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罗艳  程旭康  鲁铭  冯劼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2):2261-2263
目的:观察Toric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 IOL)植入用于治疗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对41例47眼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及IOL植入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2眼植入Toric IOL,25眼植入Acrysof IQ IOL。术后随访6mo,分析不同时间点裸眼视力、术后残余散光、并发症等,比较两种IOL的疗效。观察Toric IOL植入后的稳定性。

结果: 术后随访观察6mo,植入Toric IOL的试验组,术后裸眼视力平均0.73±0.37,明显优于植入Acrysof IQ IOL的对照组(平均0.47±0.18),结果有显著性差异。试验组术后裸眼视力0.5以上者占81.8%,优于对照组32.0%。试验组患者术后残余散光0.53±0.40D,明显低于对照组(2.13±0.7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植入Toric IOL组,随访6mo,术后平均旋转4.22±1.46度。

结论:对于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Toric IOL植入,能够安全、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散光,提高术后视觉质量,预测性好。  相似文献   


2.
罗艳  程旭康  鲁铭  冯劼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2):2296-2298
目的:回顾分析Toric(环曲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合并特殊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对10例12眼合并特殊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眼为翼状胬肉切除术后,3眼为外伤后角膜散光,5眼为角膜云翳或斑翳患者。术后随访6mo,分析不同时间点裸眼视力、术后残余散光、并发症等,观察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后的疗效,旋转稳定性。

结果:术后随访观察6mo,术后裸眼视力平均0.62±0.31,最佳矫正视力0.70±0.35。裸眼视力≥0.8者2眼,占17%。裸眼视力≥0.5者9眼,占75%。术后残余散光0.51±0.36D。术后角膜源性散光未见明显改变,全眼总合散光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全眼总合散光与术前预计残余散光值接近,无显著性差异。术后6mo旋转度为(3.80±1.46)°。末次随访时间点,植入Toric人工晶状体的12眼中,旋转度小于5°的11眼,占92%。仅1例术后旋转度为6°。

结论:对于某些特殊原因导致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经过严格的手术前筛选,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能够安全、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散光,提高术后视觉质量,预测性好。  相似文献   


3.
王骞  朱俊英  肖燕  陈鹏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9):1618-1619
目的:评价白内障手术中植入AcrySof IQ Toric散光型人工晶状体矫正角膜散光的效果及人工晶状体在囊袋内的稳定性。

方法:对21例26眼伴有角膜规则散光的白内障患者,植入AcrySof IQ Toric散光型人工晶状体,观察术前及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 术前角膜散光、预计散光、总散光,术后角膜散光及残余散光; 以及术后人工晶状体旋转度。

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均明显提高; 术后残留散光0.55±0.33D,与术前总散光2.05±0.57D相比明显下降(t=13.574,P<0.05); 与术前预留散光0.47±0.19D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1.149,P>0.05)。术后3mo角膜散光-1.89±0.53D,与术前角膜散光2.01±0.58D相比无差异(t=1.908,P>0.05); 所有26眼的人工晶状体旋转度均<20°,平均旋转为(3.65±2.86)度。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AcrySof IQ Toric IOL植入矫正散光手术,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的散光,术后IOL旋转稳定性良好,是治疗白内障合并散光患者的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评估白内障术中植入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及植入球面人工晶状体联合角膜缘松解术在矫正角膜散光的术后效果。方法:选取2008-03/2009-03于我院白内障治疗中心行白内障手术患者共53例60眼,所有患者均合并有规则性角膜散光,且散光大于1D。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受试对象分成两组,其中单纯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组有26例30眼(其中老年性白内障24例27眼,并发性白内障2例3眼),而行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角膜缘松解术组27例30眼(其中老年性白内障24例27眼,并发性白内障3例3眼)。两组受试对象均在白内障术前及白内障术后第1d;1wk及3mo测量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电脑验光及主觉验光并记录球镜度数,柱镜度数及散光轴向等数据,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并观察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晶状体囊袋内稳定性。结果:随访6mo,AcrySof Toric组:裸眼视力超过0.5的占93%,超过0.8的占67%。角膜缘松解术组:裸眼视力超过0.5的占73%,超过0.8的占50%。术前验光与术后3mo验光结果比较得,两组受试者术后3mo小瞳验光柱镜度数明显降低,AcrySof Toric组术后角膜散光低于角膜缘松解术组,两组间差别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且AcrySof Toric IOL植入囊袋内稳定性良好,随访3mo未发现有超过6度的旋转度。结论: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能显著提高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同时能有效地降低术后散光,提高视觉质量,手术效果稳定,是目前治疗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角膜曲率联合角膜地形图检查测量角膜曲率,采用个性化手术源性散光值,计算人工晶状体型号及轴位,在白内障手术中植入散光型人工晶状体来矫正角膜散光并观察疗效。 方法:收集白内障并伴有角膜规则散光的病例43眼,手术中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植入AcrySof Toric IOL,并放置IOL于目标轴位,观察术后屈光结果。 结果:术后随访3mo,33眼使用T5以下人工晶状体,85%患者裸眼视力>0.5,70%患者裸眼视力>0.8术后角膜散光由术前的1.64±0.53D降至0.63±0.32D,10眼应使用T6,T 7,但使用T5裸眼视力均>0.5,残余散光接近预测值。术后3mo观察,43眼术后第1d平均轴位偏离465°±4.21°,84% IOL轴位偏离<10°,3mo平均旋转116°±184°,100% IOL旋转<10°。 结论:应用角膜曲率联合角膜地形图检查测量角膜曲率,采用个性化手术源性散光值,计算人工晶状体型号及轴位,植入AcrySof Toric IOL能有效地矫正角膜散光,并具有良好的囊袋内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刘云芳  杨卫华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10):1811-1813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行超声乳化摘除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临床效果,比较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前后的视觉质量。

方法:选择老年性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患者34例为研究对象,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观察术前和术后3mo的临床效果,包括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全眼残余散光,人工晶状体转动度数,视远脱镜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Toric人工晶状体均成功植入。术前UCVA 0.15±0.06,术后UCVA上升至0.65±0.15(P<0.01); 术前BCVA 0.37±0.13,术后BCVA上升至0.85±0.19(P<0.01); 全眼散光由术前2.14±0.69D降低至0.73±0.36D(P<0.01),97%的患者人工晶状体转位<5°,平均旋转2.6°±1.3°,术后3mo视远脱镜率达95%。

结论:Toric人工晶状体能够有效矫正白内障合并的角膜散光,晶状体在囊袋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提高了患者的术后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植入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与AcrySof球面人工晶状体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确诊为老年性白内障并伴有规则角膜散光的患者56例63眼,按照患者自愿原则,分别植入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实验组)27例30眼;AcrySofNatural球面人工晶状体(对照组)29例33眼。均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时间6mo。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术前术后角膜散光变化情况、术后散光、AcrySofToric人工晶状体轴位稳定性。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wk,6mo裸眼视力,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wk,6mo散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6mo的角膜散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AcrySof Toric IOL的轴位移动度,术后1d;1wk;1,6moIOL平均轴位移动度分别为:(4.22±1·69)°,(4.64±1.97)°,(4.87±1.91)°,(5.39±1·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59,P>0.05)。术后6mo96.67%的患眼轴位移动度<10°。结论:与普通球面人工晶状体比较,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能安全、有效、稳定矫正白内障患者的角膜散光,具有良好的轴位移动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PEA)联合AcrySof Toric 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1a AcrySof Toric IOL矫正角膜散光的有效性、稳定性。 方法:植入AcrySof Toric IOL的白内障患者13例13眼,术前角膜规则性散光≥0.75D,术后1a检查裸眼视力、柱镜度数、角膜曲率、散瞳记录IOL轴向。 结果:裸眼视力:术前<0.1为4眼,0.1~0.3为8眼,0.4~0.6为1眼;术后0.7~0.9为7眼,≥1.0为6眼;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柱镜度:-1.97±0.73(-3.5~1.25)D,术后柱镜度:-0.44±0.45(-1.25~0)D,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a,AcrySof Toric IOL平均旋转度为4.07°±3.07°(0°~10°),所有IOL的旋转均小于10°。 结论:AcrySof Toric IOL在植入术后1a,仍能稳定的矫正患者的角膜散光,使患者拥有较好的裸眼视力。  相似文献   

9.
鲁铭  程旭康  罗艳  朱晶 《眼科新进展》2013,33(4):343-345
目的 回顾分析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合并中高度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对我院10例(11眼)合并中高度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6个月,分析不同时间点(术后1周、1个月、6个月)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及人工晶状体旋转稳定性,观察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后的疗效及有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观察6个月.结果 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为0.58±0.29,最佳矫正视力0.65±0.30.裸眼视力≥0.5者6眼(54.5%),裸眼视力≥0.4者8眼(72.7%).全眼总散光得到明显改善,从术前的(4.06±1.63)D降低到术后的(0.51±0.3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全眼总合散光与术前预计残余散光值(0.42±0.33)D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0).术后6个月,人工晶状体旋转度为(3.60±1.26)..至末次随访时,植入Toric人工晶状体的11眼中旋转度均小于5..所有患者均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合并中高度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经过严格的术前筛选,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能够安全、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散光,提高术后视觉质量,可预测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用于治疗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患者,分析其临床疗效及远期旋转稳定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20例(21眼)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观察不同时间点裸眼视力、术后残余散光、并发症等,观察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远期的旋转稳定性。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观察12个月以上,最长24个月,平均(15.5±2.3)个月。术后1周、1个月、12个月裸眼视力(logMAR)平均值分别为0.20±0.08、0.19±0.06、0.17±0.07。术后各时间点裸眼视力较术前有显著性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裸眼视力(logMAR)≤0.1者5眼,占24%;裸眼视力≤0.3者18眼,占86%。术后12个月旋转度为4.31°±1.57°。末次随访时间点,旋转度<5°的有18眼,占86%。结论 对于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能够安全、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散光,提高术后视觉质量,远期旋转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Acrysof Tofic人工晶状体(IOL)植入矫正白内障伴术前角膜散光的早期临床效果,及其有效性、安全性和预测性.方法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植入Acrysof Toric IOL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60例(71只眼),观察其术前、术后的IogMAR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术前角膜散光、术后残留散光、术后残留球镜、IOL轴位等.术后残留散光根据柱镜轴向分为散光全矫,残留斜轴散光(45°/135°±30°),残留顺规散光(90°±15°),残留逆规散光(180°±15°),并收集各类散光组中散光为0.50~0.75 D者的裸眼远近视力.随访3个月.采用非参数检验秩和检验和Friedman检验等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裸眼远视力中位数:术前为0.80;术后3个月为0.20.散光中位数:术前为2.02 D,术前预计残留散光为0.34 D,术后3个月为0.67 D.IOL术后1 d定位和预计轴位差值为1.58°±2.30°.3个月时旋转1.63°±1.83°,96%旋转小于5.00°.未发现一例手术并发症.裸眼近视力中位数:散光全矫组0.50,残留顺规散光组0.50,残留逆规散光组0.21,残留斜轴散光组0.30;裸眼远视力中位数:散光全矫组0.10;残留顺规散光组0.26;残留逆规散光组0.15.残留斜轴散光组0.20;非参数统计分析结果提示:裸眼远视力,残留逆规散光组与顺规散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00,P=0.000),而与斜轴散光组,散光全矫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9,P=0.623;t=2.00,P=0.061);裸眼近视力,逆规散光组最佳,而且与顺规散光组,斜轴散光组,散光全矫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6.95,2.60,6.52,P分别为0.000,0.011,0.000).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Acrysof Toric IOL植入是一种有效、安全,可预测的矫正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伴术前角膜散光的方法.术后残留少量的逆规近视性散光可以在不明显影响裸眼远视力基础上获得较好的裸眼近视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高度角膜散光患者植入高度数环曲面人工晶状体(AcrySof Toric intraocular lens,Toric IOL)术后的视力和屈光结果。 方法:对21例24眼高度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行回顾性系列研究,术前角膜散光≥2.5D,植入AcrySof Toric IOL(T6,T7,T8或者T9)。研究数据包括术前和术后3mo的裸眼远视力(un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ies,UCDVA)、最佳矫正远视力(best-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ies,BCDVA)、术前角膜散光、术后残留散光和散光轴向的偏离情况。 结果:术后3mo的UCDVA中75%(18/24)患眼视力>05,显著高于术前BCDVA,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2,P<0.05)。术前角膜散光是3.45±0.63D。术后3mo残留的散光是0.72±0.23D。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0.128,P<0.01)。术后67%(16/24)的眼残留散光<0.75D,83%(20/24)的眼<1.00D。术前预计矫正散光312±0.54D,术后实际矫正散光3.05±0.66D,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59,P>0.05)。人工晶状体术后3mo和1wk之间的旋转度数是3.2°±2.1°。 结论:植入高度数Toric IOL是一种安全的、有效的和可预测的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角膜散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术前伴有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在植入球面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和非球面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术后的裸眼视力,并探讨术前角膜散光的程度对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裸眼远视力的提高程度的影响.方法:收集患者44例57眼的病例资料,其中球面组有23例27眼,非球面组有21例30眼,记录术前及术后1d裸眼远视力(UDVA)、术前角膜散光度数、人工晶状体型号及等效球镜度数、术中人工晶状体轴位.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1d裸眼远视力(LogMAR)差别以及术后1d裸眼视力0.4以上患者的比例,并按散光度数进行分层,散光度数小于2.0D为低散光层,散光度数≥2.0D为中高散光层,比较两组术后裸眼远视力的提高效果.结果:球面组和非球面组术后1d裸眼远视力0.4以上患者比例分别为92.6%、93.3%,与术前14.8%、13.3%相比明显增加.两组术前、术后1d裸眼远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d裸眼远视力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散光层内两种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裸眼视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入术后1d裸眼远视力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不同程度散光的白内障患者在植入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后,术后裸眼远视力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入术后1d裸眼远视力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球面及非球面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可以有效地提高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的裸眼远视力,但在提高裸眼视力方面,非球面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并不优于球面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合并低度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手术中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IOL)植入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6年1-1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行白内障微切口超声乳 化吸除联合IOL植入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低度角膜散光(≤1.0 D)患者56例(65眼),根据患者 意向分为2组:散光组(Toric组,n=33眼)植入散光型人工晶状体(Acrysof IQ Toric IOL,SN6AT2 & SN6AT3);对照组(IQ组,n=32眼)植入非散光型人工晶状体(Acrysof IQ IOL,SN60WF)。观察2组 手术前后的裸眼远视力(LogMAR)、最佳矫正远视力(LogMAR),术前角膜散光,术后残余散光, 术后等效球镜度和IOL轴位等,并对术后残余散光进行矢量分析。随访3个月。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及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Toric组最佳矫正远视力中位数为0.39,IQ组为0.30。 术后3个月Toric组裸眼远视力中位数为0.09,优于IQ组的0.1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02, P=0.005)。术后3个月Toric组残留散光值中位数为0.50 D,小于IQ组的1.00 D,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Z=-3.636,P<0.001)。矢量分析显示,Toric组术后3个月残留散光的矢量J0比IQ组的减小0.11 D (t=1.456,P=0.151),J45减小0.11 D(t=1.998,P=0.050)。结论:与普通非球面IOL相比,散光型Toric IOL(SN6AT2 & SN6AT3)植入能够更加有效地矫正低度角膜散光(≤1.0 D),提高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联合Toric 人工晶状体(toric intraocular lens,Toric IOL)植入矫正散光的效果以及IOL的旋转稳定性与居中性。方法 本文为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收集确诊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并伴有角膜规则散光>1.0 D的患者68例(82眼),其中41眼采用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联合Toric IOL植入术(观察组),另41眼采用传统超声乳化术联合Toric IOL植入术(对照组)。观察并比较术前和术后6个月患者的裸眼视力、残余散光的度数;采取重复测量分析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IOL轴位旋转的度数及IOL在囊袋内水平、垂直偏移的距离和垂直偏转的度数。结果 观察组术前裸眼视力(logMAR)为1.03±0.32,术前角膜散光为(2.09±0.73)D,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为0.13±0.11,术后6个月残余散光度数为(0.33±0.27)D;对照组术前裸眼视力为0.92±0.40,术前角膜散光为(1.69±0.64)D,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为0.13±0.09,术后6个月残余散光度数为(0.26±0.22)D;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均明显提高,散光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两组比较,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IOL轴位旋转的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IOL水平偏移距离与垂直偏移距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IOL倾斜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飞秒激光辅助Toric IOL植入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联合Toric IOL植入术后均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植入散光型人工晶状体(Toricintraoc-ularlens,ToricIOL)及植入球面IOL治疗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在我院就诊的合并角膜规则散光大于1D的白内障患者98例(137眼),分为两组,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Toric组联合植入ToricIOL,对照组联合植入球面IOL,术后对比患者的自觉症状、裸眼视力、总和散光、客观视觉质量、IOL柱镜轴位。结果 平均随访12.8个月,术后Toric组的总和散光(0.62±0.36)D要明显小于对照组(1.50±0.3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Toric组视力为0.89±0.20,明显高于对照组(0.5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oric组术后白天和夜晚不同空间频率下的对比敏感度、调节传递函数截止频率值、100%对比度下视力、20%对比度下视力及患者主观视觉质量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两组9%对比度下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oric组在末次随访时IOL旋转(6.5±3.2)°。结论 与球面IOL相比,ToricIOL能有效地矫正散光,获得良好的主客观视觉质量,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AcrysofToric人工晶状体矫正白内障伴角膜散光患者的远期临床效果及其在囊袋内的旋转稳定性。方法回顾性非随机临床研究。选取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已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Acrysof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21例(23眼),年龄53-84岁,均为术后24个月以上。观察术前术后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前角膜散光、总散光,术后角膜散光、残留散光,人工晶状体轴位等。术前术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患眼的UCVA(10gMAR)为0.16±0.13,BCVA(10gMAR)为0.06±0.09。术前总散光(-2.98±1.22)D,术后残留散光(-0.57±0.78)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71,P〈0.05)。术前预留散光(-0.53±0.70)D,与术后残留散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角膜散光(2.23+1.17)D,术后角膜散光(1.89+1.22)D,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rysofToric人工晶状体轴位偏离既定轴位度数平均为(2.84±2.66)°,1只术眼(4%)的人工晶状体轴位偏离7。,余术眼(96%)的人工晶状体轴位偏离均≤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植入AcrysofToric人工晶状体具有良好的远期临床效果和旋转稳定性,是一种安全、有效、预测性好的治疗伴角膜规则散光白内障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