地那非治疗。通过检测和观察这三组患儿治疗前后脉搏氧饱和度和右上肢动脉血压数值变化对此次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收集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检查,笔者发现治疗后的3组患儿在肺动脉压力、动脉血氧分压和脉搏氧饱和度方面的数值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在动脉血压数值方面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患儿口服的西地那非剂量越大,在降低肺动脉压力方面的效果就越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口服不同剂量的西地那非(SIL)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的疗效、有效剂量和不良反应。方法:将因呼吸窘迫综合症所致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40例患儿随机平均分成4组,分别给予剂量为0.3mg/kg、0.6mg/kg、1.2mg/kg、2.0mg/kg西地那非治疗。结果:监测治疗前及治疗后6~12h、24~48h、48~72h、72~96h、96~120h患儿肺动脉压力(SPAP)、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体循环收缩压(SBP)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论:口服SIL在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上有显著疗效,安全性好,有效剂量为每次0.25-2.0mg/kg,6h给药1次,随着剂量增加,降低肺动脉压力效果逐渐增加,显示存在一定剂量依从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西地那非在新生儿肺动脉高压合并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取2015年3月至2016年10月医院收治新生儿肺动脉高压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8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1.0 mg/(kg·d)西地那非治疗,观察组采用2.0 mg/(kg·d)西地那非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肺动脉压及二氧化碳血氧分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肺动脉压及二氧化碳血氧分压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对照组为5.00%(P0.05)。结论新生儿肺动脉高压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儿采用2.0 mg/(kg·d)西地那非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西地那非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疗效.方法 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未经手术治疗的183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小儿,随机均分成3组(n=61),分别为A组(西地那非治疗组)、B组(卡托普利治疗组)、C组(前列地尔治疗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3、7、10、14d,测定3组患儿的肺动脉收缩压(PAP)和血压(BP),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第7天起A组患儿PAP值明显低于B、C 2组(P﹤0.05);治疗第10天起B组患儿PAP值明显低于C组(P﹤0.05).治疗第3天起A、B 2组患儿PAP值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C组患儿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 2组患儿BP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7d起A、C 2组患儿BP值均明显高于B组患儿(P﹤0.05).B组患儿治疗第14天的BP值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A、C 2组患儿治疗前后BP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口服西地那非的61例患儿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西地那非口服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疗效显著,优于前列地尔与卡托普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口服不同剂量的西地那非(SIL)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的疗效、有效剂量和不良反应。方法 48例PPHN患儿在呼吸机机械通气下口服SIL,根据用药剂量分为3组,每6h给药1次,每次剂量分别是0.3、0.5和1.0mg/kg。治疗前和治疗后3d检测动脉氧合和肺动脉压(PAP)的变化,记录心率、血压、呕吐次数等。结果口服SIL 3d后3组患儿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均明显提高(均P<0.01),PAP显著下降(P<0.05或P<0.01);3组患儿在提高动脉氧合指标(PaO2、SaO2)上无显著差异,而0.3mg/kg组PAP下降程度及PPHN治疗有效率小于0.5、1.0mg/kg组(均P<0.05);治疗期间所有患儿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口服SIL在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上有显著疗效,安全性好,有效剂量为每次0.3~1.0mg/kg,6h给药1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的治疗中,西地那非的应用剂量及临床效果。方法入选WHO心功能分级Ⅱ~Ⅲ级的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CHD-PAH)患儿,随机分为基本剂量组(A组,n=14)、加大剂量组(B组,n=14),采用随机非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方法,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副作用。结果西地那非治疗前后参数比较,A组和B组患儿的右心功能收缩末期内径(RVSD,cm)及部分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动脉氧分压(PaO_2,mm Hg)、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mm Hg)、平均肺动脉压(mPAP,mm-Hg)均有所改善,而与A组比较,B组的右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参数改变更为明显,(P0.05),总体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较大剂量的西地那非药物治疗先心肺动脉高压患儿效果更佳,且副作用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使用不同扩血管药物对新生儿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效果。方法所有新生儿经超声心动图证实肺动脉压力>20 mmHg。常规治疗组给予给氧保暖、抗感染、碱化血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使用肌松剂等治疗。使用扩血管药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为三组:A组雾化吸入硝酸甘油20μg/(kg·次),2次/天,连用3天,加静脉注射硫酸镁[首剂0.2 g/kg,维持量20~50 mg/(kg·h)],B组:雾化吸入硝酸甘油20μg/(kg·次),静脉注射硫酸镁+静脉注射前列腺素E0.01~0.4μg/(kg·min),C组:静脉注射硫酸镁+鼻饲喂入西地那非0.5 mg/kg,每12小时1次治疗。近期观察指标为治疗24小时后低氧血症的改善情况,远期观察指标为临床结局。结果治疗24小时后低氧血症改善情况:常规治疗组(8/16)低于使用扩血管药物治疗组(23/30)。临床结局:常规治疗组有效率为50%,A组有效率69.24%,B组有效率75%,C组治疗5人,均达到临床好转,但观察病例数过少,尚不能得出准确的治疗有效率。结论使用扩血管药物治疗新生儿肺动脉高压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某些新型扩血管药物的治疗效果仍需更多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0.
不同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喂养困难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喂养困难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喂养困难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20例,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加用不同剂量红霉素治疗,A、B、C组剂量分别为3~5 mg/(kg.d)6、~9 mg/(kg.d)、10~15 mg/(kg.d),每日1次,缓慢静脉滴注(3~5μg.kg-1.min-1),7天为1疗程,比较各组患儿红霉素干预前后喂养困难改善程度、奶量及体重的变化。结果红霉素干预后三组患儿总有效率分别为90%、75%、55%。A组与B组相比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χ2=0.69,P>0.05),但显效率(分别为75%、35%)存在显著性差异(χ2=4.95,P<0.05),A组与C组相比无论总有效率(χ2=6.47,P<0.05)还是显效率(χ2=12.13,P<0.01)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喂养困难存在量效关系,小剂量(3~5 mg.kg-1.d-1)疗效好,不良反应轻,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