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电子工业研究所(简称工研院电子所——EPSO/ITRI)成立于1974年。该所成立多年来一直从事微电子器件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并把研究与开发的新技术成果转让、移植和成立衍生微电子器件制造公司等工作,在台湾微电子工业的发展史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立下了汗马功劳。从工研院电子所派生出来的半导体制造公司有:1979年成立的台湾第一家设计与制造IC的公司——联华电子(UMC)、1987年成立的台湾第一家6英寸硅圆片制造公司——台湾集成电路制造公司(TSMC)和1994年成立的台湾第一家8英寸硅圆片公司——世界先进半导体公司(Vanguard)。以上三家公司都是以工研院电子所的技术与人才为基础创建的,后两家公司还承接了电子所当时拥有的最先进的硅圆片制造厂及设备。在协助建立台湾半导体产业并  相似文献   

2.
根据台湾对外贸易发展协会(TAITRA)日前所发布的一份报告,芯片代工巨擘台积电(TSMC)公司可望在2011年底前推出首款具3D互连的半导体产品,因而可能和已经宣布即将推出首款3D芯片的英特尔形成潜在的竞争关系。  相似文献   

3.
问:为何台湾能成功发展半导体? 答:1976年电子所引进RCA的技术,大家都没想到半年后技术就成功转移,这一点连日本人都感到相当惊讶,殊不知台湾是因为早在1960年即开始投入半导体的发展,人才早已开始培育了。RCA技术移转后,联电(UMC)的CMOS制程也在半年后迅速成功量产,这是第二个关键。此外台积电(TSMC)成功开创晶圆代工模式则是另一重要关键。现在台湾的制造能力已是世界一流,在低成本、高效益、快速交货、弹性佳等优势下,几乎全世界的IC大厂都来找台湾代工。未来台湾势必会成为世界半导体的制造中心,这个趋势已经非常明显。目前  相似文献   

4.
"某文通三略,武解六韬,智勇双全"——元·关汉卿《五侯宴》第三折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很多成语用法的变迁已经成为一个客观事实,并被广泛接受。在笔者眼中,泰瑞达就是一家智勇双全的公司。SEMICON CHINA2009上,笔者与泰瑞达(Teradyne)公司半导体测试部大中华区总经理魏锡渊先生进行了一次欢快的访谈。虽然之前对泰瑞达公司有过多次的报道,不过母语的交流还是让笔者更深层次的了解了泰瑞达这家公司。早在台湾半导体产业教父——张忠谋还在TI的时候,魏锡渊先生也进入了TI发展,可以说魏锡渊先生完全见证了台湾地区和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的起步和发展。有着这样的经历更是让笔者在与魏先生的交谈中收益良多!  相似文献   

5.
亚太地区(香港、朝鲜、台湾、东南亚)是许多主要半导体生产厂的生产基地。SGS/Thomson公司多年来在新加坡一直拥有三个制造厂,台湾也是许多半导体公司,包括世界上最大的专用制造公司——台湾半导体制造公司(TSMC)在内的生产基地。南朝鲜的三星厂已是世界前20名半超导体生产厂  相似文献   

6.
作为众多无加工线半导体开发公司的主要加工厂家,加利福尼亚州圣荷塞(San Jose)的台湾半导体制造公司(或台湾积体电路股份公司,即台积,TSMC)开展了多项目晶圆加工服务。预计此举将降低  相似文献   

7.
在台湾积体电路制造有限公司(TSMC)2008年的技术研讨会上,该公司的总经理预测尽管遭遇经济挑战,半导体市场仍将相对稳定增长。“我们预计半导体产业(2008年比2007年)将增长4%到5%,”全球最大晶圆代工厂台积电的总裁和总经理Rick Tsai表示。  相似文献   

8.
半导体工业界的卓越者、TSMC董事长张忠谋先生最先创立了纯晶圆代工模式,此模式开创了半导体业界的先河。如今纯代工模式日益发展成熟,成为半导体产业链中举足轻重的一环。在晶圆代工领域,中国台湾地区的两大巨头(TSMC、UMC)雄视天下,而半导体产业的新贵中国大陆地区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现让我们来看看欧洲的奥地利微电子公司(austriamicrosystems)的情况。自1998年以来,奥地利微电子公司每年都被提名为首选晶圆代工厂,作为IDM厂商,它提供一站式的服务。本刊通讯员有幸采访了奥地利微电子公司电子工业与医疗事业部测量市场经理Dave Simpson先生。(以下“austriamicrosystems”简称“AMS”)  相似文献   

9.
大概十几年前,半导体产业遇到了似乎难以克服的挑战。尺寸越来越小的工艺技术导致开发和生产成本急剧上升,威胁到整个行业的增长。复杂的新技术不可避免地带来成本上升问题,因此,需要采用新的业务模型以维持行业增长。由此,台湾半导体生产公司(TSMC)建立了纯代工线业务模式,帮助公司进行创新,设计产品并推向市场,避免了高额的工艺开发和生产投入。  相似文献   

10.
对半导体产业发展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德州仪器(TI)是老牌的国际知名半导体公司,在某种意义上,是半导体技术的奠基者之一。它曾经历经高调与显赫,但近10年来,随着半导体产业经历一次次风雨洗礼和重大变革,它走向成熟、低调,严谨与务实可能更适合现今的半导体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唐海燕 《电子设计技术》2004,11(11):108-108,110
中国正在成为半导体制造大国,这已经成为全球不争的共识.随着半导体制造业的兴起,也同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而设计服务(Design Service)业可以说是伴随着半导体代工(Foundry)这种商业模式的发展而诞生出来的一个新生产物.作为设计和制造中间环节的设计服务业在台湾、日本,甚至欧美市场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2.
台湾电子系统安装规划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我国台湾地区的半导体安装年产值占据全世界的29%,跃升到世界第一位,由此可见台湾电子安装技术发展之速度。而在其背后,驱动半导体安装产业发展的“幕后推手”,则主要是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电子系统安装规划。 台湾工研院自1999年起开始实施电子系统安  相似文献   

13.
两岸半导体学术研究与产业发展研讨会会议内容简报两岸半导体学术研究与产业发展研讨会于1997年5月29日~6月2日在台湾新竹举行。大会报告共六篇:①台湾半导体产业之展望,报告人:世界先进积体电路公司总经理曾繁城;②台湾半导体之技术现况与未来展望,报告人...  相似文献   

14.
世人瞩目的台湾半导体产业台湾半导体产业的现状台湾的电子工业因受美国计算机需求的增长而取得明显的发展。1965年,美国通用仪器公司(GI)在台湾建厂,台湾的半导体工业由此而始。其后,许多外资企业进入台湾,但多半是后工序的组装和检验,其产品返回本国销售。...  相似文献   

15.
6月9日至18日,协会组织多家会员企业赴台湾、香港参观2008台北国际半导体产业展及香港科技园区。由台湾半导体产业协会、台北市电脑公会主办的本次展会,得到了全球半导体联盟(GSA)、台积电(TSMC)等知名协会、企业约150家参展支持。本次展会与台北光电周、平面显示器展同时举行,使其规模、人气都优于过去几届。  相似文献   

16.
尽管半导体价格在全球范围内急剧下跌,但半导体产业在台湾却前景乐观。半导体制造设备厂商及相关的国际咨询机构对台湾半导体市场看好。在1996年9月举行的台湾国际半导体设备及材料展览会(SEMICON Taiwan'96)上,与会的许多海内外半导体制造设备商及有关咨询机构曾明确指出台湾市场前景乐观。 据SEMI市场统计,1996年全世界半导体制造设备销售额增长了22%,总金额高达293亿元(参见图1)其中,29.2亿美元是在台湾成交的。与19  相似文献   

17.
工艺制造     
ICC与TSMC携手帮助IC设计公司把好质量关可靠性保证与品质管理目前正成为我国半导体产业成长的重要瓶颈。尤其是IC设计公司创立初期质量竞争力的提高离不开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的指导。为了进一步提升国内半导体产业质量管理的水平,3月25日,上海集成电路设计研究中心(ICC)和TSMC联合举办了集成电路产业链中的可靠性保证与质量管理培训,吸引了来自上海、无锡、杭州、深圳、北京近30家IC设计领先企业参加。  相似文献   

18.
台湾的"二兆双星"计划设定2006年半导体和显示器产业产值将分别达到1万亿元新台币(约294亿美元),实际上2004年台湾半导体产业已达标,牢固地建立起了台湾作为世界半导体生产据点的地位.台湾已有6条12英寸圆片生产线开工,另有4点正在建设,可望年底投产.  相似文献   

19.
在半导体产业经历连续两年的下滑之后,进入2003年下半年,人们终于看到了一丝复苏的曙光.但整个产业并没有看到任何新的所谓"杀手级"应用,究竟是哪些应用在拖动庞大的产业走出低谷,在某些公司经历了前段时间"恶梦"般的泡沫破裂之后,商业模式发生了哪些变化,举办的IDF秋季盛会留给我们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东电电子(上海)有限公司从其前身东电电子上海事务所1998年起步以来,一直致力于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为中国半导体产业做出了非凡的贡献。在公司成立50周年之际,东电电子与应用材料合并成立新公司Eteris,被业界称之为"世纪大合并"。从东电电子成熟、稳健的发展历程看,能够参与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新一轮大发展,这场"世纪大合并"来得正是适逢其时。在半导体产业发展走向新的纳米时代,设备厂商与芯片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合作与融合,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