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00多年前,英国年轻的园艺学家威尔逊踏上了中国这块神奇的土地,开始了他在湖北和四川等地为西方引种花卉植物的长期而影响深远的工作。置身于"花的王国"中,他被深深地感动和陶醉。1913年,他写下了《一个博物学家在华西》这一有影响的著作。此书在1929年重版时易名为((中国——园林之母》。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园林之母"这个提法,已为众多的植物学者和园艺学家所接受。这一表述背后是中国花卉对世界各国的园林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1899年,刚满23岁的英国青年,独身一人通过近10个月(1899年4月至1900年2月)的艰苦海陆跋涉,终于从英国的伦敦来到了中国的湖北,开始了他在陌生国度里的植物采集生涯。他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著名园艺学家、“中国,园林之母”的首次提出者,“中国”的威尔逊(ErnestH.Wilson,1876~1930)。  相似文献   

3.
100多年前,英国年轻的园艺学家成尔逊踏上了中国这块神奇的土地,开始了他在湖北和四川等地为西方引种花卉植物的长期而影响深远的工作。置身于“花的王国”中,他被深深地感动和陶醉。1913年,他写下了《一个博物学家在华西》这一有影响的著作。此书在1929年重版时易名为《中国——园林之母》。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园林之母”这个提法,已为众多的植物学者和园艺学家所接受。这一表述背后是中国花卉对世界各国的园林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花卉资源的文明古国,因此被西方人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英国园艺学者威尔逊在1899~1911年间几次到中国,在华西的四川、湖北、云南一带采集了1000种以上的野生观赏植物种苗。很快,这些中华珍稀野生花卉,就在欧美公私园林中栽培应用,成为西方公园、私家庭  相似文献   

5.
正2013年是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的《一个博物学家在华西》出版100周年,如今知道此书的人很少,但其1929年重版改称《中国——园林之母》后,就变得非常知名了。大概它让中国人感到很亲切,这个提法不胫而走,迅速在我国风行。不管作者是否同意,不少人只管照自己的理解去阐释其含义,以至于想当然地认为中国园林艺术是世界园林艺术"之  相似文献   

6.
亨利·威尔逊(E.H.Wilson),英国旅行家。植物采集者和著述者。从1899年开始,他先后五次来到中国考察植物和采集标本,不仅为欧美等西方国家发展园艺提供种源材料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将中国的植物、地理、社会生活以及民俗文化尽可能地介绍给了世界O1908年9月,威尔逊因工作旅程途经四川瓦屋山,对瓦屋山做了短暂考察,从而成为造访瓦屋山的第一个外国人。今天在威尔逊来华100周年之际,我们谨此编译一篇威尔逊在其《自然学者在华西》(ANA.TURALISTINWESTERNCHINA)著作中的瓦屋山…  相似文献   

7.
在英国萨塞克斯郡,有一个著名的私人植物园,它就是博德(BordeHillGarden)植物园。该园建于1892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最初由克劳内·克拉克(ColonelS.Clarke)出资购置了这片土地,并创建了这座园区。自1899年以来,克拉克还曾资助过威尔逊(Wilson)到中国和东亚地区采集植物,此后又资助过法勒斯(Fa-rres),佛里斯特(Forrest),金邓·伍德(King-don-ward)和洛克(Rock)到中国喜马拉雅山区进行采集。因此,在这植物园里保存和生长着许多来自中国的植物。现在该园由他的第三代后裔阿那瑞·克拉克(…  相似文献   

8.
我国观赏树木和花卉的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素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称。安徽地处温带、亚热带,有山地、丘陵、襟江河而带湖泊,淮北平原,沃野千里,水热条件优越;植物资源中可供大地园林绿化、庭院美化、家庭养花、香化的观赏植物资源浩繁,潜力甚大,初步统计约有1000余种,仅种子植物即达700多种,蕨类植物、苔蓟植物及其它孢子植物200多  相似文献   

9.
正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博物学家、植物学家、探险家、作家……他的头衔不可谓不多。这位英国人在1899—1918年间先后五次来到中国,在华中、华西和台湾的偏远山区开展植物采集活动。威尔逊不仅寄回了65 000余件标本,其中不乏新种,还成  相似文献   

10.
正国花是指以自己国内特别著名的花作为国家表征的花,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象征,它反映了各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浓郁的民族感情,并可增强民族凝聚力。中国被世界誉称为"园林之母",但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确立了国花,中国却迄今尚未确定国花。近三十年来,为确定哪一种或哪几种花木为国花进行过多次激烈争论。  相似文献   

11.
刘家熙 《化石》2000,(3):29-30
“活化石”植物又称孑遗植物 ,是指那些经历了新生代几次大的冰川活动后幸存下来的植物种类。中国素有“植物王国”之称 ,拥有许多世界上其他地区早已灭绝却只在我国特殊的自然环境中保存下来的珍贵植物。这其中有许多种类被誉之为植物界中的“大熊猫”、“活化石”。它们对于研究古植物学、古气候学、古地理学、地质学以及植物分类和系统演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活化石”植物约有近百种 ,分属于藻类植物 ,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下面择要介绍几种。1.原绿藻属于藻类植物。1975年 ,美国藻类学家柳文 ,在一种海鞘的泄殖…  相似文献   

12.
英国邱园和外国人在中国的植物采集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邱园(Royal Botanic Gardens,Kew)是英国最大的植物标本保藏机构,也是世界顶级植物园之一。截止2012年12月31日,该园共有11 635份采自中国的植物标本,含206科1 102属6 056种植物。它们采自除黑龙江、吉林和天津以外的所有中国省份、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且90%以上的标本来自云南、四川、湖北、西藏、海南和台湾。绝大部分标本采集于1840-1949年间,也有一小部分集中在1975-2000年间。采集者来自多个国家,其中以爱尔兰人亨瑞(Augustine Henry)、英国人威尔逊(Ernest Henry Wilson)、英国人福利斯特(George Forrest)、法国人戴乐维(Pierre Jean Marie Delavay)和法国人卡瓦勒瑞(Pierre Julien Cavalerie)的贡献最大。邱园中采自中国的植物标本虽然绝大多数来自于西方人对中国植物资源的抢掠,但是对于早期中国植物学的研究以及《中国植物志》的编纂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棕榈科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园林能名扬天下,在很大程度是有赖于那些名花古木,以及对花木配置的匠心独运。中国传统园林的植物配置追求诗情画意,如诗人叶绍翁的一句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苏武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在配置形式上力求自然,不讲求成行成列,往往三株五株,虬枝古干,予人以蓊郁之感,表现天然植被气象万千。  相似文献   

14.
西方曾有人说过:“没有中国的花卉,便不成其为花园。”中国一向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野生花卉种质资源十分丰富。许多野生花卉以其美而不艳的自然风貌,香而不郁的芬芳气味,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花卉爱好者。随着城市绿化建设的发展,园艺技术的提高,野生花卉的引种驯化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生态环境,生长着各种不同的植物种类,我国各地区如能就地引种野生花卉,广泛种植,既可丰富城市景观,又能突出地展示出各城市不同的特点和风韵。  相似文献   

15.
颐和园位于名园荟萃的北京西郊风景区,距城区15公里,是一座风光绮丽的古典园林。该园集中了我国古典园林的优秀传统,充分体现了我国园林的独特风格,成为东方古典造园艺术的典范。其规模之大,建筑之伟、设计之妙、景观之美均居全国园林之首,世界罕见,在世界园林史上也独树一帜,被誉为“世界园林之冠”。颐和园不仅以绮丽的风景和名胜古迹吸引游人,园中的湖山秀石还包含着富有情趣的地学奥秘。  相似文献   

16.
正宝岛之行威尔逊在我国大陆地区的采集活动已落下帷幕,因此从1911年岁末起,他便开始利用闲暇时间将自己在中国大陆的经历写成《一位博物学家在华西》一书。全书共两卷,1913年首次出版后广受欢迎。威尔逊也渐渐开始了他的第二职业——写作。但威尔逊的采集生活并未结束,此后他还多次为哈佛大学阿诺尔德树木园远赴世界各地采集植物,而他和中国的缘分也未尽。1918年春秋两季,威尔逊来到台湾,对宝岛的森林进行了调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课程模型的制作作为一种辅助推敲设计的手段,可将二维平面设计图纸空间化、具象化,从而优化设计方案。本文调查记录了浙江农林大学2012—2014级园林和风景园林专业学生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课程模型制作情况,从学生的视角初步总结了一套最具代表性的模型制作方法,提出了“泡沫拼削”“层叠凹凸”“卡纸拼接”“油泥堆塑”及“枯枝写意”5种方法来制作模型底盘、水体、古典园林建筑、假山及植物配景,以期为制作适用于课堂展示和教学的中国古典园林模型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北京作为我国的四大古都之一,历史上曾形成了许多著名的寺院和园林,也留下了数以万计的古树,这些为科学家们研究北京乃至华北地区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和植物生长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也为发展北京地区的特色旅游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其中,古寺名园中的树木“寄生”现象即是北京寺庙园林的特色之一。位于西山脚下的大觉寺始建于辽代,是京西著名的古刹。寺内的玉兰和银杏被称为北京之最,因而有“古寺兰香”的美誉。不仅如此,古寺人绝之中竟有五绝与植物有关。除“古寺兰香”和“银杏树王”外,最为奇妙的要属“老藤寄相”和“鼠李上树…  相似文献   

19.
<正>丁香并不是俄罗斯的本土植物,但俄罗斯人却打心里爱着丁香。从史料记载中我们得知,丁香是于300年前在俄罗斯定居的,这与1711—1713年彼得大帝的第二次荷兰之行不无关系。在现存的编制于1748年的沙皇温室植物名录中,我们有幸找到了丁香的相关记录。可见从那时起,丁香就成为皇家园林中不可或缺的植物元素。1802年沙皇帕维尔一世的妻子玛丽亚·费奥多罗夫纳皇后在巴甫洛夫斯克宫的公园中种植了丁香。与此同时,丁香花的画像也出现在皇宫大厅的室内设计中,丁香从此被冠以“贵族之花”的美名。  相似文献   

20.
美丽的树在哪里?在这里!宝天曼有被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誉为"中国森林中最美丽动人"的香果树.她除了生长迅速、材质优良、树姿雄伟外,还因有独具风格的观赏价值而引人注目.她那椭圆形的树叶,用手划之,叶片上便会留下殷红的字迹,是少男少女表达感情的信物,称之谓"红叶捎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