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手术患者术中知晓的发生情况,分析其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的护理对策。 方法选择1200例全身麻醉下手术患者,于术后第1、4天对其术中知晓情况进行调查,通过分析研究影响患者术中知晓情况的因素并进行护理干预。 结果1200例手术患者中术中肯定知晓患者有12例(1.0%),术中做梦者(可疑知晓)96例(8.0%),其中女72例(75.0%),接受异丙酚麻醉者75例(78.13%)。术中做梦发生与年轻女性及与接受异丙酚麻醉存在相关(P<0.01);术中知晓与ASA分级水平相关,但与年龄、性别无关。 结论护士应做好全麻患者术前术后的心理护理,掌握相关的麻醉知识,积极配合麻醉医生,预防术中知晓发生,减少患者术后的不良心理应激。  相似文献   

2.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用于麻醉深度的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全身麻醉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病人意识消失 ,手术区肌肉松弛 ,伤害性应激反应消失。然而随着麻醉技术的不断完善 ,肌松药和镇痛药在临床的大量应用 ,在达到后两种要求的同时 ,往往掩盖了患者是否存在意识的问题 ,因此术中知晓日益突出。最新报道全麻术中知晓的发生率为0 0 0 15 %~ 0 2 % ,在美国每年有 3~ 4万例病人发生知晓[1] 。所以麻醉深度监测 ,避免术中知晓是现代临床麻醉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提出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AEPindex或AEPI)的监测指标 ,使听觉诱发电位 (AEP)波形的形态得以数量化。AEPI的临床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非心脏手术全麻患者术中知晓的发生率,分析其发生的可能原因和相关因素,探讨预防术中知晓的策略. 方法 随机选择非心脏手术全麻患者1 00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Ⅴ级,年龄16岁~84岁,均未予神经电生理监测.术后第1天和第3天随访患者,调查全麻术中知晓的发生情况,采用Mashour分级方法对患者术中知晓进行分级. 结果 1 000例患者中,发生术中知晓者16例(1.6%),其中Mashour 3级以上(含3级)者12例.静吸复合维持麻醉患者术中知晓发生率为0.7%,而全凭静脉恒速给药方式输注丙泊酚维持麻醉患者术中知晓率高达5.1%(P<0.05).术中知晓多发生在妇科腹腔镜手术,同时可散发于多种择期手术中.女性(OR=5.262)和术中血压下降(OR=5.324)是全身麻醉患者术中知晓的可能相关因素,而吸入麻醉维持(OR=0.168)是其可能保护因素. 结论 与静吸复合麻醉比较,全凭恒速给药方式输注丙泊酚维持麻醉患者术中知晓发生率较高,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术中知晓可能增加医患纠纷,目前仍是麻醉学界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近些年关于术中知晓的预防和早期诊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术中知晓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解决此类问题提供参考。术中知晓的基本概念术中知晓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大脑皮质组织内麻醉药物浓度在维持有效麻醉深度时持续性或阶段性不足,未能使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在手术全过程中持续抑制达到意识消失的状态。术中知晓被定义为全身麻醉下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了有意识的状态,并且在术后可以回忆起术中发生的与手术相关联的事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全麻患者术中知晓发生情况,探讨术中知晓的预防措施.方法 根据手术中麻醉维持方法的不同,539例全麻下行择期外科手术患者分为三组:A组278例,采用分次静注芬太尼、咪唑安定、维库溴铵维持麻醉;B组119例,术中以微泵持续静注丙泊酚2~4 mg·kg1·h-1,间断静注芬太尼、咪唑安定、维库溴铵;C组142例,在A组静脉复合全麻基础上,持续吸入0.5%~2.5%异氟醚.分析术中知晓发生情况,计算术中知晓发生率.结果 539例全麻患者麻醉手术期间发生术中知晓28例,发生率为5.20%.其中,A组发生术中知晓19例(6.84%),明显高于B组的5例(4.20%)和C组的4例(2.82%)(P<0.05).结论 用微泵持续静注适量丙泊酚的全凭静脉复合全麻或采用静-吸复合麻醉,可有效降低术中知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择期手术接受全身麻醉患者术中知晓情况,探讨术中知晓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4月至2015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择期手术接受全身麻醉的患者,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体重、ASA分级、人工气道建立情况、麻醉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及术后随访情况,明确术中知晓发生率,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全身麻醉下术中知晓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全身麻醉患者141 294例,其中有80例(0.06%)发生术中知晓。术中知晓的危险因素为全凭静脉麻醉(OR=5.181,95%CI 3.032~8.853)、喉罩通气(OR=2.478,95%CI 1.544~3.977)和ASAⅢ或Ⅳ级(OR=9.202,95%CI 5.475~15.466)。术前应用咪达唑仑(OR=0.125,95%CI 0.080~0.196)、术中复合吸入七氟醚(OR=0.193,95%CI 0.113~0.330)有助于降低术中知晓的发生率。结论全凭静脉麻醉、喉罩通气、ASAⅢ或Ⅳ级是全身麻醉患者术中知晓的危险因素,术前应用咪达唑仑、术中复合吸入七氟醚可降低术中知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程华春 《中国麻醉与镇痛》2001,3(3):235-237,240
在全身麻醉手术中,病人术中知晓的发生率约为1%~2%^[1-2],由此可造成病人心理不愉快,恐惧手术,对医生产生不信任感以及有关的逆反心理^[3-5]。因此应确保病人意识处于完全消失状态,避免术中知晓;同时又要防止麻醉药过量,节约麻醉药品,利于及早苏醒、降低臀疗费用和减少并发症。当今,由于全身麻醉中普遍采用肌松药,使判断麻醉深度最属主要的呼吸和体动两项指标已失去其意义,从而使麻醉深度的判断益见困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全麻)下术中知晓发生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全麻术中知晓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4例患者中,女性患者、高ASA评分者、全凭静脉麻醉者、高度紧张者、剖宫产手术、浅短小手术知晓发生率高。结论术中知晓发生率与ASA分级水平相关,与性别、麻醉方式及手术也有一定的关系性。通过术前ASA分级评估,与患者良好的沟通,术中各种有效的麻醉深度监测,良好的意识消除麻醉药应用,可很好掌控麻醉深度,减少术中知晓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数量化脑电图监测异丙酚麻醉时意识状态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麻知晓和麻醉后回忆的发生率虽然只有 0 2 %~ 0 7% ,但可导致病人术后严重的心理障碍 ,表现为失眠、噩梦、精神紧张、自杀倾向 ,手术后心肌梗塞和脑溢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1 3] 。因此 ,如何预防和监测全麻知晓和全麻回忆是麻醉领域值得探讨的课题。根据临床症状 (出汗、流泪、瞳孔散大 )不能判断病人是否知晓[4] 。研究表明数量化脑电图可监测异丙酚镇静水平和切皮时的麻醉深度[5 ,6 ,7] 。本研究拟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 ,应用脑电图双谱分析技术监测单纯静注异丙酚后 ,病人由清醒→意识消失→意识恢复过程中脑电图 (EEG)变…  相似文献   

10.
脊柱肿瘤手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脊柱肿瘤手术的麻醉处理,及需关注的处理要点。[方法]回顾分析5a来完成的546例脊柱肿瘤手术患者麻醉处理的资料,以及手术出血、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等。[结果]546例患者无1例术中死亡。手术平均出血1997ml。3例发生急性肺水肿,3例怀疑有喉头水肿,带管送返病房。1例颈椎手术患者术后有暂时性的失明。双腔气管导管插管者有3例发生导管打折。无1例发生术中气管导管脱落。[结论]脊柱肿瘤手术的麻醉要注意预防和处理术中的大量失血,做好气道管理,避免各种体位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术中知晓是一项非常严重的全身麻醉并发症。尽管现代麻醉药物在不断改善和优化,麻醉方式在不断改进,麻醉的安全性和可控性进一步加强,麻醉深度监测技术和手段在临床实践中的不断改进,迄今为止,术中知晓依然常见。它可造成患者出现轻重不一的精神伤害或心理障碍,甚至出现应激紊乱综合征[1]。鉴于患儿和成年患者在麻醉实施上的  相似文献   

12.
咪唑安定用于硬膜外麻醉镇静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硬膜外麻醉中病人常有紧张、焦虑、内脏牵拉等不良反应,严重的甚至出现短暂难以忍受的强烈刺激,而术中知晓也加重病人的心理压力和恐惧感,给病人留下痛苦的回忆,并造成身心的伤害[1]。为提高医疗质量,我们致力于消除病人在麻醉和手术中的不良记忆,包括防止全麻术中知晓和局部麻  相似文献   

13.
<正>目前腹腔镜手术在妇科领域应用较广泛,具有患者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康复快、预后佳等优点,可在无痛的情况下完成相关手术治疗[1]。腹腔镜手术虽然微创,为保证手术的顺利完成、减轻患者痛苦,仍需麻醉处理,在此过程中,患者、麻醉医师及相关护理人员的有效配合十分重要,同时围麻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妇科微创术后复苏患者麻醉苏醒时间及影响因素,为缩短术后苏醒时间、加快手术相关床位周转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2 526例妇科微创手术患者资料,统计麻醉复苏室苏醒时间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妇科微创手术患者苏醒时间3~220 min;低体温、麻醉时间、镇静药使用、入麻醉复苏室平均动脉压及恶性肿瘤是麻醉苏醒时间的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 妇科微创术后患者苏醒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复苏期护理应针对影响因素采取多项措施综合干预,以缩短苏醒时间、提高苏醒质量、提高手术相关床位周转率。  相似文献   

15.
困难气道是指熟练掌握气道管理的医务工作者在使用如面罩、声门上气道通气或气管插管(严格来说,也包括拔管)时遇到困难的临床情况[1]。临床中困难气道的发生率根据不同的定义高达0.5%~10%[2,3]。美国麻醉学会分析显示困难气道事件相关的医疗事故索赔中患者死亡率高达73%[4]。遭遇非预料的困难气道极易增加患者的组织损伤,甚至导致气管切开等一系列后果,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相关并发症,与近年来提倡的微创、精准、加速康复外科等理念不符[5],如何提高围术期气道评估的准确性一直是临床麻醉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术中知晓的发生,研究其与脑电双频指数(BIS)、心率变异功率分析(HRV- PSA)监测结果的关系。方法 89 例 OPCAB患者,在麻醉医师不了解BIS情况下实施麻醉,术中有专人(非麻醉者)监测并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BIS和HRV PSA各参数值,并负责随访患者有无知晓发生。结果 全组与诱导后相比气管插管、切皮、锯胸骨及关胸时BIS显著增高(P<0 .01),但整个手术过程低频高频比(LF/HF)平稳。89例中有8例发生术中知晓。8例患者发生知晓时的BIS值均在 73 以上,而其余 81 例无知晓者术中无一例BIS高于 70。结论 (1)无 BIS监测下凭经验和血液动力学变化实施 OPCAB麻醉,术中知晓发生率高,表现为发生知晓者BIS偏高;(2)以 BIS作为麻醉深度的指标,可减少或防止术中知晓的发生;联合应用HRV PSA监测,可更加合理地评价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17.
现代麻醉学认为,手术中的记忆和知晓可以对患者的心理、生理产生重大的影响,硬膜外麻醉中患者常有紧张、焦虑、内脏牵拉等不良反应,严重的甚至出现短暂难以忍受的强烈刺激。而术中知晓也可加重患者的心理压力和恐惧感,给患者留下痛苦的回忆,并造成伤害。因此,消除患者在麻醉和手术中的不良记忆是现代麻醉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维护患者的正常心理和促进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三种麻醉方式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发生率。方法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患者150例,随机均分为硬膜外麻醉组(E组)、静脉全麻组(P组)和吸入全麻组(S组)。E组术中硬膜外间断推注1%利多卡因+0.3%甲磺酸罗哌卡因维持麻醉;P组术中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3μg/ml维持麻醉;S组术中吸入1.6%~2.0%七氟醚维持麻醉。术后根据患者需要使用芬太尼镇痛和昂丹司琼止吐。记录术后24h内患者PONV发生情况。结果术后0~2hE组PONV发生率[2例(4%)]显著低于P组[14例(28%)]和S组[25例(50%)](P<0.01),P组显著低于S组(P<0.05);术后2~6hE组PONV发生率[3例(6%)]亦显著低于P组[16例(32%)]和S组[26例(52%)](P<0.01),P组显著低于S组(P<0.05);术后6~24h三组PONV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单纯硬膜外麻醉PONV发生率明显低于全身麻醉。  相似文献   

19.
术中知晓是全身麻醉中一个虽不常见但一旦发生可能给患者身心带来长期不良影响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在国际上公认为0.1%~0.2%。其在小儿的发生率更高,达0.6~1.2%。术中知晓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麻醉深度监测成了倍受瞩目的问题。麻醉深度监测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但其均是建立在对大量脑功能正常成年人脑电数据的研究基础上,它们是否适用于小儿目前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手术方式从传统开放手术逐渐向微创术式发展,微创手术的优势在于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出血少,肌肉及软组织损伤小,对硬膜损伤小,避免了出现硬膜外瘢痕及纤维化,且住院时间短。对无法耐受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微创手术具有一定的优势[1]。1997年,Yeung[2]研发的脊柱内窥镜系统(YESS)可用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