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有效利用荔枝核废弃资源,对其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并应用于纯棉针织物染色。首先选用季铵盐阳离子改性剂D对纯棉针织物进行阳离子改性,优化了改性工艺,并对改性前后纯棉针织物的Zeta电位和红外光谱进行了测试;然后优化了该纯棉针织物用荔枝核天然染料小浴比染色工艺,最后通过后媒染和抗氧化剂处理,提高了荔枝核天然染料的各项色牢度。结果表明:荔枝核天然染料染色纯棉针织物具有较高的染色K/S值,耐皂洗色牢度和耐摩擦色牢度都在3级以上,耐日晒色牢度可达到4级。最佳改性工艺:改性剂D 30 g/L,氢氧化钠10 g/L,80℃,30 min;染色工艺:染色pH值为7,元明粉用量0 g/L,90℃,60 min。  相似文献   

2.
采用自制的改性剂HS对纯棉针织物进行阳离子改性,采用变色龙涂料对改性纯棉针织物进行浸染染色及固色加工。测试并分析了改性剂HS用量、p H值、改性温度和改性时间对改性效果的影响,染液p H值、变色龙涂料的用量、染色温度及染色时间对染色效果的影响,黏合剂用量、固色温度和固色时间对固色效果的影响,以确定纯棉针织物阳离子改性、改性纯棉针织物浸染和固色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纯棉针织物阳离子改性的最佳工艺为:改性剂HS用量8%,p H值为7,80℃改性处理30 min;改性纯棉针织物变色龙涂料浸染的最佳工艺为:变色龙涂料用量9%,p H值为8,60℃浸染30 min;最佳固色工艺为:黏合剂用量6 g/L,30℃浸染20 min。  相似文献   

3.
从艳绿色拼色染料结构、染色机理的角度探讨了影响针织物活性艳绿色染色的因素,制定了一套适合的染色工艺,解决了活性染料在纯棉针织物上拼染艳绿色易出现色花、色点、色差和风印等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4.
采用单因子试验方法,以K/S值为评价指标,研究制备槐米提取液过程中的料液比和染色过程中pH值、时间、温度等参数对棉和棉莫针织物槐米染色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制备槐米提取液的优化料液比为1∶80,采用明矾作为预媒染剂进行染色时,纯棉和棉莫针织物的优化染色工艺为:pH值7.0,温度50℃,时间10 min。研究发现,槐米上染纯棉和棉莫针织物的速率很快,染色后织物颜色鲜艳均匀、上染效果好,且染色后棉莫针织物的DE*和K/S值均比纯棉针织物更高,色牢度更好。  相似文献   

5.
用葡萄糖代替连二亚硫酸钠还原工业靛蓝上染纯棉针织物。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探讨了靛蓝质量浓度、氢氧化钠质量浓度、葡萄糖质量浓度、还原温度、还原时间和染色时间对染色效果的影响。通过分析染色织物的K/S值,得出葡萄糖还原工业靛蓝染色的最优工艺为:靛蓝质量浓度2.5 g/L,氢氧化钠质量浓度40 g/L,葡萄糖质量浓度100 g/L,还原温度50℃,还原时间10 min,染色次数8次。色牢度测试结果显示,该工艺上染的纯棉针织物耐皂洗色牢度为3~4级,干摩擦色牢度为4级,湿摩擦色牢度为3~4级,符合靛蓝染色织物的服用要求。  相似文献   

6.
用助剂YH对纯棉针织物进行预处理,以住友活性染料进行染色,探讨了助剂YH预处理对纯棉针织物染色样品色深和色牢度的影响,并与传统染色工艺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染料用量相同的前提下,采用助剂YH预处理工艺,染色样品表观深度明显比传统工艺染色样品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染料的利用率,同时染色牢度保持较好。  相似文献   

7.
张修强  陈永红 《印染》2006,32(4):23-24
纯棉针织物活性染料深色染色,易产生色差问题。文中总结了解决纯棉针织物色差问题应重视的五个方面:前处理、染料选择、工艺曲线、染机参数设定和助剂使用。  相似文献   

8.
棉及真丝针织物的天然植物染料染色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简述了纯棉针织物、真丝针织物用天然植物染料染色的特点、植物染料的种类、染色方法及在染色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介绍了国外在植物染料染色方面的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9.
纯棉针织物活性染料染色工艺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顺成  徐秀源 《印染》1999,25(12):15-19
纯棉针织物活性染料染色工艺设计是一项周密严谨的工作,本文以达到客户订单对染色产品的质量要求为出发点,从染色工艺设计的程序,染化料的选用,各种工艺条件和影响染色质量的主要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0.
采用改性剂GRE对纯棉针织物进行阳离子改性,并使用变色龙涂料对改性后纯棉针织物进行轧染染色。测试并分析了改性剂GRE用量、p H值、改性温度、改性时间和改性液浴比对改性效果的影响,变色龙涂料用量、黏合剂用量、防泳移剂用量、焙烘温度和焙烘时间对染色效果的影响,以确定纯棉针织物阳离子改性、改性纯棉针织物轧染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纯棉针织物阳离子改性最佳工艺为:改性剂GRE用量20%,改性液p H值为11~12,浴比为1∶30,80℃改性处理30 min;改性纯棉针织物变色龙涂料轧染的最佳工艺为:变色龙涂料用量50 g/L,黏合剂用量70 g/L,防泳移剂用量8 g/L,二浸二轧,轧液率为65%,80℃预烘180 s,150℃焙烘90 s。  相似文献   

11.
从电解质加入方式、染色升温速率和固色升温速率等三个方面,探讨了纯棉针织物KN型活性染料染色条件对织物大小样色差的影响.通过测定染料的吸尽率、固色率及K/S值,结果表明,采用预加碱法染色工艺,染色升温速率为1℃/min,固色升温速率为2℃/min,纯棉针织物染色大样与小样的染色重现性好,色差ΔE<0.5.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使用QDE168型单面大圆机编织的纯腈纶、纯棉及不同交织比的腈棉交织纬平针织物的力学性能,包括:顶破强力、耐磨性能、抗起毛起球性、刚柔性、悬垂性。分析得出:纯棉针织物的抗顶破性能好于腈棉交织物,并且腈棉交织物中随着织物中腈纶含量的增加,顶破性能逐渐下降;纯腈纶织物抗起毛起球性能最差;经过碱性条件处理后,纯棉织物的刚性明显要比腈纶织物大,其悬垂性比腈纶织物差,且腈纶所占比例越大,织物悬垂性越好。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紫花地丁提取物作为植物染料对改性纯棉针织物的染色性能,对染色方法和染色工艺参数(硫酸亚铁用量、染色pH值、温度和时间)进行优化,对染色牢度、抗紫外线性能和抗菌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紫花地丁植物染料纯棉针织物染色以同浴媒染法为好,适宜的染色工艺为:天然染料紫花地丁20 g/L,硫酸亚铁用量2%(o.w.f),柠...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山竹壳提取液以及松香粉固色液的制备方法,并以山竹壳提取液为染液用于纯棉针织物的染色。测试并分析了染液用量、p H值、染色温度、染色时间等因素对染色效果的影响,并设计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染色工艺。对松香粉固色前后织物的色牢度进行对比,并对织物的匀染性和顶破强力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山竹壳提取液上染纯棉针织物的最佳工艺为:染液用量8.5%,p H值为6,浴比1∶40,温度85℃,时间70 min;松香粉固色液固色后的织物耐皂洗色牢度和耐摩擦色牢度均可提升1~2级;山竹壳提取液上染纯棉针织物时,匀染性好,顶破强力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以长链磺酸盐和硫酸酯盐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为主要成分的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及其协同效应对筒状纯棉针织物染色过程中抗折皱性、匀染性的影响。实践表明,表面活性剂的复配体系在活性染料上染筒状纯棉针织物时具有良好的平滑抗皱性、匀染性和防擦伤能力,尤其可防止和消除筒状纯棉针织物的边痕现象。  相似文献   

16.
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分析了纯棉针织物活性染料染色产生缸差的原因及控制方法,提出控制染色缸差应从原坯布质量、半制品质量、染料助剂的稳定性、工艺的稳定性及标准统一等方面综合考虑,在相关环节的共同努力下,降低缸差发生的几率。  相似文献   

17.
1 前言大圆机提花针织物一般是采用有色纱和白色 (本白 )纱编织而成的。本项工艺设计的大圆机涤锦针织物是采用两种 (涤纶和锦纶 )不同性能的白坯纱编织而成的。两种纤维在染色时 ,要做到其中一种纤维染成鲜艳的颜色 ,而另一种纤维 (留白 )不沾色 ,是一项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在常温常压喷溢染色机上进行还原染料染色的方法,阐述了染色原理,制订了比较合理的染色工艺,为纯棉针织物部分色种在喷溢染色机上染色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文卓 《针织工业》2023,(4):51-55
针对纯棉针织物传统煮练染色工艺流程长、耗水量大、耗能高、废水量大等问题。文中采用低能耗短流程间歇染色工艺技术对棉针织物进行煮练染色一浴处理,通过对该技术进行理论可行性探究及分析,优化配套助剂用量,分析对比传统工艺流程和短流程染色织物的得色深度、染色均匀性、染色牢度、色光差异等性能,并对大货试产效果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对于纯棉针织物采用煮练染色一浴工艺可缩短染色时间约2.1 h,节省4缸水,大货试产颜色重现性好,具有较大的节能减排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孙锋 《针织工业》2001,(5):56-57
全松驰状态下的纬平针织物处于能量最小状态,此时它的结果紧密,缩水率为零,具有面积密度,织物厚度和平方米重量在纱线号数不变的情况下达到最大的特性。36.44tex-9.72tex(16s-60s)纱线号数范围的棉纱织成的纬平针织物(采用大圆机编织且练漂染在同一机中进行的生产条件下)在全松驰状态下的平方米重量与纱线号数成线性关系。根据这一特性,可对纯棉纬平针织物的缩水率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