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影响患者视力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63例(181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图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能清晰显示荧光渗漏点,181眼中典型荧光渗漏98眼,占54.1%;48.1%患眼视力在0.7以上。28.2%患眼视力在1.0以上。患者视力与病变部位或荧光渗漏点位置呈正相关。结论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能显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的影响程度,明确荧光渗漏情况、部位及荧光渗漏点数。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患者视力与病变部位或荧光渗漏点位置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急性和慢性特发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眼底自发荧光影像模式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相关性发现。

方法:观察性研究案例。回顾性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临床数据,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眼底自发荧光影像,并对其调查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该研究共纳入17例25眼。确诊为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5眼,慢性疾病或复发性慢性疾病20眼。急性病例眼底自发荧光影像显示低荧光点与荧光血管造影检测出的荧光渗漏点位置相同。慢性特发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弥漫性萎缩区域,可透视荧光。眼底自发荧光影像的低荧光区域的形态和位置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高荧光区域相对应,然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低荧光区域与眼底自发荧光影像的高荧光区域相对应。在急性病例中,低自发荧光点不能准确指出视网膜色素上皮的渗漏点。

结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眼底自发荧光影像模式能够描述疾病不同阶段的特征,具有无风险和可再生性,可替代荧光素血管造影术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误诊为交感性眼炎和其他眼底疾病,误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原因。方法对初诊为交感性眼炎的2例和初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5例患者进行散瞳眼底检查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部分行靛青绿血管造影检查,观察病情追踪随访。结果2例初诊为交感性眼炎的患者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5例初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患者中2例为脉络膜转移癌,1例为老年黄斑变性合并陈旧性大泡性视网膜病变,2例为下方渗出性视网膜脱离伴黄斑浅脱离。结论对眼底病患者要重视散瞳详细检查眼底,对激素引起的色素上皮屏障功能损害,要注意与交感性眼炎相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黄斑光敏感度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病程中的近期变化。方法对正常人20例20眼和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57例61眼初诊时及治疗后用Humphrey750型自动视野仪行黄斑光阈值测定,结果以dB值表示。根据初诊时及治疗后患者的眼底情况将病例分为轻中重三个层次进行统计学分析:①A组:就诊时黄斑部浆液性渗出范围在0.5~1PD之间,研究结束时渗出完全吸收,计18例20眼;②B组:就诊时黄斑部浆液性渗出范围在1~2PD之间,研究结束时渗出吸收超过50%,计22例24眼;③C组:就诊时黄斑部浆液性渗出范围在1.5~3PD之间,研究结束时渗出吸收低于50%,计17例17眼。结果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光敏感度下降,治疗后视力上升,同时黄斑光敏感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光敏感度变化与视力呈正相关。结论黄斑光敏感度检查可定量地追踪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功能变化,并可作为预后判定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5.
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改变与视力关系。方法用日本Topcon眼底照相机对121例中浆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并结合临进行分析。结论:渗漏面积大小与社一有密切关系,渗漏部位与视力预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激光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自1999年4月—2003年12月间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确诊并接受激光治疗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400例,410眼。除5例5眼因渗漏点位于黄斑中心凹200μm以内未行激光治疗外,其余均采用了直接或间接激光治疗。结果 接受激光治疗的病人395例405眼,大多数病人的视力在较短时间内有明显提高,症状缓解,治愈率达87.1%。结论 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时封闭渗漏点确切,治疗时间短,复发率低,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7.
黄斑部视网膜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也称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以下简称“中浆”)为临床常见的眼底征候之一,根据病因的不同,可分为继发性和特发性两类。1983~1986年,我所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确认为本病者共242例(278只眼),现将检查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李娟娟  黎铧 《眼科学报》2017,(3):138-142
目的:探讨中心性晕轮状视网膜脉络膜萎缩不同病变阶段的眼底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中心性晕轮状视网膜脉络膜萎缩患者眼部检查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分析不同病变阶段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影像学特征,总结该病发展转归的临床规律.结果:Ⅰ期:眼底彩色照相:黄斑区轻度色素紊乱,可累及或未累及中心凹.FFA示:中心凹附近高荧光,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的萎缩面积及程度尚不足以透见下方粗大的脉络膜血管.Ⅱ期:眼底可见一类圆形的低色素区域,荧光造影可见与眼底彩照对应的高荧光区,随造影过程延长可见萎缩区荧光素渗漏.Ⅲ期:黄斑区萎缩灶外围边界模糊,其中可见一部分边界清晰、稳定的完全萎缩灶.FFA:萎缩灶内边界清晰的部分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及脉络膜完全萎缩,周边在造影晚期可见未完全萎缩的脉络膜毛细血管渗漏区域.Ⅳ期:黄斑区边界清晰的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灶,黄斑中心凹累及.FFA可见与眼底像相对应的脉络膜萎缩灶,其中可透见粗大的脉络膜血管.周围部分未见活动性荧光素渗漏,病变稳定.结论: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能反映的脉络膜萎缩程度是不同阶段病变阶段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病因病机探讨上海南汇县周浦医院(201318)舒达理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简称中浆)是一种以视力下降、中央性暗点、视物变形等自觉症状和眼底黄斑部水肿、渗出等体征为特征的临床常见眼底疾病。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它属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并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CSCR)眼底的影像学特点。

方法:选取2008-05/2014-05来我院接受治疗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97例121眼。通过不同的方法分析并对比影像学检查特征。

结果:≤45岁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有61例74眼,双眼发病13例,单灶渗漏占48.6%,多灶渗漏占25.7%,不典型渗漏占25.7%。>45岁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有36例47眼,双眼发病11例,单灶渗漏占8.5%,多灶渗漏占48.9%,不典型渗漏占42.6%。FFA显示急性初发型89眼,慢性迁延型32眼。OCT检查显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主要特征为神经上皮的脱离以及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的改变,后者又分为RPE层脱离93眼(76.9%),以及RPE小隆起和粗糙28眼(23.1%)。患者平均黄斑中心凹经上皮层的厚度为(137.87±19.21)μm,与正常人(137.32±4.98)μm比较无显著差异(t=0.30,P>0.05)。渗漏部位越接近黄斑中心凹,视力越差。

结论:运用不同影像学检查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可以显示出不同征象,对临床诊治有不同且互补的作用,但均给予疾病治疗以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1.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黄斑疾病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目的 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诊断黄斑部疾病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OCT检测了111例126只有黄斑部病变的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20眼,黄斑裂孔20眼,老年黄斑变性20眼,黄斑水肿26眼,视网膜前膜20眼,裂孔性视钢膜脱离累及黄斑部经手术复位后20眼。结果 黄斑部疾病的OCT示黄斑区视钢膜多种形态学改变。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挛 OCT见神经上皮层脱离和(或)色素上皮层脱离;黄斑裂孔的OCT见黄斑中心凹处神经上皮层全层或部分缺损,可伴神经上皮层脱离或增厚;湿性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OCT见神经上皮层下呈不规则的高反射层(脉络膜新生血管膜),部分伴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或)色素上皮层脱离;黄斑水肿及囊性水肿的OCT见黄斑区的神经上皮层厚度增厚和(或)层间液性囊腔;视网膜前膜的OCT见视网膜内层前有一高反射的光带;视网膜脱离术后的OCT见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相贴良好或有液性腔隙存在。结论 OCT对黄斑部疾病诊断有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试题与答案     
许烨  江睿  褚仁远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3,13(4):207-207,225,235,249,270,273
1.下列哪项不符合糖皮质激素诱发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表现:A.在激素用药过程中出现视力下降或视物变形;B.前房、玻璃体有明显炎症加重;C.眼底检查见单个或几个局限性视网膜浅脱离或视网膜下黄白色渗出;D.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显示色素上皮渗漏。2.以下不属于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急性期的眼部表现是:A.视盘旁毛细血管扩张,假性视盘水肿;  相似文献   

13.
黄斑水肿是黄斑部最常见的病理改变之一,可见于多种视网膜、脉络膜疾病,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传统的眼科影像学检查手段如立体眼底照相、荧光素血管造影等,仅根据黄斑部反光及荧光素渗漏情况定性诊断黄斑水肿,无法检测细微的视网膜增厚,不足以反映黄斑水肿的病理、解剖改变,无法对黄斑水肿进行定量检测。而且检查费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患者的视网膜-脉络膜同步造影特点.探究其发病机理.方法 应用海德堡造影系统HRA2对26例(28眼)患者进行视网膜.脉络膜同步造影,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眼底照相:黄斑区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2眼伴色素上皮脱离.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eein angiography,FFA)检查显示:28眼均有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渗漏,2眼伴色素上皮脱离.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显示:早期28眼均有区域性脉络膜血管扩张充血、脉络膜高通透性,24眼区域性脉络膜血管充盈迟缓,其余4眼脉络膜充盈大致正常;中、晚期23眼RPE渗漏处有脉络膜血管的高荧光扩散,5眼表现为高荧光点:18眼ICGA揭示的病灶要比FFA多.10眼可见RPE色素脱失.1例女性CSC患者激光光凝FFA渗漏点后1个月,FFA见黄斑下液体吸收、RPE渗漏点封闭,而ICGA仍见脉络膜活动性渗漏点.结论 CSC的发生可能是由于脉络膜循环紊乱及脉络膜血管通透性增高导致RPE损害引起.激光能改善RPE渗漏,但对脉络膜病变本身没有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吴淑娟  曾志成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12):2295-2297
目的:观察卵磷脂络合碘联合氩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疗效。方法:将60例67眼眼底渗漏点距黄斑中心凹250μm以外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34眼,采用卵磷脂络合碘口服联合氩激光光凝眼底;对照组30例33眼仅采用氩激光光凝眼底,观察比较治疗后患者的眼底、视力、激光治疗次数、治愈时间、疗效及复发率的不同。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眼底造影荧光素渗漏吸收情况快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的视力均有明显提高(P<0.01),但治疗组治疗后的视力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1);治疗组激光治疗次数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愈时间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磷脂络合碘联合氩激光是治疗眼底渗漏点距黄斑中心凹250μm以外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本病(简称中渗)在临床上某个阶段的特征常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相似,而被误诊。近年来,由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的开展,发现此二病之间的不同点还是比较明显的。日本学者认为中浆病属于增田氏型,而本病则是Rieger型,本病眼底镜所见的典型特征是黄斑部有黄白色团块状渗出病灶并伴有出血。我科自开展了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以来,对原因不明的伴有渗出的黄斑部出血患者全部进行眼底彩色照像和荧光血管造影,从照片和荧光造影所显示的特殊变化提高了认识,确诊了10例,现报告如  相似文献   

17.
患者 ,男 ,40岁。主诉 :左眼视力下降 3月余伴视物变形 ,否认有眼病头痛史。曾在当地医院就诊 ,诊断为“左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用药治疗 (不详 )效果不佳而来我院就诊。查体 :Vod:4.9,Vos4.0 ,双眼外眼正常 ,前节正常。眼底 :左眼视乳头呈桔红色 ,动静脉比例 2∶ 3 ,视网膜后附图 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 FFA所见极部黄斑颞上方见杏黄色近似球形隆起物 ,为 2个屈光度 ,血管爬行其上 ,直径 3 .5 mm× 3 .5 mm。下方周边部视网膜脱离 ,肿物颞侧边缘可见条状色素沉着。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示 :动脉早期肿瘤区出现多湖状高荧光 ;…  相似文献   

18.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单眼自限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黄斑部视网膜局限性脱离 ,荧光血管造影显示视网膜下积液 ,常见于中青年男性 ,多与精神紧张有关 ,预后较好 ,不需治疗也可在 4~ 6周恢复视力 ,但常反复发作。近年文献报道应用醋氮酰胺可减轻各种内眼病和手术引起的黄斑水肿。为验证其对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的疗效 ,作者收集近两年临床确诊的初发型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患者 3 5例 ,征得同意后予以口服醋氮酰胺治疗 (50 0mgTid× 14天 ,后改为Bid× 14天 ,然后Qd× 14天 )。每周随访一次 ,直到临床症状消失 ,眼底荧光血管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脉络膜毛细血管扩张和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84例(84眼),依据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分为3组:轻度组(注射后9 ~ 10 min渗漏)26例,中度组(注射后5~8 min渗漏)37例,重度组(注射后5 min内渗漏)21例,利用OCTA技术确定脉络膜毛细血管扩张程度,利用EDI-OCT测量3组患者以及脉络膜毛细血管不同扩张程度下患者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轻度、中度、重度患者的脉络膜毛细血管重度扩张比例依次升高(7.69%、13.52%、23.81%),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依次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络膜毛细血管轻度、中度、重度扩张患者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分别为(306.59±74.18)μm、(367.21±85.04) μm、(416.27±104.56) μ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患侧脉络膜毛细血管扩张程度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明显正相关(r =0.812,P=0.037).结论 随着病情的加重,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脉络膜毛细血管扩张程度和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明显增加,且二者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典型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渗)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80例自1999年至今临床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中浆)的临床资料,并复习其荧光眼底血管造影照片。结果 11例(2.3%)原临床诊为中浆病例者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证实为中渗。所有病例视力均较好(≥0.5),病变均位于黄斑中心凹外或近黄斑中心凹,均没有出血,呈不典型眼底表现。年龄17~39岁,平均27.5岁。男性多见。结论 不典型中渗易误诊为中浆,FFA有助于两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