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犹东  高平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3):206-209
目的探讨C—myc、P53、bcl-2、CD44V6、nm23-H1基因在食管鳞癌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myc、P53、bcl-2、CD44V6、nm23-H1基因在56例食管鳞癌及21例癌旁正常黏膜中的表达。对所有病例进行3年随访。结果(1)C—myc、P53、bcl-2、CD44V6在食管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食管黏膜;nm23-H1在食管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正常食管黏膜。(2)C—myc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TNM分期相关;P53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病理分级及TNM分期相关;bcl-2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与否相关;CD44V6与nm23-H1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病理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与否相关。(3)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C—myc、P53、bcl-2、CD44V6、nm23-H1基因表达均与食管癌患者预后相关。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食管癌中病理分级、TNM分期、bcl-2、CD44V6、nm23-H1表达是独立预后因素。结论(1)C—myc、P53、bcl-2、CD44V6的高表达及nm23-H1的低表达与食管鳞癌的发生相关。(2)C—myc、P53、bcl-2、CD44V6、nm23-H1与食管鳞癌浸润转移相关。(3)肿瘤的病理分级、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bcl-2、CD44V6、nm23-H1表达是影响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子宫颈鳞癌组织中上皮性钙黏附蛋白(E-cadherin,E-cad)、CD44V6和nm23-H1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以14例正常宫颈上皮为对照,分别检测94例子宫颈浸润性鳞癌(Ⅰ~Ⅱ期59例,Ⅲ~Ⅳ期35例,高分化(Ⅰ级)23例,中等分化(Ⅱ级)46例,低分化(Ⅲ级)25例)及其中46例淋巴结转移组织中E-cad、CD44V6和nm23-H1的蛋白表达.结果:正常宫颈、宫颈癌组织及淋巴结转移组织中E-cad蛋白、CD44V6、nm23-H1蛋白阳性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cad,CD44V6的表达均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nm23-H1仅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均<0.05).子宫颈鳞癌组织中,E-cad表达与CD44V6表达呈负相关(r=-0.225,P<0.05),CD44V6表达与nm23-H1表达呈负相关(r=-0.282,P<0.05).结论:E-cad、CD44V6和nm23-H1可能直接参与子宫颈鳞癌的浸润、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H1、细胞粘附分子变异型CD44v6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4例食管鳞癌手术标本nm23-H1蛋白、CD44v6蛋白表达,分析其表达与食管鳞癌生物学特性及临床特点之间关系。结果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相比,nm23-H1表达降低,CD44v6表达增强;大于3年生存组与小于3年生存组相比,nm23-H1表达增强,CD44v6表达降低;nm23-H1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和临床分期呈负相关;CD44v6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和临床分期呈正相关。结论nm23-H1表达降低、CD44v6表达增强与食管鳞癌浸润转移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粘附分子CD44和抑癌基因nm23与乳腺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30例乳腺癌及10例乳腺良性肿瘤组织中CD44V6和nm23-H1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乳腺癌组织中CD44V6及nm23-H1的表达明显高于乳腺良性肿瘤;CD44V6和nm23-H1的阳性表达与乳腺癌的临床分期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而与乳腺癌的病理类型无关。结论:CD44V6和nm23-H1异常表达是乳腺癌发生发展,浸润转移的重要分子学改变。同时检测两者可更好地预测其进展程度和对淋巴结转移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D44和nm23-H1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与患者肿瘤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2例肺癌组织、21例肺癌癌旁组织、14例肺良性病变组织中CD44和nm23-H1蛋白的表达。结果:肺癌组织中CD44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肺良性病变组织,肺良性病变组织中nm23-H1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肺癌组织(P均<0.01);CD44蛋白的表达与肺癌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呈正相关,有淋巴结转移者肺癌组织CD44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χ2=4.921, P=0.027);nm23-H1蛋白表达与肺癌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呈负相关,有淋巴结转移者肺癌组织的nm23-H1蛋白表达阳性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χ2=4.805, P=0.028)。两者表达阳性率均与肿瘤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CD44和nm23-H1蛋白在肺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可能起着协同、调控作用,有可能成为临床上判断和评价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CD44v6、nm23-H1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D44v6和nm23-H1在卵巢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ABC方法,对50例卵巢癌标本进行CD44v6和nm23-H1蛋白测定。结果 CD44v6高表达和nm23-H1低表达与卵巢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CD44V6阳性表达伴nm23-H1阴性表达者发生淋巴转移的可能性大。结论 CD44v6和nm23-H1与卵巢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两者在淋巴结转移中起协同作用。联合检测对判断卵巢癌淋巴结转移,估计预后是一项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D44v6和nm23-H1在鼻咽癌的表达及其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1例鼻咽癌组织中CD44v6和nm23-H1蛋白产物.结果81例鼻咽癌中CD44v6和nm23-H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8%和29.6%.51例颈淋巴结转移阳性组CD44v6蛋白表达率(82.4%)高于30例阴性组(56.7%)(P<0.05),而nm23-H1蛋白表达率(21.6%)低于阴性组(43.3%)(P<0.05).CD44v6阳性表达伴nm23-H1阴性表达的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大.结论CD44v6和nm23-H1基因在鼻咽癌淋巴结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检测CD44v6和nm23-H1基因的表达可作为临床预测淋巴结转移和估计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孙焰  陈幸华  罗平 《重庆医学》2001,30(6):520-522
目的:探讨CD44V4、V5、V6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CD44V4、V5、V6在76例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结果:在肺癌中CD44V4、V5、V6表达鳞癌多于腺癌(P<0.01);在正常肺组织中无表达。淋巴结转移病例中CDV633/36(91%)表达阳性,在25例转移淋巴结中24例表达阳性(96%)。CD44V6在Ⅲ-Ⅳ期患者表达高于I-Ⅱ期患者(P<0.01)。结论:肺癌组织CD44V6阳性表达对肿瘤的组织病理分型、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方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中nm2 3 H1和CD44v基因蛋白表达量与肿瘤腋下淋巴结转移等多个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对 6 0例乳腺癌组织中的nm2 3 H1和CD44v基因蛋白表达进行定量研究。结果nm2 3 H1基因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 2 1.7% (13/ 6 0 ) ,nm2 3 H1蛋白表达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和腋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CD44v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 6 1.7% (37/ 6 0 ) ,CD44v蛋白表达与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和腋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性。结论CD44v和nm2 3 H1基因在乳腺癌的侵袭和淋巴结转移过程中发挥正、负性调控作用 ,对判断乳腺癌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nm23-H1和CD44基因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及淋巴转移规律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63例胃癌。54例胃良性癌变中nm23-H1和CD44V6基因的表达,并将有否淋巴结转移作以比较。结果nm23在浅表性胃炎(CSG)中表达60.7%,萎缩性胃炎(CAG)中表达66.7%,胃癌(GC)中表达39.6%。CD44V6在CSG中无表达,在 CAG中表达19.0%,在GC中表达54%,在有淋巴转移和无淋巴转移组,nm23-H1表达率为37.1%、62.4%,差异显著(P<0.05)。CD44V6表达率为68.6%、35.7%,差异显著(P<0.05)。结论nm23-H1和CD44V6与胃癌发生及浸润转移有关系,检测nm23、CD44V6在胃癌中的表达有助于临床预测胃癌淋巴转移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8):189-192
众所周知,近视可由遗传、外界环境、不良用眼习惯等综合性因素导致,主要预防措施为定期进行视力筛查,并及时对症治疗,与此同时养成良好用眼习惯,保持充足睡眠,保证一定运动量及营养均衡。若判定为近视,可通过光学镜片、西药治疗及中医治疗等方式延缓度数增加,若以上方式均无效,还可通过手术方式进行矫正。目前,近视给青少年的健康及成长带来的重大影响已成为公论,故我国近视低龄化问题也越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针对社会人群而言,了解近视成因,对精准预防与有效控制格外重要。本文对近年来文献报道进行总结,从近视形成原因、预防、筛查及控制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澳大利亚和我国GMP管理进行对比分析和探讨.方法:借鉴澳大利亚TGA的药品质量监管经验,对GMP体系、现场检查和跟踪检查进行全面阐述,并与我国情况的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我国GMP管理体系存在严重缺陷,必须进行改进以适应GMP管理国际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促进我国医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苦参碱(matrine,MT)和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OMT)的肝毒性,以探索其毒性严重程度和特征,并初步阐明毒性机制。方法用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APAP)、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处理肝细胞,24 h后,检测IC50、肝细胞酶含量、病理形态、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并检测凋亡率。用对乙酰氨基酚、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处理斑马鱼,96 h后,检测LC50、肝细胞病理形态、丙二醛和谷胱甘肽含量,并检测凋亡率,同时检测氧化应激相关基因zgc:136383、凋亡相关基因EIF4EBP3和zgc:123120的表达。结果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肝细胞有毒性作用,苦参碱IC50为5.3 mmol/L,氧化苦参碱为19mmol/L。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处理肝细胞的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含量升高,肝细胞肿胀,丙二醛含量升高,谷胱甘肽含量降低,凋亡率增加(P0.05)。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斑马鱼有毒性作用,苦参碱的LC50为0.41 mmol/L,氧化苦参碱为3.8 mmol/L。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处理的斑马鱼肝细胞呈现轻度至中度空泡化,丙二醛含量和凋亡率增加,谷胱甘肽含量降低(P0.05)。苦参碱下调氧化应激相关基因zgc:136383(P0.05),下调抗凋亡基因EIF4BP3,上调促基因zgc:123120(P0.05)。结论体内外模型结果一致,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具有肝毒性,其毒性特征相似,苦参碱的毒性大于氧化苦参碱。肝毒性机制与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有关:苦参碱下调基因zgc:136383减少脂质转运,并激活氧化应激反应;苦参碱上调促凋亡基因zgc:123120,下调抗凋亡基因EIF4EBP3并诱导肝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将胡椒碱(PIP)和茶氨酸(THE)联合制备成胡椒碱-茶氨酸共无定型复合物(PIP-THE CAC),提高PIP的溶出度以及生物利用度。方法  通过淬火冷却法制备PIP-THE CAC,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粉末X-射线衍射(XRP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对制备的PIP-THE CAC进行表征分析,对PIP-THE CAC在漏槽和非漏槽条件下的体外溶出进行评价,并考察PIP-THE CAC的物理稳定性。此外,在大鼠体内进行PIP-THE CAC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  DSC和XRPD结果表明成功制备PIP-THE CAC。FTIR证实在PIP-THE CAC中,PIP与THE之间发生了分子间氢键相互作用,导致PIP-THE CAC具有良好的物理稳定性。SEM观察发现PIP-THE CAC呈不规则块状、颗粒状,已不见PIP和THE的特征。体外溶出实验表明,与PIP原料药及PIP-THEPM相比,PIP-THE CAC具有更高的溶出速率和溶出度并且可维持长时间的超饱和程度。药代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与PIP原料药组比较,PIP-THE CAC组Cmax、tmax、AUC0-24 h、AUC0-∞显著增加(P < 0.01),PIP的Cmax和生物利用度分别提高了2.03、1.93倍(P < 0.01)。结论  将PIP和THE联合制备成的PIP-THE CAC能有效地改善PIP的溶解度、体外溶出度以及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了解高血压患者的中医症状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医诊断学分析证型分布情况.为制定高血压病中医辨证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以门诊为基础的非随机、大样本病例现场抽样调查方法,采集符合西医诊断为高血压患者的资料,经过统计分析得出症状分布情况,分析证型分布情况.结果:症状出现率在20%以上者有33分项,症状出现率在20%以下者有11分项.结论:症状出现率大于20%的症状近似认为是高血压的经典临床表现[1],其中以头面、心胸部及精神症状为主.  相似文献   

16.
肺癌发生发展中cJun、cFos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cJun、cFos表达水平.方法:收集42例人肺癌标本,其中10例可观察到肺癌癌前病变组织,运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研究cJun、cFos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42例肺癌组织中cJun、cFos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2%和59.5%,其中鳞癌为88.0%和56.0%,腺癌为69.2%和53.8%,小细胞肺癌均为100.0%.正常肺组织cJun、cFos表达阴性.在4例癌前组织中,cJun表达为75%;9例癌前病变组织中,cFos表达为77.8%.结论:在肺癌组织中,有cJun、cFos的高表达,同时,cJun的表达可能介导肺癌的促癌过程.  相似文献   

17.
赵佐庆  朱文侠  张志培 《医学争鸣》2003,24(18):1700-1703
目的 :研究小肠缺血再灌注后一氧化氮 (NO)和超氧化物岐化酶 (SOD)浓度的改变及Bax、c Fos和增殖性细胞核抗原 (PCNA)在小肠粘膜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的表达 .方法 :阻断分布小范围细小小肠动脉 ,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 .分别于动脉阻断前、开放后 0 ,30及 6 0min从伴行静脉抽取血液标本 ,检测NO和SOD的浓度 .以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Bax ,c Fos和PCNA在小肠粘膜固有层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的表达 .结果 :与血管阻断前相比 ,NO和SOD浓度明显下降 .再灌注 0 ,30和 6 0min后NO的浓度分别是 (12 .1± 4 .6 ) ,(11.6± 4 .4 )和 (15 .5± 4 .8) ,SOD的浓度分别是 (75 .0±4 .5 ) ,(4 3.4± 11.4 ) ,(90 .3± 2 7.9)× 10 3 NU·L -1.再灌注0 ,30和 6 0min ,Bax阳性细胞率分别为 (5 4± 8) ,(80± 5 )和(70± 7) ,c Fos阳性细胞率分别为 (85± 3)、(92± 5 )和 (6 0±4 ) ,PCNA阳性细胞率分别为 (90± 5 ) ,(93± 4 )和 (5 7± 3) .结论 :小肠小范围缺血再灌注后NO和SOD浓度的下降提示氧自由基的增多 ,Bax ,c Fos和PCNA的表达改变可能在小肠粘膜固有层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免疫损伤、凋亡和其他病理改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卡介苗多糖核酸和沙美特罗/氟替卡松(舒利迭)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稳定期患者免疫功能和肺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稳定期COP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氨茶碱、异丙托溴铵等治疗,观察组给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和卡介苗多糖核酸,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IgA、IgG、IgM、CD3+、CD4+和CD8+水平,以及肺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血清IgA和CD4+水平明显升高,CD8+水平明显降低,肺功能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卡介苗多糖核酸和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可以改善稳定期COPD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和肺通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芒果核提取物动物体内外抑菌效果及其使用的安全性。方法采用二倍稀释法及琼脂扩散法,观察芒果核提取物对常见肠道感染致病菌(标准和耐药)志贺痢疾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大肠埃希菌的体外抑菌作用;采用小鼠复制感染模型观察芒果核提取物动物体内抑菌效果;用小鼠空腹经口灌胃给予芒果核提取物做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芒果核提取物对标准和耐药志贺痢疾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大肠埃希菌有不同程度体外抑菌作用,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7.8、7.8、7.8、15.6、15.6mg/ml和15.6mg/ml,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0、18、21、19、17、18mm;动物体内大、中、小剂量对(标准及耐药组)福氏痢疾杆菌及志贺痢疾杆菌感染小鼠有明显抑菌作用;小鼠灌胃最大耐受量40g/kg,相当临床用量的50倍。结论芒果核提取物对常见3种肠道感染菌具有较明显的体内外抑菌作用及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宠物走进了人们的家庭,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宠物也是人兽共患病的重要传染源和传播媒介.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犬、猫在人兽共患病的防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已报道的200多种主要的人兽共患病中,与宠物犬、猫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有70余种.随着宠物犬猫数量的大幅攀升和宠物业的飞速发展,我国人与犬猫共患病可能会出现逐步高发的趋势,疫病防控工作面临着许多问题.为了完善宠物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防疫监督体系,对人与犬猫共患病实行有效的防控,本文就完善法律法规、形成综合管理机制,加强卫生监督、强化无害化处理、培养专业人才以及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等6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