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80例慢性肾炎的BEAM和EEG对比分析,发现BEAM异常率72.5%,EEG异常率43.8%。在对慢性肾炎的敏感方面,BEAM优于EEG,其主要表现为弥漫性慢功率增高,EEG则表现为α波缓慢,波幅降低,调节调幅差,伴有低幅慢波及5—7c/sθ活动。 BEAM和EEG异常率的发生率及异常程度与病程有关,病程越长,异常度越重。通过治疗观察,其异常程度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2.
闭合性脑外伤脑电图变化与脑电地形图结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电学检查在闭合性脑外伤中的应用.方法:对123例闭合性脑外伤患者进行EEG和BEAM检查.结果:EEG异常率为56.9%,表现为弥漫性或局部性慢波增多,BEAM异常率为70.7%,表现为θ或δ频带功率呈弥漫性或局限性增高.结论:闭合性脑外伤的损伤程度与EEG的变化有良好的正相关性;闭合性脑外伤EEG和BEAM,两者有显著性差异;多次重复脑电学检查,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难治性癫痫性痉挛发作患者的头皮及颅内脑电图(EEG)特点,探讨与痉挛发作相关的EEG变化及其与发作间期放电、神经影像学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头皮同步视频脑电图(V-EEG)。此11例患者均行术中皮层EEG监测30~60min,其中4例术前行颅内电极长程EEG监测。结果:8例患者表现为双侧基本对称的痉挛发作,发作期头皮EEG为全导高波幅慢波、尖波伴低波幅快波活动或广泛低波幅快波活动发放;另3例患者表现为一侧肢体的痉挛发作,EEG为局灶性棘慢波发放。术中皮层监测5例患者为反复的、暴发出现的多棘波活动,2例患者见持续性的棘波、尖波活动,4例未见明显的癫痫样电活动。4例行颅内电极监测者发作期EEG表现,2例为“前导性”的高波幅棘波伴随20Hz左右的低波幅快波发放;另2例为局灶性低波幅快波活动并迅速扩散,无“前导性棘波”。手术切除“前导性棘波”或反复性、节律性痫样放电的皮层可消除发作。结论:在一部分癫痫性痉挛发作患者,其痉挛发作可能因新皮层局灶的电发放点燃,颅内EEG如果存在前导性的棘波,这个棘波部位可能是促发痉挛发作的点燃灶。完整切除术中监测呈现反复性、节律性痫样放电的皮层可取得较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81例癫痫的临床及脑电地形图(BEAM)结果显示:继发性全身性发作,BEAM显示较高的异常检测率和定位率,病变部位δ、θ频率的能量值增高,α频率显示低能量功率值。原发性癫痫发作的间歇期,棘、尖波与背景脑电活动相比,发放能量较弱,背景活动能量掩盖了真实性棘、尖波能量,计算机很难准确作出异常放电的定位诊断。故4例常规EEG背景中显示棘、尖波发放,而BEAM未能显示棘、尖波地形图.癫痫小发作,BEAM不能反映特异性异常脑波的棘波成份,仅能反映与棘波共同发放的慢波频率范围的能量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促进我国颅内脑电图事业的发展。方法:对11例癫痫病人实行IEEG和EEG、BEAM的对照研究。结果:11例癫痫病人均出现棘、尖波等痫性放电,但IEEG定位比EEG和BEAM更精确。讨论:癫痫源灶的波形特征为棘(尖)波,而原发性棘波具有波形尖锐、周期短、波幅高、常为负相棘波、出现时间最早、范围较局限、突出背景活动和背景活动异常等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局灶性癫(癎)患者头皮脑电图(EEG)上继发双侧同步(癎)样放电(SBSD)的表现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地分析自2002年3月至2006年3月,于我研究所接受治疗的所有局灶性癫(癎)患者的EEG资料,排除所有颞叶癫(癎),共32例患者的术前EEG上均存在SBSD表现.对这些患者的发作间期与发作期EEG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32例患者中,SBSD起源于额区者20例,枕区者10例,顶区者2例.SBSD可表现为棘或尖波、棘慢复合波与快节律三种类型,以棘慢复合波最为常见,占63%.SBSD发作间期较为常见的特点是双侧存在时间差,SBSD始于EEG局灶性异常改变以及局限性慢波一侧;53%的病人发作期EEG表现为局灶性起源.结论:SBSD在局灶性癫(癎)患者中并不少见,而且以额叶最为常见.通过分析SBSD波形的各个特点,有助于判断SBSD原发灶侧别,并与全面性癫(癎)相鉴别,对癫(癎)外科的术前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头皮脑电图继发双侧同步(癎)样放电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局灶性癫(癎)患者头皮脑电图(EEG)上继发双侧同步(癎)样放电(SBSD)的表现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地分析自2002年3月至2006年3月,于我研究所接受治疗的所有局灶性癫(癎)患者的EEG资料,排除所有颞叶癫(癎),共32例患者的术前EEG上均存在SBSD表现.对这些患者的发作间期与发作期EEG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32例患者中,SBSD起源于额区者20例,枕区者10例,顶区者2例.SBSD可表现为棘或尖波、棘慢复合波与快节律三种类型,以棘慢复合波最为常见,占63%.SBSD发作间期较为常见的特点是双侧存在时间差,SBSD始于EEG局灶性异常改变以及局限性慢波一侧;53%的病人发作期EEG表现为局灶性起源.结论:SBSD在局灶性癫(癎)患者中并不少见,而且以额叶最为常见.通过分析SBSD波形的各个特点,有助于判断SBSD原发灶侧别,并与全面性癫(癎)相鉴别,对癫(癎)外科的术前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64例急性腔隙性脑梗塞患者EEG变化,其异常率为45.3%,主要为弥漫性或局灶性慢波增多。EEG变化与患者受损范围有关,多发及双侧性较单灶及单侧性腔隙性脑梗塞EEG变化大。EEG及临床随访结果表明,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晕厥病人行脑电图(EEG)检查,为临床医生提供癫(痫)与晕厥的重要诊断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300例晕厥者中27例(痫)样放电的EEG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0例晕厥中误诊的27例患者的EEG显示棘波、尖波、棘慢波或尖慢波,异常放电检出率为9%,因晕厥来就诊的人群中有些存在(痫)样放电.对这部分病人的病史进行回顾并追踪确定为癫(痫).结论:癫(痫)的临床症状可以表现为惊厥,也有不典型的表现如晕厥样的发作,EEG检查可能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额叶癫癎的临床与脑电图(EEG)特征。方法:对临床确诊为额叶癫痫24例的临床表现结合发作期、发作间期的EEG进行分析。结果:最常见的因素有明确病因者18例,包括头部外伤、颅内感染、脑血管病、脑肿瘤等。24例额叶癫癎患者EEG 23例(96%)共监测到45次发作,以睡眠中发作为多见,其特点是发作频繁,持续时间短。临床表现以局灶性运动发作和不对称强直发作为主。EEG表现为以额区为主的痫样放电,睡眠中阳性率高。发作间歇期12例见癎样放电,9例为阵发慢波,3例未见异常波。结论:额叶癫癎是一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具有特征性的癫癎综合征,正确认识临床特征和EEG特点是明确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病脑)患者脑电图(EEG)与临床及CT之间的关系。方法:将临床确诊的62例病脑患者进行EEG与CT检查,对其EEG异常的阳性率、异常程度与病程、临床表现、CT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发病10天以内EEG中、重度异常39例(78.0%),与10天以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EEG可表现三种形式:以弥漫性异常为主(51.5%);弥漫性异常伴局灶慢波(32.3%);局灶性异常(16.2%)。EEG与CT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EEG检查对病脑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动态观察病情、判断预后有重大意义。CT不能取代EEG。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电图检查在颅脑外伤中的应用,并与CT结果比较。方法:对173例颅脑外伤患进行EEG和CT检查。结果:发现EEG异常率为46.8%,主要为不同程度慢波增多,部分病例还出现局灶性变化及痫样波。结论:1、颅脑外伤EEG变化与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外伤严重程度愈高,其EEG异常率愈高,出现局灶及痫样波机率也愈多。2、轻及中型颅脑外伤EEG较CT异常率高,提示大多系脑功能变化而非结构性改变;而重型颅脑外伤两无明显差异。3、动态检查EEG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病毒性脑炎患者癫痫发作症状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脑电图(EEG)改变及抗痫药物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急性病毒性脑炎患者癫痫发作症状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视频脑电图(V—EEG)改变及抗痫药物的治疗。结果:42例急性病毒性脑炎患者癫痫发作症状,以部分性发作为主要发作形式,以颞叶癫痫症状多见,脑部磁共振(MRI)主要表现为局灶性炎性水肿、或合并出血等破坏性病灶,V-EEG以慢波改变及局灶性痫样放电为主。结论: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V-EEG改变对病毒性脑炎患者癫痫发作症状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均具有重要作用,临床需个体化选择抗痫药进行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监测急性脑卒中患者脑电图(EEG)的动态变化,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对58例脑梗死、27例脑出血和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三类脑卒中共96例患者,在发病后不同时期(1~12 d)监测EEG加以比较,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48 h内行颅脑CT扫描检查,首次颅脑CT扫描无异常发现者在发病后5 d以内复查CT,部分患者行颅脑MRI检查. 结果: 三类脑卒中患者急性期EEG均有异常,其EEG异常与意识状态、病灶部位和范围以及病情严重程度有关.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病后4 d内的EEG主要表现为弥散性慢波,5 d后慢波逐渐变得局限;幕上脑出血患者的EEG表现为弥散性慢波背景上与病灶部位有关的局灶异常,脑干出血患者的EEG可表现为α昏迷,小脑出血患者的EEG多无明显异常;脑梗死患者的EEG多为病侧局灶慢波异常.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的EEG异常变化与病变性质和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依据EEG改变可以帮助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15.
本组病人均为药物难以控制的难治性癫痫,术前脑电图(EEG)检查25例(83%)异常,其中,痫样放电20例(80%),慢波改变5例(20%),皮层电图(ECoG)30例(100%)异常,均为痫样放电。术后3个月—2年随访,临床发作完全控制有24例(80%),6例临床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复查EEG除4例(13.3%)异常,其余EEG均为正常。术前与术后EEG阳性率相差显著,因此,我们认为ECoG在癫痫灶切除中应用是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对63例癫痫患者进行三维脑电地形图检查,异常率为80.9%,局灶性功率增高为68.62%,其中异常率最高为局灶性较低(92.3%)和全身强直阵挛较低(86.62%)。局灶性发作者83.33%表现为局灶性功率增高。颞叶癫痫加蝶骨电极后能清楚显示颞区高功率灶,有助于诊断。CT异常者三维脑电地形图均有异常,且69.23%局灶功率增高区域与CT灶基本相符合,说明三维脑电地形图有助于癫痫的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17.
20例难治性癫痫作36次脑电图检查。结果正常1例;慢波轻~中度弥漫性增多12例;痫性放电7例(痫波检出率35%)。其改变与起病年龄、病程长短密切相关。这种脑电图的特征:1.痫性放电不多见,尽管临床发作频繁,病程长;2.以慢波增多较常见,提示多有大脑机能的损害;3.抗痫治疗前后的变化不明显,即临床控制与脑电图改善无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埋藏电极同步录像脑电图监测(V-EEG)对难治性颞叶癫痫致痫灶的定位作用。方法:对临床、影像学检查及头皮电极脑电图(EEG)不能明确癫痫致痫灶的3例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采用颅骨钻孔方法埋置硬膜下电极和深部电极,经长程颅内电极V—EEG监测进一步定位致痫灶。结果:3例难治性颡叶癫痫患者通过颅内电极V-EEG监测,并依据发作初始期的EEG异常放电特征确定了致痫灶,并进行病灶切除。结论:依据发作初始期颅内电极EEG痫样放电的部位和范围,能够为难治性癫痫外科手术治疗提供更可靠的定位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偏头痛患者脑电图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偏头痛患者286例,对临床特征及脑电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偏头痛患者脑电图异常率为38%(109/286例),其中多数表现为枕区α波减少,弥漫性慢波增多,偏头痛一侧局灶性慢波增多,过度换气或思睡期异常波明显等非特异性异常,3例表现为枕区尖波、棘波发放,部分由闪光刺激诱发;有先兆、首次发病年龄早、头痛程度强烈的偏头痛患者脑电图异常率高(P0.05)。结论:部分偏头痛患者脑电图有异常,多为不同程度的广泛性异常或局限性异常,偶有癎样放电。有先兆、首次发病年龄早、头痛程度强烈的偏头痛患者脑电图异常率高。  相似文献   

20.
高玮  苏志暖 《医学信息》2004,17(3):166-167
目的 探讨热性惊厥(FC)异常脑电图(EEG)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对FC进行早期分类诊断,与以后癫痫(EP)发作、FC的再发及进行预防性治疗的关系。方法 记录210例3个月-7.6岁患儿FC后EEG。结果 首次EEG异常率为28.7%。随着FC再发次数的增多、FC患儿EEG异常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3岁以内FC的EEG异常不明显,3岁以后FC的EEG异常则逐渐增多,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有5例FC经过2—6年的随诊.最后诊断为EP。结论 EEG的异常率与Ⅰ级亲属的FC史无关,与FC临床特征如局灶性发作、FC的发作持续时间有关。FC再发与EEG发作性异常、年龄有明显关系。EEG多次出现发作性异常的FC者转变成EP,建议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