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弱碱性溶液中,采用改进的水热法合成鱼骨状LaVO4和LaVO4"Eu3+纳米晶体.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高分辨透射电镜、紫外-可见光和荧光光谱(PL)研究样品的结构和发光性能,并探讨溶液pH值、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产品形貌和颗粒大小的影响.结果说明:前驱体溶液的pH值对产品形貌起关键作用,而反应时间和温度仅改变产品颗粒的尺寸;水热反应有助于鱼骨状LaVO4:Eu3+晶体从单斜独居石型结构向四方锆石型的转变,而掺杂Eu3+的LaVO4的晶格对称性下降,而其荧光性却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2.
纳米磷酸氢锶的湿法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湿法制备了厚30nm~80nm,宽140nm~200nm的六边形或椭圆形片状的纳米级磷酸氢锶(SrHPO4)粉末,用XRD对粉末组成、相变进行了测试,用TEM对颗粒形貌、尺寸进行了观测。研究了反应溶液pH值、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浓度等参数对粉末组成、颗粒大小及形貌的影响。实验表明:在所研究的参数范围内,pH值是制备纳米级β-SrHPO4颗粒的主控参数,决定着最终产物的物相组成;反应温度与反应时间对晶粒形貌皆有一定影响,但对晶粒尺寸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在无其他表面活性剂的条件下,以阿拉伯树胶作为还原剂和位阻稳定剂,应用水热法制备具有良好分散性的银纳米颗粒。通过调节反应温度、阿拉伯树胶与硝酸银的质量比和反应时间,可以得到不同形貌的银纳米颗粒;采用UV-Vis、FTIR、TEM、SEM和XRD对反应所得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和阿拉伯树胶在制备单分散银纳米颗粒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当硝酸银浓度为10 mmol/L、阿拉伯树胶和硝酸银的质量比为1:1、反应温度为160°C、反应时间为3 h时,可以得到分散性良好的准球形银纳米颗粒。  相似文献   

4.
纳米粒子表面包覆二氧化硅层形成的核/壳结构能减少表面缺陷,改善发光性能,保护纳米粒子核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本实验在液体石蜡-油酸介质中首先制备CdSe量子点,再通过直接在反应体系中加入硫源和锌源的方法,在CdSe量子点的表面原位组装ZnS纳米层,得到CdSe(核)/ZnS(壳)结构量子点材料;然后利用反相微乳液方法在CdSe(核)/ZnS(壳)复合量子点的表面继续包覆SiO2层,得到CdSe/ZnS/SiO2多层核壳结构量子点材料。化学性质稳定的ZnS及SiO2材料的包覆使CdSe量子点材料的毒副作用降低,且没有降低单纯CdSe的发光效率,这种CdSe/ZnS/SiO2多层核壳结构量子点材料在探索新型载体、生物传感器、生物医疗、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用共沉淀法制备了铋掺杂的钇铁石榴石(Bi-YIG)纳米颗粒.选择pH值分别为9,10,11和12进行沉淀.通过透射电镜(TEM)观察纳米颗粒的大小、分布,以及前驱体的结构,发现颗粒的尺寸随着pH值的增大而减小,当pH为12时达到最小,粒径在10 nm左右;前驱体的结构在pH值等于9,10和11时成网络状,并随着pH值的增大网络越来越连续,当pH值等于12时前驱体为一个个分散的颗粒.通过对前驱体结构的分析,分别从热力动力学和胶体化学两方面推测了pH值对颗粒大小及尺寸影响的机理.对不同pH值下制备的Bi-YIG纳米颗粒做了X射线衍射(XRD),并分析了pH值对石榴石相合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用共沉淀法制备了铋掺杂的钇铁石榴石(Bi-YIG)纳米颗粒.选择pH值分别为9,10,11和12进行沉淀.通过透射电镜(TEM)观察纳米颗粒的大小、分布,以及前驱体的结构,发现颗粒的尺寸随着pH值的增大而减小,当pH为12时达到最小,粒径在10 nm左右;前驱体的结构在pH值等于9,10和11时成网络状,并随着pH值的增大网络越来越连续,当pH值等于12时前驱体为一个个分散的颗粒.通过对前驱体结构的分析,分别从热力动力学和胶体化学两方面推测了pH值对颗粒大小及尺寸影响的机理.对不同pH值下制备的Bi-YIG纳米颗粒做了X射线衍射(XRD),并分析了pH值对石榴石相合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轻金属》2018,(8)
以含NH_4~+、Mg~(2+)和SO_4~(2-)的溶液为原料,采用氨气调pH值,得到Mg(OH)_2沉淀。实验得到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终点pH值和搅拌强度等因素与镁的提取率的关系。采用正交试验得到影响镁的沉淀率的各种因素顺序为:反应温度终点pH值反应时间搅拌强度。优化的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30℃、反应时间60分钟以上、终点pH值11以上、搅拌强度400r·min~(-1)。  相似文献   

8.
通过水溶液还原法用抗坏血酸制备纳米铜颗粒(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水溶液还原法用抗坏血酸还原Cu2+制备纳米铜颗粒,并研究溶液pH和Cu2O平均粒径对纳米铜颗粒制备的影响。在溶液pH值为3、5和7时,可制得铜颗粒,并且在pH=7时制得的铜颗粒粒径最小。在溶液pH为9和11时无法制得铜颗粒。Cu2O的平均粒径能影响铜粉的粒径。Cu2O的平均粒径越大,得到的铜颗粒越大。通过对反应过程中不同时间点收集的样品进行XRD分析,可探索出反应的进程。在反应过程中,Cu(OH)2首先作为前驱体出现,然后被还原为Cu2O,最后被还原为铜颗粒。  相似文献   

9.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α-Fe_2O_3纳米颗粒进行表面修饰,控制体系pH值,将聚苯乙烯磺酸钠(PSS)掺杂的纳米聚苯胺(PANI)静电自组装在α-Fe_2O_3粒子表面,形成结构均匀的Fe_2O_3-PANI复合粒子.系统研究了体系的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复合粒子结构的影响,确定了形成结构均匀复合粒子的最佳工艺条件.应用TEM,XRD,FTIR和电化学工作站对复合粒子进行了结构和性能表征.循环伏安曲线和FTIR光谱分析结果表明,与PANI相比,Fe_2O_3-PANI复合粒子保持了PANI良好的电化学活性,红外吸收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10.
以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零价铁,将其负载于石墨表面制备负载型纳米零价铁复合材料(G-nZVI),并用来去除溶液中的U(Ⅵ),考察初始溶液的pH、反应温度、反应时间、U(Ⅵ)的初始浓度以及固液比等因素对复合材料(G-nZVI)去除U(Ⅵ)影响。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技术对反应前后的材料进行表征,分析其去除U(Ⅵ)的机理。结果表明:纳米零价铁颗粒分散在石墨粉的表面,没有产生团聚。反应后溶液中主要生成UO_2和U(Ⅳ)氢氧化物沉淀。石墨负载型纳米零价铁对U(Ⅵ)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在pH为4.0,温度为30℃,反应时间为60 min,固液比为0.25 g/L,初始U(Ⅵ)浓度为10 mg/L条件下,U(Ⅵ)的去除率和吸附容量分别达到99.67%和43.2 mg/g,说明该复合材料(G-nZVI)在含铀放射性废水的处理与环境修复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