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中药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颖 《中草药》2006,37(5):641-647
中药靶向给药系统是指将中药或天然药物经提取分离得到有效部位或单体采用不同的载体制成的制剂,能直接定向浓集于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或细胞内。按载体分类综述了近年来的脂质体、微球、纳米粒、乳剂等几类中药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此外,由于中药对肠道疾病的特殊作用,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也是中药靶向给药的一个重要部分。中药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试探阶段,目前的研究大多数以天然有效成分为原料药物,而用中药有效部位及中药复方研制的靶向制剂屈指可数,这与制定中药有效部位及复方的质量标准及制剂工艺难度大有关,靶向给药系统是中药制剂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
中药和天然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靶向制剂可以提高靶组织的药理作用强度和降低全身的不良反应 ,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给药方式 ,为第四代的药物剂型。采用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是研究的重点 ,磁靶向 ,酶靶向制剂也是研究热点。此外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 (OCDDS)也是靶向制剂的一个重要部分 ,其是经口服将药物运送到回盲肠后释放并发挥局部或全身的治疗作用。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在我国还仅处于试探阶段 ,目前中药和天然药物的靶向制剂的研究大多数是以天然单一有效成分为原料药物 ,而用中药有效部位研制的靶向制剂屈指可数 ,这与制定中药有效部位的质量标准及制剂工艺难度大有关。中药新剂型和新技术的开展是中药国际化的关键 ,需要有组织地开展多学科合作 ,靶向制剂是中药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靶向给药系统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靶向给药系统也称靶向制剂,这类制剂可以选择性地作用于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内。在临床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提高药物的靶向性,以期最大限度地增强药物的疗效,同时将药物的不良反应降至最低。因此靶向给药系统(TDDS)已经成为现代药剂学的重要研究内容。药学研究中将控释制剂分成两大类:一类专门研究如何控制制剂中药物释放的速度,即零级、一级还是脉冲式释药,抑或自调式释药等等;另一类专门研究如何控制制剂中药物释放的去向,这是一类要求更高、难度更大的新制剂即靶向制剂,笔者就靶向制剂的有关问题作简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将药物浓集于病变部位,并使药物保持一定浓度在靶部位滞留一定的时间,从而减少用药剂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患者用药的顺应性,故靶向制剂在药剂学领域受到广泛的关注。对近年来中药靶向制剂应用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主要从中药被动靶向、主动靶向和物理化学靶向3个方面阐述中药靶向给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靶向制剂技术在中药靶向制剂中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肝靶向给药系统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综述肝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新思路和新方法。方法:阐述前体药物,受体介导和载体导入等靶向途径在肝靶向给药研究中的应用,通过介绍肝靶向性的作用机制,分析肝靶向给药对肝病药物治疗局限的突破,进行肝靶向药物与原药的疗效比较。结果:肝靶向给药系统可明显提高肝病的药物治疗指数。结论:肝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恶性肿瘤患病率的逐年升高,受体-配体介导靶向治疗恶性肿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中由叶酸受体介导的靶向给药系统正倍受关注。该类靶向给药系统是以叶酸为配体,以胶束、脂质体、纳米粒、聚合物等为药物载体,通过叶酸受体介导,实现抗肿瘤药物的靶向运输。主要就叶酸受体靶向治疗恶性肿瘤的作用机制以及一些常见的叶酸靶向药物载体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前药物剂型已发展为四大类型:第一类为一般剂型;第二类为缓释剂型和前体药物;第三类为控释制剂(第一代DDS制剂);第四类为靶向给药系统(第二代DDS制剂)。本文介绍辅料在缓释剂型、控释给药系统和靶向给药系统结构中的作用。1 缓释剂型 缓释制剂主要指应用药代动力学的原理,通过制剂工业学的方法选择适宜辅料合理设计剂型,以延缓药物从该剂型中的释放速率,使吸收徐缓,产生较平稳的血药浓度,以达到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的一类剂型。  相似文献   

8.
王坚成  张强 《中国药学杂志》2010,45(23):1804-1809
 目的 综述以新生血管为靶标的各种受体介导的抗肿瘤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方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从肿瘤血管的生成、结构特点、血管内皮细胞上的靶标以及各种受体介导的肿瘤血管靶向给药系统等最新研究进展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并针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受体介导的各种新型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探讨。结果结论 绝大部分肿瘤的生长和转移都依赖于新生血管的形成。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有大量过度表达的特异性受体,如血管生成因子受体、整合素等。近几年来,针对肿瘤血管的受体介导的靶向药物输送系统研究正在蓬勃开展,并且已经展现出良好的肿瘤治疗效果。新生血管靶向给药将逐渐成为肿瘤治疗过程中非常有前景的一种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9.
经鼻脑靶向给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经鼻脑靶向理论及其制剂的研发现状,为开发中药鼻腔脑靶向药物提供依据。以经鼻给药、鼻腔给药、脑靶向等关键词检索中英文文献51篇。通过解释鼻腔生理结构的特点,分析药物经鼻脑靶向转运的作用机制,介绍了经鼻脑靶向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实例;通过了解经鼻给药新型制剂(原位凝胶、脂质体、微球、纳米粒制剂),并结合中药鼻疗法,阐述了我国中药现有经鼻制剂的应用及开发中药脑靶向制剂的可能途径,认为中药经鼻给药脑靶向制剂具有广阔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0.
抗肿瘤靶向制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华钢  梁健钦 《中成药》2006,28(10):1508-1512
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argetlng drug system,TDSor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是一类能使药物浓集定位于病变组织、器官、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新型给药系统。靶向治疗可使治疗部位的药物浓度明显提高,可减少用药量并使治疗费用降低,减少药物对全身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抗肿瘤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红玲 《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0):1062-1062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综述了抗肿瘤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靶向制剂除了传统的多相脂质体制剂外,尚有一些新兴的靶向制剂,如脂质体靶向制剂、纳米粒淋巴示踪剂、单克隆抗体药物偶联制剂等。这些新兴的靶向制剂必将给肿瘤的治疗带来一场新的革命。  相似文献   

12.
徐渊 《中成药》2008,30(3):428-431
靶向给药是近年来国内外一个重要的开发热点.中药和天然药靶向制剂是一类将中药或天然药物经提取分离,得到有效部位或单体,采用不同的载体制成的制剂,能直接定位于靶区(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使靶区药物浓度高于其他正常组织,从而提高疗效,降低全身毒副作用,以这种方法制成的制剂称为中药和天然药靶向制剂,为第4代的药物剂型.  相似文献   

13.
壳聚糖(Chitosan,CS)是甲壳素脱乙酰基产物,来源丰富,制备简单,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体内能被溶菌酶等降解并代谢,且其分解产物对人体健康无害.近年来,随着新型药物传递系统的发展,壳聚糖成为应用广泛的新型辅料.用壳聚糖制备的靶向制剂具有缓释、控释;靶向释放药物,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增加药物吸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以及提高药物稳定性,改变给药途径等特点,因此,壳聚糖在靶向给药系统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溶解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查阅近几年有关壳聚在被动靶向制剂中应用的国内外文献,综述了壳聚糖在微囊、微球、纳米粒、脂质体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壳聚糖(Chitosan,CS)是甲壳素脱乙酰基产物,来源丰富,制备简单,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体内能被溶菌酶等降解并代谢,且其分解产物对人体健康无害。近年来,随着新型药物传递系统的发展.壳聚糖成为应用广泛的新型辅料。用壳聚糖制备的靶向制剂具有缓释、控释;靶向释放药物,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增加药物吸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以及提高药物稳定性,改变给药途径等特点,因此,壳聚糖在靶向给药系统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溶解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查阅近几年有关壳聚在被动靶向制剂中应用的国内外文献,综述了壳聚糖在微囊、微球、纳米粒、脂质体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中药靶向给药制剂的研究及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system, TDS or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系指一类能使药物浓集定位于病变组织、器官、细胞或细胞内结构,且疗效高、毒副作用小的新型给药系统,被认为是抗癌药的适宜剂型[1]。靶向制剂不仅是抗癌药物的首选剂型,而且是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新剂型。 药物剂型是药物存在和引入机体的形式。良好的剂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疗效,尽量地减少毒副作用,便于生产、服用、携带等,且患者欢迎,市场畅销,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高。当前国内外学者和生产企业十分重视新剂型的研究,关注其在…  相似文献   

16.
脑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近年来脑靶向制剂的研究现状,为新型中药脑靶向制剂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解释了血脑屏障的生理结构特点,介绍了常用的促进药物透过血脑屏障的方法;通过了解脑靶向制剂的给药方式及新剂型研究(β-环糊精包合物、前体药物、脂质体、纳米粒、微乳、原位凝胶),阐述了中药经鼻腔给药发挥中枢治疗作用的优势和可行性,认为中药在脑靶向给药方面必将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王梅  高晓黎 《中成药》2004,26(2):143-145
进入21世纪,药物制剂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第三代制剂(即控释制剂)和第四代制剂(即靶向制剂)已经成为制剂研究的重点[1-2 ].特别是微粒给药系统由于其独特的优势,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热点,也是整个靶向给药系统中发展较快的领域[3].微粒给药系统,包括脂质体(liposomes,LS),纳米粒(nanoparticle,NP)或纳米囊(nanocapsule,NC),微球(microsphere,MS)或微囊(microcap-sule,MC),细胞和乳剂等药物载体系统,这类荷药微粒通过被毛细血管机械滞留,或被肝脾及骨髓中的巨噬细胞吞噬而浓集于某组织或血管中起靶向作用.如何利用新型制剂方法特别是微粒给药系统开发"三效、三小、三方便"的中药已成为中药研究者们日益关注的一个方面.现将近年来微粒给药系统在中药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抗癌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及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论述近年来国内外抗癌中药的新型给药系统研究与展望。方法:分析有关实验和资料,对抗癌中药的新型制剂及其应用进行了论述。 结果:抗癌中药制成靶向给药系统可有效地运载到肿瘤组织及细胞,达到靶向给药,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及减少用量的作用,结论:抗癌中药新型给药系统一靶向给药系统将使抗癌中具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化学疗法是治疗癌症的主要疗法之一,但传统抗肿瘤药在体内呈全身性分布,肿瘤组织内很难达到有效药物浓度,且自身又不具备辨别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的能力,易造成全身毒性反应,已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近几年,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及普遍应用,纳米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中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MSNs)在抗肿瘤药物靶向给药系统中的研究日益增多,因其特有的结构及理化特征,具有作用于特定靶点,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减少对正常细胞和组织器官的毒副作用,可以长期用药等优点,有望成为抗癌药物的优良载体,对MSNs在癌症治疗领域的应用也已成为现在医药领域的研究热点。该文对2008—2015年MSNs在抗肿瘤药物靶向给药系统的最新研究作一综述,分别介绍了MSNs在抗肿瘤药物被动靶向、主动靶向、物理或化学条件响应型靶向及其他复合靶向给药系统中的应用,以期对目前具有良好抗肿瘤作用的化药、天然药物及中药单体化合物的减毒增效及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纳米给药系统的淋巴靶向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立民  陈庆华 《中国药学杂志》2006,41(24):1847-1850
 目的就纳米给药系统在淋巴靶向作用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方法在阐述淋巴靶向生理的基础上,综述了纳米制剂的淋巴靶向转运机制,讨论了包括脂质体、纳米球、纳米囊、固体脂质纳米粒、微乳等纳米给药系统在淋巴靶向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结果与结论尽管纳米给药系统用于淋巴靶向的治疗距临床应用仍有相当多的工作尚待完成,但目前的研究已展现其重要的意义,其进展也为将来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