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180例为脑梗死组,以梗死灶大小为依据,分为大面积亚组、中面积亚组以及小面积亚组。以临床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为依据分为重度亚组、中度亚组以及轻度亚组;选择180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监测及对比2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面积亚组患者血清的含量大于中面积亚组,中面积亚组的含量大于小面积亚组(P0.05)。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在重度亚组患者血清的含量大于中度亚组,中度亚组的含量大于轻度亚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与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判断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时对其发生、发展的检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且在临床治疗方面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在急性进展性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3-07—2016-02我院治疗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50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3组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 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提高,进展组各项水平明显高于非进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判断进展性脑梗死病情发展,针对患者实际情况采取积极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方法 选择解放军第三医院神经内科自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同期单纯颈动脉粥样硬化而无脑梗死患者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健康体检者80例(正常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D-二聚体含量,全自动血凝仪测定纤维蛋白原含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值. 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及颈动脉IMT值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性卒中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高于非进展性卒中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升高,脑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426,P=0.006; r=0.535,P=0.001). 结论 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与病情进展密切相关.二者做为急时相反应物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提示,相对于高凝状态,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慢性炎症反应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发病与血浆胱抑素C(Cystatin C,Cys-C)水平及D-二聚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入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70例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在征得两组受试者知情同意下对血浆Cys-C水平及D-二聚体进行检测和比较,探讨二者与急性脑梗死发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浆Cys-C、D-二聚体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TACI、PACI、POCI、LACI患者血浆Cys-C、D-二聚体相比较,TACIPACIPOCILAC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急性脑梗死与血浆Cys-C、D-二聚体呈正相关性(r=0.78、0.85,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与血浆Cys-C水平及D-二聚体均呈正相关性,数值越高急性脑梗死发病风险越高,可作为临床预测该病症发生与否的参照指标加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与D-二聚体的关系。方法:依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急性脑梗死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同时测定3组病例D-二聚体浓度并比较分析。结果:不稳定斑块组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P〈0.05、P〈O.01);稳定斑块组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O.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与颈动脉斑块的性质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FF)、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根据观察组患者年龄、性别匹配选取40例正常志愿者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血浆APTT、FIB、D-二聚体和hs-CRP水平,分析脑梗死患者各观察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浆APTT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血浆FIB、D-二聚体和hs-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48,t2=2.09,t3=129.35,t4=11.08,P0.05);观察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hs-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33,P0.05),血浆FIB水平与D-二聚体呈显著正相关(r=0.312,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较正常人群血浆FIB、D-二聚体和hs-CRP水平增高,APTT缩短,FIB与D-二聚体、D-二聚体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 2015-05—2016-05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实验组,均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以同期体检的5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2组均实施超敏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斑块检测,分析急性脑梗死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结果实验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颈动脉斑块厚度、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不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颈动脉斑块性质发着重要的作用,可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疾病程度的重要指标,为临床诊断、治疗急性脑梗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管性痴呆(VaD)患者痴呆程度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相关性,探讨Hcy、hs-CRP和D-二聚体在血管性痴呆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和血管性痴呆组,用散射比浊法检测每份样本中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含量,采用荧光标记免疫检测法检测血清Hcy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管性痴呆组Hcy、hs-CRP、D-二聚体浓度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提示,HsCRP、Hcy与MMSE评分之间呈负相关性。D-二聚体水平与MMSE评分无相关性。结论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参与了VaD的发病机制。血管性痴呆严重程度与Hcy和Hs-CRP呈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FDP及CRP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2009-08-2011-08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所选4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急性期(发病72 h内)和恢复期(治疗2周后).同时选取我院健康体检者40例.对所选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急性期和恢复期、对照组抽取静脉血,分别检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急性脑梗死的急性期和恢复期FDP、D-二聚体及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急性脑梗死的急性期FDP、D-二聚体及CRP水平均高于急性脑梗死的恢复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急性期检测D-二聚体的阳性率显著高于FDP的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D-二聚体、FDP及CRP实施联合检测有助于判断急性脑梗死的发生、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及观察疗效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后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测定50例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及50例健康对照组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对50例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及5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评估。结果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D-二聚体水平是(0.85±0.26)mg/L,纤维蛋白原水平是(3.10±0.85)g/L,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是(11.06±4.15)mg/L。健康对照组的D-二聚体水平是(0.30±0.12)mg/L,纤维蛋白原水平是(2.30±0.31)g/L,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是(3.83±0.76)mg/L。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的升高可能是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降低血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可能可以延缓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进展为血管性痴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8例为实验组,选择同期98例健康体检合格者为对照组,同时检测2组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重度急性脑梗死显著高于轻度、中度脑梗死,中度急性脑梗死患者明显高于轻度脑梗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的水平较高,并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及时监测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水平,对脑梗死的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血清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采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静滴治疗急性脑梗死80例(治疗组),维脑路通静滴治疗急性脑梗死80例(对照组)。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和80.0%,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均明显下降;治疗组较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有利于早期恢复脑血供,改善微循环,降低D-二聚体含量,调节体内凝血一纤溶系统功能平衡,促进患者康复,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进展性脑梗死的病因、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深入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病因、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和非进展组,分析2组人口学资料、既往史、血液常规、凝血象全套,D-二聚体、血脂,C反应蛋白、TCD和颈部血管B超结果的差异.结果 进展性脑梗死组与非进展组相比既往高血压的发生率较高(P=0.04),并且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均显著增加(P=0.02,P<0.01,P<0.01).此外颈内动脉颅外段和大脑中动脉的狭窄率较高(P值分别为0.11、0.02).结论 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史、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增高可能是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而D-二聚体可能作为预测进展性脑梗死的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不同病因学亚型患者血浆脑利钠肽(BNP)和D-二聚体含量变化的意义。方法纳入1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TOAST分型分为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LAA)、小血管闭塞性脑梗死(SAO)、心源性脑栓塞(CE)以及不明原因性脑梗死。检测所有患者血浆BNP与D-二聚体含量,分析上述指标与脑梗死不同亚型、梗死体积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CE组BNP水平明显高于非CE组(P0.05),D-二聚体水平亦明显高于非CE组(P0.05);非CE各组BNP与D-二聚体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梗死组BNP与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中梗死组与小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7分组BNP与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NIHSS评分7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型脑梗死患者血浆BNP与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类型,且脑梗死体积越大,病情越严重,血浆BNP与D-二聚体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相关血液标志物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其之间的相关性,探寻急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01—06在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试验组,96例非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检测其血清促甲状腺激素、糖化血红蛋白、总胆红素、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采用多普勒彩超检查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对比有颈动脉斑块者和无颈动脉斑块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对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血液标志物水平与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试验组血清糖化血红蛋白、尿酸、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颈动脉斑块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大于无斑块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促甲状腺激素、总胆红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水平及左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糖化血红蛋白、尿酸水平及右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呈正相关,且与左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血液标志物水平与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偏高,左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偏大,且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左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呈明显正相关,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水平及左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是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颈动脉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同期来院体检的健康者60例为对照组,分别采用散射比浊法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组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颈动脉斑块性质,并研究分析二者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结果检测后发现,研究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等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内不稳定斑块患者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稳定斑块者和无斑块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斑块者和无斑块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等具有密切相关性,颈动脉斑块性质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可作为临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病情评估的主要观察指标,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及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检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D-二聚体的含量,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后脑脊液和血浆中的纤溶活性增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同型半胱氨酸与进展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60例为实验组,同时期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均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狭窄程度,同时测定血清Hcy水平。结果 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颈动脉IM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颈部血管斑块检出率及不稳定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组,实验组颈部血管狭窄发生率及重度狭窄率均显著高于非进展组,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进展性脑梗死相关,且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颈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以及血清D-二聚体的变化,探讨其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130例,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血管病变,根据DSA结果将颈动脉狭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颈动脉轻度狭窄组(n=21)、中度狭窄组(n=83)、重度狭窄组(包括闭塞,n=26),同期选取造影结果正常患者(n=59)为对照组。分析NLR及D-二聚体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颈动脉狭窄的脑梗死患者NLR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重度组平均NLR和血清D-二聚体与中、轻度狭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LR和D-二聚体水平呈正相关,可评估颈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血浆NSE和D-二聚体含量、发病后48h、72h、7d、14d的血浆NSE和D-二聚体含量。同时测量发病后72h头颅CT示梗死灶最大直径及各时期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SS)评分。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脑梗死组入院当日血浆NSE、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升高,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SE含量呈逐渐升高,3d达高峰,7d后明显下降,14d后降到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含量的动态变化亦呈逐渐升高,7d达高峰,14d后有下降趋势,但其升高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CT检查未见异常者NSE、D-二聚体也呈类似变化,早于影像学改变;7d内NSE、D-二聚体含量分别与梗死灶的最大直径、NIHSS分值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56,0.70,0.56,P<0.05)。结论血浆NSE、D-二聚体联合测定对于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病情轻重和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