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索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发生率的有效方法。方法于2009年7月起对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进行目标性监测和干预。对CRBSI发生率进行前瞻性调查,并与前期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中心静脉置管CRBSI感染率监测:2007年7月~2009年6月监测为32.35‰;而2009年7月~2011年6月为18.89‰。结论建立专门的管理监控组织,开展目标性监测,建立监测系统,规范操作,现场干预,明显降低CRB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化干预策略(central line bundle,CLB)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影响效果。方法:参照美国健康促进会(Institution for Healthcare Improvement,IHI)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的集束化干预策略,制定CRBSI集束化干预办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本院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行常规护理的25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随机选取同期在我院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行集束化干预策略的27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实验组,对常规护理与集束化干预策略后的效果进行比较性分析。结果:对照组股静脉GRBSI平均发生率最高,达26.1‰,集束化干预策略后股静脉置管GRBSI平均发生率7.4‰,对照组股静脉GRBSI平均发生率较实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GRBSI平均发生率较实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的CRBSI发生率分别为13.5‰、6.1‰,集束化干预策略后实验组的CRBSI率(‰)、CRBSI起始时间、留置天数、住院时间和费用及手消毒剂消耗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RBSI以革兰阳性菌为主,集束化干预策略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病原菌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集束干预策略可有效降低恶性血液病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了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监测的作用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于2O10年1月起对重症医学科CRBSI进行目标性监测和干预,共收集留置中心静脉导患者1028例,并与前期资料进行对照分析,比较感染率、护士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相关项目的差异。结果中心静脉置管CRBSI感染率监测:2008年1月~2009年12月监测为13.3‰;2010年1月~2012年12月为2.3‰,使用率从83%下降到64%,手卫生依从性及无菌敷料应用的正确率等提高。结论目标监测提高医护人员执行院感措施的依从性,有效控制CRBSI 。  相似文献   

4.
黄彩云  庞杰媚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2):2978-2979,2984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方案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 )的效果。方法:对2012年8月-2014年1月收住ICU的466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制定及实施集束化护理策略。选择集束化干预前2011年3月-2012年8月同科室置中心静脉导管的403例患者作为对照。结果:采取集束化干预后导管的使用率从63.6%升到71.6%,导管的感染率从8.61‰降低到1.49‰,下降了82.7%,干预前、后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集束化护理能减少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控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RBSI)发生率的作用和优势。方法对2011年1月~9月中心静脉置管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并于2011年10月起实施集束化护理,对CRBSI发病率进行前瞻性调查。将200例置管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按照护理常规护理。观察组病人进行集束化护理干预,所有患者均采取严格手卫生消毒制度;做到最大化的无菌屏障;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导管和最佳的穿刺部位;每日评估导管保留的必要性;按照指南做好导管的维护和宣教等集束化护理措施。结果 2012年10月~2013年6月观察组病人CRBSI发生率为2.5‰;2012年1~9月中心静脉置管CRBSI发生率为7.24‰(P〈0.0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针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感染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观察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RBSI)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集束化护理干预在控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感染方面优于传统的常规护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CRBSI)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选取158例重症监护病房内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运用改良型方法进行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护理(观察组),及采用传统的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护理(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1.9%,较对照组11.3%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和传统的中心静脉置管临床护理方法比较,改良型护理方法能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陕西医学杂志》2016,(10):1363-1364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因素及病原学特点。方法:376例行中心静脉导管治疗的老年危重症患者,按是否发生CRBSI分为对照组330例和感染组46例。结果:376例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有46例导管培养阳性,感染率为13.7%;其中血流感染6例(1.8%),导管定植40例(11.94%);46例感染组患者的气管切开、导管留置时间、胃肠外营养、住院费用及时间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而白蛋白水平则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46例共分离菌株52株,革兰阳性菌25株(48.1%),革兰阴性菌22株(42.3%),真菌5株(9.62%)。结论: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后的感染机率逐渐升高,在对导管感染的防治中,预防最为关键,其次是加强置管的无菌操、减少导管的留置时间、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以减少CRB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本中心血透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的感染率、菌群分布及易感因素,为指导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透中心2015年3月~2017年3月间以中心静脉置管建立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259例,研究分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分布及易感因素。结果在259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中,共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30例,占11.58%;病原菌分布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占感染总数的66.67%,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占20.00%,表皮葡萄球菌5株,占16.67%;导管留置时间2周、血红蛋白100 g/L、白蛋白40 g/L、BMI18.5 kg/m2、合并糖尿病是血液透析患者并发CRBSI的相关易感因素(P0.05)。结论本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11.58%,病原菌分布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导管留置时间过长、血红蛋白水平偏低、血清白蛋白水平偏低、BMI值偏低以及合并糖尿病是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采用无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non-cuffed catheter, NCC)行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BSI)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通过超声引导下经皮中心静脉置入NCC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16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不同置管部位的CRBSI发生率,分析CRBSI患者的感染特点及病原菌分布。依据是否发生CRBSI分为感染组(n=22)和非感染组(n=147),比较两组临床病理参数;进一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NCC患者发生CRBSI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预测效果。结果:颈内静脉置管和股静脉置管CRBSI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1,P=0.638);22例CRBSI患者共检出病原菌21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6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10株),革兰阴性杆菌5株。感染组血清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血清铁水平明显低于非感染组(P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多式联运干预对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的影响,改进预防CRBSI措施。方法:将ICU 1 573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第一阶段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721例、5 884个导管日采用传统的血液导管管理方法,为对照组;第2阶段2011年10月至2013年3月632例、4 376个导管日为干预组,采用多式联运干预措施包括集束化综合管理、人员培训、CRBSI发生率调查及反馈,比较两组CRBSI发生率、住ICU时间、平均置管时间及血液病原学检查结果以及预防措施执行情况。结果:干预组CRBSI发生0例,发生率0%,对照组CRBSI发生20例,发生率为0.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CRBSI危险因素(年龄、APACHE评分、SOFA评分、输血、静脉营养、休克)和ICU住院时间及28d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多式联运干预能有效预防CRB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干预策略临床实施的依从性及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干预前后对照研究的方法,将2011年4月-2012年3月采用传统的中心静脉导管管理方法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共110例。将2012年4月-2013年3月采用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化干预策略管理方法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共131例。观察指标: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化干预策略执行依从性、导管使用率和每千个导管日CRBSI感染率。结果:实施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化干预策略后,导管使用率和每千个导管日CRBSI感染率均下降,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化干预策略执行依从性上升。结论:实施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化干预策略(CLB)能降低CRBSI的发生率,同时,其临床实施依从性将直接影响患者的导管留置时间和CRB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静脉置管模式对恶性血液病(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HM)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影响及导致CRBSI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 335例在4家三级甲等医院血液科住院的HM患者行静脉置管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数据,对可能与发生CRBSI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1 335例HM患者发生CRBSI 115例,感染发生率8.61%,股静脉发生CRBSI 48例(16.9%)与颈内静脉CRBSI 29例(5.3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静脉发生导管血流量不足及堵塞29例(10.21%)与颈内静脉11例(2.0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静脉发生局部血肿或出血31例(5.76%)与股静脉2例(0.7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 335例HM患者剔除同1患者的重复菌株共分离病原菌15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90株(57.69%),革兰阳性菌62株(39.75%),分离出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患者年龄、静脉穿刺次数、静脉置管模式等因素与HM患者的CRBSI发生率存在相关性,其相对应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得出的与CRBSI发生率存在相关性的单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均为诱发CRBSI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内静脉置管模式发生CRBSI感染率最低(5.38%),股静脉置管感染率最高(16.91%),临床上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采用CRBSI发生率较低的静脉置管模式置管可能是有效降低CRBSI发生率的措施之一;患者年龄、穿刺次数、置管模式等均为引发CRBSI的危险因素,医院应针对性地对危险因素加强预防,以降低CRBSI的发生率,提高HM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对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重点环节依从性监测,能否降低CRBSI的发生率。方法选择2013年1—10月56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A组),对预防CRBSI实施重点环节依从性监测,包括:使用抗菌药物包被导管、尽量使用锁骨下静脉置管、留置导管术时无菌屏障最大化、使用洗必泰乙醇溶液皮肤消毒、每天评估是否需要继续留置导管、严格执行定期更换穿刺点敷料要求、执行手卫生规范、使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常规冲管。观察CRBSI发生率,与2012年3—12月49例中心静脉患者(B组,常规处置,无监测)的CRBSI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A组的CRBSI发生率0.6‰,明显低于B组的发生率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2013年我院开展的预防CRBSI重点环节依从性监测,可进一步规范中心静脉导管置管要求,操作流程,以及护理方法等,监督医生,护士严格按要求完成中心静脉导管治疗及护理,提高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管理水平,有效降低CRB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系统干预管理在控制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方法:对ICU 2011年3~8月放置中心静脉导管的220例患者采用系统干预管理措施,与2010年9月~2011年2月放置中心静脉导管的157例患者,进行中心静脉导管血流感染率的比较。结果:采用系统干预管理措施护理后,中心静脉导管血流的感染率从干预前9.55%降至干预后2.73%(χ2=8.12,P<0.01);而且随置管天数的增加,中心静脉导管血流的感染率明显上升(P<0.01)。结论:系统干预管理可以降低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集束干预策略(Central Line Bundle,CLB)的制订与实施。方法通过比较,执行CLB以前和以后的CLBSI发生率,确定预防CRBSI集束干预的有效性。结果执行CLB后,CRBSI的发生率下降2.69/1000导管日(由4.24‰降至1.55‰),P<0.05。结论集束干预策略作为主动预防措施并启动多学科的循证研究,可明显降低我院ICU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在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11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对照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生情况、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CRBSI发生率为1. 47‰;对照组为6. 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 267,P=0. 039)。观察组置管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而治疗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能减少CRBSI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同时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黄金兰 《求医问药》2014,(19):242-243
目的 :探讨分析品管圈管理(QCC)在降低ICU中心静脉导管(CVC)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9月间我院收治的行ICU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70例)和研究组(70例),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为研究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QCC管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及中心静脉导管(CVC)的长期使用率,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干预后,在研究组70例患者中,发生CRBSI的患者有2例,发生率为2.86%;在对照组70例患者中,发生CRBSI的患者有9例,发生率为12.86%。研究组患者的CRBSI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研究组70例患者中,仍使用CVC的患者有43例,使用率为61.43%;在对照组70例患者中,仍使用CVC的患者有52例,使用率为74.29%。研究组患者的CVC长期使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接受ICU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进行品管圈管理,可明显降低其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菌群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4年9月该院血液透析中心中心静脉置管患者398例的临床资料,了解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菌群分布,分析年龄、原发病、置管部位及留管时间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关系。结果在所有患者中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有52例,感染率达到13.1%。革兰氏阳性菌34例,占65.38%,以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氏阴性菌18例,占34.62%,以大肠埃希菌为主。患者年龄<50岁感染率7.48%,≥50岁感染率16.33%(P<0.05);糖尿病肾病感染率19.72%,非糖尿病肾病为9.38%(P<0.05);股静脉置管感染率24.14%,明显高于颈内静脉10.25%及锁骨下静脉5.26%(P<0.05);置管时间≥2周较≤1周、1~2周组患者感染率明显增高,18.43%(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高,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高龄、糖尿病肾病、置管时间≥2周及股静脉置管都为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危险诱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集束干预策略对预防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影响。方法将91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干预组42例,对照组49例,观察组给予集束干预策略,并与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观察组 CRBSI 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9.49‰ vs .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集束干预策略可降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 CRBSI 的发生率,相关人员的执行力和依从性、持续的过程监测和人员培训及患者自身状况都会影响策略的实施,应通过持续质量改进保证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和干预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对该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ICU病房收治的行中心静脉置管术360例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发生导管感染患者78例,对他们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和干预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①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总的感染率为:21.67%,其中股静脉、颈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插管的感染率分别为33.33%、21.18%和18.60%,其中股静脉置管最高,锁骨下静脉最低(P<0.05)。②置管术后第1、2、3、4周末期时的感染率分别为13.33%、18.46%、24.76%和30.77%,结果显示导管留置的时间越长,感染发生率越高(P<0.05)。③单腔导管留置感染率为16.67%,显著低于双腔导管留置的33.33%。④导管留置后78次的感染中有38次为革兰阳性菌感染,感染率为48.71%,有27次为革兰阴性菌感染,感染率为34.61%,有13次为真菌感染,感染率为16.67%。结论严格中心静脉置管各阶段的管理,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缩短置管时间,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的管理和穿刺部位消毒,对降低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