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入境外国旅游流网络分布、性质和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拓展入境旅游外国市场是我国入境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应用地图法研究了入境外国旅游流网络空间分布特征,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复杂网络理论研究了该网络的性质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入境外国旅游流在中国的空间分布范围大且不均衡,形成了两个"金三角",四个"银三角"和两个集中分布区。2)入境外国旅游流网络是无标度网络,网络中核心节点少,边缘节点多,核心节点的稳定和发展对全国入境旅游业的稳定和发展起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3)网络中的节点可分为口岸、枢纽、中转、复合型等四种类型,分别发挥着旅游流出入境口岸、集聚和扩散、中转、多种功能复合等作用。4)入境外国旅游流在少数核心城市间转移和扩散,能大规模吸引和组织入境外国旅游流的目的地数量较少。  相似文献   

2.
以最新验收的168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所在的133个节点城市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平台,运用量化模型探究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的空间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示范区创建后区域旅游经济联系网络强度明显增强,旅游经济协同格局初步形成,呈现单一“极核”向“多中心、多群落”的演变态势。2)区域旅游经济联系突破空间邻近性限制,受旅游产业基础、目的地供给、客源市场和旅游通道四维要素驱动,各因素呈现区域异质性特征。3)旅游资源禀赋和交通可达性促进其资源生产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增进其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旅游接待服务水平构成其服务支撑力,市场需求、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政策形成其社会经济支持力。  相似文献   

3.
旅游空间作为旅游活动的载体,旅游空间结构布局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旅游地旅游业的发展。为了充分利用陕西丰富的旅游资源,更好地实现区域旅游合作,促进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中在分析了陕西旅游空间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区域开发中的"点-轴"系统理论,通过测算和分析确定了重要旅游节点等级和发展轴线以及旅游区,构建了"一个中心、两个发展主轴、三大旅游区"的旅游空间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4.
旅游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规模旅游发展给旅游接待地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开始用生态学的观点去考虑旅游业的发展,用生态系统理论去解决旅游所带来的生态安全问题。旅游生态系统是由区域内的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构成的复合系统,具有系统等级的层次性、区域结构的特殊性、层次结构的网络性、系统状态的脆弱性等结构特征,并且发挥着旅游生产、旅游消费和生态调节等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5.
在提出目前我国处在前旅游时期向新旅游时期发展的转型期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两个旅游时期的不同特征以及旅游市场需求的新变化。剖析了陕西森林旅游存在的产品同质化、休闲度假类产品少、国际级大项目旅游产品少、资源活化不足、产品消费卖点不足、规划设计未重视核心规划要素等六个方面问题。提出了转变理念、实施大项目工程、推进森林公园二次提升开发、建立森林公园示范区、林业和文化结合、实施整体营销,提高旅游产品认知度、高起点高水平做好森林旅游总体规划等七大建议。  相似文献   

6.
陕西农业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农业旅游概念的辨析,提出农业旅游的概念和基本内涵应包括旅游形式、交叉产物、生态旅游、体验参与性,同时分析了其特征。并以陕西省为例,对农业旅游的开发进行全面的SWOT分析,包括对农业旅游资源分类体系的探讨,初步将农业旅游资源分为6大类,20个亚类,50个基本类型。最后提出陕西农业旅游的分区和开发构想。  相似文献   

7.
以往的旅游流研究仅聚焦于以流“量”为表征的网络关系,鲜有从旅游停留时间视角考察旅游流“质”的异质性。文中以游客停留时间作为流量的权重,构建“质”、“流”兼顾的旅游流网络结构,通过网络文本分析获取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停留时间加权的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对比与传统旅游流网络结构的差异,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相对于传统旅游流网络,停留时间加权的旅游流网络密度和规模增大,网络社群数量有所减少,但其内部联系更加紧密。2)在停留时间加权的旅游流网络中,乌鲁木齐市、伊犁州等区域的旅游核心地位有所弱化,而喀什地区、阿勒泰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区域的地位显著提高。3)停留时间加权的旅游流网络在新疆旅游流形成机理方面更具解释力。文中研究为旅游流研究提供质和量相结合的新思路,克服传统旅游流网络中片面强调流量而忽视流质的局限性,以揭示目的地网络节点之间的实际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旅游决策是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旅游决策的基础依赖于旅游相关信息的搜集。借助于主成分分析方法,以西安驴友为例,对驴友进行旅游网络信息搜索的行为特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驴友进行旅游信息搜集的重要手段;2)在众多网站类型中,驴友偏好于使用大型搜索引擎和专业的驴友网站进行旅游信息搜集;3)旅游网络信息对驴友决策影响最大的五个主成分因子分别是核心吸引力因子、旅游产品因子、交流共享因子、旅游环境因子、旅游消费因子。最后,依据研究所获得的结果,对国内旅游网络信息优化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利用以POI为主的多源数据,分析关中平原城市群县域旅游要素的空间格局及要素关联性,运用地理探测器和GIS空间分析技术,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关中平原城市群县域尺度下各旅游要素的空间集聚性特征显著,总体以陕西三原县为椭圆中心,呈东偏北-西偏南方向分布,较陕甘交界地带,标准差椭圆在山西西南部延伸面积相对较大,基本格局与城市群区域扩展方向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度契合。2)要素间空间关联性较差,尤其“食”要素在某些区域具有相对独立性,不能较好地满足游客基本需求,旅游要素的空间格局有待优化。3)要素空间格局影响因子交互作用解释力均高于单因子解释力,即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及自然环境等综合影响,其中以夜间灯光指数、常住人口数、旅游人次、旅游收入、高程、坡度等因子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居民省际旅游流网络空间结构特征与演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省际农村居民旅游数据构建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流网络,分析网络结构特征及其趋势.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流的空间对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旅游流较小,可划分为全国核心区、区域核心区、一般地区和边缘地区,已形成了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京津地区和川渝地区四大旅游流集散地带.中心旅游地集聚扩散的垄断地位在弱化,次中心旅游地在崛起,出现区域性集聚单元.旅游流网络联系和密度的增加是多因素作用下的再调整而非路径依赖.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服务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可达性是主要影响因素,将使未来中国农民旅游流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1.
旅游业竞争力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旅游业竞争力分析评价对于各地科学、有序地发展旅游业,合理规划、整合旅游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了旅游资源与产品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区位条件、市场与环境条件、旅游业绩五大类别31项指标构成了四个层次的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全国31个省、直辖市旅游业竞争力进行综合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雷达图对陕西省旅游业竞争力进行结构分析,指出了陕西省旅游业发展的优劣势,并提出提高陕西省旅游业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运用Theil系数,从时间和空间的视角对陕西省入境旅游经济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入境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呈波动上升趋势。2001~2007年,区域差异较大,且平稳上升;2008~2010年,区域差异较小,且增速减缓。入境旅游经济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体现在西安市与其他地市、关中与陕北陕南地区之间两个层面上。这与关中城市发展较早,具有资源、交通、经济发展优势密切相关。2008年后,由于政策的支持和交通的改善等原因,陕北和陕南入境旅游发展增速,使得区域差异减小。  相似文献   

13.
宝鸡市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按照2003-05-01最新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对陕西省宝鸡市旅游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类型划分和评价,认为宝鸡市已形成了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秀丽奇特的自然景观为主要特色、以优良级旅游资源为主的旅游体系。但地域发展不平衡,旅游体系不健全是阻碍宝鸡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给出了宝鸡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4.
对贫困地区而言,大交通线在使游客数量猛增从而带来发展机遇时,整个区域旅游系统还存在滞后弱响应问题。柞水县是陕南山区的国家级贫困县,西安附近有名的旅游区,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秦岭阻隔以往其旅游业发展缓慢。构建区域旅游系统应激响应概念模型分析发现,面对秦岭终南山高速公路隧道即将通车的重要机遇和通车后的旅游"井喷",区域旅游系统内支持系统及供给系统响应迟滞而无力,国家干线到门口而区域旅游系统内部其它瓶颈因素依然存在,主客双方利益俱损,柞水县失去了一次很好的自身宣传机会。因此,作为贫困县在旅游业发展初期阶段必须在政府强力主导下发挥支持系统的能动性,努力增加产品、服务、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及信息等旅游供给,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改善旅游环境和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国家交通干线带来的大好机遇。柞水的困境说明,类似情况下地方政府应该未雨绸缪、系统规划,提早科学应对,力图双赢。  相似文献   

15.
特色古村镇是物质和精神的复合体,是区域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由于古村镇所具有的地域性、乡土性和自然性等特点,其特色显著。在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的社会大背景下,特色古村镇以其独特的人居形式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成为保护地方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阵地。特色古村镇的旅游开发作为当前古村镇保护与利用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多种积极意义。本文依据陕西省旅游资源普查数据,总结出陕西省古村镇旅游资源的特征,并结合实际情况,对陕西省古村镇的旅游开发总体思路进行了宏观探讨,提出了相关开发对策,为陕西旅游业及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提供依据及途径。  相似文献   

16.
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走廊形成演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葡萄酒旅游走廊是在带状地域内整合葡萄酒旅游要素而形成的专业化区域旅游系统。国外的实践证明,葡萄酒旅游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的葡萄酒旅游正处于形成演化的初期阶段,通过对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走廊的分析,认为偶然事件、区域条件、历史文化传统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在该地区葡萄酒旅游走廊形成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而地方政府适时的介入和支持则是葡萄酒旅游走廊发展演化的推进剂。  相似文献   

17.
陕北旅游资源的整合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陕西省旅游业在全国的地位正在逐步下降,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对旅游资源挖掘不够,缺乏新的旅游增长极。陕北近几年已显示出极大的发展潜力,理应开辟为陕西省新的旅游增长极,但其旅游业发展过分依赖于红色旅游,使得本区旅游业缺乏可持续发展后劲。立足于市场分析和资源特色,陕北需要进行黄土地貌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的整合。为此,本文在分析了陕北旅游资源整合属性的基础上,论述了陕北旅游资源整合问题并进行了旅游功能分区,提出了陕北旅游资源的整合策略,以期为陕北乃至全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支持。  相似文献   

18.
省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其旅游竞争力受多个因素影响,也包含多个层面。文章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和旅游发展评价指标分析的基础上,从竞争环境支持力、资源产品吸引力和市场影响力三方面构建了一个省域旅游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旅游竞争力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客观分析了各地区旅游业竞争的优势和劣势,为各省全面提升旅游竞争力提供了决策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